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爱国义士烛之武的局限性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9443
周奇

  内容提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传统名篇《烛之武退秦师》,对烛之武这一形象的分析,传统观点是久不得志、深明大义、有勇有谋、不卑不亢的爱国义士。教者往往通过讲授烛之武“爱国义士”形象,来提升受教者的爱国素养。但是,在对传统观点的传承中,教者该如何扬弃?是.“久不得志”?还是深明大义?还是有勇有谋?还是不卑不亢?任何的文学批评都是建立在一套价值观和是非判断的基础上的!否则,就会陷入到无标准的随意解读中,也就对学者无指导意义了。正如,用绿林的规矩来评价水浒宋江等人的行为,就会做出“草莽英雄”的评价,然而用官府的律法来评价水浒宋江等人的行为,就会做出“乱民贼子”的评价!所以,本文对烛之武的传统形象评价的价值观和是非判断的标准,是以儒家“仁义”的思想为基准的。在儒家仁义的标准下,通过对烛之武传统形象“爱国义士”的批判,使学者明白理性爱国。

  关键词:爱国义士 仁义标准 扬弃纵横

  一.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本句介绍晋、秦“围”郑的理由有二:

  1.现实原因,郑从属于晋后,又从属于楚,郑国不忠不义?

  2.历史原因,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这两条理由成立吗?

  首先,历史原因是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这条理由成立吗?当年晋文公重耳,作为流亡的公子,流亡“经过”郑国,郑国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避免和强大的晋国发生冲突,从而造成郑国百姓的利益损失,所以不予重耳礼遇接待,这符合国与国之间的邦交道理,更何况郑国当时完全可以绑了公子重耳以讨好晋国,使得晋郑之间的邦交利益最大化,但郑文公没有那么做,而是让公子重耳“经过”,什么是经过,其实就是放了公子重耳一条生路,这是郑文公给重耳的最大的人情。故,无论是道理,还是人情,“以其无礼于晋”的历史原因无法成为晋国攻打郑国的理由。

  其次,现实原因是郑从属于晋后,又从属于楚,郑国不忠不义,这条理由成立吗?了解一下史实,郑国本从属于晋国,但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无晋国的实际援助,故被迫拜倒在楚国的军威之下,背晋助楚。结果城濮之战,晋军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来恫吓楚军,以弱胜强,最终楚国失败,晋文公在郑国践土称霸中原。郑文公于是又派人到晋国主动请罪求和。以上史实,显见郑国的不忠不义,实际上是被动,若只忠义于任何强大的一方,那么郑国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亡国灭种。史实深深的告诫: “弱国无外交”——邦交的主动权在强国,弱国只能是被动地从属于强国之间,弱国从来无从主动的选择!若以扣帽子式的所谓“不忠不义”,作为晋国攻打弱小的郑国的理由,能令人信服吗?

  因此,以上两条理由“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实际上是晋国攻打郑国的借口。这场晋国主导,联合强秦,攻打郑国的合围战,是不义的。

  帝王谥号曰“文”的解释:经纬天地,成其道;道德博闻,无不知;学勤好问,不耻下问;慈惠爱民,惠以成政;愍民惠礼,惠而有礼;赐民爵位,与同升。诸多解释,说明谥号为“文”的帝王,相对来说是仁德的,如晋文公、郑文公。

  帝王谥号曰“穆”的解释:布德执义,故穆穆;中情见貌,性公露。诸多解释,说明谥号为“穆”的帝王,相对来说是情义的,如秦穆公。

  然而,《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的第一句就展现了相对仁德的晋文公联合相对情义的秦穆公,二强共同攻打弱小的相对仁德的郑文公,即“大仁德”和“大情义”打“小仁德”,仁德有大小之别吗,不过是“仁德”拉上“情义”打“仁德”,谁更仁德?

  打着道德的幌子,发动了一场攻伐战,这印证了“春秋无义战”!

  最深刻的是《左传》的作者,开篇对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是通过国君的爵位代替国君的名字,寓意深刻?既然这场“晋秦围郑”的战争是非正义的,那么这场战争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爵位吗,爵位的什么?爵位的升级——领土扩张后的进一步的称霸。

  二.原文: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开篇简短的交代了围郑的背景,后文晋秦马上就在郑国的领土函陵、氾南,分地驻扎,如何看待这些细节? 为什么不得不“围”?

  说明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势不可当。

  但又產生了一个问题,晋国找了两条借口,并联合强秦,对主动想要从属自己的郑国发动了围攻战,其战争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对郑国进行不是攻伐战,而是灭国战。既然要灭郑国,又来势凶猛,为何不一鼓作气攻下郑国的都城,完成灭国战目的?

