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西女作家三毛与毕肖普诗歌情感比较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22889
张佳睿

  内容摘要:诗歌作为一种文格优美、含蕴丰厚、语言凝练的文学载体。从古至今,其精神养分源源不断滋养着人类文明。在中西诗歌史上,较为显见差异包括文化、艺术、语言、文论四个层面,对比研究中西诗歌对于中外文化交融意义非凡。在比较文学层面,本文以三毛《远方》和毕肖普《鱼》两首诗歌作品为例,进行中西诗歌情感的对比研究。通过分析二人诗歌的情感抒发方式,进而解读相关研究价值。

  关键词:三毛 毕肖普 中西诗歌 镜像理论 比较文学

  在文化互渗的今天,比较文学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贯穿历史长河中的交相往还,使得中西文化元素在诗歌这一文学形式上,表现出既交融,又独立的特点。笔者以比较文学这一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等领域并行的文学研究方法,结合西方诗人毕肖普与我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三毛诗歌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两位文学家在诗歌创作方面基于情感和意向表达之异同,结合具体诗歌作品解释相关研究意义,进一步具体阐发比较文学中的中西方诗歌诗歌情感研究。

  一.追溯中西诗歌源头,通晓历史背景

  早在中国原始时期,哼唱这一娱乐形式便产生于先民的日常生活中,时光流转,这些哼唱随着文明的发展赋予了韵律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出现了文字,汉字的出现使得文学创变为可能,继而衍生出了诗歌,这也成为中国文学史开启的重要标志。中国文学史可以分为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期又可以分为七段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民俗学研究记载,诗歌的诞生与音乐、舞蹈深相结合。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时间上贯穿春秋时代,地域上以河南地区为中心呈同心圆式辐射四周,在礼文化与诸夏的文化扩张中,极大影响了中国诗歌的风貌。至战国时,《诗经》南渐,进入了楚文化的中心,复与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部分形式限制,更体现了南方语言的特点,呈现出多元一统的特点。发展顺序: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

  西方文明中,十五世纪时《堂吉诃德》的出现标志着小说的问世,同时也标志着诗歌的萌芽。唯美主义诗歌、女性主义诗歌、现实主义诗歌、田园主义诗歌等等一时蜂起。西方诗歌的发展素来与文学运动有着密不可分,两次著名的古希腊诗歌运动、普罗旺斯诗歌文学运动便是例证。随着 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西西里诗歌走向欧洲,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其后,莎士比亚时期诗歌创作运动,以及18世纪的复古主义、浪漫主义、讽刺诗歌等均一度占据西方诗歌文化的中心。根据派别进行分析,西方诗歌可以统分为具有现代艺术特点的利物浦派、结合浪漫主义与象征辩论的新启示派、凸显人文价值和揭示社会经验的运动派、追求自然而表达讽刺的集团派、利用意象表达即时感受的即微派、带有天真获得观察事物陌生感的火星派、以及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倾向且抒情强烈的宪章派。

  二.解读《远方》与《鱼》诗歌

  (一)分析三毛《远方》

  三毛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三毛的文学作品自成一格,具有鲜明的特色,蕴含了三毛丰富的思想感情。”[8]三毛诗歌作品寥寥可数。《远方》是其中经典之作。“经常我跟自己说,到底远方是什么东西?然后我听见我自己回答,说远方是你这一生、如今,最渴望的东西,就是自由。很远很远的,一种像空气一样的自由。在那个时候开始,我觉察,我一点一点脱去了,束缚我生命的,一切不需要的东西。在那个时候,海角天涯,只要我心里想到,我就可以去。我的自由最终,在这个时候来到了。远方有多远? 请你请你告知我,到天涯、到海角算不算远?问一问你的心,只要它容许,没有地方,是到不了的那么远。”此诗借景抒怀,三毛曲尽其妙地抒发对于远方和自由的心驰神往之情。“经常我跟自己说,到底远方是什么东西?”诗歌首句运用反疑问,“到底”二字流露作者的困惑之感,增强诗歌文体气势,潜移默化中加深了读者的印象,为文章奠定激昂的感情基调曲,促使读者产生共鸣心理。

  “然后我听见我自己回答,说远方是你这一生、如今,最渴望的东西,就是自由。很远很远的,一种像空气一样的自由。”诗歌第二部分直抒胸臆,响应诗歌开端的疑惑,表达三毛对于自由的望穿秋水之情。“在那个时候,海角天涯,只要我心里想到,我就可以去。我的自由最终,在这个时候来到了。”第三部分丝丝入扣地描绘诗人茕茕孑立,渴望自由以致达到皆者可抛的境地。诗歌末尾运用反问,突出强调诗人木人石心的心理状态,不顾一切以达自由奔赴远方的信念。一,基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远方》体现出三毛不同于该时代女性的性格特征,并将此观点态度融入诗歌创作——突破时代背景之下的封建枷锁,女性拥有自由意志的权利。二,基于哲学层面分析;《远方》体现出超越精神的本质从属于实体,限制于自然。

