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妇女主任张开凤》的可读性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5967
李国荣

  内容摘要:本文分别从形象塑造、情节构思、细节描写、主题开掘等几个方面对作家晓苏的《妇女主任张开凤》小说的可读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妇女主任张开凤》 可读性

  近读晓苏发在《鸭绿江》2017年第5期的短篇小说《妇女主任张开凤》,我就由衷地感到,这是一部倍具可读性的佳作。作如此表述,自然是有其理由的。

  一、独特的形象塑造

  《妇女主任张开凤》人物形象的独特塑造,是其可读性的重要标志。而选取生活化的题材,是作品可读性的最大亮点。农村妇女主任的工作很多,但作者只选取了农村中极为敏感的话题——“离婚”,把它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叙写。按照王立社书记的说法,“离婚就意味着家庭不和谐,家庭不和谐就意味着社会不稳定。”这道理一般人都懂的,张开凤也不例外。她的三次劝婚,是在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维护社会的稳定。张开凤的“劝婚”,非一般人所能为之。她的“劝”,是以“自身说法”的劝,是自我“外扬家丑”的劝,是“自揭伤疤隐痛”的劝。第一次她劝廖一纱和李命大不离婚,当廖一纱触到她的“疼处”时,她就以自己“十年前就遇上的”比廖事“还难以让人接受的事”来说服了廖。原来,她的老公孙喜九也是一个好赌博的败家子,连砖瓦厂就输掉了。这样的现身说法能不打动人心吗?第二次她劝肖楚玉和耿壁虎不离婚,也是用的同一方法,以自己老公捉她奸的故事劝说成功。最不可思议的是第三次劝邱飞蛾和毛细旺不离婚。这次张开凤是主动找邱“谈心”,她以自己高中同学路永衡爱她,并和其夫孙喜九达成协议,用宝马车换美人为例,劝说又一次成功。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我十分佩服作者的艺术构思想象能力:张开凤三次“自身说法”的劝说事例,竟然与被劝者的三次婚姻经历高度的一致!第一次因李命大赌输了五万元廖一纱要离婚,张开凤就以自己老公赌输砖瓦厂为例劝说;第二次因耿壁虎捉奸肖楚玉要离婚,张开凤又以自己的丈夫开会捉奸为例劝说;第三次因毛细旺用老婆换皮服和皮卡车邱飞蛾要离婚,张又以自己的老公以美人换宝马车为例劝说。你说这是巧合吗?是的,这是作者的智慧所在,是作者艺术构思的创新所在,也是《妇女主任张开凤》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闪亮之点。

  至此,我们可以给人物形象定一个位:张开凤是农村基层干部中妇女主任的榜樣,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另类”(试想,有哪位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给别人做思想工作时能够“外扬自己的家丑”呢!)。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还看到了一位既“贤慧孝顺”,又能干、漂亮且正派、风流的农家妇女形象。你看她搓汤圆的动作,你看她行如风的步伐,你看她得体的着装,你看她出门必换衣服、画眉毛、涂口红的习惯,你再看她“时装模特”般的身材,你会认同我的观点的。还有,她的“自我揭短、自曝家丑”的三次劝婚,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她也是一个不幸婚姻的遭遇者、受害者。如此多面的形象特征,集中统一在张开凤一人的身上,我不能不佩服作者塑造独特人物形象的高超本领。而这正是这部倍具可读性佳作的要害所在。

  二、缜密的情节构思

  《妇女主任张开凤》的可读性的另一表现,是她的情节结构。

  首先是浓缩的时空载体。作为短篇小说,其时空的外延不能过大。全部作品共分五个章节,一个章节写一天之间发生的事:第一章写元宵节王立社和张开凤围绕防止离婚的工作对话,是故事情节的序幕和开端;第二章写正月十六在李命大家劝阻李、廖不离婚;第三章写阴历三月初三在耿壁虎家劝阻耿、肖不离婚;第四章写端午节这天在毛细旺家劝阻毛、邱不离婚。二、三、四章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最后一章写阴历六月上旬“气温骤然升高的那一天”,上级来人到村委会宣布新的人事任免,是故事情节的结局。纵观全篇,时空转换十分清晰,情节脉络非常分明。这也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让不同层次的读者一看一目了然,没有眼花缭乱的感觉。

  其次是巧妙的人、物配合。《妇女主任张开凤》中,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巧妙地配合,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你先看人与人之间的配合:作品中仅次于张开凤的人物是村支书王立社,他与张的工作配合十分默契。张开凤的三次劝婚,都接到了他的电话指令。就连倒茶递水,一个有敬,一个就有回。还有两位老书记的配合,如果王立社不给邱飞娥的爸爸邱书记打电话,毛、邱的矛盾也不可能那样顺利地解决。作品中,还有“两位妈妈”都不同意离婚的配合,开三轮车夫妇双双的配合等,都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丰富人物形象起了一定的作用。你再看人与物之间的配合:毛细旺首次出现,身上“穿着一件皮服”。就是这件皮服,引出了下文“用老婆换的”故事。邱飞蛾最后把皮服“扔出了堂屋”,也表明了她对穿皮服人的态度。还有“灶台上的那盒粽子”,引出张开凤高中同学路永衡追她的故事。这些物件的出现,都为作品中情节发展和人物刻画起了一定的作用。

