桃林沟是个好地方
桃林沟真是个好地方!群山戴着大片的白云,打开太行山中段西麓,阳泉洪城河以北,约两公里处桃林沟村的早晨。
清晨的阳光滑过村子西边冯家山上的简子庙,滑过桃园仙境、水上人家、游乐场、观景台、玻璃栈道、民俗文化墙,悄悄驻足于坡下的“桃林人家”“喜来居”小区,迟迟疑疑地想敲开谁家的门。
小区外,路旁高高竖立的原木上镌刻着的“桃林沟村”四个大字映入眼帘,信步前往,小区一侧,桃林沟村的办公楼前,一株株秀美、挺拔的雪松、龙柏、白云杉、白皮松与我撞了个满怀。碧绿的树叶、盛开的花朵、整洁的院子、郁郁葱葱的林木,构成一幅现代新农村的美丽画卷。
我拐进绿树掩映、高楼亭阁的“喜来居”小区。楼前,一位老人和一对小女孩走在树荫里,小女孩蹦蹦跳跳,鲜红的蝴蝶结在朝阳里跳跃着,时而环绕在老人的身前,时而又环绕在老人的身后。我上前打招呼,老人很热情,也很健谈。我兴致勃勃地问:“小姑娘好可爱,是双胞胎吧。”
“是俺双胞胎孙女,淘气着呢!”老人停住了脚步。
“阿姨,觉得村子好不好?”我问。
“当然好了,我从穷村搬来,住进了富村的新楼房,俺们老两口和儿子各分到一套,同在一栋楼。我帮忙接送孙女也很方便。几分钟就走到村里的幼儿园了。”
“这不,景区面前就是我的家。”老人顺手一指眼前绿树环抱的小区。
“做饭不用再和煤打炭,冬天家里有暖气,不再受冻,家里水、煤、电、暖、闭路齐全,出来进去到处干干净净,过着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美着呢!”
“村里还给俺儿子安排了工作,月月有钱挣。”
老人名叫袁桂梅,67岁。2017年,响应党的号召,桃林沟村实行“以强带弱、并村帮扶”的新模式,将杨家庄乡的大南庄村整体进行异地扶贫搬迁,帮贫困村的村民圆了“脱贫致富梦”。袁桂梅家因病致贫,是脱贫攻坚中立档建卡的贫困户。
“住进桃林沟五年了,每年过年,李乃珠书记和村干部都要来俺家看望,问俺年货备够了没?在村里过得习惯不习惯?还会送来3000块钱。”
“不瞒你说,俺和老头子每月还领着村里的退休金,春节、桃花节、庙会、中秋,村里还发放米、面、油,一年到头几乎不买就够吃了。搬到桃林沟,真的过上了像桃花一般红艳艳的日子。”
“俺们村里刘莲萍得了重病,当年村里就给补助了一万五千块钱;村里的娃娃考上大学,村里都要奖励一两万块钱……你说俺村好不好?”
老人边走边喜滋滋地说:“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我这辈子可连想都没敢想过。谁敢想,俺们大南庄村公交车都不通,吃水都要到外村去拉,村里泥土路,晴天一身尘,雨天两脚泥……”
望着老人与双胞胎孙女越走越远的背影,我在这风光如画、四处美景的村落里流连辗转,而“你说俺村好不好?”的话语还在耳畔回响。
随意问了几个小区里的村民,他们不约而同地向我表达了同一个意思:桃林沟能有今天,是因为有一位李乃珠这样的能人当家,他是一个军人出身、无私正直,做事雷厉风行的好书记。从1994年上任以来,他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以他为首的桃林沟村,有一个充满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村领导集体,是他们带领全体村民,“咬定项目不放手,抓住发展不动摇”,以“头年稳、二年变、三年要有大发展”的思路,坚持不懈地苦干实干,红旗飘飘,一路浩歌。从村集体负债千万元,人均欠债1.4万元的村子,发展成集地面企业、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产业格局。桃林沟里种桃树,赚来生态又赚钱。“山顶桃林盖帽,山间松柏缠腰,山下流水潺潺,平地花果环绕,新楼拔地而起,绿色交相辉映”的生态村庄,全村林木覆盖率达90%,实现了经济生态双赢,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在这样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里,李乃珠和他的团队都做了些什么?带着这个分量十足、许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我数次和李乃珠书记联系,请他谈谈桃林沟村的变迁历程。我想,近日才获得了中共阳泉市委组织部与阳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第一届“榜样兵支书”的表彰,他作为从乡村走来,从田野走来的“榜样兵支书”,作为成功带领村民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当家人,定然有说不完的话,谈不完的经验。因为关于贫穷,关于挣扎,关于奋斗,关于成功……将桃林沟村从“地下”转型“地上”,从“挖黑”到“种绿”,走在乡村振兴的前列。诸多避不开的话题里,我便可以依此找到桃林沟的发展模式、经验和弥足珍贵的乡村振兴推广意义。
然而,最有发言权的李乃珠却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投资4000万元,即将投入运行的土豆雪花粉加工项目,他到全国各地挑选土豆原料,还要盯进度、赶工期、招聘工人等,在村办公楼见了一面,急匆匆的。走时不忘对我说:“桃林沟村有千余名村民,你可以找他们谈,他们的声音才是真实可信的!”
