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清代同光时期流寓西域的江南文人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2828
王喜娟

  内容摘要:晚清同光时期,流寓西域的江南文人思想活跃,留有丰富的诗作和论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对后世学者观照这一时期西域的自然和人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而研究江南文人在西域的诗文创作、风格、心理等多方面仍存有些许困境,对其研究仍有很大进步空间。此文对清代同光失去流寓西域江南文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梳理,并对此提出自身的意见。

  关键词:清代同光时期 流寓西域 江南文人 研究现状 综述

  晚清时期的中国,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清朝已出现衰败之势。而在同治、光绪二帝在位时期,因朝臣触犯当权者的利益等缘故,有一大批文人被清廷发往西域,或是流放或是派遣,如朱锟、张荫桓等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文人干谒成为随军幕僚,如施补华、萧雄等。江南,是集清秀细腻与温柔多情的地方,古往今来“江南”这一地域性概念的定义一直都在变化,本文采用的“江南”一词定义来自地理概念中泛指长江以南地区统称为江南。而江南文人初到西域,不免被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所影响,其诗文创作、风格与之前有所变化。在此背景下,对同光时期流寓西域的江南文人的文学思想进行观照,以施补华、萧雄、周先檀、方希孟、严金清等十人为研究对象,力图从他们的笔下,发掘清代流寓西域的江南文人在文学创作、风格、价值等方面的思想及其成因,梳理并阐明江南文人流寓西域的诗文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性。

  爬梳文学史对同光时期流寓西域的江南文人研究成果来看,多以论文为主、著作为次,总体呈现出研究偏向于诗文、少关注作家本身这一现状,且在诗文研究方面多以文学作品研究为主,而对其理论的延伸并未触及太多。因此,笔者试图将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意见。

  一.作家研究

  从学界对晚清流寓西域的江南文人研究来看,在关注文人本身这处,涉及生平事迹及交游关系两方面。

  其一,从生平事迹研究来看;最早涉及研究流寓西域的江南文人的是1941年何炳棣在《张荫桓事迹》一文,以“网罗散失,阐发潜幽”之意,以时间为序考证了张荫桓的生平,指出“荫桓自讲洋务以至变法维新,前后数十年,学益进,志益锐。”除此之外,日本籍坂野正高在1981年根据张荫桓的日记来还原作为外交家的张荫桓的外交史略。而在千禧年之后关于张荫桓的研究成果中,较为突出的当属徐漫的《从张荫桓之死看晚清政局》和周陈希的《张荫桓诗文研究》两篇文章,其中徐文首指张荫桓“以小吏而成达官”,从最初捐员入仕到出使海外再到戊戌变法幕后策划等概括出张荫桓短暂的一生;周文则设专章详尽叙述张荫桓的生平事迹,并于后文附有张荫桓简谱。其它文章多是结合张荫桓的生平事迹来凸显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和宦迹,譬如许萌《晚清文学中的公使形象》。1989年,钱伯泉结合周先檀的诗文对其生平作了简要描述,但还有些许之处存有疑惑,直到2019年吴华峰《周先檀事迹新证》一文的发表,对周先檀的卒年、生平事迹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考证,清晰呈现周先檀这一历史人物。而与钱伯泉同年发表的陈火祥《萧雄和他的西域民俗诗》一文,探讨了萧雄的生平、成书过程和其《西疆杂述诗》中的民俗民情描写,但较为浅薄。而后期吴华峰的《萧雄西域事迹考》一文,针对萧雄的生卒年限及多次进出西域的时间、事迹等多方面进行考证辨析,以此对萧雄的生平事迹进行查缺补漏。2007年,吴艺娟、黄明珍在解读编钟上的碑文时,对严金清的生平展開论述,而后星汉也对严金清的生平事迹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两篇文章互证互参。而有关裴景福的事迹见于2018年关传友在《<河海昆仑录>对清末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书写》一文,其中对裴景福的生平事迹及其著作有所提及叙述。

  其二,从交游关系研究来看;有关于流寓西域的江南文人的交游状况研究较为稀薄,有所欠缺。主要以张荫桓为主,周先檀、裴景福等较少涉及。譬如2002年马忠文详述张荫桓与黄遵宪的交游关系,2006年刘学洙、李端棻提及张荫桓与李端棻的交往,2011年石建国提及张荫桓与梁诚的关系。2012年周陈希在硕士论文中设专章叙述张荫桓的交游考。而对周先檀的交游描述,当以2016年周轩的《周先檀与左宗棠、李云麟、金顺、长庚的交往》一文,详细考证了周先檀与其他四位的交游事迹,而2019年,吴华峰的《周先檀事迹新证》一文对周先檀交游情况作了详细的考证,对周轩文有所补遗。除此之外,对裴景福的交游,见于2017年王楠的《伯希和与清代官员学者的交往(1906~1909年)》一文,其中对裴景福与伯希的来往有简要叙述。

