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明清江南才女群的形成与传统文化教学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2791
文思棋

  内容摘要:明清时期是才女辈出的时期,不少女性诗人、词人开始著书立说,开办诗社。部编版中学语文教材注重渗透传统文化,例如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就选取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的经典章节,高中必修下册提到了《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环节。据红学界相关学者研究,《红楼梦》的成书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才女文化有很大渊源,书中很多女性形象塑造都有真实人物原型可考。对“明清时期才女文化”进行专题研究,在于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拓宽语文课堂的外延性,丰富语文课堂的形式及内容,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本文试探讨明清时期江南才女群体的形成过程、原因,以明清历史为线索,以江南地域为背景,从文学的“人学”研究视角,结合史料,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才女群”进行研究,同时结合中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学,希望给广大教师读者朋友一点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明清文学 江南才女 传统文化

  江南地區自古便是风水宝地,文运昌隆,盛产美女、才女。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在传统的“士农工商”群体之外,涌现了庞大的女性写作群体,尤其在18世纪初,我国女性文学创作整体呈现家族化、群体化、地域化的趋势,整体上开始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一.明清时期江南才女群形成背景

  (一)“江南地域文化”日益突出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文化发展,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地域性”日益突出。才女们更加大胆地释放自己的天性,纵情于湖光山色之间,与社会名流互相来往、唱和。尽管才女们创作的作品内容、题材上仍有局限性,仍把男性作为主要的审美对象,但却具有了较高的创作自由度。

  根据美国汉学家曼素恩的《历代妇女著作考》,70%以上的明清女作家都来自于长江下游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环太湖流域至少有35个文学家族出现了女性文人群体,如:吴江叶氏、杭州许氏、仪征阮氏等,光吴江沈氏家族就先后有一百四十多位成绩斐然的文学家,其中女性作家多达二十七位,在诗词曲文、弹词小说、戏曲评论等各个领域不让须眉。

  (二)文士结社之风盛行

  明清时期,市民文学兴起,文人结社之风盛行。在此背景之下,江南地区的女性诗人也纷纷跟随潮流,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出版了许多文学作品集,形成了小范围的文学团体,比较典型的有“祁氏家族诗会”“随缘女弟子群”“蕉园诗社”“清溪吟社”等。

  1.祁氏家族诗会

  据相关学者研究,浙江祁氏家族诗会是江南地区最早的女性文学社团,该诗会的核心人物是商景兰和祁彪佳夫妻二人。商、祁二家才女辈出,家族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商景兰为明兵部尚书商周祚长女,明亡之后,祁彪佳以身殉国,商景兰开始主持家族内外大小事务,寡居时期仍不忘带领子孙儿媳等人维系祁氏家族诗会,以诗为风骨,维系家族精气神。

  2.随园女弟子群

  “随园老人”袁枚开创“性灵派”,反对封建礼教对闺阁女子的身心的束缚,而深受广大才女名媛的热捧。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形成了著名的闺秀诗人作家群体——“随园女弟子群”,这些女诗人的作品后被收录于《随园诗话》《随园女弟子诗选》等文集中,为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蕉园诗社

  浙江杭州的“蕉园诗社”创办于清朝康熙年间,最早由顾若璞、顾之琼发起。可以这样说,蕉园诗社的发展,标志着女性文学逐渐被社会接受和认可。顾之琼之女、诗社成员之一的钱凤纶曾在《与林亚清》的信中将诗社成员与“竹林七贤”“竹溪六逸”相提并论,肯定了闺阁中的女子也和男子一样,有着高雅情趣和远大志向。

  值得注意的是,该诗社成员大多以家族为单位,有血缘、亲戚关系,比如“蕉园诗社”前后两期的组织者顾之琼和林以宁,她们实际上是才女顾若璞的娘家侄女和外孙媳妇。

  据《云蠖齐诗话》载:顾若璞诸孙及诸女孙辈皆能拈韵赋诗,顾若璞的侄女顾之琼不仅自己很有才华,著有《亦政堂集》一书,她的丈夫钱绳翰还是朝廷的翰林学士,儿子钱元修、钱肇修后来也考上了进士;顾之琼的女儿钱凤纶,字云仪,自幼在母亲的调教下也擅长写诗作画,著有《古香楼集》《散花滩集》等作品。钱凤纶早年曾写下一首词《眉峰碧·春日与亚清弈》,整首词读来琅琅上口、文采斐然,将富贵之家的闲逸生活刻画得生动可感,因此也被后人津津乐道、争相传诵。