  两个强大的国家打小小的郑国,还需要做战前调整吗?晋国紧邻郑国,秦国虽劳师远征,但晋秦是联军,晋国的备战中应该有配套的秦国补给。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来势凶猛的强大的联军停驻下来?应该是有所阻挡,联军面前只有郑国的都城,所以郑国的都城城墙应该是坚固的,又高又厚又长,使得联军难以攻下,联军不得不分兵驻围。

  反推之,联军的强大既然是可以被坚固的城防抵挡住的,那么联军又能够来势汹汹、“闪电战”般地到达郑国的都城外,只能说明郑国是无险可守的国家。

  在春秋时期,弱国的命运,在大国的呼吸之间,大国只要围住弱国的都城,对弱国的灭国战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因为不得不采取“围”的方法,“围”就得需要联合,和谁联合,如何联合,联合后的收益,又是围着联军间的问题。

  三.原文: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佚之狐的言语 ——“必”(一定能),郑文公的态度 ——“从”(同意了),如何看待这些细节?

  佚之狐的“必”,说得肯定;郑文公的“从”,表态很快,说明君、臣对烛之武这个人是知道的,对烛之武的才能是了解的。

  郑文公不是相对仁德英明的吗,为何不早用有“才”的烛之武?

  四.原文: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临危受命,却推辞说出这般话,如何看待烛之武爱国义士形象中的“深明大义”?

  国家末路时,烛之武为自己的“壮士不遇,英雄末路”而牢骚,并考验郑伯的态度,再决定自己的下一步行动——是否为国效命的问题。

  传统观点认为,烛之武虽满腹牢骚,但深明大义。

  什么是深明大义?深明大义,指识大体,顾大局,重要是明大义,而大义就是正道。晋使烛之武受命的“大义”是什么,是保存郑国的大义,深明大义就应该有为保存郑国而竭尽心力,不讲条件的纯粹性。这样才能配得上深明大义的爱国义士形象。然而烛之武反顾旧账,纯粹的牢骚满腹,烛之武这样叫做“深明大义”吗?

  二战期间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世界为英国,功勋卓绝,然而二战后他被英国政府无情的踢出政局,有记者问丘吉尔,“你如何看待国家对你的背弃?”丘吉尔坚定地说,“我的祖国是背弃了我,但哪一个伟大的国家对她的英雄是不背弃的呢,正是因为对英雄的背弃,国家才会更进步、更文明,这样的国家才更伟大,我的祖国是伟大的。”

  什么是真正的“深明大义”,正如丘吉尔那一刻的那份理性爱国的纯粹性。再反观烛之武那一刻的牢骚,这叫做真正的“深明大义”吗?

  “侠义”不同于“狭隘”,“侠义”(深明大义)就是关键时刻的言行和态度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烛之武不“义”!

  五.原文: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许之,烛之武这就答应了,而“这”包括哪些,这与烛之武爱国义士的“深明大义”,有怎样的逻辑关系?

  郑文公谥号为“文”,相对来说是明智的、仁德的。

  郑文公先屈尊自责,“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动之以情。

  再以国家大义警之,“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啊!”晓之以理。

  没重用烛之武的认错,应不应该呢?领导自有其领导的原则与方法,不用烛之武是有原因的,道歉看起来过于自责。

  关键就是这后面的晓之以理的话,郑国灭亡了,于先生也有不利,到底有什么不利?亡国后百姓会被灭种吗,当然不会,晋秦要灭的郑国,要攫取的是郑国的土地和百姓等资源。所以,这种不利,对烛之武而言不是人命的不利,而应是财物的不利,要知道“烛之武”这个名字——烛地有个叫武的人,其人在当地是有名气的,并在当地是有土地的。与烛之武的不利是财物土地的损失,是利的损失!

  精明的郑文公说的后半句,正是对烛之武说明利害关系,其实就是以利诱导之。

  简言,利诱烛之武。

  而后烛之武就马上答应了“许之”,就是烛之武马上被郑文公利诱了。

  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是,烛之武是个为名而牢骚的逐名者,是个为利而被诱的逐利者。

  简言,烛之武是个逐名追利的实用主义者。

  如,一士兵遭到敌军突袭后逃到了山洞。敌军在身后紧追,他躲在洞中祈祷不被敌人发现。突然胳膊被狠狠地蛰了一下,原来是只蜘蛛,他刚要捏死,突然心生怜悯,就放了它。不料蜘蛛爬到洞口织了一张新网,敌军追到山洞见到完好的蜘蛛网,猜想洞中无人就走了。

  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

  想来烛之武亦深知这一点,唇亡齿寒的道理。

  这又与爱国义士形象中的“深明大义”不符。

  郑文公作为领导,关键时候能放下是非,放下面子,勇于担当,导利害,始终在为好的结果,做最大的努力。

  烛之武作为下属,有脾气是可以理解的,但关键时候不懂得放下是非,而纠“错”不放。可叹——会发脾气是本能,不发脾气是本事。烛之武是个有想法,有办法。有底气的人,但不大气,既然不大气,就谈不上大义,更谈不上深明大义。

  六.原文:夜缒而出。

  为何要“夜”“缒”,这与烛之武“爱国义士”形象中的“有勇有谋”,有什么关系?