桃林沟村,位于阳泉市中南部,村西的冯家山、魏家峪村西北的四角山,均属海拔1272.6米的刘备山支脉,形成了自北向南的自然屏障。村子区位优势明显,离市区2公里,属典型的城边村。总面积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38亩,总户数501户,总人口1107人,村“两委”班子9人,党员71名。二十多年间,以其村兴、民富、人勤、景美的巨变,被誉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工作先进村镇”“全国尊老敬老模范村”……
我在桃林沟村探寻村子闻名遐迩的秘密,几天里,与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和村桃河民俗文化园的策划老师进行了交流,他们是王伫、史亨生、任涛海、尚娟敏、史鹏飞、史清秀、史亨丰等,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37岁;他们有的是脱贫攻坚并村搬迁来的村民,有的是长期对桃林沟村文化场馆进行打造的老师,有的曾经或正在担任村“两委”的干部,有的是复员回村的军人,有的担任过桃林沟村的矿长,他们的话题都绕不开村“两委”,绕不开他们的当家人李乃珠,那是众人称赞的话题:
“1994年之前,桃林沟村在全区是最落后的村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反复思考得出的结论:班子里没有主心骨,没有一个有胆识、有魄力的帅才。而且,村里的企业建一个倒一个,亏欠外债累累,连年拖欠企业工人工资……村党支部谈何号召力?那时候的村干部没有人愿意当,因为摊子太烂、人心涣散。在这样的境况中,村干部哪还有底气?”
“那些年,村干部换了一任又一任,既没有换来一个新起色,也没有带来精气神。越换越没有人愿意当村干部,这就是李乃珠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他的父亲李枝麟坚决阻止的原因。”
“2017年,我从大南庄村搬来桃林沟,分得了五套新楼房,儿子女儿每人一套。以前就听说桃林沟村的书记很能干,村民住在舒适的高楼里,我打心眼里那个羡慕呀,连做梦都没有想到今天我真正成了桃林沟村的村民了。”
“大雪纷飞,路上的积雪非常厚,晚上十点多了李书记还从村里赶到了建设工地,积雪那么厚,而且鹅毛大雪一直下个不停,我真的无法想象20多公里的路,还有蜿蜒曲折的山路,李书记一路上冒着雪是怎么赶来的……”
“我通过二三十年的观察总结,认为李乃珠身上具有常人无法企及的四个优点。一是心正身正人品好;二是谋事超群本领强;三是心底无私敢作敢为;四是亲党爱民不褪色,永葆初心。正是这四点作支撑,他才能把村党支部,现在是村党委,建设成为坚强的堡垒,将桃林沟从一个沟荒山黑、人穷村破、无桃无林的小山村变为宜居、宜家、宜业的‘桃源仙境’,为阳泉市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
实实在在打响第一枪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改革开放已接近20年,如此漫长的岁月流逝,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却不能触及桃林沟村的贫穷根基。不仅看不到变化,好像还越来越穷了。穷到什么程度呢?当时的桃林沟村面积1.86平方公里,耕地1000亩,常住人口1028人,其中农业人口713人。全村没有人盖新房,所居住的土窑洞有的因年代久远,无力翻修,几乎失去了驱寒保暖、遮风避雨的功能。51岁的史清秀回忆说:“那时候村里小伙子相对象,外村的姑娘谁也不愿意嫁到桃林沟村。”“我的哥哥到了谈对象的年龄,媒人介绍了一个邻村的姑娘,一听说小伙子是桃林沟村的,对方连面都没见就拒绝了。”
当时村里虽然有煤矿,靠人工开采,肩扛人拉,年产量只有一两万吨,资源几近枯竭。先后办起的纯碱厂、氧化镁厂等企业,终因市场、技术等原因,建一个倒一个,村办企业几起几落,不仅没有给村民带来福气,还大伤了元气。
其时,外面的世界已经很精彩了,桃林沟村附近的村子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村子有电石厂,有的村子有煤矿,村里企业都发展得风生水起。从部队复员回村的李乃珠每天开着解放牌卡车,从村里到市里来来回回运煤五六趟,公路沿线村子的变化,他都看得真真切切。一直让他思考:桃林沟究竟怎么了?问题出在哪里了?他是桃林沟村里爱思考、勤做事,见过世面,在军营历练了两年的文化人。村里有看着他长大的长辈,也有和他一同长大的兄弟姐妹,他要为村里做点什么。
