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中国文艺理论七十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现象学文论与美学分会成立大会”会议综述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理论研究 热度: 13010
崔欣欣

  2019年4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现象学文论与美学分会、西北大学文学院和《学术月刊》编辑部联合主办,西北大学文学院承办的“新中国文艺理论七十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现象学文论与美学分会成立大会”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秘书长朱国华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现象学文论与美学分会会长张永清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彦顺教授介绍了分会的筹备成立情况。与会学者围绕现象学文论与美学基本问题、现象学与中西方美学之关系、新中国文艺理论学科建立七十年以来的基础理论发展状况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 对现象学与美学基本问题的反思

现象学美学的发展奠基于现象学方法和基本原则,中国人民大学的张永清首先就现象学方法及其专注于描述具体的现象本身的思维方式在美学研究中的运用问题进行了阐述,他指出作为方法论的现象学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20世纪的诸多美学课题的重要突破都与现象学方法及其思维方式紧密相连。暨南大学的刘彦顺基于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探讨了科学语法和美学语法的差异性,他指出科学语法是一种无时间性的陈述方式,美学语法则是一种时间性的陈述方式,胡塞尔致力于建构纯粹的科学哲学,造成了审美、宗教、道德与科学之间的价值混乱,因此刘彦顺主张应对不同价值和意义领域中的不同现象进行区分性研究。中国计量大学的张云鹏对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审美活动的时间性进行了反思,他认为以上三种活动形式与人的存在构成了不同的关系,认识活动遮蔽存在,实践活动限定存在,审美活动显现存在。审美活动中的时间是本真时间,具有超越性、自由性和象征性。西北大学的谷鹏飞分析了审美阐释论,他指出审美阐释依据审美阐释—艺术作品—审美经验的逻辑反对经典艺术的艺术作品—审美静观—审美经验的审美逻辑,使阐释主体和艺术作品一同成为本体性的生命共在。上海大学的刘旭光总结了“美感”的含义、构成、获得与功能,他认为美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对其社会历史形态的归纳、梳理与反思,应成为美感研究的真正起点。西南大学的肖伟胜以现象学为视角,从图像表象角度重新审视了现代主义“表现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图像意识内涵,他认为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致力于通过直觉创造与现代生活本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的象征图像,从而动摇了理性至上的西方传统美学秩序。厦门大学的郭勇健将西方美学史分为感性学、审美学、艺术哲学、文化哲学四个阶段,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对应于文化世界,因此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美学属于文化哲学,文化哲学将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理解,突破了主体性美学对艺术与生活的割裂。浙江大学的苏宏斌对英伽登文论的四层次说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英伽登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四个层面的概括——语音层、语义层、图式观相层和表征对象层中的图式观相层实际上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内化在语音层和语义层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崔欣欣对英伽登戏剧理论中的时空问题、“说话”对于塑造人物的功能以及对白和舞台指示提供给观众的双重审美经验问题进行了阐发。

二、 现象学对中西方美学的影响及启示

现象学美学对西方美学产生了纵横双重维度的深远影响,环境美学、身体美学、语言学等皆与现象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山东大学的程相占指出现象学为伯林特的环境美学研究提供了理论资源,其环境现象学吸收了胡塞尔的意向性和生活世界概念,对人与环境间知觉关系的界定是受梅洛-庞蒂的影响,而海德格尔则启发了伯林特对环境美学主题——“栖居”的确定。深圳大学的王晓华认为经过三代现象学家的努力,西方美学的身体转向逻辑清晰可见: 胡塞尔是身体转向的第一推动者;德·比朗发现了主体性的身体;杜夫海纳主张把理性等心理活动归还给身体,亨利强调了主体性的身体可以承担完整的生命活动。西南民族大学的戴登云探讨了耶鲁学派对语言的现象学直观,他指出耶鲁学派持修辞性语言观,即语言的所指性、主体间性和自反指涉性三个维度相互交缠,语言三维使已经陷入碎片化状态的西方语言观得以重新聚合,从而有助于重构新的发生性真理观。首都师范大学的孙士聪讨论了阿多诺《克尔凯郭尔: 审美对象的建构》的修订问题,通过不同版本的修订考察了阿多诺对克尔凯郭尔美学思想的批判。

