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语文朗读训练的策略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10839
朱小艳

  内容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语文课堂如果少了朗朗读书声,就会毫无生气,死气沉沉。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老师越来越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要让小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就必须让学生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學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和默读,充分发挥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和陶冶情操的作用。”由此可见,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语文课堂如果少了朗朗读书声,就会毫无生气,死气沉沉。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必须关注的达成目标,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那么,在小学阶段,语文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朗读是每一个老师都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1.时间充足,缺乏指导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老师越来越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就会留有时间给学生朗读,但新的问题又随之产生了。例如在听一节一年级的公开课中,有位老师布置学生朗读课文,并且说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同学们就漫无目的自由朗读。殊不知,特别是在低年级学段中,老师的朗读的指导的重要性,放任让学生自由朗读,老师不指导学生有效的朗读技巧,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读,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不能形成正确的有效的朗读习惯。

  2. 情景丰富,缺少参与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文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的频率越来越高。诚然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满足了学生的多感官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就利用多媒体来播放范读,老师的示范朗读就消失殆尽了。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学生更加专注于电脑屏幕,逐步对于自己朗读丧失兴趣。

  3.形式多样,流于表面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朗读形式丰富多样,有默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表面上看去课堂热火朝天,但细看很多学生读书都是没有目的、心不在焉。因此学生的朗读形式虽然丰富,但缺少了老师的具体的指导,学生很难在朗读中形成自己的感悟,很难把握文章的情感。

  二、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策略

  1.教师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充分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老师都留有足够时间给学生朗读,但学生的漫无目的的朗读会致使学生形成不好的读书习惯,因此语文老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情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的朗读中去。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课文《秋游》,让二年级的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文章,学生很难做到。这时候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每学期的春游活动时的情境,让他们回忆在春游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又有怎样的心境,学生的思维很快就进入到春游的状态,这时候老师在引导学生去朗读,感情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课文中去。老师有效的朗读指导,才能促进学生朗读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2.朗读方法多样化,把握感情基调

  要让小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就必须让学生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每一篇课文都有独特的情感内涵,因此语文老师要认真带领学生品读文本,深入挖掘出文本的内在的感情基调,朗读建立在对文本情感的把握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在朗读中提高水平。老师在就学生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要求学生圈画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加深理解、结合生活情境,加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还可以适时引入音乐来渲染气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充分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3.读后及时评价,树立朗读正气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除了需要有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之外,还需要老师及时有效地评价学生的朗读。有效地朗读评价,能够让学生及时意识到朗读过程中的优缺点,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语文课中,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激活语文课堂。与此同时,老师要注意评价的语言,老师要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朗读表现,对于朗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要及时指出,并且教授学生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及时改进。通过朗读后的及时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的水平。

  总之,小学语文老师要结合教学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朗读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方芳.朗读教学的策略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新校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