当村子因为历史和现实、观念和习惯、惰性和无能等因素严重拖累,无法前行的时候,上级领导看中了从军队复员回村的青年李乃珠,党员们相信他,村民们期待着他。李乃珠顶着压力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开始了艰难、曲折、开拓、成功的人生,也有力地改变了桃林沟村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未来命运。
那是1994年7月29日,无论是对于李乃珠,还是桃林沟村,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桃林沟村全体党员会议一致选举李乃珠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而得知这一消息时,李乃珠的父亲却首先反对,说:“你不能当村干部!村里干部一届又一届,都没有办法摆脱贫困,你在车队干得好好的,是何苦呢?当这个村支书,说不清数不完的苦头就在前面等着你。”
时年33岁的李乃珠向父亲掏了心窝。他对父亲说:“我每天开卡车往返于村里和市区,我的感触太多了,尤其是亲眼看见区里、镇上开会,我们村的干部或是坐在最后一排,或是缩在角落里。”
为什么会是如此?当时他不解,后来才得知都因为桃林沟村贫穷落后,村干部们被人看不起,只能缩角落,坐在最后。“从那时候起,我作为桃林沟的后生,心里替他们感到憋屈,就在心里默默下定决心,一定要替上一辈人争一口气,让人们对桃林沟村刮目相看。”
李乃珠的父亲见他铁了心,还是固执地劝他——
“想法挺好,可桃林沟这块石头太重,你的肩膀还没有这么硬,只怕你扛不起来还伤着了自己。”
“桃林沟的穷根太深,包袱太重,只怕还没有摸着那条穷根扎在哪里自己就成了穷光蛋。”
在桃林沟村的姓氏中,史姓是大姓,人数最多,李姓只有两家,人单力薄,这也是李乃珠的父亲所担心的。更何况,李乃珠的父亲曾经担任过桃林沟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对村里的困难都非常了解。
李乃珠说:“我要对得起大家的那份信任,扛起扛不起,我都得试试;找得着找不着穷根,我都得努力,我要对得起大家对我的那份信任,我不能眼瞅着村里连水电费都交不起而无动于衷。”
改变!
改变!
村里必须要有改变!
其实在跑运输这些年,李乃珠从未停止过思考。他领略了村外的变化,虽然村子离市区仅有两公里,村外人思想解放观念新颖,到处都是拼搏和竞争,而桃林沟村仿佛被改革的浪潮绕道而行又被遗忘在角落里。
这又是为什么呢?
李乃珠在思考诸多的为什么。
但他有信心带领村民摆脱现状,是因为他知道桃林沟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有血性的村子。因此,他认定村里的父老兄弟不会就此安于现状。
李乃珠自小就知道村子西边冯家山上的简子庙,是为纪念春秋晋卿赵简子而建。阳泉境内的盂县以忠义而得名的藏山,曾经是赵氏孤儿的藏身之地,而赵简子便是赵氏孤儿的孙子,也就是春秋末晋国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赵鞅。大约在公元前497年,赵简子为防备太行山东侧的邯郸叛军来袭,在今阳泉的桃河北岸一处高地修建平潭城,赵简子的五世孙为了纪念赵简子而建了简子庙,现在平潭古城尚存,而桃林沟村的这座简子庙,也是阳泉境内唯一的一座简子庙。
历史的车轮滚滚驰行,桃林沟历史悠久。明嘉靖年间,汪、陈二姓从盂县迁入境内。明隆庆元年,史姓始祖从燕龛村迁入境内,繁衍成本村第一大姓。清末以来有王、李、张、赵、荆、郝、孙等十多姓氏陆续迁入。清顺治年间,建成村观音庵、戏台(宣风楼)以及五道庙等村庄设施,形成传统村落的公共区域和活动中心,此时桃林沟已发展为功能较为完整的村庄。
据清乾隆十三年观音庙碑文记载,当时村名为“陶林沟”,另有乾隆三十四年观音庙碑文记为“桃林沟”,然而,境内并无桃树。
追溯历史之河,桃林沟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晋赵文化的古风抚摸过她,晋商文化滋润过她,红色文化的乳汁哺育过她,集体主义的光芒照耀过她。李乃珠生长在这片土地上,骨骼里生长着红色的基因,军营里的历练令他智慧和斗志同生共长。而且,新一届支部班子里有3位年轻的复员军人,他精神昂然,他们一同精神昂然!他们说干就干!