  (三)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明清时期的江南城市经济繁荣,儒家传统观念受到一定冲击,以李贽、汤显祖、袁枚等为代表的士人阶层逐渐把“文才”视为女子的美德之一,开始抨击男权对女性的压制,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对家中女子的培养,越来越多的世家子弟也乐于找才女为妻,“择妇重德”成为这些才子的首要择偶标准。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思想潮流下,许多女子自幼便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因此也涌现了一大批女德昭彰、才华卓越的“闺秀小姐”。

  曾编撰《名媛诗话》的江南才女沈善宝在她的《登舟叹》中写道“岂知陶情举,翻作谋生图”,提到自己因生活所迫曾做过一段时间的闺塾师,靠出售书画来维持生计;“江南画家”文俶居于江苏苏州,是文徵明的玄孙女,精于花草虫蝶画的创作,清代张庚在《国朝画征续录》中赞誉她的画作,道:“吴中闺秀工丹青者,三百年来推文俶为独绝云”;直隶于常州府无锡县的“中国古代四大女医”之一的谈允贤从十来岁起便秉承家学,焚膏继晷地攻读各类医学典籍,后学有所成,著有《女医杂言》流传于后世……此时的闺阁女子,虽然仍无法摆脱规矩、条例的束缚,但已具有独立意识,敢于追求自身价值,在文艺创作、医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大放异彩。

  (四)商品经济发展

  明清时期,商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人物辈出。江南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成就了继士人之后第二大艺文群体——“才女”的产生。

  由于人口流动打破了地域阻隔,江南才女逐渐突破了传统的深闺形象,在人际交往和女教规范中寻求平衡,业余生活更加丰富。明末清初,时局动荡,才女数量日益增多,女性性别文化内涵有了全新解读,开始从单一的相夫教子的闺阁文化演变成以文会友的社会文化。在这一时期的苏州、南京、杭州等地区,造纸印书业更加繁荣,不少诸如徽商之类的外地商人开始凭借雄厚的财力大量收购书画、工艺品,各个地区之间文化交流频繁、来往密切。

  (五)女性文学创作事业繁荣

  江南的弱柳徐风、微雨杏花、亭台楼榭浸润了一代又一代才女的“诗心”,催发了女性诗人别样的才华,衍生出了独特的江南女性文学。明清才女群体中不得不提的两大群体大概是“闺秀”和“楼冠”了。顾名思义,“闺秀”主要是官宦世家、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女性,而“楼冠”则指风尘女子或出家尼姑。才女们热衷为自己建构“名士”“侠客”等“男性化”身份,以此来作为一种名号或象征。她们试图挣脱性别的束缚,在作品中叙述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审美体验,呈现多样化的艺术表达。

  尽管女性作家拥有“男性化”身份在前代早有先例,诸如“易安居士”李清照、“女中名士”谢道韫、“幽栖居士”朱淑贞等人,但她们并没有明清才女追求这些身份标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或许是受到社会风气、启蒙思潮的影响,明末时期的才女群体开始形成规模效应,文化名人代表有“月府婵娟”叶小鸾、“闺阁画家”文俶、“风尘女子”柳如是、“女塾师”黄媛介等等。

  入清,诗学极盛,词学复兴,能诗善词的才媛淑女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像清世祖孝献皇后董鄂氏(1639-1660)等等之类的皇室贵族。满清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文人当属顾太清,又名西林觉罗春,祖父为朝廷重臣鄂尔泰的侄子鄂昌,常被拿来和纳兰容若相提并论。她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不仅作词了得,晚年还创作了《红楼梦影》这部小说。除此之外,还有“古今弹词第一大家”的陈端生等人。清代小说《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堪称最具“魏晋风度”,她推崇“是真名士自风流”,眠宿于海棠花之下的情景颇带男子侠气,被赞为“明清时期江南女子群体的一个美好缩影”。

  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同时,随着文化、世情小说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此时江南地区,逐渐成为了著名的戏曲、文化交流中心,越来越多的女性诗人走出闺门,四处游历,女性从事文学创作热情高涨,文学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二.对后世的影响

  (一)促进了后代文学的发展

  《红楼梦》成书于明末清初,作者曹雪芹对江南的文化耳濡目染,祖上本为江宁织造,在南京生活的时间首尾共有六十六年。在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历了家族的兴盛、衰败之后,他的心态发生变化,或受到江南园林文化和才女群体的启发,林黛玉、薛宝钗等人作为书中闺阁小姐的典型代表与当时的江南才女形象有许多共同之处,都将“读书写诗”视为风雅之事,尤其是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被塑造得十分成功,彰显出极高的诗学、禅学才华,既有江南女子的温婉痴情、灵秀知性,又有坚守理想的执著倔強,颇具叛逆精神。

