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尚书 农 医 天 算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共五十八篇,被奉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尚书》本名有“上古之书”、“人所尊崇之书”及“君王言论之记载”之义,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文体。上自原始社会末期,下至封建社会初期,跨两千余年,囊括整个奴隶社会,较为真实地记录了此一时期的史实,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天文、历法、典章、制度、地理等历史文化各个层面,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金景芳称为“中国自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信史。”i历来研究《尚书》论著卷帙浩繁,大多是由社会学及历史学视角,但是《尚书》中的科技史的内容并未被学者寓目,只有零星涉及到农业及天文。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而《尚书》这部中国最早历史资料汇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内容。可以从中国科技史之农医天算四大传统学科来进行爬梳归集。
一.农学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上的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历朝历代之根本大计,在对《尚书》之研究中,亦有诸多学者把农业问题置于研究的焦点。上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田岛锦治就曾对《虞夏书》的农业经济进行过研究ii(P1-23),金景芳、吕绍纲之《〈尚书·虞夏书〉新解》iii中则通过原文释读对《尧典》中的天文历法提出新见:由耕作活动来制定历法。从上古时期,原始初民就积累了丰富而有效的农业生产经验,在《尚书》中有着大量记载,并详尽描写当时所涉及的生产对象“百谷”《尧典》“播时百谷。”,《洪范》“百谷用成”,“百谷用不成”iv(P38—141);“禾”《金縢》“禾尽偃”、“禾则尽起”;“稷”《盘庚上》“越其罔有黍稷”,《酒诰》“其艺黍稷”;“米”:《禹贡》“五百里米”,《益稷》“藻、火、粉、米”;“黍”《盘庚上》“越其罔有黍稷”,《酒诰》“其艺黍稷”;“粟”:《禹贡》“四百里粟”。关于农田水利:《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濬畎浍距川。”说明当时农田中必定已有畎浍存在v(P71);关于林业:《舜典》“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益,汝作朕虞。”《史记·五帝本纪》:“以益为朕虞。”负责管理驯化上下草木鸟兽工作。可见虞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林业职官名称,伯益可则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林业官vi。
二.医学
《尚书》所反映的商周时代是初民生产力不断提高,自然知识不断丰富,思维模式由“互渗律”的“鬼神崇拜”逐渐过渡到“唯物观”、“矛盾律”的阶段。此一思想变迁也体现在其时的医学领域,曾经长期由“鬼神崇拜”观念所主导的医学解释体系逐渐瓦解,“神权”由盛而衰的时代vii。隨着医学本身挣脱了鬼神桎梏而勃兴之际,急需系统完善的理论框架,来摆脱以往纯经验的零散片段状态。由此医学理论必然会援用包括《尚书》所承载的相关哲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五行”与“庶征”两方面:
中医的理论基础“五行”思想:“五行”一词在《尚书·甘誓》中就已经出现。甘誓是尚书第四篇,是夏书的一篇,主要记述为要在“甘”地打仗而“誓”。其誓云:“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viii(P543)。
《尚书》“庶征”思想与中医的“全息”理论:《尚书·洪范》中具有纲领性的“洪范九畴”“初一曰五行,……次八曰念用庶征,……”;“庶征: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风。”(《尚书·洪范》);“雨以润物,暘以乾物,煖以长物,寒以成物,风以动物,五者各以其时,所以为众验。”(《尚书大传》);“以人事则有八政,以天时则有五纪。稽之於卜筮,验之以庶徵,无所不备。”(《朱子语类》),宇宙天地间事物包罗万象,总保持着和谐的同一性联系。人类受到自然作用、四季阴阳变化影响,生命活动亦彰显出天地自然运动轨迹,而这种“天人感应”的“全息”思想在《内经》中有精辟论述,人体结构与天地存在着一一对应的相似性,“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灵枢·邪客篇》);一年四季春夏更迭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在人体脉象中皆有所体现,所谓“规矩衡权”;一日早晚日出日落,人体之阳气“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需,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天之阴阳,人皆应之,寒来暑往,风雨雷电,日月阴晴,地水火风,无不与生命脉动一一感应,息息相关,“天气通于肺,地气 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 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医中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天人相应的“全息”思想,皆可以从更早的文献《尚书》中找到理论的萌芽。
