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提前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工作岗位。虽然事先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一旦真的不上班了,没事干了,免不了心理有些失衡。
有时候,和一同下岗的几个朋友聚会。大家比较认同一个说法:我们这茬人真倒霉。该长身体的时候,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吃不饱饭;该上学受教育的时候,赶上了文化大革命,从初一到高三,六届学生同时上山下乡;该结婚生子的时候,实行计划生育,只允许生一个孩子。现在孩子大了,利手利脚,正是精力充沛干工作的时候,又赶上企业转制、机关机构改革,让我们提前离岗回家。我觉得这话说得有理,回家叨咕给丈夫听,丈夫却不以为然。他说:“这话反映了历史事实,结论又有失偏颇。现在国家处在转轨变型时期,企业要实行现代化管理制度,政府机关要从根本上转变职能。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员的数量要大幅度减少,以降低各类成本,提高效率。人员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及综合素质,都要以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国情而严格要求。因此,你们这些人提前离岗,如同当年朝鲜战场上必须有黄继光那样的英雄堵枪眼一样,是历史的必然,无可选择,没啥可想不开的。”
说到倒霉,丈夫又开导我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何止千千万万个年轻战士牺牲在战场上。战后,经受过枪林弹雨考验的大批官兵,都复员转业到工厂、农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大部分人没受过什么教育,没有特殊的技能,更谈不上商业资本了。至今,不也是过普通百姓的日子,能有几个人飞黄腾达?所以呀,无论是哪一茬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都要服从大局,做出个人的牺牲和贡献。只是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牺牲和贡献的形式不同罢了。根本谈不上哪茬人倒霉、哪茬人占香儿。”听了他的话以后,我反复琢磨这个道理,学会了用历史和辨证的眼光直面现实,再也不觉得自己倒霉、点儿背了。
回家以后,有了空闲时间,禁不住思前想后。总觉得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家庭生活方面,终其一生,都未达到自己理想的境界。并为此沮丧、悲观,形成一种灰暗心绪。丈夫发现以后,警告我说;“你这种心绪,持续时间长了,要损害身体健康。”接着又调侃我说;“有句俗话‘这山望着那山高,’就是指你这样的人。”他还举了很多例子说明,每个人对精神上、物质上的要求,都是无止境的。因为,我们的前面总树有一些活生生的标杆儿。最清楚也最有说服力的例证之一:假如一个家庭的孩子有残疾,其父母的追求就可能是我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一样健康。有了健康孩子的家长,则不满足孩子只有健康,进一步希望孩子书读得好,成绩优异。没考上大学的孩子家长觉得孩子能进一所大学读书有多么荣耀,可是,考上大学的孩子家长十有八九还是不满意。不是学校不理想,就是专业不对头。有了本科文凭的学子们,眼睛又望着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已经得到了稳定的职业和收入的毕业生,心理仍不平衡,因为他看到和自己同等学历的某某在跨国公司工作年薪拿到几万……哪里有头啊?
丈夫还不失时机的进一步劝导:“其他的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站在不同的起点的人们,总有更高的目标在前面,心里却有着相同的不满足感。对于已经离岗的人,无论什么事都已经画上了句号,只要自己对力所能及的每件事都尽了心,便无所谓得失与成败。如果一味向高处攀比,怨天尤人,那不是自己和自己较劲,用别人的或自己过去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折磨自己吗?”丈夫的话丝丝入扣,如同缕缕阳光,驱走了我心头的昏暗和阴霾,并开始有意识地丰富和调整自己。
一天,他拿回一本《谁动了我的奶酪》让我看。书中一句经典的话:“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会越早发现新的奶酪。”更深深触动了我。就这样,丈夫的一剂剂行瘀退翳、平肝理气的“良药,”沁入肺腑,释开了我的心结,使我一身轻松的面对新的生活。
半年来,我在丈夫的关怀体贴下,做到了“三不。”一是不看重自己。人生如同一台戏,每个人都曾经担任过一个或大或小的角色。哪个角色也没什么了不起,都有下台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儿。因此,就没有那么多自尊心供别人损伤。二是不闲置自己。多做过去没时间、没精力做的事。用各种豆类、江米、枸杞、莲子、红枣煲制八宝粥,吃起来又放心、又滋润!参加同学聚会,倾听已经做了爷爷奶奶的同学们的感慨与叹息,别忘了把自己的感慨融入其中。邀朋结伴打太极拳、跳到游泳池游泳,舒展四肢,全方位减肥;在电脑上练习写作,不愁生字不会写,还能防止老年痴呆;利用网络四处投稿,虽说是广种薄收,收获的却是让心灵一颤的惊喜;和远在万里之外的儿子在语音聊天室聊天,即有趣儿又省钱。三是不放纵自己。早起早睡,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一日三餐,一顿不少,远离牌桌、酒桌和电视剧。
网上的小朋友们都说我很时髦、很现代。我告诉他们,是我的“阳光丈夫”造就了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