  明清江南才女文化主张“才德美”三字,其中的“才”主要体现在诗歌之才,小说《红楼梦》中的许多经典情节,如“探春组建海棠诗社”“黛玉重建桃花社”“芦雪庵吟诗”“凹晶馆月下联句”“香菱学诗”等故事情节,都能够较好反映当时明清时期诗词文化的繁荣和江南地区的闺阁小姐们独特而有趣的日常生活。书中的小姐丫鬟们或谈禅论佛,或研习诗文,或结社赋诗,洒脱宛如魏晋名士。细想之下,《红楼梦》女性形象塑造成功的原因在于其“江南才女”符号更为突出,更为立体可感,其形象性和抽象性都超越了其他小说中的江南才女形象,以花神作为女性神话形象的美好寓意蕴含着作者对江南才女的欣赏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红颜薄命”的惋惜和悲伤。

  (二)促进了士族文化的发展

  传统儒家观念里,中国的家庭关系必须建立在父子关系之上,虽然《三字经》中说:“子不教,父之过”,但实际上,明清江南士族的下一代的教育却与母亲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明清时代的江南地区,因才女众多,母教最为发达。越来越多的名门望族为了家族能够更好地繁衍生息,开始重视女子对家族文化的传承。在当时的江南文化背景下,出现了以顾若璞、黄媛介等为代表的一批女性教育家。

  相传,钱塘才女顾若璞为上林苑署丞顾友白之女,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嫁与仁和县书生黄茂梧为妻。丈夫死后,她的孩子黄灿、黄炜皆受到良好教育,自幼便能识文断字、妙笔生花。她曾仿照明代万历年间的冯梦祯在断桥至孤山的水面上建造了一条画舫,取名为“读书船”——意在激励两个孩子用功读书。在顾若璞的带动下,其娘家顾家、夫家黄家几乎满门都是女诗人。据相关学者研究,《红楼梦》中贾母的原型极有可能就是她。

  后人考证研究,当时社会上还产生了“课训诗”这一新的诗歌体裁,根据教化对象的性别之分分为课子诗和课女诗,与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谋而合。其中,课女诗的教化对象主要是家族中的女童,对女孩在幼时进行闺阁教育,能够使她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长大后能够明辨是非、通晓道理,更好地维系家族的繁荣昌盛,使家业更加兴旺发达。

  (三)促进了诗词文化的繁荣

  江南才女群的形成,使得江南才女们能够像男子一般以文会友,在诗歌酬唱中抒发情怀、结交知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诗词文化的繁荣。陈维崧(1625-1682)的《妇人集》中记录了许多杭城才女,其中关于明清才女轶事达97条,后人冒丹书又作《妇人集补》补记10条。《康熙仁和县志》中也有关于“贤媛”的记载,提到了顾若璞、陈德懿、姚令则等人,共26名,其中不乏溢美之词。《明史·艺文志》中收录有南康知府陈敏政之女陈德懿的部分诗作,如《高邮》《闽山道中》等篇,均体现了诗人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

  三.研究“明清江南才女群”的意义

  (一)鼓励女生提升自我

  清乾隆年间,钱塘女诗人徐德音有一首《出塞》诗写得很好,这首诗匠心独运,借“昭君出塞”的典故,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才华,尾联直抒胸臆,寄托了美好的情怀和愿望,可谓一气呵成。这类诗词的问世,使得女性诗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追捧,推动了闺阁文化的发展,成为明清时期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江南女性写作的意义,在于它不是单纯的私人写作,而代表着江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与人文情怀,文明优雅的家风的形成离不开家族内部女性成员文化素养的提高。教师应鼓励班上的女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应该借鉴江南女子群体中的勤奋好学、积极向上、不怕困难的精神,提倡学生勇于表达自我、展现自我、超越自我。

  (二)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

  在2019年4月召开的全国美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强调:“广大语文教师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发展美育最丰富的资源、最根本的根基。”系统学习古典诗歌则能够帮助学生在中学阶段更好的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个人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才女群诗词的系统研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探究热情,掌握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更加突出了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实际上,在进行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而这种审美体验则通过品析、感悟文字来进行。学生应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丰富的民族文化智慧。

  “体验美、鉴赏美、升华美”的过程需要学生对课本中的文章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学习语文要有“大语文观”,要把课文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看,做到“读一文而知全史”。通过阅读明清才女作家群的作品,学生能培养语感、汲取智慧,积累更丰富的文学知识和文学素材。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目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如古诗词诵读、《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等。通过对“明清时期才女群”专题的研究,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和创作动力,带动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能力的全方位提升,为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范雅君.《康熙仁和县志》所记载的明清才女[J].杭州,2020,(22):66-67.

  [2]曹佳丽.“名士”“侠士”“居士”“道士”——浅论明清才女的性别面具[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1,37(10):111-116.

  [3]刘雪梅.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明清才女写作[J].科技展望,2015,25(08):23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