  (二)分析毕肖普《鱼》

  伊丽莎白·毕肖普是20世纪美国诗坛杰出诗人之一。評论家 Hammer声称“没有一位诗人能像毕肖普这样广泛而深入地影响当代诗人的写作”[2]毕肖普在幼年时期,父亲去世,母亲有严重的精神障碍。毕肖普也曾坦言,童年生活对于诗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毕肖普好友说过,毕肖普几乎所有重要的诗歌都与她的童年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拉康认为,孩子获得他或她的整体取决于他者,通常他或她的母亲,一个单独完整的个体。”[6]《鱼》是毕肖普的一首叙事诗。“我钓到一条极大的鱼,/将它系在船边,/一半露在水上,/我的钩钩住它的嘴角,/它没有挣扎,/它一点也没有挣扎,/它沉甸甸地挂着,/受伤而令人? ?尊敬,/顶丑的,这里,那里,/它的棕色皮肤一条条地挂着,/好像旧的裱墙花纸,/它的色调是深褐色,/正像裱墙纸,/有花纹,形状像盛开的月季。/年日长了,染污了,模糊了……/”《鱼》是毕肖普对于自己钓鱼事件的描述。“将它系在船边,/一半露在水上”简洁的话语展现了诗人对于鱼的忽视,毫不忌惮与水的接触促使鱼游走,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世界寡淡的追求。“我的钩钩住它的嘴角,/它没有挣扎,/它一点也没有挣扎”生动细致地刻画出鱼儿被捕毫无反抗的状态,诗人借物喻人。“鱼钩”象征着生活的压迫,“鱼”则象征着逆来顺受的诗人。毕肖普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加剧了她内心的惴惴不安,面对生活多次的重压,她做出妥协的选择。“它沉甸甸地挂着,/受伤而令人尊敬,”此处托物言志,诗人借用伤痕累累的鱼儿面对死亡的到来这幅场景,表达了对于命运多舛人们的同情与敬仰,归结到诗人本人,是一种见哭兴悲。“顶丑的,这里,那里,/它的棕色皮肤一条条地挂着,/好像旧的裱墙花纸,/它的色调是深褐色,/正像裱墙纸,/有花纹,形状像盛开的月季。”刻画入微的细节描写将鱼儿这个形象映入眼帘,舀头深目、黯淡无光、花纹参差不齐,但犹有绚丽月季的美丽之感。此处借物抒情、对比,灰暗的颜色基调与明媚的月季进行对比,揭露诗人历经生活的洗礼之后跋前疐后的心理。“年日长了,染污了,模糊了……”,诗节的末尾运用隐喻手法,Lakoff和Johnson将隐喻定义为“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1]奄奄一息的鱼儿喻指身心交瘁的诗人。幼年时代孤苦无依的生活、成年时期女同性恋作家身份认同问题、西方社会坠云雾中的文学生涯导致毕肖普悲不自胜。“她一直在坚持不懈地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找寻缺失与生活之间的平衡与联系”。[4]

  (三)三毛、毕肖普诗歌情感差异根本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导致中西思维差异,中西思维差异又使得中西文明在诗歌创作上歧而为二。中国诗歌经历代之发展,从《诗經》《楚辞》诗经时代直到唐宋元明清,中国诗歌表现出的 最大特点即融情于诗,借助赋,比,兴,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构造诗歌。表意层面,中国诗歌充分发挥中文无尽表意作用,善于运用有限的文字表达情感,使读者在含蓄的语言面前仍有直接的感受。西方诗歌则更注重直抒胸臆,英、美诗歌借助英语语言进行诗歌的创作,在其中难以寻到中国诗歌言与意的理解表达,即英、美西方诗歌的情感见于诗歌本身,阅读时便可知创作者心中所想的表达。以三毛与毕肖普诗歌作品为例;三毛诗歌情感隐于诗歌,需深加品读方可获得作者真正的心中所想;毕肖普诗歌借助事物映射内心情感变化,思想见于诗歌本身,无需体会言与意的或多或少。

  三.论比较文学中西方诗歌情感研究

  虽然古代中国与古代的欧洲在多数时候交流频繁,却因道途遥远,始终无法弥合两个地区的根本文化差异。从文化差异发论,欧洲人的长诗和中国人的短诗的产生虽然是一个很小的一个方面,但是却体现了两种文化中不同的性格和思维方式。”[7]中西诗歌情感研究归根到底是哲学、美学、比较文学的研究。近代以来,中外文学创作理论融入诗歌,并引动了中西诗歌文化的流变,使中西诗歌文化在互相借鉴中本身的情感差异更加显著。