  二.作品研究

  从梳理晚清同光时期流寓西域的江南文人的作品研究成果来看,多从文学方面来谈,极少的涉及理论的批评。但是,详观其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且涉及方面众多,无论是从其成书状况、版本研究还是诗文作品本身的艺术特征、思想情感、史料价值等,都无一欠缺。以下对其简要叙述。

  其一,从理论批评研究来看;有关于施补华的研究最多,其次是周先檀和张荫桓。细致归纳施补华的理论批评,最早是在1986年谭令仰在《古代文论萃编》一书中,针对施补华论诗“忌直贵曲”和“下字练句,须讲求高亮”的观点,摘录了具体条目以备说明。蔡镇楚在《中国诗话史》中在论述格调派诗话时,从施补华“论诗亦标举格调,又重神韵风致,于品评诗歌中讲求诗法”的论述中析出清代中叶以后,神韵、格调、性灵三大诗派已出现合流的论诗倾向。张健在《清代诗话研究》一书中设专章论述施补华的诗学思想,从原理论、方法论、体裁论及实际批评等四方面对其论诗的观点进行分类阐述,认为施补华论诗“综合了性灵、格调、神韵诸家之说,冶于一炉,然稍稍偏重格调”。但仅是对其论诗条例进行了简要评析,并未有细致的论述。而后张炼强论述叙事采取倒叙时,提及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相关的论述;并借用施补华评价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曲折婉转”来论述诗歌修辞艺术中的反接法之妙处。马立鞭在分析诗歌“隔与不隔”时,引用施补华“写曲须取肖此景”的观点来论证。蒋寅《清诗话考》中收录《岘佣说诗》一卷,蒋寅认为施补华“论诗说艺,以温柔敦厚为旨,以婉曲含蓄为宗”,更称赞《岘佣说诗》是“晚清诗话中上乘之作”。曾枣庄在《中国古代文体学》一书中,专设一节论述施补华论诗之体式、格调、作法。除此之外,汪叠也对施补华的诗歌理论进行阐释研究,从施补华对于汉魏、唐、宋等历代诗歌的批评和施补华个人的诗歌审美论述及实践中,对施补华的诗歌理论进行总结概括。此外,对于周先檀和张荫桓的理论批评研究,见于1989年钱伯泉在《晚清诗人周先檀和他的<味道轩集>》一文中,对周先檀的诗文之道做具体论述分析;2012年,周陈希《张荫桓诗文研究》中提到张荫桓的诗学思想,重点阐释张荫桓学唐兼学宋的思想倾向。

  其二,从作品鉴赏研究来看;主要分从五方面来论述,以下论之。

  一是成书、版本研究。所涉江南文人较为稀少,只有四五人。1989年,陈火祥在《萧雄和他的西域民俗诗》一文中,其中探讨了萧雄《西疆杂述诗》成书过程;2012年,李宁的《萧雄<西疆杂述诗>版本研究》和《萧雄<西疆杂述诗>研究》两篇文章,对于现今流传的萧雄诗作的版本进行考证研究,并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对其成书、版本、内容及史料价值进行探讨。2018年,关传友在《<河海昆仑录>对清末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书写》一文中,提及裴景福《河海昆仑录》的版本及流传状况。2019年,吴华峰的《周先檀事迹新证》一文,对周先檀的卒年及《味道轩集》的稿本流传、生平事迹和交游作了详细的考证和交代。

  二是民俗、风情研究。对于江南文人流寓西域,多以竹枝词、民俗诗、组诗等形式来对肉眼所见、内心所感的淳朴民风民俗和西域风情进行描写及歌颂。而后人与此的相关研究,多以此为主。譬如席宁山多次引用萧雄《西疆杂述诗》,阐述清代新疆竹枝詞中所蕴涵的回族的民风民俗。米海萍则从民俗学角度剖析西部竹枝词,其中提及萧雄诗作。吴华峰则从文学角度对萧雄《西疆杂述诗》中的民俗描写进行具体分析,认为萧雄赋予民俗诗独特的价值;同年周燕玲在阐述西域民俗的多元性时引用萧雄诗作。星汉在谈到施补华歌颂收复新疆后民族关系的诗作,肯定了施补华诗作在西域诗中的地位。王济宪则借用施补华的边塞诗《纪行十四首》,指出其中有关描写柯尔克孜族的生产生活、人情风俗和战争烽火,以此展现其诗立意高深、主题深厚和其针砭时弊之用。张琪、周燕玲通过论述施补华诗中的山水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指出其对现如今了解晚清西域大有裨益。除此之外,周陈希在阐述张荫桓的诗文创作时,提及其在西域的纪行诗,主以描写西域的自然风光。