  城门被困,形势严峻。因秘密游说,所以夜行。

  前文分析到城墙“高且长”,选取城墙安全的朝向秦营的地方“缒”出,有方法,有方向。

  故,要“夜”“缒”。

  從“夜”“缒”可以看出,游说前的安全措施,思虑得如此周密,如此有保障,暗示着后面的游说,应该是思虑更“周全”,更有保证的。

  游说的经过,应该是有惊的,却也是无险的。

  什么是“勇”,论语有云“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云“勇者不惧”,所以“勇”是明知不易为而为之的义举。

  试问,烛之武所要经历的有惊无险的游说,烛之武游说的前途是有可为的,是不易的吗?

  那么,烛之武的“勇”是明知不易为而为之的义举吗?更何况他的游说的初衷前文分析过,并非高尚的义举。

  所以,这就与传统观点,烛之武形象中的“有勇有谋”的“勇”不符,烛之武形象中的“有勇有谋”也是立不住。

  形象中的特点分析,需要“字与事”的相符,才能概括定性。

  海德格尔指出,人必须正视死亡,从恐惧中明白自己活着的重要性。为自己计划未来时,必须包括死亡。人不该只接受生命,而拒绝接受死亡。《存在与时间》《林中路》也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意义!

  烛之武出发说秦时,应该也有对死亡的计划,可是为什么而赴死就是人的价值观的区分。烛之武是为自己的利益而说秦,而“夜缒”的!烛之武的“义”,不妥!

  七.原文: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前文“晋侯、秦伯围郑”,后文“秦、晋围郑”,这种说法的更改意义何在?

  前文“晋侯、秦伯围郑”,晋国是围郑的主导国;后文“秦、晋围郑”,秦国是围郑的主导国(主力国)。

  秦国的战争利益理应最大化,为烛之武进一步说秦做铺垫。

  好的语言是语言场的选择。恰到好处的敬语——先生、老公、当家的、孩子爸等,语言场的不同。

  烛之武会说话,会投机式的说辩!

  八.原文: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这句对烛之武说秦的意义?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这是退秦师的关键。烛之武在“郑既知亡矣”示弱后,紧接着站在秦国的角度,采用“利他原则”,对晋、秦联兵攻郑看得很轻,而于秦无益。

  示弱原则和利他原则—“母亲的眼泪”,有时候我们面对的是“被动的母爱”,却又是不得不接受的“被爱”。烛之武安全的根源,不仅是他本人老弱,而且是他善于钻营对方的心思!

  九.原文: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国以鄙远”的战争收益?“越国以鄙远”的战争收益归零的原因?

  秦国和郑国中间隔着晋国,对于秦国来说,秦晋围郑战争的收益归零,即便是郑国从属于秦国,秦国表面上战争收益最大化了,其实战争收益依旧归零,这也引发了后期秦穆公再次对郑国战争。

  类比现实,从军事战略的角度看,中日钓鱼岛问题,原因是中间有台湾。台湾守不住,中国不好守。中国若先收复钓鱼岛,战争收益归台湾;若先搁置钓鱼岛问题,台湾离得最近,台湾的压力最大,不得不依赖中国,而后就顺理成章的收复台湾,收复钓鱼岛自然就容易的多了。

  而烛之武的狡智,使得郑国眼前可以摆脱危机,但后续的危害性依旧,而且危害性更大更恶了。

  十.原文: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亡郑,怎么就“邻之厚”,而“君之薄”呢?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宋赵匡胤,俘李后主,灭南唐。“亡郑以陪邻”——揭示了晋国灭郑的真正原因,有效的土地兼并,实际上的做大!

  同理,中俄之间关系的反复——大国之边,岂容他国做大。

  烛之武“利诱式的危机假设”中,挑拨秦晋盟好!

  十一.原文: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何其无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忠臣不事二主*打;“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郑国成为了三姓家奴。不打——无礼至极。

  主动要求成为秦国东道上的代领主(附属国)——无耻至极。

  弱者的生存哲学——无底线。

  烛之武解决问题的方法,无底线。

  十二.原文: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引“朝济而夕设版”的故事,目的何在?

