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片丹心在诗中——读李大钊的诗

时间:2023/11/9 作者: 湛江文学 热度: 15520
谢 振

  说到五四运动,不得不说李大钊。最近热播的《觉醒时代》和《中流击水》这两部剧中,挚爱着中国的李大钊深深感动了无数人。带着无限的感动,我翻看了李大钊的诗歌。

  寻寻觅觅之中,我搜集到的李大钊的诗歌依然不多,几乎屈指可数,但是他那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却跃然纸上。

  送别友人时,他直呼“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表达了重建神州的奋发向上;友人“行未久”时,他感慨“故国一回首,谁堪返太和”,表达了扭转乾坤的无限渴望;忆军中友人时,他叹息“去国徒深屈子恨,靖氛空说岳家军”,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期盼;在颐和园墙根下,他悲叹“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表达了对当权者的愤懑不平;在志士遗像前,他坚信“斯人气尚雄,江流自千古”,表达了对爱国志士的无上敬仰;在回国船中,他高喊“一翔直冲天,彼何畏荆棘”,表达了报效祖国的冲天豪情;在山上,他讴歌“云飞人自还,尚有青山在”,表达了在纷繁复杂中的坚忍不拔。这一句句诗都爱憎分明,表达出他无比炙热的爱国之心。

  李大钊的诗没有过多的开与合,不拘小节,直奔主题,充溢在诗中的是昂扬的斗志和喷薄的气概。

  写在辛亥革命妥协于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际的《题蒋卫平遗像》,歌颂的是因维护中国主权而牺牲的蒋卫平。首联“斯人气尚雄,江流自千古”颂蒋之精神长存,颔联“碧血几春花,零泪一抔土”言蒋牺牲后的寂寥,稍显沉郁,颈联“不闻叱咤声,但听呜咽水”叹蒋为国奔走呼号的声音不再,悲愤志士远去,尾联“夜夜空江头,似有蛟龙起”呼应首联,赞蒋之精神不死,展现诗人奋起的干劲。全诗句句写蒋,虽略有沉郁,但豪情壮志显而易见。

  “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这首《口占一绝》是1916年春李大钊在日本送别挚友时所作。诗中没有蓝天大海之辽阔,没有芳草杨柳之依依,只有因别所生的离恨——对中国政局黑暗腐败的不满,只有因别所生的壮志——希望成就一番改天换地的大事业。

  “班生此去意何云?破碎神州日已曛。去国徒深屈子恨,靖氛空说岳家军。风尘河北音书断,戎马江南羽檄纷。无限伤心劫后话,连天烽火独思君。”这首《南天动乱,适将去国,忆天问军中》名为追忆友人天问,目之所见、心之所想却是“风尘”“音书”“戎马”“羽檄”“烽火”等物,通篇都是对“破碎神州”的深深忧虑和对友人的深深希冀。

  读着李大钊的爱国诗篇,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唐朝诗人杜甫和南宋诗人陆游。他们的诗基本都着眼于国家,但又有很大的不同。

  在陆游的爱国诗中,自我的影子很多,如“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等,陆游的言行举止可见、可闻、可感。而在李大钊的爱国诗中,个人的影子几乎没有,写的都是国事天下事和仁人志士。

  杜甫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统治者罪恶,表现民族灾难,一唱三叹,具有鲜明的细节特色,由《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等力作可见一斑。而李大钊的诗,却没有过多的精雕细刻,缺乏起承转合的顿挫。

  李大钊的诗主题单一,内容单一,写法单一,诗味稍显不足。但其诗那一以贯之的爱国精神、向上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好好去感受、去学习的。

  其实,李大钊也有写得婉转之作,比如以山喻人的《山中即景》,以水声喻民声的《玉泉流贯颐和园墙根,潺潺有声,闻通三海》。但其注意力在国在天下,他好像没有时间、没有心情慢慢地吟咏风物一样,像上面那样颇有诗味的诗作少之又少。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李大钊的全部注意力就放在马克思主义上,他陆陆续续写出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一系列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诗歌就越写越少了——他的一片丹心在不经意间就由诗中转到文中。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