  三是思想、心境研究。1984年,胥惠民在《各族人民团结建设和保卫边疆的赞歌》、《漫论西域诗的爱国主义》两篇论文中,都论及分析施补华、萧雄等人诗作中所蕴含的民族团结及爱国主义情感。次年,彭志宪在论述关于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诗作中提及施补华,并对其诗文的史料价值和所体现的爱国主义进行高度赞扬。除此之外,唐奥林、郭院林在论及施补华借描写边塞风景表现自己的思乡之苦和壮志不酬的压抑及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其中不乏有诗作展现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民俗民情。此文详尽展现了施补华居疆时期的心境变化历程。赵目珍借用萧雄等人的诗作来阐述“新疆竹枝词”的爱国主义思想。周陈希在详述张荫桓的诗文创作之时,借用张荫桓所作诗文,集中展现其忧国忧民的一面和内心的漂泊之感。同年,彭敏的《从方希孟边塞诗看其入疆的复杂心境》一文,阐述了方希孟两次入疆的不同心境。

  四是艺术特征研究。2012年,周陈希《张荫桓诗文研究》一文,在详述张荫桓的诗文风格特征时指出其清苍深重、浑浩流转的特点。同年,赵目珍分析清代六种“新疆竹枝词”时,借用萧雄等人的诗作来阐述“新疆竹枝词”的多元化的风格和纯熟自然的艺术特征。次年,杨丽、唐彦临的《论萧雄西域诗的纪实性特点》一文,分从题目、内容和自注三方面论证萧雄西域诗的纪实性。2014年,宋彩凤专篇论述在地域文化交际背景下的萧雄诗作,涉及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表现情感等多方面内容。

  五是史料价值研究。在论及江南文人流寓西域的作品价值时,无一例外都提到其对现今了解古代西域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提及必要的史料参考。譬如张洪慈在《论西域的风情诗》一文中,主要借前人留下的诗作来论证西域风情诗现如今的价值和思考,其中提及施补华、萧雄等人的诗歌作品。杨丽则以诗证史,来展现当时西域所发生的重大军政事件和施补华忧国忧民的情怀,更深层次体现出是施补华诗的独特贡献和史料价值。米海萍在论述西部竹枝词的文献价值时引用萧雄的“竹枝体”小诗作为论据。宋彩凤则专篇论述在地域文化交际背景下的萧雄诗作,详尽展现萧雄诗作在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贡献和独到之处。

  综合以上,学界从作家、作品两方面对晚清流寓西域的江南文人进行关注研究。总体来看,研究成果显著、研究面较为宽阔,但仍有些许瑕疵。譬如研究内容的浅表、研究视角的创新等方面,对于江南文人流寓西域的关注还比较浅薄,且研究者还存有一定的研究困境,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并加以解决。

  一是研究内容的浅显。多停留在对作家文本浅层次的解读赏析,并未真正触及其内核。譬如江南文人流寓西域的心路历程,远离故土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内心从痛苦到坦然,抑或是从苦闷到放纵,都必然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不仅受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限制,更受到当时政治环境、文人家国情怀的影响。“真正的知识分子都是悲剧命运的承担者,……他们要提前预言一个时代的真理,就必须承受时代落差造成的悲剧命运。”而流寓西域的文人在济世救民包袱下的无奈,在清醒状态下的的无能为力,而这种社会政治所触及的痛感是他们内心痛苦的根源。因此,对于江南文人流寓西域的许多材料仍需要挖掘;二是理论研究的欠缺。对于江南文人流寓西域所存留的诗文理论研究的深度挖掘还远远不够,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文论家的作品之中,除却一些明显对于文学的看法表述之外,从文论家自身的文学创作中,或多或少会显露出其对创作、风格、价值等方面的批评和见解,而这些恰恰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解读和融合的;三是研究视角囿于传统,缺乏新意。结合近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多关注流寓西域的江南文人所创作的西域诗,譬如从其民俗风情的展现、艺术特色的凸显等方面论述西域诗的整体风貌,或是从其主题、意象等方面对其进行解读,而这些视角恰恰是传统文本研究的重点,但缺乏创意。近年来,丝绸之路文学的兴起,而作为丝绸之路重要站点的新疆,如何将文学和丝绸之路文化进行有效结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下卷)[M].北京:中国出版社.1985.

  [2]蔡镇楚.中国诗话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3]张健.清代诗话研究[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

  [4]薛宗正.历代西陲边塞诗研究[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3.

  [5]龚书铎,史革新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6](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化.2000.

  [7]于浩辑.明清史料丛书八种(8册) [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8](清)和宁,苗普生整理.三州辑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西北稀见方志文献[M].兰州:线装书局.2006.

  [9]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实录》新疆资料辑录[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7.

  [10]星汉.清代西域诗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1]纪宝成主编.清代诗文集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2]曾枣庄.中国古代文体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项目: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项目.清代同光时期流寓西域江南文人文学思想研究(10762WX200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