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城镇化迅速发展,农民工市民化以及大规模“撤点并校”政策的出现,导致我国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近70%。“撤点并校”政策的开展能够促进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完善,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导致农村学生上学路程变长,也加剧了部分农民的教育负担,尽管我国对于校车安全进行严格管理,但是由于农村资源较为落后,以及农村地区道路的影响,导致我国依旧存在校车安全事件的发生。对此,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文终止农村“撤点并校”政策。但是目前留下的农村学校基本上都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而且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学基础设施不足,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师专业发展前景难以得到保障,教师流动和补充较难,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生源流失情况较为严重,教育资金不足等问题。[1]尽管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我国农村学校依旧承担着教育和培养农村学生的重任,同时也承载着广大农村人民的教育希望。所以通过改善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是推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互联网+教育”为教育事业带来新机遇
(一)实现广泛学习
传统学习都是限制在“围墙”式学校,尽管我国大力开展九年义务教育,但是也存在一部分具备学习意向的学生被拒在优质教育大门之外,优质教育资源还无法实现全员共享。“互联网+教育”的实现,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从而实现广泛学习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为地理环境、信息不畅通、交通不便捷而导致教育资源无法实现共享的问题,使农村地区的师生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教育资讯,并且能够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互联网+教育”的推广优化了传统学校课程的安排,使学生能够依据自身喜好及需要进行自主选择有兴趣的学科,而且还可以对自身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多次学习,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以及学习进度,从而改变了传统按部就班的授课形式。我国政府正在着力开展“三通两平台”以实现学生广泛学习的目的。[2]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互联网+教育”网络课堂的开展,转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授课理念,从而将更多的目光转向了学生,为的就是给予学生更加全面的个性化学习服务以及教学资源,教师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辅导者与服务者。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我国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传统教学中,由于升学压力以及教师资源短缺,导致学生在自身感兴趣的科目中无法正常进行教学,但是在互联网推动下,学生能够实现网上学习,了解自身感兴趣的科目,并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制定学习进度,以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互联网+教育”网络课堂能够大大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而且在不但增加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解除优质资源地域限制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以城市为适度领先,农村教育则相对落后。在这样教育事业发展的背景下,将会导致农村教育资源相对短缺,而且一些在农村学习的学生不能得到合理的教育资源。“互联网+教育”网络课堂能够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而且在互联网技术的充分利用下,能够使农村地区的学生接触到城镇优秀教师所教授的优质教学内容。“互联网+教育”能够推动我国教育资源跨越地域、師资上的差距,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公平合理性,促进农村教育优质资源共享。
三.农村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一)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意识薄弱
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存在着由于地域环境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导致农村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城镇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导致一些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发生了偏移,也就导致我国义务教育中优质资源的均衡配置问题更加突出,所以通过结合“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网络课堂来促进农村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变得尤其重要。虽然不少教育工作者都支持优质资源共享,并且能够结合网络课堂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对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从而改善农村教育与城市之间的差异,而且还能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但是在开展优质教育共享过程中,如果城镇教学工作人员由于顾及到城镇与农村教学竞争,且共享意识薄弱,并对自身优质教育资源进行一定的保留,不通过互联网达到城镇与农村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导致相对制约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教育的合理分配。
(二)网络课堂优质教育资源有限
目前我国能够通过网络课堂对农村教育提供的优质资源,一般是一些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习题库等相对较为普通的教学资源,比如在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讲解中,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进度的安排中,教学案例的分析和学生作业的答疑解惑,都不具备一定的特色教育,而且对于学生的学习感情、感受不够了解。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能够通过网络课堂促进农村教育优质资源相对有限,而且达不到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因为学校教育不仅需要满足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指导,还需要增进学生道德、体制、美育方面的全面发展。目前由于网络课堂中存在一定的优质资源知识产权无法明确以及优质资源的传播格式出现错误等影响,导致部分优质教育资源无法在网络课堂中表现出来,从而导致能够通过网络课堂传播的优质教育资源将十分有限。
(三)农村教育优质资源投入不足
2015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了29221亿4500万,同比2014年26420亿5800万增长了10.60%,已经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4.26%。通过对发达国家发展过程的分析,国家财政性教育资金应该占据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5%,结合我国目前的状况想要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的教育质量以及实现教育公平,我国目前4.26%的财政性教育资金投入比例对农村教育来说肯定是不够的,可能只能实现农村偏远地区获得最基础的教学保障,正如农村地区教学设施基础得到最为简便的改善。但是对于一些相对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言,这些偏远地区的农村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而且在这些偏远地区结合网络课堂来促进农村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还较难实现。
四.农村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对策
(一)强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意识
我国教育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发挥出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发现合作交流的机遇,使优质资源通过网络课堂平台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从而达到农村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目的。但是通过结合网络课堂来达到优质资源在农村教育中的分配会影响到政府、学校、教育工作人员甚至是学生的经济效益。对此,政府需要对网络课堂农村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提出合理的制度,不仅可以通过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以及精神奖励作为对教育工作人员的补偿,从而对教育工作人员独特的优质资源有一定保留问题的缓解,达到促进教育工作人员对网络课堂来推动农村教育优质资源的合理分配理念,强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意识,从而获取更多优质教育资源。
(二)丰富网络课堂优质教育资源
目前我国能够通过网络课堂对农村教育提供的优质资源,一般是一些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习题库等相对较为普通的教学资源,所以在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还需要结合互联网教育,在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不断丰富网络课堂优质教育资源,以满足农村教育学习需要。但是在结合网络课堂促进农村教育优质资源的合理分配下,很多学生可能会由于网络课堂中突然更新的大量优质资源感到难以做出抉择。所以,我国在丰富网络课堂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要求农村学生掌握自主查寻知识、判断有用信息,以及找到有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选择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农村学生能够在丰富的网络课堂优质教育资源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优质资源来进行学习。
(三)促进农村优质资源的投入
通过对农村偏远地区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并开设专项教育基金,以达到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的公平合理性。而且各地政府首先应该将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教育作为重点,特别是应将教育资金投入作为农村教育的重点。[3]因为需要教育资金作为提升教育工作人员网络信息化水平的保障,开展定期教育培训,从而增进与教育工作人员的合作交流。对于网络课堂上一些知识产权不明确以及传播格式出现问题的优质资源及时进行处理,以达到解决由于这些问题,使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得到广泛共享,达到推动我国“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网络课堂促进农村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五.总结
优质教育资源能够缩小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的差异,而且还能够实现城镇与农村教育的均衡合理发展,“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网络课堂促进农村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将推动我国农村教育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孙丹彤.“互联网+”时代的农村教育的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24(06).
[2]李鹏,杨宏萍.“互联网+教育”的实质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9(27).
[3]王文卿.“互聯网+义务教育”让城乡教育“零距离”[N].中国教师报,2020-01-08(014).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发展研究:理论、构想与路径,项目编号:DHA150281。
(作者介绍:马壮,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基础教育改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