他一上任便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交清了村里所欠的水电费,补发了村里欠村民的工资。电灯亮起来了,村民手里实实在在地拿到了钱,心里有暖流滚过。经济是撬动一切的杠杆,这是振奋村民精神,也是为村民办实事的头等大事。
当时,桃林沟村里资源已经枯竭,依靠什么找来钱呢?李乃珠马不停蹄地去矿务局请工程师问计,然而,他去了工程师家三次,都被拒之门外。他立志要请到这两位工程师,同时也托朋友一起去登门请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工程师李永芳和邓吉成终于被他请到了桃林沟村。他们在桃林沟办公楼的地下铺开图纸,为村子勘探煤矿资源描画着第一笔,后来这两位工程师一直帮助桃林沟村,有一位工程师去世后,遵照其遗愿,安葬在了桃林沟的山上。
经过两位工程师的勘探,找到了一小块当时矿务局难以开采的边角资源。李乃珠和他的团队几上省城,经常一蹲就是几个星期,住澡堂、吃地摊,有时还主动为人家打水、拖地,以诚感人,硬是凭着一股韧劲儿,办下了相关的煤矿开采证、资源证。争得资源就等于争来了全村人的饭碗。但款贷不到手,钱借不到兜,资金又成了一道难过的坎儿。村党组织动员和带领全村父老兄弟自己动手挖矿井,啃骨头、打硬仗。用了7个月时间,他们在黑沙堰地段扎下了两个200米深的坑口,挖出了滚滚乌金。当年,原煤产量达到8万吨,年产值300多万元。桃林沟人第一次尝到了苦尽甘来的果实。在新班子组建的第三个年头,桃林沟村各项建设逐步走向正轨,全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470万元,其中,村集体收入达到4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050元,全部实现了新班子承诺的“头年稳、二年变、三年要有大发展”的目标。
挖得了第一桶金,李乃珠首先买回大轿车,每天接送村里的孩子们上下学。重视人才,他从村里的娃娃抓起,后来,村里的企业里有村里的娃娃大学毕业后回报桑梓的,也有李乃珠搭建平台,纳贤聚才,招到桃林沟村里、企业里的人才。
为此,李乃珠上任以来,实实在在地踢开了头一脚,响响亮亮地打响了第一枪。
年末,虽时值寒冬,但阳光照在身上,感觉有些许暖意。村子的院前巷尾,不时集聚着村民,他们在热烈地讨论着什么,偶尔还夹杂着一片笑声。
在乡村社会,在每一个村落,都有一些非常活跃的人,她们几乎就是最好的演说家。
由于她们的广泛传播,“李乃珠可有能耐了!”“村子里交齐了拖欠的水电费、发了拖欠的工资,还买了大轿车接送娃娃上下学……”村民们断言,李乃珠是桃林沟村的能人,将来肯定能带领大伙儿干出个样子。
众人期待着。
众人期盼着!
成功青睐于抢先机者
20多年,仿佛弹指一挥间,蓦然回首,昨日草木零落地,今日满山桃花红,桃林沟换了人间。一朵桃花惊艳了三晋大地,桃花节成为桃林沟村的著名品牌。从2004年桃林沟举办第一届桃花节,至今连续举办了19届,晋东各地涌向桃林沟观赏桃花的游客从第一届桃花节的几千人,到现在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桃林沟新的家园无论在生态环境,还是在人的精神风貌上都焕然一新。改革创新让桃林沟人变得开放、自信、坚毅和担当。“我们桃林沟的桃花以前只在传说中,但现在是一个以桃花为闪耀亮点的AAAA景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桃林沟原来并没有树林,但现在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成了阳泉市休闲旅游的后花园。”李乃珠谈起桃林沟抢占改革创新之先机,稳稳地推进产业转型,“桃林花园”是绿色发展不可忽略的一笔。
桃林沟村原本没有桃林。许多来观光的客人好奇村名的由来,这给李乃珠很大的启发:国家提倡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能不能打造一片桃林,蹚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2000年,李乃珠开始在村里调整产业结构上做文章,他几上省城,请来专家教授到村里进行实地考察、论证,因地制宜制定了走“工农并举、经济生态和谐发展”之路。他从桃林沟的村名联想到了创建千亩桃园,再从创建千亩桃园联想到了创建桃林沟绿色生态园区。
然而,村民在大会上一听栽桃树,不种玉米、谷子了,好多村民不同意了,他们议论纷纷——
“一直是种豆、种谷、种玉米,不会侍弄桃树。”
“种谷、种豆、种玉米,是种口粮,再怎么样也饿不死,桃卖不掉烂在树下,咱们一天三餐吃什么。”
数百年来,无论岁月怎样更迭,桃林沟人牢牢地固守着、耕耘着这片土地。如今,他们将不再种谷、种豆,不再种麦、种玉米,他们茫然而不知所措。
李乃珠从爷爷那一辈就居住在桃林沟村,他太懂得祖祖辈辈种地的村民对种谷、种玉米、种豆的感情和依赖,突然说改种桃树了,村民一时接受不了。
在村民会议上,在电视录像里,李乃珠反复给大家算细账:一亩地玉米收入三五百块钱,而一亩桃树的收入七八千元,甚至上万元,这是什么样的差距,不会种桃,村里请了有技术的老师,从管理桃树到购买树苗的钱全部由村里出,桃树没挂果前每年一亩地补助500元,桃树挂果后卖的钱全归村民所有,村里一分不留。
