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水浒传》“吃”字的饮食义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7383
李琴

  

  

  内容摘要:本文以《水浒传》为语料,研究在著作中“吃”字的使用状况,考察“吃”字使用频次与语法特征。运用“古代汉语—普通话—方言”三维的视角、共时与历时对比研究“吃”字的演变,深化对“吃”字结构的认识。

  关键词:“吃”字 “饮食”义 《水浒传》

  《水浒传》是以宋江为领导的农民反压榨的英雄传奇,为我国第一部长篇白话文小说,以说书体成文,口语性质浓厚,较完好地保留了元中叶都市下层群众的自然口语面貌。

  据统计,作品中“吃”字的出现频率很高,共2040词条。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首先,在作品中的时代,“吃”字出现次数频繁,作为基本词汇广泛运用于人们的口语交际中。其次,作品围绕中下层人们群众的生活展开,可知当时“吃”字在口语中已经大部分取代“食”了,在运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通过以上初步认识,“吃”字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至今,“吃”字占语言运用的主体地位,有必要理清“吃”字如何在历史中逐步取得基本词汇的地位的发展流程。而前人普遍对“吃”字表被动义进行了深度研究,而对“吃”字表饮食义的研究稍显匮乏。因此,本文聚焦于“吃”字表饮食义的研究,重点讨论其语法特征,具有实际性意义。

  一.“吃”字的意义

  《说文解字》:“吃,言蹇难也。”许慎解释其本义为“口吃、结巴”,《汉书》中的“昌为人吃”,翻译成现代汉语为“周昌是个结巴”,而不是“周昌是个结巴”。由此,若不了解汉字的源头,在古文理解很容易闹笑话。所以在古代“吃”一般不表示“吃东西”的意义。

  最早由“喫”这个符号来表示“吃东西”的含义。经过汉字整理与规范化,“喫”便写作了“吃”。另“食”也表示“饮食”义。现今,“吃”字替代了“食”和“喫”,占据着“吃东西”意义的主导地位。

  通过汉字意义的引申与比喻,“吃”发展出如下意义:1.咀嚼食物后吞下。如:吃苹果。2.喝水;饮用。如:吃水不忘挖井人。3.吸收。如:这张毛边纸不吃墨。4.忍受;蒙受。如:吃苦(忍受辛苦)。5.表被动。如:吃我一拳(被拳打)。6.表处所,如:吃馆子(在饭馆吃饭)。7.依赖某行业求生。如:我们是吃生意饭的(依靠生意生存)。8.用;费。如:跑马拉松很吃力(费劲)。9.吞灭或捣毁。如:吃掉敌军一个师。10.欺压。如:吃人(比喻盘剥并压榨下层人民)。11.被;由于。如:自从嫁得你哥哥,吃他忒善了。

  至今,“饮食”义为主要用法,普通话中,“吃”搭配固态食物意义又占据着主要地位。

  二.《水滸传》中的“吃”字

  (一)主要意义

  1.“饮食”义

  共1119个词条,占比54.9%,如:

  (1)那婆娘留住吃茶。

  (2)那汉一头吃酒吃肉,一头夹七夹八的说出几句话来。

  2.“遭受、挨”义

  共142个词条,占比6.96%,如:

  (1)太尉说道:“我是朝廷中贵官,如何教俺走得山路,吃了这般辛苦,争些儿送了性命!

  (2)我们为他,正不知吃了多少限棒。

  3.近似“被”字句

  有83个词条,占比4.07%,如:

  (1)我吃这婆子钉住了,脱身不得。

  (2)山岭上早吃人看见了。

  三种主要意义占比如下图:

  表示“饮食”义的占比最多,丰富的语料利于研究的加深,以下重点研究《水浒传》中“吃”表“饮食”义词条。

  (二)表“饮食”义分类

  分为吃固体食物、液体食物、气体食物三个词条,《水浒传》中吃固体食物词条有433个,表示吃液体词条有686个,无吃气体的词条。分别占“吃”字总词条2040个中的21.2%、33.6%、0,如下表:

  1.吃固体食物例:

  (1)真个偷买几斤牛肉吃了。

  (2)三个一同吃了枣糕,算还了酒钱。

  2.吃液体食物例:

  (1)你不要做声,只顾吃酒便了。”

  (2)史进道:“吃个泡茶。”

  对比现今普通话“吃”字的使用,发现,在普通话中,“吃”固体食物会明显多于吃液体食物的搭配,一般说“喝水”、“喝酒”、“喝茶”,进食液体已用“喝、饮”代替。

  《水浒传》中,“吃”搭配的液体食物比例竟比吃搭配固体食物的比例多12.4%,原因何在?首先,由于《水浒传》描写集中于粗犷的漂泊汉子,自然和酒水、茶水的联系更多,和“吃”字的结合自然就更加频繁了,通过词频统计,光是“吃酒”一词的词频就有121次;再者,我们猜测,由于当时还没有发展到用蒸馏法制酒,采用发酵方法的低度酒中就有谷物或水果的残渣,故古诗词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说法,这与现在的醪糟有些相似,所以用“吃酒”;至于“吃茶”,古人有把茶喝掉后吃掉茶叶的习惯,茶叶被看作一种药材,但该说法还值得推敲,因为“吃水”解释会有一些牵强;所以,只能说明当时的“吃”搭配的对象可以是固体、液体,没有如今的“吃”对搭配对象那么有侧重。