  历数晋国晋惠公的言而无信、忘恩负义、用别人的事实离间现在晋文公的秦晋的关系,恰当吗,一个是有名的“出尔反尔”,一个是文明的“退避三舍”,将守信的说成是背信的,这是有心陷害的不义——栽赃陷害的挑拨离间。

  而纵观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关系,事实上又何尝不都是如此。

  烛之武的说辞,无底线!

  十三.原文:夫晋,何厌之有?既東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晋国想向西部扩张的假想的依据在哪里?

  莫须有!但是秦穆公还是信了!即便是假想的不利,也要坚信,可见秦穆公是个唯利是图的逐利主义者。

  北宋名将狄青死于"朝廷疑耳",因怕而死"疽发髭"。

  狄青之死,罪魁祸首是北宋名人。

  南宋名将岳飞死于"莫须有",憾恨死"风波亭"。

  岳飞之死,罪魁祸首是高宗秦桧。

  岳飞是被明杀,而狄青是被阴杀,阴杀更惨,死都死得憋屈。

  中国法制史上最有名的疑罪坐实案例,是帝王权术中“宁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人”冠冕堂皇理由下的最“生动”诠释。

  人为的“莫须有”的可怕——年羹尧不也是死于“莫须有”嘛!

  烛之武的“莫须有”,烛之武的道德无底线!

  十四.原文: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君图之”,“之”所指代的内容?

  “之”所指代:“亡郑以陪邻”还是“舍郑以为东道主”损失最大化;“尝为晋君赐”而晋“朝济而夕设版”错恩怨最大化;“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假设晋国威胁最大化;“陪邻”“设版”“西封”均是土地争夺的利益最大化。

  兵者"诡"道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谋"攻》

  “诡”--言危=舌辩之士的“谋”=狡智

  “田忌赛马”的孙膑:

  ⒈不动脑筋的田忌——公平竞争意识的英雄!

  ⒉足智多谋的孙膑——对原则与道理的背叛 权谋之士的狡智!

  ⒊骄傲自满的齐威王——社会精英阶层主流对狡智的认可,可悲叹!

  举例,丘吉尔的狡智 “伟人的特性就是具有留给他所遇见的人以永恒印象的力量。”

  印象源于“智慧”的谎言。

  有勇有谋的“谋”?—烛之武的这种“狡智的谋”,可取吗?

  十五.原文: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说?盟?戍?还?

  说--已经达到了秦国的利益要求,并更进了一步。

  盟--郑国成为了秦国的东道之主,即“从属了秦国”。战争收益最大化了吗?为何又有后期的秦对郑的战争?)

  戍--秦国有义务,有态度,并有行动守“既得利益”。

  还—爽了自己的“小舅子”“女婿”晋文公的约,晋秦盟约败。秦穆公只在乎国家的利益,而能冷酷地背叛外戚关系的束缚!

  秦国能统一天下的帝王素质条件——摆脱外戚势利的束缚,甚至消灭外戚势力的影响!中央集权下的冷酷,甚至是冷血!而烛之武表面上暂时成功的保全了眼前的郑国,也为郑国的今后埋下了更大的祸根,因为“越国以鄙远”的战争收益归零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

  而晋国失掉了最初利益设想——晋国吞并郑国,但对于晋国霸主的“大同盟”来说,郑国从属于秦国,其实也是进入到了霸主“大同盟”。对于晋国而言没损失,不过作战利益最小化了,但间接还了秦国的恩情。

  春秋无义战,“人心”无“仁心”!

  因此,春秋无义战,这场秦晋对郑的围攻战,没有一方是正义的!

  其中,相对"德智"的郑文公对"狡智"的烛之武所要求的话语权的做法?三步骤:道歉,给予,放弃!

  之前,烛之武长期未被重用;之后,烛之武也再无被郑重用的文字史料?

  相对仁德的郑文公,之前不用烛之武是有道理的,之后不用烛之武是讲道德的!

  烛之武七十多岁了该养老去了!若继续留在郑国的政坛,那么,就像“这一秒他是个胖子,下一秒他就是个老胖子。”引申为,这一秒烛之武是个权谋家 下一秒他就是个老权谋家!

  烛之武是个权谋家。权谋家们的得意,就是诚信社会的失意!

  奴性的阅读是造不出阅读的金字塔的。

  戏剧的凯瑞斯哈丁法则:“当一切看起来妙不可言的时候,恰恰不是这么回事。”

  反观这一法则:“当一切看起来就这么回事,恰恰是不是这么回事。”

  烛之武作为权谋家,他的道德底线是利益,他的处事方法是无视规矩的狡智!