三.天学
在古代中国,天是人们崇拜的对象,而有关“日月星辰”变化的“天象”则皆有着警示世人的作用。关于“天学”的内容有“尧典四星”及,《尧典》是《尚书》第一篇,其中论述的所谓之“尧典四星”即为四颗恒星与历法的关系,接下来谈治理洪水和禅让的两个问题。尧典四星是标志四季更替的天文符号,对于四季分明的中国大部分地区意义重大,古代中国人自古及今的生产生活皆是依四季更迭而进行的。而对四季的预告也是古代国家统治内容的重中之重,《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当时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羲和,有四个助手,“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孔颖达疏:鸟,南方朱鸟七宿。殷,正也。春分之昏,鸟星毕见,以正仲春之气节。”,名“鸟”的恒星象征春分节令,昭示鸟兽交尾繁殖的季节,进而谈及“火”、“虚”及“晶”三恒星所分别代表季节。可知,古代中国人“在帝尧时代,已经能够根据鸟、火、虚、晶四颗或四组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来判断四季的更替,并指导民众的生产和生活。”ix
四.算学
《尚书》中关于算(数)学资料不是很多,其实在人类思维中任一观念之形成,本为生活生产,对于以往经验之总结提炼,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中西皆然,古代中国的“算学”作为一历史文化现象,亦不例外。中国原始先民的数字观念也即是从对自身周围具体事物感知开始的,并在其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加以强化完善。人类文化凭籍传统民族风俗得以延续,进而形成一系列的符号象征,以此来将以往形成的人类社会经验传递后世。中国数字的起源虽然因历史久远、文献遗失而难以寻觅,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悠远传承有序,不同于“四大文明”中的其他三种。今天从《尚书》中,仍可依稀钩沉出些许相关史料,主要是关于“数学起源”的“河图洛书”。
《尚书·顾命》“成王将崩,……河图,在东序。”,“河图,八卦;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顾命传》),“北宋时刘牧在《易数钩隐图》以‘天地生成之数为‘洛书……这就是数学起源于‘河图洛书说的开始”x,朱熹在《周易本义》卷首有言“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认为“天地生成之数”本为“河图之数”。秦九韶在《数书九章序》中谈及数学:“大则可以通神明,顺性命;小则可以经世务,类万物”,并进而明言数学“爰自河图洛书,闿发秘奥,八卦九畴错综精微”……“数与道非二本也”。当然关于“洛书”与“洪范九畴”的关系目前还不能确切认定,“但这些材料提供了一个不可忽略的线索,它说明洛书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思想之中”xi,可知在《尚书》之中有着诸多数学起源的线索。
五.结语
《尚书》中的科技史料原始宽泛、零散蕪杂,甚而至于不可靠,这正是萌生之初的中国科技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尚书》中的科技史料亦是包罗万象、异常丰富,而其中诸多方面,尤其是“农”、“医”、“天”、“算”思想对中国传统科技的影响巨大。
注 释
i金景芳.尚书·虞夏书新解序[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2
ii(日)田岛锦治.尚书の虞夏书に见はれたる经济思想[J].经济论丛,1934,(38).
iii金景芳,吕绍纲.《尚书·虞夏书》新解[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
iv钱宗武,杜纯梓.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v陈文华.中国农业通史.夏商西周春秋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vi王希亮.中国古代林业职官考[J].中国农史,1983,(4).
vii鲍晓东.试论巫文化中“巫医一体”的盛衰,[M].江西中医药,2003,15(4):24-26
viii张岱年全集 第4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此处五行是否就是后来中医所称指的“五行”,学界无从考证。
ix王红旗.尧典四星何时有—试论中国人在7400年前的天文观测活动[J].文史杂志,2002(06).
x李迪.彻底批判关于数学起源于“河图洛书”的谬论[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75(02):11-14.
xi罗见今.世界上最古老的三阶幻方——关于组合学起源的讨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6(03).
(作者介绍:郭盛,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