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近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重理性、重评论、重表达,孟子散文针砭时弊,就事说理。学习和借鉴其明晰的思路,完整的结构,比喻,排比,对比等多种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议论文 说理 结构 表现手法
2014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山羊过独木桥”,2015年“高速公路打电话”,2016年“漫画”,2017年“选择三个关键词”,2018年国家大事的梳理。纵观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似乎是“岁岁年年人不同”,有人甚至直呼触摸不到高考作文命题的脉搏,认真思考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其实又是“年年岁岁花相似”。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新材料作文已然成为高考作文的主流题型。命题已经透露出了强化以分析论证为基础的说理的信息。命题材料的类型,无论是事件现象类,寓言漫画类,还是名言观点类,都倾向于引导考生围绕材料发表看法、阐明观点、提出见解,进而分析思考,展开论述和说理。重理性、重评论、重表达是这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要求。
孟子作为战国时期雄辩之大家,其散文文气雄健、辞锋锐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思维缜密,逻辑严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色彩。宋儒程明道赞之有“泰山岩岩”的气象。确实,孟子的散文如泰山之巍峨,又如长江之浩荡。正气凌然又机智幽默,义正言辞又活泼生动。其针砭时弊,就事说理,既娓娓道来又气势酣畅。可谓是一篇篇当下的精彩时论。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精髓,汲取养分。本文就选修课中节选的孟子语段,试论孟子的辨析特点,以此作为议论文的写作借鉴。
一.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层层深入,逻辑谨严
这是孟子论证的一大特点。语段结构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在论证过程中摆事实讲道理,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相得益彰。说理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1.总——分——总结构。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⑥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⑦多助之至,天下顺之。⑧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
语段的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分析:①是中心论点,②③分层论述 ,②论证“天时不如地利”。③论证“地利不如人和。”④⑤⑥⑦⑧是结论部分,“人和”的重要性。结论部分中,④是总结,⑤是④的推论,⑥是对⑤的正面阐述,⑦是对⑤的反面阐述,⑧是在⑤⑥⑦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和总结。本语分析层层深入,结论部分句句相承,环环相扣。
2.总——分结构。
孟子对曰:①“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②《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史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幽鹿攸伏。幽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轫鱼跃。③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④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⑤《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⑥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孟子·梁惠王上》)
语段的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
分析:①是中心句。②③④⑤⑥是论证阐释部分。在论证部分中,②是正面引用论证,③在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④是由②③得出的结论。⑤是引用反面事例,⑥是⑤的结论。本段先总后分,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引经据典,正反对比。
3.分——总结构。
孟子曰: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語段的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⑤
分析:⑤是结论,①②③④是分析。在分析部分中,①是排比句式的事例论证,在列举事例基础上,②③④进一步深入分析,道理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本段先摆事实后讲道理,议论建立在事例的基础上,先分析后总结,有理有据。
二.善于取譬设喻,用富于形象化的语言说理,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
道理深入浅出,语言形象生动。是孟子论证又一大特点。
1.比喻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把深奥枯燥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人明白晓畅。像“五十步笑百步”“邻人攘鸡”“齐人乞墦”“揠苗助长”的故事至今都是成语经典。在选修课文中,对梁惠王“民不加多”之问,以战为喻(《孟子·梁惠王上》);对梁襄王“孰能一之”之问,以苗为喻(《孟子·梁惠王篇上》);对齐宣王“不为”与“不能”之问,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及“为长者折枝”为喻(《孟子·梁惠王篇上》)。《孟子·离娄上》一文中,用“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的生动比喻,来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用“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的形象比喻,来阐明“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就像火刚开始点着,泉水刚开始流出一样,其作用和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这个比喻贴切,寓意深远,至今仍有不小的启发作用。
2.就近取譬,采用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说理,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如“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离娄下》)。人物毕肖,结构完整,情节生动,人物神态栩栩如生,充满了戏剧色彩。成功的以齐人言行譬喻官场中那般钻营富贵利达之徒,巧妙的讽刺他们的卑鄙无耻,揭露他们灵魂的丑恶。再如众所周知的“揠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的寓言,情节生动,引人入胜,有很强的文学性。孟子以此告诉我们世上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那些认为培养工作没有好处而放弃的,就是不锄草的人;那些不按照规律硬去帮助生长的,就是拔苗助长的人。这非旦没有好处,还弄巧成拙,甚至有害。孟子借此来解说他的“浩然之气”如果能“直养”的话,它就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间;如果心有愧疚,它就会变得软弱无力。这种比喻将深奥的政治哲学融入浅显的故事中,让人产生顿悟的感觉。
三.气势充沛,文风雄健,行文酣畅,气贯长虹
这是《孟子》文章的重要特征。孟子散文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如江河奔泻,锐不可当。首先,这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这种“浩然之气”“至大则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与“义”和“道”相生发,“是集义所生者”。有了这种内在的修养,他的文章充满着道义和感情,形成一种真理成竹在胸,万物苍生,雨露滋润,舍我其谁的磅礴气势。如“齐桓、晋文之事”章对齐宣王的“大欲”提出连珠炮似的诘问:“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煖不足于体与?抑或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然后正面揭露他的真正“大欲”:“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文章铺张扬厉,辞锋犀利,气势充沛,如浩浩江水,势不可挡。苏辙赞之说:“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上枢密韩太尉书》)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
四.排比、对偶,对比等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的使用
为了加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的张力,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1.排比的挥洒自如,铺张扬厉。用“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个结构相似的排比句式论证什么是大丈夫所为。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三个排比表现了大丈夫的凛然之气。用“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下》)六个排比列举这些能人志士曾经命运多舛,历经困苦,为后文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供了翔实有力的事例论证。
2.对偶的微言大义,画龙点睛。孟子文章中,总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句子。这些句子或在文章的起始,或在文章的中间,或在文章的结尾。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如地时不利,地利不如人和”“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些句子精炼警辟,言简意赅,容易记忆,却又隽永深刻。在文章中或提纲挈领,或承上启下,或画龙点睛。至今回味无穷,给人以警醒。
3.对比的旗帜鲜明,褒贬凸显。①事例的正反对比。如“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孟子·尽心上》),将古代的舜与跖作对比论證“无他,利与善之间也”。②道理的正反对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以“”得道”和“失道”对比,旗帜鲜明的表达了“人和”,“得道”的重要性。③事例和道理的对比:在《孟子·滕文公下》中,把景春所说的公孙衍,张仪,这些所谓的“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大丈夫和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进行对比,让世人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文章中,他和君王宣扬观点和思想,总是反复陈述利弊,对比鲜明。在对比中,道理不言而喻。总之,孟子以其思想的智慧,独特的个人魅力,极富感染力的思辨吸引着我们。后世的唐宋八大家韩、柳、欧、苏等,都不同程度地从他身上中汲取了丰富的乳汁和养料,发展壮大自己。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回味无穷,收获颇丰。
参考文献
1.《孟子》
2.《先秦诸子散文》人教版
3.《典论·论文》曹丕
4.《说理是议论文的核心,分析论证是说理的核心》余党绪《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第5期
本文系2014年12月《南平市中语会第二十届年会暨语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汇编》一等奖
(作者单位:福建省浦城县第一中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