  再次是适时的“暗示语”穿插。好的暗示语,能够起到预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伏笔效果,还能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悬念。在《妇女主任张开凤》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第一章中,王立社与张开凤谈话刚结束,王的手机响了。当得知是老公打来的时,“张开凤听了没有说话,有点哭笑不得。”她为何“哭笑不得”?第三章中,当张开凤和一帮妇女去赶人情时,一妇女的手机响了,又是张老公打的,要张开凤买啤酒送回家去。“张开凤听了,尴尬地笑了一下。”她为何“尴尬地笑”?在后文中,当开三轮车的说肖楚玉和耿壁虎不般配,一个“不光脸好看,身个子也好看”,而另一个“长得却像个苕大个”时,“张开凤没再说话,只轻轻地叹了一口长气。”张开凤为何叹长气?当你读完全篇,这些答案就迎刃而解了。原来,张开凤自身也有难言之隐,她也在倍受不幸婚姻的煎熬啊!

  三、生动地细节描写

  晓苏作品倍具可读性的表现,还在于生动地细节化的描写。《妇女主任张开凤》也不例外。这一细节化的描写手法,表现在作者对人物行为的准确把握和动词的准确运用上。请看下面的例子:

  第一章写张开凤搓汤圆,“先拽一砣湿过水的糯米粉,再塞一撮芝麻馅,然后双手轻轻一搓,一个圆溜溜的汤圆就成了。”这一“拽”、一“塞”、一“搓”就活现了张开凤“像变魔术”般的搓汤圆的水平。在写王立社给张开凤回敬开水时,王“一边吹着一边端过来,”这“吹”字该活灵活现吧!第三章写张开凤到了肖楚玉的娘家劝婚,同样是写两个女人的“看”,但“看法”不同:张开凤是“盯着肖楚玉的脸看”,肖楚玉是“不时地拿眼睛瞅母亲”。这一“盯”、一“瞅”,不仅写出了两个女人的传神的眼神,还由此透露出各自不同的心理。在本章最后劝说即将成功之时,“张开凤猛地拉起了肖楚玉的一只手,一边摸一边趁热打铁地说”,这一“拉”、一“摸”,显得多么富有人情味。还有第四章中对邱飞蛾扔皮服的动作描写,那“冲”、“伸”、“扒”、“扔”的连续动作的描写,读后令人叫绝。

  在诸多细节化的描写中,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方言和口语的运用。第二章写张开凤起床后看到昨天孙喜九炸的“尺把厚”的鞭叶时,“张开凤车身回到床前”;第三章中,张开凤自揭“家丑”,说“孙喜九没见我回家就陡起疑心,以为我和王支书在村委会私通。他像疯了一样,打起蹶子就朝村委会跑” 。第四章中,毛细旺回答张开凤的话:“不是蒸的难道是煮的?”上述三例中的“车身”、“打起蹶子”、“蒸的”、“煮的”等,本是方言和口语,但用在这里恰到好处,让人感到很接地气。

  晓苏历来主张文学创作要有“可读性”,而要达到“可读性”的一个重要的创作方法,就是要做到“表达的细节化”。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四、深刻的主题开掘

  晓苏曾经提出过“寻求文学的可读性”的出路问题。他强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个关系”,其中第一点就是讲的“意义和意思”的关系。这“意义”属“思想价值”的范畴。我这里所说的主题,也是指作品的思想价质问题。就《妇女主任张开凤》的思想价值而言,她的显而易见的思想价值,在于展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主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的“离婚率”在逐年上升,尤其是在大城市。这一社会问题若不引起高度重视,势必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进而影响“中国梦”的实现。我这不是危言耸听。我十分赞同王立社的话:“离婚就意味着家庭不和谐,家庭不和谐就意味着社会不稳定。”这是因为: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为此,我衷心地期望:中国能出现千千万万个张开凤似的“妇女主任”,通过她们工作,把“离婚率”降到最低的水平。我同时也坚信:晓苏笔下的张开凤这位“另类的妇女主任”,定会和她的锻造者一样,在中国文学艺术的园地里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末了,我还要提一下《妇女主任张开凤》隐性的思想意义。前面我说漏了,小说缜密的情节构思还体现在她的“意想不到的结尾”上。小说的结局有两点使人意想不到:一是新任的书记是会计,不是王立社力荐的张开凤;二是劝人不离婚、好面子、优秀的农村基层妇女干部居然也在“村会计接任支部书记的第三天”辞职了,并和“孙喜九办了离婚手续,马上要离开油菜坡了”。按小说的尾声中所言,“他们万万没有猜到”,我也万万没有想到。这里我要追问一下:为什么张开凤没有当成书记?为什么张开凤离婚他嫁?她可能嫁给了谁?对于第一个问题,由于是组织人事部门的事,带有保密的性质,我们不去追究它。但对于第二、三个问题,我们可作适当地探讨。我敢肯定:张开凤一定是改嫁给了路永衡。至于理由,读者自明,限于篇幅,此不赘述。但她为何敢于撕破脸皮不要面子而离婚呢?我在思考,张开凤和孙喜九的婚姻,本来就是错误的结合,加之长期受孙的精神折磨,她是把苦水和苦果都吞进了肚里。坚持不离婚,这是因为她有王书记的“培养”和鼓励,她有“接村支书班”的梦想,她有“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她有人生的前途和命运的最高目标追求。但一旦“梦想”破灭,她的精神支柱就彻底垮塌了。一个人如果丧失了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好事也干不成的,也是什么不好的事情都能干出的。

  (作者單位:湖北当阳市教育局)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