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用爱心写真情

时间:2023/11/9 作者: 娘子关 热度: 16434
◇史富泉 赵连娣

  李玉玲老师的《嘉河》一书出版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魏德卿先生为该书写的《为散文集〈嘉河〉点赞》的序。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阳泉的一位老同学淘换到这本书,怀着急切的心情捧读,读后深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后来我们又知道《嘉河》一书在家乡引发了不小的反响。当地媒体用“意外走红”“一书难求”来形容其受欢迎的程度。作者用爱心写出了对家乡、对乡亲的真情。她所写的对象是家人、邻居和她的学生,都是自己身边的人;从人物的身份看,他们是农民、居民和学生,是最平凡的人;从他们的年龄结构看,最大的生于上世纪之初,有她的父辈、同辈和晚辈。作者用自己的真心写出了对他们内心的情感,读者与作品产生共鸣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真爱是人间最珍贵的情感,真爱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故乡情终生难忘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不管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其他体裁,故乡一直是人们写作的重要对象。因为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不管你走到哪里,故乡是终生难忘的地方。你离开的越久或年纪越大,越是思念自己的故乡。这大概也是人类共同的永恒的情感。

  作者对她的家乡爱得深沉,这种情感感染着读者的心。她把自己的散文集冠名为《嘉河》,就是这种情感的强烈表达。她首先着墨于家乡的水,写道:“那嘉河的潺潺流水从水门宽宽的门槛上面汩汩流下……那一段流域,充满了田园风光。”可以看出,嘉河是这里的母亲河、生命河,是嘉河孕育了这里的人们,孕育了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平定古城。她爱家乡的春天,写出了家乡姹紫嫣红的景色,写出了家乡沁人心脾的清香,写出了人与环境的和谐。这里的景像一首诗,这里的景更像一幅画,充分体现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世界。《嘉河燕子坞》一文中以浓墨重彩描绘了生活在这里的燕子群的情景。燕子是一种具有灵性的吉祥鸟,他们的到来告诉人们,明媚的春天来临。燕子垒窝的地方往往选安全安静的风水宝地。燕子在嘉河边上筑巢,肯定是一件极好的事情。作者高兴地写道: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每到春暖花开,燕子又从南方飞了回来,燕子的记忆力极强且天性忠诚,它们记得家在嘉河的边上,它们寻寻觅觅徘徘徊徊,找到自家的门牌号数,几百只燕子谁也不会找错自己的家。燕子给故乡的人们带来莫大的欢乐,从五月到八月的每一天早晨到黄昏,燕子以它们优美的舞姿和呢喃的乐声一直与人们相伴,人们路过此处,总要驻足观赏,人们指点着笑着。这样的故乡谁不向往,谁不为其点赞?

  此外,作者写出了她童年时故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家乡河边的小姑娘都要到嘉河里洗衣裳。她们边洗边玩儿,互相撩着水说着笑着,有时衣裳被河水冲跑了,便不顾一切地去追,有时只顾拿衣裳了,忘了拿水坑里的脸盆。第二天早上洗脸时才想起,脸盆还在河里呢,赶快去找。蛇钻窟窿蛇知道,丢不了。中午、晚上,各户人家都有人端着饭碗坐在河边的大石头上吃饭,大家边吃边聊着家长里短。有的人家的菜炒的香,就有人风趣地说:“咱就上人家的菜味儿,吃自己的饭吧。”最逗人的是孩子们。如果李家吃窝头、孙家有山药丝儿、周家是面条,他们就互相交换着,你吃他一口面条,他拨给你一筷子山药丝儿,掰一块儿窝头,有的还互相舔碗边,不亦乐乎。真是心中有爱,笔下生情,这样的故乡谁不向往,又有谁不说俺家乡好呢?

  爱故乡是人的天性!

父女情感天动地

《家人小事》里,满含深情地讲述了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其中有她的父亲、婆婆、丈夫、儿子、女儿、媳妇、孙子和外孙子。这些文稿写得真实生动,写出了至亲至爱,特别是写她与父亲的亲情时,可以说催人泪下,感天动地。

  作者三岁时就成了一个没娘孩,父亲既当大又当妈把她拉扯大。父亲深为女儿没有母爱而缺憾,曾暗下决心:俺孩没有妈,但不能让她受了罪!作者小时候家境贫寒,多少年过去了,父女俩都没有因为过生日吃过一顿像样的好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1963 年,作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平定师范学校。一天,远远看见父亲站在教导处门前,手里提着用纸绳穿着的两个油馃,笑嘻嘻地看着她。父亲对她说:“今日是俺孩的生日,给俺孩送点好吃的来,油馃是刚炸的。”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作者听了后,激动的心都快跳到喉咙处了,顿时哽咽起来,泪水夺眶而出。班里的几个同学看了,羡慕的目光一起飞向了她。当时平定师范的同学来自周边的六个县区,又有谁的家长在那生活极端困难的时期给子女的生日送来好吃的呢?今天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当时却是难上加难的事。这件事把如山的父爱和盘托现给读者。

  对父亲的爱深沉,百般孝顺,可以说让老人做到了顺心顺意。她的父亲进入晚年以后才没有了衣食之忧,父亲也随之舒坦起来。作者对父亲的爱是建立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出于高兴还要捡拾废品。有人不可思议,女儿认为,捡拾废品既回收了资源,又保护了环境,还愉悦了老人的心情,是一件好事。所以她给予了父亲极大的理解和支持。女婿一米八的个头,在当地来说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帅哥。当其岳父捡拾的废品够一平车时,这位帅哥亲自拉着装满废品的平车,走在平定城从十字街到东关收购站的长街时,在一街两边众目睽睽下走的是那样的“从容”与“潇洒”。此举此行皆为孝顺,孝感天地!

