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青出散文集了。我想,她早该出一本属于个人的作品集了,这样对自己多年来的创作会有一个好的总结和交代。冯学青为自己的散文集取名为《温暖的遇见》,并在自序中说:“一直以来,我喜欢用文字来记录生活中的遇见……我希望我所遇见的都是温暖的人、温暖的事,我更希望我的文字充满温暖的阳光,照耀读者的心灵。因此我把这本书取名为《温暖的遇见》。”拜读集子之后,我感到异常的温暖。
冯学青,笔名白雪,现任廉江中学图书馆馆长和校刊主编,她在教学之余,潜心写作,作品硕果累累,先后在《散文选刊》《海外文摘》《星星诗刊》《西部散文选刊》《湛江文学》《湛江日报》等发表作品近百篇(首),并在国家省市各级荣获多次奖项,是我市近年创作较为活跃、发表作品较多的女作者之一。这几年,我和她,还有我们廉江几位作者曾经一起参加过江西、北京等地的作家采风、笔会和中国散文年度颁奖大会,所以我对她比较熟悉、了解,也读过她不少诗歌、散文作品,感觉文如其人,淳朴热情,常面带微笑,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温暖的遇见》分为三辑。在第一辑《往事如歌》里,作者以亲人和亲历的事为主,如《红薯的记忆》,写自己七岁时随父亲挑红薯到集市上卖的艰辛、凄凉情景:烈日下,红薯尽管贱卖到一分钱一斤,也无人问津,卖不出一根,辛辛苦苦守候了一天,最后又饿又累的父女俩只好挑着红薯回家,但挑到半路上坡时父亲不慎摔了一跤,箩筐向坡下滚去,红薯滚落一地,其中一个箩筐已滚到河里,父亲赶紧拿扁担去勾箩筐,不想连人带扁担掉下河里,幸好村里的三叔公路过把父亲拖上岸……在这样的一个故事里,作者不慌不忙地道来,文笔细腻而又充满淡淡的哀愁。正如作者在文章结尾时写道:“每次甜甜的红薯入口,我却如鲠在喉,红薯还没有落肚,眼睛就湿润了,泪光里闪现的依旧是爸爸落水的情景糅合着妈妈煤油灯下哀愁的脸。”让人联想起那时乡村生活的困境,艰辛而无奈,烙上了深刻的时代印记。《母亲的戒尺》虽然名义上写戒尺,但实际上写母亲。母亲的戒尺代表威严,令人敬畏,是一个传承家风的传家宝,因为母亲用戒尺不但对子女进行教育,也对孙辈一代进行教育。母亲曾用这把戒尺抽打过小时候偷光三婆家黄豆的大哥、二哥,也抽打过小时候无意弄死邻居家小鸭子的“我”。所以,作者对母亲的戒尺充满敬畏和感激,总有一种“去触摸一下那把那熟悉而温润依旧的戒尺”的冲动,可见母亲这把戒尺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在这一辑里,《大姐》中曾担任镇幼儿园园长的大姐对幼儿教育的坚守以及乐善好施的个性,《绝望中的思念》中跟随自己读书的侄女的坚强和乖巧,以及外出打工患病时与病魔抗争的情景,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辑里《回到小镇》和《消逝的小黑屋》等篇什都是作者对过往事情的回忆,渗透着一种依恋和怀旧的温暖。《回到小镇》对自己阔别三十年的小镇和小镇母校的描写,入情入景,如对小镇茶山以及校园门口摊当炒粉的描述,将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情景写得丝丝入扣,让人感到温暖;《消逝的小黑屋》写的是自己读初中时住过的那间小黑屋,记录了同学之间在小黑屋的友情,让人怀恋,充满小黑屋式的温暖。
第二辑《温暖遇见》,主要是写生活中很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作者一路走来,有同学、朋友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有在成长中青春的萌动,有与草原用心的对话,有为雪倾尽前世的温柔等等。《紫薇花下的怀想》是一篇记述“我”在三十年后与初恋男孩再度相遇的文章。在这里,作者以少女萌动的情怀,抒写对自己三十年前与隔壁班憨厚男孩的初恋,三十年后相约在夏日午后母校操场一角的紫薇树下的一幕。这种红尘中的再度相遇,三十年的光阴,母校的紫薇还开出娇艳的花吗?令人生出许许多多的联想。是的,“他不再是那个憨憨的少年,我也不再是那个怕羞的女孩。”阔别三十年的再次相聚只能留给双方无限的回忆与依恋。《一场温暖的遇见》写出了自己受邀参加《海外文摘》《散文选刊》杂志社在江西弋阳举办的作家笔会,当天在弋阳领略龟峰的美景并吃了一顿地方风味年糕后,不想因为自己贪嘴,导致难于消化,胆囊发炎,引发结石,痛得休克过去,幸好得到众人的帮助,被及时送往医院治疗。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受邀参加这次弋阳笔会的,还有张主席、栋哥、柯主任和我等几位廉江作者。见她这样,我们几人马上联系《海外文摘》副主编黄老师用救护车送她到医院打吊针。当地医生护士也专门为她“开夜车”,照顾得十分周到。我们几个大男人为她守候到凌晨1 点。最后在大家的呵护和照顾下,她当晚顺利回到了酒店,并按时参加第二天的作家签约活动。过后,冯学青感慨颇深,写下了这篇散文,并在结尾发出真诚的感叹:“这次弋阳笔会,我遇见山水,遇见大师,遇见温暖。”在他乡因为遭遇到这样的情景,着实令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人性的美和善也在这里得了充分的展示,所以作者将此文取名为《一场温暖的遇见》,是颇具深意的。