村民们吃了定心丸,待再次召开村民大会的时候,大部分同意种桃树了。然而,正当李乃珠准备出外地购买桃树苗的时候,村里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挡住了他,“书记,走,一块儿上地里看看。”
老人倒背着手,沉默地走在前面,李乃珠紧随其后到了村外的田野上。老人的土地已经翻过、耕过,褐黄的泥土侍弄得细细的,踩上去松松软软的。老人蹲在地边,双手捧起绵绵的黄土,递给李乃珠,说“书记呀,你闻闻这土,多香呀!用它去栽树,我实在舍不得呀!可我又理解你想让俺们增加收入的决心。”
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泥土气息,老人一边嗅着,目光几乎扫过了每一寸土地,李乃珠坐在田埂上,双手捧着老人递到手里的泥土,他把松软的泥土捧在手里,再慢慢捧到脸前,翕动着鼻翼。春天的田野上,是刚刚探出小脑袋的毛茸茸的小草,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小花稀稀疏疏点缀在那里。
李乃珠轻轻地松开手里的泥土,泥土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香味,恍惚中,他好像看到了一片片金黄的玉米地……
从种地打粮食到种树摘果子卖果子,老人们想不通,他们难免要踟蹰和徘徊。当犹豫过后,李乃珠给大家带来的确实是新的希望。
老人是看着李乃珠长大的,也深知他为村里的劳苦。李乃珠也是农民,他懂得种了一辈子粮食的老人对种口粮的感情,也明白老人其实是下了决心,只是想让他陪着再来看看已经耕耘好,准备下种子的土地。如果种了桃树,土地就不是这个样子了,这平平整整的土地将挖成一个一个的树坑。
老人捧着土,嘴里虔诚地自言自语——
春天不忙,秋后无粮。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过了闰月年,走马就种田。
春寒麦不收。
春雨贵如油。
老人念得磕磕绊绊,突然停下了,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静静地看着李乃珠。李乃珠接着老人的话头念了下去——
重茬谷,不如不。
见苗一半收。
五月旱不算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麻三谷六菜一宿,茭七麦八豆十一。
麦旺三月雨,单怕二月雪。
一粒粮食一滴汗,粒粒都是金不换。
……
李乃珠一口气念了许多桃林沟村祖辈传下来的农谚,老人说:“小子,你这么年轻,没想到你对农业这么老道。”
李乃珠说:“大爷,咱们都是农民。”一句话拉近了李乃珠和老人的感情,虽然都没有再说话,他们却相互懂得、相互支持。
李乃珠与村“两委”到河北、山东、晋南等地分批次购回当时优质品种的桃树苗,有大久保、早蟠、莱丰、北京33、新24、早露蜜蜂等二十余个品种。山上山下全村行动,李乃珠和技术人员首先进行示范,行距3至4米,树坑80厘米,挖坑,回填肥泥,放入树苗,再填上余下一半肥泥,踩紧,再盖上挖坑掏出的土。栽下桃树苗后,李乃珠一株一株地检查,没栽好的得重新栽。从村“两委”商议种桃树到几次召开村民大会讨论,从村民同意种桃树到出外地购苗,从运回树苗到山梁上挖树坑,从栽下第一棵树苗到完成650亩桃树的栽种,李乃珠带领桃林沟村民奋战了一个春天。
当李乃珠在东梁上和村民们一起栽完最后一棵树苗,站起来拍拍手上、身上的泥土,环视着自己和村民创下的“桃林沟总算有桃树了”这个奇迹的时候,憧憬着桃花满山的愿景,他搓着手上的泥土,慢慢地走下山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4年春,太行山里四处还绿意尚浅,桃林沟村里桃花红,并举办了第一届桃花节,几十位摄影家将红艳艳的桃花通过镜头定格,那一张张美丽的桃花图你传我读,纷纷传出阳泉,飞向娘子关外,飞出了太行山,桃林沟因漫山遍野的绚烂桃花而一举成名。
“走,去桃林沟赏桃花!”年年春天,人们呼朋引伴,纷纷涌向桃林沟。春风吹拂,桃林沟东梁、西梁山上的桃花竞相开放,漫山遍野的桃花绚绚烂烂,灿若云霞铺满地面,桃枝摇曳,宛若美人舒腰,观者如云,人面桃花,相映成趣。每年夏天举办采摘节,桃林内又是硕果压枝、鲜桃摇荡的喜人景象,游客纷纷在园中体验采摘的乐趣。
2004年,是桃林沟村桃树开始挂果的第二年,村民户均增收2000元。如今,十多年过去了,70多岁的村民史亨生说起自家的桃树收入,高兴之余说种玉米和种桃树没法比。“我家种了一亩桃树,今年就卖了7000多元,年年都是回头客,在果园里就卖完了。”
在桃花盛开、桃香满枝的季节,村里吸引了大量游客踏青、赏花、采摘。当年举办的首届桃花节开启了桃林沟村的乡村旅游之路,也让村“两委”看到了“山水经济”的价值。