  父亲在人生旅途上艰难跋涉了91 个春秋,临终时千叮咛万嘱咐:“我死后,俺孩一定要让拉灵的车在平定的街上走一走。”老父亲的一生为我们付出了多少,我们永远也无法报答,这又是最后的遗言。作为孝女,多么想让父亲如愿。然而,当时由于多种原因未能了了父亲的这一心愿,这成了女儿心中的一大遗憾。后来,她发出了“父亲啊,女儿陪您在平定的大街上走一走”的心声。她把父亲的遗像揣在自己的胸前,走在了平定的大街上。她陪着老父亲来到当年送她下乡任教的东关汽车站;来到当年用血汗打拼下的“兰生永”杂货铺的遗址前;来到与他人合伙创办的平定戏院的故地旁;这里的土地上都留着她父亲艰辛的脚印,这里的土地上都渗透着她父亲苦涩的血和泪……每到一地,驻足停下,与父亲共同回忆并诉说过去伤感难忘的往事……她用这样的方式实现了父亲的遗愿,并说:“等平定城再换新颜,女儿再陪您走上几回。”女儿对父亲有着无尽的思念与永远的爱。

  对父亲爱得刻骨铭心,为了把父亲的一生告诉自己的后人,她怀着崇敬而苦痛的心情,蘸着辛酸的泪水,写下了父亲从十几岁开始就起五更睡半夜挑着一副笸篮下南关进城里卖豆腐的心酸;写下了经过几十年的打拼直到30 岁时,终于挣下一份家产,在城里盘下一座旧二层小楼,开启了起名叫“兰生永”杂货店的短暂的甜蜜;写下了1947 年流通的民国纸币无限贬值,个别善于投机钻营的不法奸商从她父亲手中兑换去百十枚银圆,几乎让“兰生永”活不下去的悲苦;写下了她父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的剧痛;也写下她父亲晚年得到的安慰与欢喜……

  《嘉河》一书中回忆父亲一生坎坷经历时,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如泣如诉的情感,写出了女儿对父亲无尽的思念、永远的爱,写出了父爱如山的情。她的父亲的历史是时代的历史,也是许许多多读者和其父亲的历史。他们父女之间深深的情厚厚的爱震撼人心,感天动地!

邻里情悲天悯人

《邻里轶事》部分是写邻里情的,字里行间印证了远亲不如近邻的俗语是再朴实不过了。作者在这部分主要写了四位邻居的故事,他们是“英雄王德本”“正房安老太”“西厢霍老太”和“嘉河哑巴”。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饱尝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正像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人是相同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他们都是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典型代表。作者给予他们极大的关注和同情,每一篇都写得有血有肉,有景有情,令人震撼,发人深省。人性深处一种特有的同理心,驱使我们去阅读它,特别是英雄王德本的事迹刺痛着我们的心,并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作者作为王德本多年的邻居,可以说知根知底。王德本,1947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 年参加了解放临汾的攻坚战役。临汾守军凭借高大的城墙负隅顽抗,我军久攻不下,战士伤亡惨重。这时的王德本置生死于不顾,勇敢地跳出战壕,冲向前去,引燃了几十吨重的炸药,终于把城墙炸开一个豁口,从而攻下了临汾城。他荣立了特等功,但他的两只眼球被炸而出,从此,他永远失去了光明,我们的心因此战栗!

  全国解放了,英雄王德本返回故乡,他应该过上受人尊重的英雄的日子,由于当时国家贫困,他不得不自谋生路。他组建了一支盲人宣传队,徒步全县各个山村巡回演出。他们在贫困乡村演出,吃不好住不好,也得不到对英雄和残疾人的尊重。同病相怜,王德本深知残疾人生活的不易,进入1960 年代初,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筹建了以聋哑人为主的有20人参加的残疾人工厂。这些工人都是由他9岁的儿子王跃堂拉着他的手找来的。他带头苦干,加上生活贫困,他得了严重的胃溃疡、腿部肌肉萎缩等病,过早地倒在了病床上。

  战争都是残酷的,不知它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使多少人受伤致残,破坏了多少个家庭的幸福圆满!只有和平才是美好的向往,才是发展之道。

  只有和谐是幸福之本。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就要求我们理解人、尊重人,彼此之间公平公正的相处,让家庭和谐,让单位和谐,让整个社会和谐。尤其要尊重英雄,崇尚英雄!英雄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