  思想史作为摹写历史、文化的基础,中西文化的思想哲学同样是笔者的比较对象。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整体、万物归一、中规中矩、感性大于理性、自我思想觉醒、螺旋形感悟、直观逻辑化等等。西方哲学强调研究思辨、独立逻辑化、理性研究、批判性现实主义、意志延伸、线性思维、因果关系等。中西诗歌与中西哲学区别之处有较为显著的三个共同点:

  一、中国强调整体性,西方着重个体性。诗歌情感表达亦是如此,中国诗歌通常借助他人它物表达内心,西方诗歌通常借助本人及相关事宜进行感情表露。如三毛《远方》与毕肖普《鱼》,前者借助远方这一它物感慨万千,后者借助个人生命事件抒发感情。二、中国强调螺旋形感悟,西方着重线性思维。诗歌情感表达中,中国诗人往往运用发散性思维看待事物的逻辑关系,西方诗人则运用线性思考描绘事件的发展顺序。三毛将个人逻辑化的直观描绘与多维度评判策略巧妙结合,在《远方》抒发内心对于潇洒这一生活方式的热爱与崇尚。毕肖普敏锐的线性思维使其注意到鱼儿事件的内在外在逻辑顺序,婉转使用直线型诗歌抒写方式,暗喻自己的人生境地如同鱼儿。三、中国强调中庸,西方着重思辨批判。无论是中国古代诗歌还是当代诗歌,常规严谨的文风一直延续至今,这与儒学密切相关深远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西方诗歌则一直强调批判思维、思辨能力在诗歌中的中心位置。

  美学层面上,中国诗歌笔精墨妙,西方诗歌徜徉恣肆;中国诗歌较为含蓄委婉,西方诗歌较为激越直白;中国诗歌较为分散轻快,西方诗歌较为集中凝重。拉康的“无意识”理论、镜像阶段适用于解读《远方》与《鱼》情感抒发。拉康的“无意识”理论是当人类主体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时,人类主体将失去语言相关意识,即将无意识和语言作为同等事物进行解读。根据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人类自我认知不是天生的,主要依靠亲人与社会交往伙伴;认知过程非人类本体独立完成。镜像阶段指人类自我的两层价值:第一,自我是根据外界条件或者是具体的人物所完成的客观下的独立人格;第二,自我是存在于虚幻与非现实世界里的独立人格。人类本身存在内心碎片化的想法,这些想法过于碎片化,因此改变为真实化科学化的欲望。同时这些欲望构成《远方》与《鱼》的情感表达。三毛诗歌《远方》寥寥数语言之有理抒发心驰神往之情,毕肖普《鱼》则通过运用颇多笔墨描写表达悲痛欲绝的主观意识。

  比较文学层面上,“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5]中国诗歌注重景物表现、事物表现、人物表现;西方诗歌注重景物再现、事物再现、人物再现。例如《远方》自由这一意向的表现,《鱼》多次再现鱼儿生物。《远方》与《鱼》情感方向存在相同之处。三毛与毕肖普借助诗歌抒发感 情,同时诗歌给予诗人心理庇护。诗人创作诗歌是同自我本体的交流,继而寻求精神层面的慰藉。“作为一种“视觉引导物”,给诗人提供了一个安全距离,在这个距离下,她能够有效与自己的记忆交流,缓解记忆与现实、个人所失与艺术创新之间的张力,因此某种程度上写诗的行为和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做梦,成为诗人不休、无垠的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失去的在艺术的创作中得到补偿。艺术即是她生命中最终永恒的庇护所。”[3]《远方》表现借助远方意向,娓娓道来自身对于无所拘束生活状态的翘首企足之情;毕肖普借物抒情,通过精心勾勒鱼儿的状态以抒发内心的灰心槁形、悲痛欲绝。两位中西女文学家们的作品,正是其生活年代的缩影。优秀的文学作品历久弥新,当今依旧使数不胜数的读者产生精神共鸣,对于精神苦痛的人们寻找乐观解药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Lakoff G,M Johnson.Metaphor 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oversitt Press,1980.

  [2]]Travisano, Thomas.“The Elizabeth Bishop Phenomenon”[J].New Literary History,1995,26(4):30.

  [3]付钰,康海东,《寻找庇护所的旅行: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歌中的景观》,大众文艺,2019,(23),43-44.

  [4]李春娜,《伊丽莎白.毕肖普早期诗歌中的确实意识研究》,DOI:10.13398/j.cnki.issn1673-2596.2013.03.009.

  [5]吕洋,《中西方诗歌比较》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03),I106.2-03.

  [6]王文飞,《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歌的拉康式解读》,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03),172-173.

  [7]赵龙,《短与长:中西方诗歌差异及其原因初探》,山西青年,2017,(04)I106.2-03.

  [8]赵珮茜,《三毛作品的艺术风格及成因》,山海经,2018,(14),8-9.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ds215005/毕肖普与三毛诗歌中情感与意向的比较分析,项目编号S202110364154,项目负责人:郎琴芳。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