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教育下半月 热度: 7804
郭敏

  内容摘要:中学时代,语文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语言和文笔素养的提高都至关重要,当然在语文日常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关乎着课堂气氛的调节,教学情景的融入以及学生知识吸收。通过课堂的分析体悟文字的美感,实现语文中教学的情感与思想的升华。

  关键词: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 课堂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关于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

  (2)了解新闻的三大特征:及时性、真实性、可读性。

  (3)理解新闻写作中作者突破“零度写作”的框架,字里行间隐含作者情感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品味文中含有对比手法、细节描写的句子,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德国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犯下的惨无人道、令人发指的罪行,体会对死难者的同情与敬意,身为中国人,更应铭记历史、担负责任、呼唤和平及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作者通过观察参观者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及对比手法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句子,理解本新闻获奖的原因。

  三、教学方式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1.板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

  新闻:及时性;真实性;可读性(结构、语言、角度、细节、手法及思想情感);首尾呼应:神态、动作、语言 对比 铭记历史、追求 和平、珍惜生命

  2.导入新课

  (1)播放《红樱桃》中女主人公楚楚(原型朱德之女-朱敏)用燃烧的木头朝背上的德国法西斯鹰徽纹身烙去的片段。

  二战期间像朱敏这样的受害者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访被称作“死亡工厂”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教师板书:奥斯维辛)

  (2)提问: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新闻。(教师板书:新闻)

  战后美国记者罗森塔尔在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后写下这篇新闻,他自称奥斯维辛这个地方“没有什么”新闻。(教师板书:罗森塔尔 没有什么)

  3.思考讨论

  (1)但就是这篇自称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发表后产生强烈的轰动效应,获得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普利策新闻奖,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凭什么获奖?新闻的三大特征是什么?

  明确:新闻的三大特征:及时性、真实性、可读性

  (2)获奖原因分析

  ①及时性分析:该新闻离1945年解放奥斯维辛已过去了十多年,文中第6段、可看出本新闻并不及时.

  ②真实性分析:虽真实,但并不具体。

  ③获奖的原因是:可读性:包括课文的结构、语言、角度、细节、手法及思想情感。

  4.师生互动,深入分析

  (1)分析课文结构

  ①第1段写了,结尾也去写,这种结构叫什么?

  明确:首尾呼应

  (2)分析课文语言及写作目的

  ①“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

  明确:平和、宁静的生活使人们开始遗忘过去。

  ②既然奥斯维辛已无新闻可写,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请从文中找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6段)

  明确:a祭奠过去;b铭记历史; c呼唤和平

  (3)分析对比手法

  ①第1、2段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奥斯维辛现实与历史的对比

  ②在一个“居然”、四个“不该”、两个“永远”有何作用?

  明确:表达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痛恨及勿忘历史的态度。

  ③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是哪些方面的对比?

  (4)分析细节描写

  ①作者有没有具体地为我们描绘奥斯维辛的恐怖、可怕?是怎样使读者感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可怕?

  明确:没有,通过参观者的神态、动作及语言,这就是细节描写。

  (5)分析课文角度

  ①新闻讲究“零度写作”,就是在新闻写作中不掺杂个人情感。那本文在角度方面有何新颖之处吗?试举例。

  明确:本文打破了常规,在遵循客观原则的基础上,表达了自身的情感。通过参观者在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残酷遗迹的感受和反应后写下这篇新闻,抒发的是大众的客观情感。

  (6)总结作者情感

  文中体现了罗森塔尔怎样的情感,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作者情感:对德国纳粹的痛恨、对死难者的同情和敬意

  传达:铭记历史、追求和平、珍惜生命

  5.结语

  铭记历史,历史不该被阳光、鲜花、绿草、蓝天所冲淡,不该被人类所遗忘。

  (作者单位:江西临川二中)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