一朵桃花红了桃林沟、艳了阳泉。村“两委”抓住这一机遇,瞄准全市60多万市民的假日生活这个潜力市场,在打造“都市人休闲的后花园”上做文章。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发展,桃林沟打响了乡村旅游品牌,2014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从完善配套设施到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相继建起了桃花源里公园、水上人家、桃花园等景点;桃林欢乐世界、桃林鹊桥、银河冲击波、彩虹滑道等游乐项目;打造了桃河民俗文化园、古州家风馆、工匠精神馆、走染坊记忆馆、乡村故事馆等特色文旅项目。来到桃林沟,观光游、休闲游、生态游、民俗文化游等相得益彰。现在的桃林沟,绿树成荫、景色秀美,成了市民休闲游乐的后花园,是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山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2007年8月,著名歌唱家蒋大为走进桃林沟,满怀深情地演唱了其成名之作《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置身桃林沟的桃花园林,犹如置身世外桃源,让游人感到无比轻松惬意。2009年,桃林沟村景区被中国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列入“山西千年文化六日游”景点,与山西杏花村、平遥古城、乔家大院、大寨、晋祠等知名景点相媲美。
2021年8月,腾讯新闻和中国农影联合出品的纪实节目《向上之路》在桃林沟直播,饰演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李达康书记的演员吴刚来到桃林沟村,李乃珠和“李达康”两位书记在美丽的桃林沟会晤。通过李乃珠书记的现场讲述,荧屏前的观众跟随主持人刘栋栋和“李达康”书记一起,感受李乃珠为桃林沟村带来的转型升级和翻天覆地的向上变化。
李乃珠书记从最初决定靠煤矿改变生活到2000年以后,再下决心建设新农村,他带领村民种桃树、治理污水横流、破烂不堪的煤矿采空区,建造各种娱乐设施和观赏景点,迅速实现乡村现代化,打造都市人生态休闲后花园,并达到了振兴乡村旅游的目的。
“达康”书记随同李乃珠书记感受桃林沟村子里新建设的各种旅游项目,不论是走过玻璃栈道“桃林鹊桥”,还是游玩游乐场,抑或是参观用废弃火车做成的景点和桃林民俗文化园……一步步一处处仔细观赏,“达康”书记吴刚代表荧屏外的观众发出了真切的感慨:“我觉得这个村支书真的是村支书,我是假的,他可是真的,每棵树他都知道。当你看到村民们那种满意的笑容,这说明对村支书、对整个村子的发展是满意的。”一个乡村的转变,令“达康”书记吴刚十分震撼。
其实,震撼的何止是“达康”书记,凡是在桃林沟村观光旅游过,来桃林沟感受过乡村建设的游客,都会在内心掀起震撼的波澜,禁不住赞叹村子的生态文明之美与健康迅速的发展之路。
一个村子的路子怎么走,关键在于党支部,党支部路子怎么走,关键在于支部书记。桃林沟村的成功,是带头人李乃珠眼光敏锐,成功地把握了“进退”和“转化”的那个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脱贫攻坚、转型崛起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李乃珠从桃林沟走出,走向军营,又从军营回到桃林沟报效父老兄弟,他深知军人的气质和力量。于是,他培养部队复员的年轻人到村党组织发挥积极的作用。“李书记是我做人和工作的榜样!”去年当选村党委副书记的史鹏飞,说起李乃珠对他成长路上的激励和培养时有些激动,2013年史鹏飞从部队复员回到桃林沟村就业,从最基层的蔬菜大棚种菜做起,第二年便升为桃林沟景区的经理,到2021年,先后担任村长助理、村党委副书记,八九年间完成了几级跳,便是李乃珠懂得军人的秉性,广泛发挥复员军人才智的体现。
“李书记是有格局和胸怀的人”,史鹏飞讲到了自己工作中一次令他难以忘怀的经历。
2018年夏天,晚上8点左右,外地开会回来的李乃珠,发现桃林沟景区大量游客聚集,而没有灯光,他立即打电话给时任景区经理的史鹏飞。原来因为史鹏飞工作疏忽,将景区晚上的亮灯时间控制器推迟了一个小时,导致原本7点半景区就要亮灯的,而那天晚上8点还未亮灯,夜幕罩住了景区内的多姿多彩,公园里人影憧憧。
史鹏飞接到李乃珠急切的电话,第一时间排除问题,立即恢复了景区的通电。次日早上,李乃珠召开村“两委”会议,会上对村里的水、电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杜绝再次发生类似情况,在会上对史鹏飞作出了严厉的批评。会后,李乃珠找史鹏飞谈话,语重心长地说:“你当兵多年,懂得责任的重要性,夏天景区里那么多人,如果工作疏忽了,将造成什么样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将是无法想象的后果。”
史鹏飞说:“当时他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担心以后书记不会再重用自己。”然而,史鹏飞的担心是多余的,李乃珠一直在鞭策着他,让他从一位复员军人成长为村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中坚力量,拧成一股绳,一往无前、抢抓先机。
我问李乃珠:“为什么桃林沟每一个项目的落地总是能抢占先机?”