在这一辑里,作者还写了很多令自己温暖的人和事,如《江南约雪》写的是自己身在江南感受朋友寒冬中的温暖;《康乐草原,一块美丽的净土》写的是绵绵不断的草原给“我”思想上的温暖;《陆川行》则是广西陆川同学在百忙中抽时间陪“我”的温暖……众多的人与事,组成了一幅幅温暖的画面,让人不断触摸作者文字中的温度。
如果说,第一、二辑文章写的是熟悉的人和事,那么,在第三辑《岁月行板》里,作者则是侧重抒写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希望和鼓励,还有记录自己下乡扶贫看到的贫穷与无奈。《行走在乡村里的忧伤》是一篇日记体散文,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在乡村扶贫工作的深切体会。如2018年6月1日,在八十五岁孤寡老人林家俊的家里,文章写道:“我向里屋走去,门厅和房间里满地鸡屎,房间里面除了一张用砖垫起半米高、铺着两块木板做的睡床,什么家什也没有。里面房门和窗门都没有安装,一阵一阵难闻的臭味扑鼻而来,我想找一把扫帚帮他打扫一下地面的鸡屎和垃圾竟找不到……”农村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像这样的孤寡老人,整个村子共有26 人。又如,2018 年6月14日,在低保户黄贵英家里,几个疯子正在打架,“我”接到村委电话赶去调解时,只见二十平方米的屋门前凌乱地丢放着断扁担和几张刚刚毁坏的木矮凳,一个二十几岁的少妇抱头坐在门口,一个六十多岁的大叔目光呆滞地坐在门槛上抽着烟。原来,这个家庭四个大人中儿子、儿媳和丈夫都是疯子,这样的家庭叫他们如何生活?作者说,但愿好运能够降临这个苦难的家庭。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一位农村扶贫工作者对乡村贫困落后现状的担忧和关注,也体现了作者的善良和纯真,为自己后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这一辑里,作者写了不少对学生的希望和鼓励的文章。如《同怀一个梦想,共逐一个愿望——致高三学子》里写的,希望高三学子懂得用成熟和坚强去把握与珍惜,同怀一个梦想,共逐一个愿望,再坚持一下,胜利就在前方。《让宽容在生命中绽放》说到,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让宽容在人生中绽放,在感恩中追寻,在幸福中安宁。”《五月的期盼》结合高考前的五月写出对高三学子的期盼和鼓励:“因为每一份付出,都有回报。只要用心,就会有最美的结果。”这类散文,大多针对学生学习、高考等有感而发,写出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关爱,充满激情,富于哲理,完全是另一种风格的抒写。
掩卷静思,冯学青的散文集,从题材到思想,从内容到文字,都给人一种特别的温暖。透过集子一系列文章,我们可以从其熟悉的人和事中体现,可以从其真情流露的情感中体现,还可以从其流畅、清丽的文字中体现。也许,自小在乡村生活、成长,沾满泥土的气息,养成了其善良、淳朴的品性,加上长期担任中学语文教师和图书馆馆长,整天遨游于书海中,深受诗词文化的浸染,从而为其创作提供了优厚的条件。还有,得益于自己的勤奋和悟性,善于用女性细腻的情感、缜密的心思去感悟去发现,抒写事物,袒露心声,以情动人,以爱感人,因而其文笔优美而流畅,真诚与纯朴并存,内涵与才智兼备,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女性的柔美和清丽,让人阅读后自有一股暖暖的清泉在心间流淌。福楼拜说过,“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所以,文学就有这样的功能,好的作品会给人以温暖,给人阅读后的愉悦。
尘世浮华,人心浮躁。冯学青能在当下保持一颗宁静、纯洁的心去写作,不被世俗烦扰,不受“物欲”左右,从容淡定,低吟浅唱,诉诸笔端,而且抒写的内容大都蕴含着人性的率真、善良和美丽,挖掘生活中处处体现温暖的一面,实在难能可贵。作者在自序中说:“这本小小的散文集,是我多年来真实的遇见和真实的情感,希望我这本小书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微小的温暖。”正如铁凝所说的“我依然相信文学对这个世界有温暖”,是的,文学作品有温暖才容易感人。但愿冯学青这本散文集会带给读者更多的温暖,也希望她今后写出更多更好更温暖的作品。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