  就像“洞的故事”:年轻人不小心将酒店的地毯烧了三个小洞,退房时服务员说根据酒店规定,每个洞要赔偿100元。年轻人:确定是一个洞100元吗?服务员:是。年轻人点燃烟头将三个小洞烧成一大洞。

  狡智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订立行为的标准的,而这种行为有时会给他人和社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烛之武退秦师的两年后,在蹇叔(蹇音jiǎn)和百里奚都反对的情况,秦穆公出兵攻郑。虽然,郑国人弦高智退秦师,然后,用计骗秦国大将孟明视,并在晋襄公大将先轸的帮助下大败秦军于崤山,但孟明视回到秦国后,秦穆公义赦孟明视等三将,孟明视立志报答秦穆公。三年后,孟明视进兵前烧战船,在崤山击败晋军,得以报仇,后秦穆公称霸西戎。

  所以,烛之武的狡智所带来的后果是恶性的延伸!

  对各种文学现象,学者要多面观,要客观把握,有条件的感受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丰富性。

  对烛之武的"义举"与"易举"、智谋与权谋,要有条件的批判,要扬弃,而不能只是单一性的扬颂!

  若烛之武成为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形象之一的后果?

  若烛之武成为一个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符号的后果?

  若烛之武被歌颂为是智慧的神,而不再是可以有缺陷的人。他的精神限度,他的知识结构、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性格脾气将成为青年人错误向往,逐渐使得青年一代与人性论疏离!

  否定烛之武曾经达到的精神高度,会使我们不忘记人作为人,可选择的独立批评和文化批评;会使我们对纷繁复杂的世事,保持着清醒的判断和清醒的警惕。

  若学子没有独立的价值观和独立的是非判断,那我们的民族独立的未来如何长远。

  正如,阿凡提骗富人被解读为聪明,马蒂尔德的刷马桶被解读为虚荣后悲哀的代价。

  阿凡提的骗就是骗,没有人的区分,正如善意的谎言就是谎言,是对他人信任的伤害。马蒂尔德的“虚荣”在道德体系中,没有乱情,“虚荣”后守信的还债,没有半点懈怠,这种“虚荣”是诚实,对自己梦想的诚实,对“过失后的责任”的诚实。

  教者要给予学者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判断的引导。

  例如,战争真的不浪漫,我们讲学的人要把战争的残酷呈现给青年一代,要把战争的虚伪揭露给青年一代,要把恶战止战的思想传扬给青年一代,不仅给传中国的青年一代,也要传给世界的青年一代。

  “地雷战”真的不浪漫,“芈月传中的白起”真的不英雄,那种虚骄浪漫的价值观与嗜杀英雄的是非判断,会把对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一代代,带向何方,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大地上种下谷种,会收获粮食,而战争为大地种下的是尸体,收获的是腐朽!这种起码的认知,教者要种在每个学者的心里!

  教者应该警醒地审视自己身边的生活和在生活中所阅读的作品—

  有没有对和平的侵犯?

  有没有对生命的麻木?

  有没有对自由的迫害?

  有没有对人权的蔑视?

  有没有对盲从的反思?

  有没有应有的警惕与批判?

  有没有应有的宽仁与理性?

  有没有应有的道德与人伦?

  有没有做公民而不是做臣民的思想基础?

  这不仅是对自身的追问,更是对教者思想维度与深度的考量!

  作为教者,对作品进行设计与讲解时,要特别注意避免缺失一套理性科学的价值观和是非判断的标准,避免由此引发的对文本解读的——模糊的平庸与疯狂的高尚!

  传统观点说烛之武是爱国者,就是对文本的“模糊的平庸化”处理!

  传统观点说烛之武是久不得志,深明大义、有勇有谋、不卑不亢的爱国义士,就是对文本的“疯狂的高尚化”处理!

  教者设计了作品的制度,学者的年轻一代会受到所感知的作品制度的制约和重塑--这就是人对作品制度的“路径依赖”。

  教者倘若以“丛林法则”视为行为准则,普遍缺乏人文关怀;倘若自大狂妄到唯我独尊的地步,拒绝接受普世价值;倘若对权谋者所引发的苦难和灾祸熟视无睹,那么,在这个权谋的社会、国家和民族是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文明的!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的爱国是有局限的,若将狡智的烛之武无条件的定义为“爱国者”或“爱国义士”,那么這位“爱国义士”会误导中国青年一代理性爱国的意识——“爱国义士”成了“碍国意识”!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第二实验中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