李乃珠说:“中国有一个鼎字,这里面有很多道道,鼎盛时期不思变,水就会流出来。我只是比别人抢先一步。这话听起来简单,只有十几个字,可里面有大学问。”其实,这是李乃珠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与团队一起让村子不断地改革创新。
我说:“李书记,你抢先一步的眼光,让我想起了金子与大蒜的寓言。”
有一位商人,带着两袋大蒜到了阿拉伯地区。那里的人从没见过大蒜,想不到世界上还有味道这么好的东西。临走的时候,就给了这个商人很多的金子。另一个商人听说大蒜竟然换回了金子,觉得大葱的味道很好,肯定也能换回金子,于是给这里人送来了大葱,当地人很高兴,觉得这下用金子已经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了,就送了两袋大蒜给了另一个商人。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说明了做任何事都要做到前边去。然而,抢占先机是需要胆识、眼光和魄力的。明代朱伯庐有治家格言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李乃珠说:“干任何事,先行一步,才没有后顾之忧。”就像他1982年从部队复员回村开卡车一样,跟在别人后边跑,是永远也跑不到前面的,只有弯道超车,才能跑在别人的前面。一个村子的发展也是一样。
机遇从来不会给没有准备的人降甘霖。桃林沟村随时准备着,随时前行着。2008年至2011年,桃林沟村快速上马了年产6000万块的煤矸石砖项目、年产30万方的混凝土生产线项目等。桃林沟村实现了从“地下”到“地上”的产业衔接与转换,也让村集体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村集体年收入突破千万元,固定资产达4亿元。
“创业不停走、求新不落伍,为民不懈怠、追求不满足。”那是以李乃珠为首的桃林沟村“两委”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凝练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品质。
2018年9月10日,桃林沟村通过筑巢引凤,建成的桃林沟果蔬市场投入运营,服务周边20余万居民,这个市场占地面积134亩,建设面积60000平方米,投资总额约1.5亿元。综合交易大厅面积13000平方米,拥有商铺453个、零售摊位207个。市场集瓜果、蔬菜、肉蛋、副食、粮油、干货、海产品等为一体。目前安排就业人员1000余人。
桃林沟村以实现“经济强村、环境靓村、文化兴村、旅游旺村”为目标,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科学发展。至今,全村固定资产达到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
“一枝独秀不是春”
至今,李乃珠清楚地记得2015年初的事情,那一年的事情不同寻常。沿着时间的河流追溯,还得从2013年说起。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全国推行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说:“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李乃珠检点桃林沟村,他始终把“幸福桃林、宜居家园”作为追求目标。围绕住有所居,他积极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水、电、气、暖,配套齐全的“桃林人家”和“喜来居”住宅小区,并在村民居住集中地带投资安装了净水设备。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李乃珠深知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2015年初,他几次去20多公里外,被核定为国家级贫困村的郊区杨家庄乡大南庄村实地了解村里的情况。
从前谁见过农民有档案?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脱贫攻坚战,通过精准扶贫,贫困户全部建档立卡。郊区大南庄村就有43户,98人被建档立卡,李乃珠得知后心里沉甸甸的。
大南庄村,真正是“乡村的末梢”,地处郊区东部,离郊区政府所在地近20公里,村里没有公交车,连个小卖铺都没有……李乃珠在村里走访一次,就下定一次帮助大南庄村脱贫的决心。最终,本着“以强带弱、资源共享、共同富裕”的原则,两村开始探讨并村脱贫相关工作。
2016年5月,李乃珠通过桃林沟村“六议两公开”程序,广泛征求了广大村民的意见,同意搬迁大南庄村,搬迁工作正式启动。
“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为一个没有穷人的社会奋斗,这是共产党的光荣,也是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脱贫攻坚就是在为没有穷人的社会而努力!把这个想清楚了,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把贫困村大南庄村整村吸收进桃林沟村,摆脱贫困,与桃林沟村一起共同富裕就义无反顾了。
然而,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即使知道要搬入富裕的桃林沟村,有些上了年纪的村民也有些不舍。一次党员大会上,个别人对搬迁协议存有异议,会场内争执不休。李乃珠见此,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大南庄为啥穷?就是你们思想不统一,干部不作为,人心不齐,守着金山银山受穷。你们就计划这样过一辈子?你们就计划这样苦巴巴地熬一辈子?”
李乃珠本以为自己激动的言辞会引来反击,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大家纷纷鼓起了掌。有的村民说:“李书记,俺村就是缺你这样的干部。”有的村民说:“李书记,我们愿意跟着你一起干,过好日子。”听到此,李乃珠眼眶湿润了:“要想干成事,桃林沟人努力,咱们大南庄人也得一起努力,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
在大南庄召开的这次党员会,令李乃珠难以忘怀,他凭着真情、干群情,以及一腔赤诚与实在感动并激励了大南庄的村民。
一个村干部,在带动一个穷村致富的时候,应当引导农民走向文明之路,还应当改造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同时,还要有骨气和正气,要有胆量和勇气,要有廉洁和公心。只想当老好人,吃太平饭,是当不好村干部的!尤其当不好贫穷村的村干部!
近日,在桃林沟村,我见到了从大南庄村搬到桃林沟村的王伫,老人已80岁,但精神矍铄,他1976至1996年担任过大南庄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对于大南庄村,他有一肚子话要说,所以他言谈有些急切、激动。
“连水都没有吃的村庄,人畜怎么活?”
“连公交车都不通的村子,还有什么出路?”
“党员干部不团结,谈何发展?”
王伫说,村里没有像李乃珠这样的当家人,连党员会议一年到头都开不了几次。这些年村里人才流失,村民之间不团结,“眼瞅着村子一天不如一天,心里真的不好受。”搬离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王伫十分不舍,但他还是对未来在桃林沟的生活充满希望。
两村并村发展,桃林沟村的一些村民也有质疑,担心别人动了他们的“奶酪”。几个村民跑到李乃珠家门口堵他:“咱村民所有的福利都是村集体的。大南庄村民来了,不是分了俺们的份了?”“俺们村发展得好好的,凭啥拖这个‘油瓶’?”