  复旦大学的张宝贵、江西师范大学的陶水平和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嘉军围绕现象学美学与中国美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了讨论。张宝贵指出海德格尔对中国生活美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将美学基础置于生活过程之中,借“上手”与“在手”状态界定生活审美活动的性质,以诗意境界转向生活诗学。他认为我们还需要思考科技理性批判和诗意生存在中国的适合度问题。陶水平探讨了胡塞尔的学术观点与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之间的理论贯通之妙以及新时期以来国内学界对现象学的研究热情,他认为现象学美学已然成为中国当代美学最具活力的研究路径之一。王嘉军阐述了列维纳斯的身体美学思想及其与中国修身思想之间的关联,他指出列维纳斯的伦理主体首先体现为具身化的身体,其身体观对于中国修身传统的重要启示意义体现在强调从自律性的身体训练转向通过身体感受他者。

三、 新中国文艺理论七十年回顾与展望

与会学者还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文艺理论所取得的成果,并对其局限和不足进行了反思。华中师范大学的黄念然将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探索进程划分为反思期、突破期、深化期、综合创新期四个阶段,归纳了在这一进程中取得的成绩,如在资料整理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批判话语上实现了政治话语向学术话语的转变等;同时他也指出了探索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如理论探讨和批判实践中的教条化、借鉴文论过程中的语境错位等。南京大学的汪正龙分析了图像时代文学创作、传播和阅读方式的改变,他指出文图合一文本的出现实现了可知性与可视性的对等,一些自媒体视频展现了图像独立叙事的可能性以及以静态图像为主转向以动态图像为主这一本时期图文关系的重大变化。杭州师范大学的单小曦认为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的关键在于抓牢流转变化的中国新媒介文艺形态和不断生成显现的中国新媒介文艺“存在”这样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合理地展示中国新媒介文艺“存在”本身在各个阶段和层面上的现实样态。武汉大学的王杰泓重审了近十年来国内学界的关键词研究,认为关键词的方法论要义在于通过语义变迁的“窗口”,稠密分析特定词语形塑的过程,呈现某些重要的社会文化争议,从而最大限度地还原“活态历史”的现场。西北大学的陈晓辉对二十年来世界文学的实存性、机制性、观念性和混杂性形式及其表征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讨论了世界文学的问题辩伪、方法优化、对话实现和审美偏废等难题。西北大学的高翔对网络小说凭借其虚拟逻辑的执假为真而影响当代社会伦理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反思,他指出网络文学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想象和建构,实现了从生活之外向生活之内的变化,对当代社会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张聪区分了声音研究中的技术路径和文化路径,并强调中国当前的声音文化研究应尝试打破听觉/视觉、文化/技术、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努力走向多元共生的审美感性研究。浙江工商大学的张瑜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文学语言研究状况进行了反思,认为文学语言观念的更新是影响我国文学语言研究方式最主要的因素,缺乏对符号论这一西方语言研究重要成果的真正吸收是其存在的主要症结。西北大学的李立主要就马克思文艺美学中“隐喻”的内涵进行了阐发,强调了隐喻在理解马克思美学思想方面的重要价值。西北大学的陈然兴分析了审美时间与马克思的商品时间之间的相似性,指出发生于美学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抽象事件是对主导生产方式之内在逻辑的无意识的反映。西北大学的邱晓探讨了人工智能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带来的挑战,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无论是人与劳动彻底分离还是人的身体与思维全面人工智能化,马克思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劳动都将难以实现,文学艺术将在看似多样繁荣的情况下失去来自偶然的创造性。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尹传兰就1957年文论教材中“文学定义”的模式及路径问题展开了讨论,她指出此定义模式受到了列宁、斯大林等人思想的影响,导致文学被政治绑缚的历史命运,文学的特质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学理层面的落实。

  此次会议中,学者们就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集中、高效的讨论,发言的创新性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讨论阶段体现出了强烈的交流意愿,充分展现了现象学在中国美学和文论研究中旺盛的生命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