  因此,最晚从元中叶,“吃”字的搭配对象可以为固体、可以为液体,渐渐过渡到在普通话中固体占主导地位;同时,和液体食物的搭配中,和酒、茶、水结合得比较紧密,和汤、糊、羹等在《水浒传》中结合得不如前者那么紧密,即并不是所有液体食物都能和“吃”字搭配。

  三.“吃”的“饮食”义的语法特征

  “吃”字具备了一般动作动词的语法特征。如下:

  (一)带宾语

  作品中,“吃”后加的固态食品的宾语词条共168个,占后加宾语总数比例的39.8%;后加液态食品名词作宾语的用例为154 例,占后加宾语总数36.5%;宾语类型大体分为简单宾语、复杂宾语;又可分为单音节宾语和多音节宾语。如:

  (1)真长老便道:“且请员外方丈吃茶。”

  (2)今日斋食,已是贤妹做施主,如何不吃筋面了去?

  例(1)为后加液态宾语、简单宾语、单音节宾语;例(2)为后加固态宾语、复杂宾语、多音节宾语。

  (二)作谓语

  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共有253例,约占其表饮食义的1119个词条的25.3%。“吃”为一般性的动作动词,一般谓语动词所能带的成分它也能带。如下:

  (1)指着廊下对长老道:“智深吃了两个酒,又不曾撩拨他们。

  (2)坐下,叫道:“主人家快把酒来卖与俺吃。”

  (三)受副词“不”修饰。

  从搭配看,“饮食”义的“吃”字能够受程度否定副词“不”修饰。例如:

  (1)我怕偿是出家人,不吃狗肉,因此不来问你。

  (2)智深道:“你不吃?”

  (四)加补语

  作品中“吃”后加补语出现频率很高,对“吃”进行补充、说明。分为以下几类:

  1、结果补语

  共有41例,大约占了表饮食义词条的3.7%。例:

  (1)众军汉一发上,那桶酒登时吃尽了。

  (2)在江州牢里,但吃醉了时,却不奈何罪人。

  2、情态补语

  表示“吃”呈现出的情态。“吃”和补语间常用助词“得”、“个”。例:

  (1)我如今卖酒肉与你吃得面皮红了,他道你自有盘缠,便不助你。

  (2)你吃得烂醉了,只怕你要吐。

  3、趋向补语

  只有21例,约占比1.88%。如:

  (1)吃下這药去,肚里倒疼起来!

  (2)约计吃过数十杯,再讨了按酒铺放桌上。

  4、数量补语

  共计125例,动量补语约占比11.2%。时量补语共计26例,约占比2.3%。

  (1)那三个狼吞虎食,吃了一回。(动量补语)

  (2)吃了一两日酒。(时量补语)

  (五)“吃”后加“着”、“了”“过”“罢”表示动态。如:

  (1)打了他们半日,胡乱容他买碗酒吃罢。

  (2)俺在远远处望这厮们都买他的酒吃了。

  综上,“吃”最晚在当时已经具备了一般动词的特征,而且已经处于基本稳定的状态。

  四.“吃”的“饮食”义的现今情况

  现代汉语“饮食”义的“吃”字以加固体占主要比例,但由于方言的滞后性,南方方言还有吃加液体食物的搭配,但是西南方言中的“吃酒”意义已经不同于单纯的“喝酒”义,现在多为“参加宴请,吃饭”的意义了。

  由此,我们得出,其一,“吃”字的饮食义在当时就已经比较稳定了;其二,“吃”的饮食义从搭配液体和固体向搭配固体为主演变;其三,“吃”的饮食义最晚在元代中叶就已经具备了一般动词的基本语法特征。其四,由于后代语言变迁,吃、喝就渐渐分化,只局限在一些方言中可以相互替代使用,至今也有“吃酒”、“吃茶”、“吃水”的用法。

  五.课题意义

  通过对《水浒传》“吃”字“饮食”义研究,有利于揭示汉语词汇、语法的发展规律,对于古代汉语的理论研究具有推动作用,有利于推动中小学语文、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吕鹤.汉语“吃”字系列的古今词义演变[J].鸡西大学学报,2010.10

  [2]隋文娟.《水浒传》“吃”的语义考察[J].语言文学

  [3]谌欣.汉语“吃”的语义演变及带宾情况考察.[D].江西师范大学,2016.06

  [4]王国珍.“喫”“食”“饮”历时替换的不平衡性及其认知[J].古汉语研究,2010.01

  项目名称:中泰文化交流背景下的汉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项目编号:2019XJ274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