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河侧道对面的上湾,有几户人家,靠西的一家姓尚,主人叫尚小六。听大人们讲,上湾几户姓尚的人家全是一个祖宗。他们几家分别在上湾下湾开着面铺,家里都有石磨,自磨自卖。当时的城里人家大部分很穷,吃一顿买一顿的。面铺里都备着用旧纸糊的袋子,可装一斤、二斤的,很少有人家用面袋子来买面的。新中国成立前,乡村里的人笑话说:城里人穿戴精干,吃了上碗没下碗。尚小六靠卖面和花生糖养家,花生糖是自家用红白糖和花生做的。尚小六身体不太好,50多岁就过世了,家里也就不卖面和糖了。
他的妻子,人们都叫她尚小六家。常年穿黑色中式衣裤,绑着腿,个子不高,脸颊很丑陋。鼻子左侧的半边脸也还完整,鼻子右边的脸,只剩下一小块,如不规则的三角形。听说是小时候被狼爪抓了一大块皮肉,露出了颧骨和牙齿。医生把她的下巴和太阳穴的皮揪到一起,嘴的一角也就随着歪上去了,露出了发黑黄的牙齿。她家是农民,但没有土地。土改时全家都是积极分子,尚小六家领着几个孩子提着木头棒子,每天去斗地主。土改分得几亩土地,后来就入了农业合作社了。
她家四个孩子,长女叫宝贝妮,长子叫尚聚宝,次女叫三妮,次子叫尚昌基。尚昌基从小头上就没有头发,连一根都没有。尚聚宝就是哑巴。三岁时生了一场病,据说家人给他吃错了药,说是吃了“暴龙丸”,全身抽搐,死里逃生。小孩子干张嘴说不出话来了,耳朵也聋了,左胳膊瘸了,左腿拐了,左手的五个手指头七扭八歪,向好几个方向撇着,握不成拳头。他走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右腿先着了地,右手还得托住膝盖,让右腿吃上劲,然后左腿才能伸出去,左脚向内拧着,伸不直的左胳膊,一下一下向内划着弧线,像那破旧的五指耙比画着。因为营养不良,瘦削的光头,瘦瘪的脸,下巴的胡子就像贫瘠的土地上的几根草拉拉碴碴。这样的愚昧落后,将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变成了残疾人。
他大概大我20多岁吧。我小时候在半路上遇到他,就像见到“妖怪”一样,离他远远的。他家喂着两头猪,他天天到我们院子里来倒泔水,盛泔水的盆子是他家准备的。没有人理他,他也不和别人交流,倒上泔水就悄悄拐上走了。当我长大了,不怕他了,和他迎面走过,他看见我就将头扭向一边,不知是不愿意看我,还是不愿意让我看他。说不上来这是出于自尊还是自卑。我家和他家隔河相居,他家用嘉河的水养猪,我家用嘉河的水浇花,他家的猪叫,我家能听见,我家的花香,他家也能闻见。我们是共饮嘉河水的乡亲,何况他是看着我长大的长辈。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总不能一辈子不理他吧。他是那么不幸。他惹谁了,损谁了,是谁让他长成那样,他该埋怨谁呢。我得找机会给他个微笑。天无绝人之路。他心灵手巧勤劳善良,会做许多种玩具。不知他从什么地方弄来泥土,用他那像叉子的手,做成小泥人,留下小洞洞,插上鸡毛,既好看,又能吹出响声。他用筷子粗细长短的细木棍或者高粱桔,做成“猴爬竿”这种小孩子很喜欢的玩具。用两根粗白线交叉起来,将两根棍子上方穿在一起,中间吊着一个用硬纸片剪成的孙悟空。人单手拿两根棍的下端,将食指放在两棍之间,一用劲,纸猴子就跳到线的上头,可停可动,如体操运动员在单杠上360度旋转,栩栩如生。他还用鸡毛与小竹管做成咪咪,这种名不见经传的乐器,还可以吹出曲调。他没有看过书,没进过戏院电影院,也没有听见过各种声音,他的想象力竟能如此丰富,甚至可以想象出美妙的音乐,能不能说他是我们嘉河的“贝多芬”呢。
他家喂着猪,但吃不上肉。父亲去世后,姐姐妹妹相继出嫁。全凭卖猪和他卖点玩具勉强度日。
哑巴平时也端着一个木头匣子到街上去摆摊,里面摆着几个小泥人,猴爬竿,鸡毛咪咪。但他的作品,很少卖出去,虽然只卖几分钱,但很多孩子只看不买,因为身上没有钱。只有在过庙会时,过年时,能卖上几个。每当他端着木匣子,吹着咪咪,从嘉河走向大街的时候,常引来几个小孩子,跟在他后边学他拐七拉八的样子,贪婪地看着他匣子里的玩具。哑巴也会让他们试着吹一吹,玩一下“猴爬竿”。有一次,他在街上遇到我时,我花了一角钱买了一个“猴爬竿”,他高兴得龇牙咧嘴地笑。从此见了我,总要比画一下,用右手拍拍自己胸前,然后向外划划,意思是他要出去了。向里划,意思是问我,你回来了?
每年春天,嘉河边上杨柳枝发绿飘荡之际,哑巴会折上柳枝,制成咪咪,吹起来,邻居的孩子听见,纷纷从家门跑出来,围住哑巴,讨要。哑巴见谁给谁,而且还要教孩子们自己做。这时候,是哑巴最快活的时候,孩子们跳着吹着喊着,有的还要去撩逗他的不几根胡子。哑巴只是龇牙咧嘴地笑。他的老妈妈听见叫喊,从大门出来,开始认为是孩子们欺负他,要赶孩子们走开。后来看见一片欢欣热闹,孩子们并无恶意,她也就跟着笑了,笑得很是瘆人。
他还会制作风筝,他用废竹帘的竹条和毛头纸糊出蜻蜓、蝴蝶、蜈蚣、长龙等风筝,染成五颜六色,煞是好看。他坐在上湾魏家地边上,自然会有人来买。
1960年,他算遇上一个大救星,一个伯乐。嘉河特等残疾军人共产党员王德本,在平定十字街创建了“盲聋哑工厂”。王德本虽然双目失明,但心眼明亮,主意真。老王亲自找到哑巴,把他叫到厂里,把捞面条的铁丝笊篱,放到他手中,告诉他,厂里的任务就是编笊篱。盲人有好几个,什么也看不见,只能在固定好的六根较粗铁丝上机械地缠细铁丝,做成滤网。那弯笊篱的外圈网架和安木头柄子的任务就交给哑巴,问他会不会,他自信地点头。开始,他抚摸着笊篱琢磨,试着用钳子弯网架,安装组合笊篱,半天就学会了。天下无难事,什么也难不倒这个能工巧匠。后来他就成了盲聋哑工厂的技术员,大把式了。自然受到大家的尊敬。
他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他靠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和聪明才智,在嘉河的流水中,溅起一片浪花,他的一生是有价值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