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筷子是东亚文化圈尤其是中日两国广泛使用的餐具,其形状设计非常契合东亚国家的饮食文化。中国是公认的筷子发源地,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受中国古代汉文化的影响,日本列岛的人们也开始学习使用筷子用餐。筷子传到日本后,其形状及功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筷子文化。本文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筷子,进一步研究中日筷子文化。
关键词:中日 筷子文化 对比
众所周知,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筷子作为东方文明的产物,承载着人类饮食和社会文化。筷子不仅是中国餐桌必不可少的餐具之一,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也很常见。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两根筷子,却能在五根手指的相互配合下完成夹、捞、扒、搅、挑等一系列动作,堪称绝妙。筷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东方文明的象征,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一.筷子的起源
1.筷子的定义
筷子是指放在手指中夹取食物或其他东西的细长形条棍,多用作餐具,其材料或竹木或象牙、骨、金属等,形制或方或圆各异。(中国《现代汉语词典》)
筷子是指用木头、竹子、象牙等制作,用于夹取食物来吃的两根棒。(日本《大辞林》第三版)在吃饭或做菜的时候用来夹取食物的一对细的棒状器具。(《日本大百科全書》)
2.筷子的发明
毫无疑问,筷子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伟大智慧的中国古人发明的。筷子是何时何地何人发明的,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关于筷子的发明,有很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从神鸟救姜子牙的细丝竹枝,到商纣王的宠妃苏妲己用玉簪夹肉喂纣王的玉箸,再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为赶时间治水,顺手折两根树枝捞取锅中滚烫的食物来吃的树枝细竹。这些虽都是神话传说,看起来也很不靠谱,但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筷子的发明过程。而实际上,筷子的发明的确是因为直接用手拿取煮熟的食物烫手的缘故。筷子的诞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3.日本筷子的历史
7世纪,小野妹子等遣隋使返回日本的时候,带去了很多中国文化,其中也包含中国的饮食方式(箸食),一同传到日本的还有筷子。圣德太子是日本使用筷子的第一人。圣德太子在日本的朝廷仪式中首次采用新的箸食制度,这是日本宫廷在正式场合使用筷子最初的仪式。当时箸食仅限于日本宫廷使用,并没有在一般平民中普及。直到8世纪初,在日本一般平民中掀起了一场从手食到箸食的生活革命,箸食才得以在全社会广泛普及。
4.中国“筷子”和日本“箸”名称的由来
筷子原来称“箸”现在称“筷”,“筷”这个称谓起自明代,明人陆容所著《菽园杂记》一书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箸”和“住”同音,船家最怕船抛锚停住,因此改称“箸”为“快儿”,意为让船快行。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日本人没有这种忌讳,日本把筷子叫作“箸”。筷子主要是竹木所制,久而久之,后人就把“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筷子传到日本后,日本同时吸收了中国的汉字“箸”,用来表述筷子。日语中“箸”(はし)不同于汉语的发音“zhu”而是读作“hashi”,有二种说法:一是筷子外观形状上看比较像桥和柱子,而日语中“橋”的发音“はし”“柱”的发音为“はしら”,筷子“箸”就读作“はし”。二是古代把一根木棍折弯成镊子的形状夹取物品很像鸟嘴,日语中“嘴”的发音为“くちばし”,渐渐演变成“くちばしはし”为筷子的语源。
二.中日两国筷子的形状及材质
中国筷子一般呈圆柱形,头圓尾方,而日本筷子则类似于圆锥形,越往筷头去越细越尖,这是因为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人多到海里捕鱼来弥补粮食的不足。吃鱼时,需要用尖尖的筷子头剔除鱼刺。此外,日本人喜欢吃生鱼片,对于又薄又滑的生鱼片,用尖尖的细细的筷子夹取比较容易。