有些村民比较容易满足现状,但又有捋一把拿一把的习惯,当利益和实惠摆在身边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强烈要求满足自己眼前利益的欲望。
为此,李乃珠先后召开两次村民代表大会,在会上公开征求村民的意见,最终,只有一户不同意这个方案。李乃珠在会上继续对村民说:“谁也别认为大南庄村民是来白占桃林沟便宜的。大南庄村民带着自己的‘口粮’。两村合并,人口增加不到五百,全村的总面积却增加了一倍。你们怎么不算算这笔账?”最终,桃林沟人明白了并村发展的意义。对于大南庄村来说,两村并村发展充满希望,但也有顾虑。最大的顾虑就是——
“桃林沟人能把大南庄人当“自家人”吗?”
“桃林沟的村干部办事能不能做到公平对待两村?”
为了打消大南庄村民诸多的顾虑,两个村的村民真正融合在一起,成为“一家人”,李乃珠以及村“两委”可没少动脑筋。利用分房为契机,让村民看到村“两委”将“两家人”变成“一家人”的决心,将“一碗水端平”的魄力。
“端平的第一碗水”,就是分房。让两村人“过”在一块儿,先得让两村人“住”在一块儿。在分房时,李乃珠和村“两委”提前给桃林沟村民做工作,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和制度,优先使大南庄村民住进新楼房。在小区建设前期,设计的大户型较多。但是大南庄村搬迁,村民对小户型房源需求较多,这次分房需要400多套,因此出现了小户型房源不足的问题。为了让大南庄村民能早日搬进新居,桃林沟村党员带头,有30多户自愿退出第一期分房,大南庄村的党员也优先让村里的贫困户安置。
“党委是主心骨,党员是带头人,我们要积极亮身份、做表率、当先锋,与群众一起干、一起拼。”李乃珠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带头做好;要求别人不能做的,自己更要严上几分。”在他的示范带领下,村里的党员干部争当模范,争做先锋,争着为民做实事。
“喜来居”小区就是两村村民的安置点,有3种户型。村干部登记了各家的户型需求后,开始按户型分拨抓阄,先抓阄决定大南庄村、桃林沟村哪村村民先抓,再按抓到的顺序号轮流抓阄确定楼层和房号。这回分房,全程透明、全程监督,让两个村的村民心里都敞敞亮亮的。
扶贫扶心扶志,李乃珠带着感情真正帮扶,他下足了“绣花功夫”。大南庄村民搬来,既要住得好,还要能就业,李乃珠说村里投资4000万元的土豆雪花粉加工项目,这几天即将投入试运行,这个项目年产5000吨,产值6500万元,利税1500万,安排就业人数80多人。
“我每天早上六点多就从家里出发,到忻州、内蒙、张家口等地,采购土豆原料,晚上八九点回到阳泉就算是早的。”连原料的购进、选择,李乃珠都亲力亲为。
我问他:“李书记,你累吗?”
李书记说:“毕竟我60多岁了,每天十多个小时的工作,说不累是假的。但我得对每一位从大南庄村并进桃林沟村的村民负责,尤其是那些贫困户,我得让他们在桃林沟有工作、有钱挣、有楼房住,能够安居乐业。”
李书记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没有产业支撑是一句空话。”乡村振兴的最关键又是组织振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绝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治本之策。
“微光汇聚,终成星河”,平凡人的微光,能为每一个陷入困境、身处危难的人照亮前方的路。李乃珠无论风霜雨雪,还是困难险阻,皆带领人民群众一往无前,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已成为晋东大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美景建在身边,绿色留在家园,实现了由煤炭之隅到桃林之乡的华丽转身,山妩媚、水温润、花溢香、人精神,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升级版尽在人们眼前。
“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的,农村建设困难重重,作为桃林沟村的带头人,我不怕吃苦,我时刻想着担起这无尽的责任……”李乃珠是最基层的党员干部,可他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殊荣,他在二三十年的工作中为村民的富裕安稳生活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如今,桃林沟村已经没有了先前的贫穷落后与凌乱荒凉,代之以春来桃花红满山,夏来果香满村庄……园林式小区,楼房公园,村民过着幸福富足的生活。
一滴水见太阳。桃林沟村是乡村振兴的典范,是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典范,村党组织也是基层党组织的表率。
无疑,李乃珠是社会基层的精英。
傍晚,秋雨迷蒙,李乃珠办公室内的光线渐暗,但谈到桃林沟村一年一个新变化,一步跨越一个新台阶,谈到村民的团结奋斗,谈到村里一个个成功落地的项目,我明显看到李乃珠涌上眉宇间自豪的亮光。
见此,我油然想到电影《第一书记》的主题歌《做人》——
一撇一捺写出个人,
一生一世才做成个人。
红手印按出个大写的人,
万事根本是做人。
做人,做大写的人,
清清白白,勤勤恳恳。
不求光环,不求缤纷,
只愿做棵禾苗深深扎根!
做人,做大写的人,
平平常常,认认真真。
不求光环,不求缤纷,
只愿做一个大写的人,
做人。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