相比日本筷子中国筷子长度稍长,一般是27cm左右,而日本筷子却要短一些,一般是16.7~24cm,通常24cm的居多。中日两国筷子长度的不同与两国的饮食习俗密不可分。中国人吃饭多是围桌制,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围在一个大圆桌边吃边聊。菜置于桌子中间,用餐者需要将筷子伸到桌子中间甚至更远的地方夹菜,作为餐桌礼仪,不便站起来夹菜。中国人热情好客,主人要给客人夹菜,相互之间夹菜。筷子的活动范围要大一些,自然需要更长一些的筷子。而日本人聚餐时采用分餐制且是流水席,每人一个盘子,由餐馆分好若干等份,有服务人员送到用餐者面前,各吃各的,而日本人也没有给别人夹菜的习惯。因此,筷子的长度只需要能将菜夹到自己的嘴边就足够了,筷子短夹菜时也不易碰到旁边的人,且节省材料。
中日筷子材料大同小异,多以竹子、木头、金属、合成树脂为主。中国的筷子还有象牙、金银、琥珀、翡翠等精制的,而日本则有漆筷、橡胶筷等。从用途方面来看,中国筷子不是很讲究,真可谓一双筷子吃遍天下。日本的筷子则根据用途的不同分为很多种。有公筷(取り箸)、做菜用的巨型长筷(菜箸)、儿童练习专用、鱼加工专用、祈求神佛保佑筷、过年专用筷、茶道中茶点专用筷、工艺品专用筷、男性专用、女性专用、火筷子等。
三.中日两国筷子的寓意
在中国,筷子的寓意丰富而深刻。筷子“筷”同“快”发音相同,寓意快乐、快速之意。筷子是笔直的且比较硬,折弯了折断了就无法使用,寓意为人正直、正派、宁折不弯、一身正气。筷子必须同时两根在一起才能使用缺一不可,寓意团结,注重团队精神,不能单打独斗。付笛生有首歌叫《众人划桨开大船》很好诠释了筷子的团队精神“一根筷子也,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呦,牢牢抱成团”。若把筷子作为礼物送人,送不同的人就有不一样的寓意。送新人,寓意珠联璧合、快生贵子;送恋人,寓意成双成对、永不分离;送朋友,寓意平等友爱、和睦相处;送师长,寓意耿直正直、桃李回报;送老人,寓意快乐永久、福寿无疆;送孩子,寓意筷长筷长、快长快长;送老外,寓意国际友谊、源远流长;送商友,寓意双木成林、合作长久;送爱人,寓意双宿双飞、同甘共苦;送乔迁的人,寓意快快发家、乔迁快乐。
在日本,“箸”和“橋”发音相同(都读作“はし”),寓意“橋渡し”,指牵线搭桥的中间人。把筷子作为礼物送人,隐含着想和对方搞好人际关系的暗示。筷子是两根一双,缺一不可。让人联想到夫妻二人相亲相爱、相濡以沫,“幸せへの橋渡し”意为通向幸福的桥梁。日本和中国一样,主要用筷子用餐,筷子寓意衣食无忧。
四.中日两国筷子使用禁忌
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如果筷子使用方式不对,会给一起吃饭的人造成不愉快。是一种不懂用餐礼仪和没有教养的表现,会给对方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了解筷子的使用禁忌很有必要。
中国筷子使用十二大禁忌:三长两短、仙人指路、品箸留声、击盏敲盅、执箸巡城、迷箸刨坟、泪箸遗珠、颠倒乾坤、定海神针、当众上香、交叉十字、落地惊神。(图附文后)
五.筷子和体育
筷子是亚洲多个国家广泛使用的餐具,筷子不仅仅只是吃饭的工具,它和一些体育项目也有关系,比如乒乓球和篮球。乒乓球的握拍方式有两种即直拍和横拍。直拍的握拍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掐”住球拍,食指往前包住拍颈,就象拿筷子一样。横拍的握拍方法是“大把握”,抓住球拍的“把”,手指握得比较稳固,就象拿刀叉一样。直拍运动员多是亚洲选手,而横拍运动员则欧洲选手居多,这和亚洲人用餐多使用筷子欧洲人多用刀叉有很大的关系。
筷子和篮球也有一定的关系,投篮时的手势为手指散开,手掌摊开。亚洲人用餐长期使用筷子,握筷子的手势和投篮的手势完全相反。赛前投篮训练,训练后用筷子用餐后再上场比赛,训练时的手感就全没了。而欧美人用刀叉,对投篮的影响较小。韩国对此是有研究的,赛前投篮训练后,为保持手感用餐时不用筷子改用刀叉。
中日两国筷子都是主要的餐具,但卻有着很大的区别。日本的筷子虽然是从中国传入,但已经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筷子文化。通过对中日两国筷子文化的对比研究,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了筷子文化;更加深刻认识到筷子这一伟大发明。筷子在日语里寓意架桥,希望通过筷子架设的这座桥梁,让中日两国人民更加了解彼此的文化,增进友好往来。
日本筷子使用十二大禁忌(嫌い箸)
参考文献
[1]李慧玲.筷子的文化意义与使用禁忌[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5)
[2]苏亚琼.从筷子浅析中日文化差异[J].语文学刊,2013(2)
[3]周大坤.中日两国筷子的设计艺术[J]科技与创新,2016(9)
[4]林少春.乒乓球直拍与横拍握法的优劣势对比分析[J].运动训练学,2014(4)
[5]一色八郎.箸の文化史[M].お茶の水書房,1990.
[6]本田總一郎.箸の本[M].柴田書店,1987.
[7]一色八郎.日本人はなぜ箸を使うか[M]. 大月書店,1987.
(作者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