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荀子·成相》篇名新探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理论研究 热度: 13031
邹朝斌

  《成相》是《荀子》中颇具特色又有争议的一篇杂言韵文,其篇名“成相”的含义正是历来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至今尚未取得统一的认识。对此,笔者通过文本细读,从文体流变与文化交融等新的角度对《成相》(如无特别指出,本文《成相》均指《荀子·成相》)的篇名含义进行全方位的探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 《成相》的分合与“成相”的多义性

《荀子》在成书与流传的过程中有过两次较大变动,一是西汉刘向等人编校而成《荀卿新书》(即《荀子》)三十二篇,二是唐代杨倞注《荀子》,将原本的篇目顺序重新编排,但是篇数与篇名均与刘向所校之本保持一致。所以《成相》篇名最迟在西汉刘向时已写定,其《叙录》云“成相篇第八”(王先谦654)。

  我们还要明确一个基本事实: 今本《荀子》的《成相》与《赋篇》一样,明显是由相对独立的数篇组成的。①笔者认为较为稳妥的看法是由三篇组成: 第一篇从第一章“请成相”至第二十二章“成相竭”,第二篇从第二十三章“请成相”至第四十四章“观往事”,第三篇从第四十五章“请成相”至第五十六章“臣谨修”。首先从内容上看,第一篇开篇先言“世之殃”,述说世间的各种灾祸,同时指出其原因在于君主远贤亲佞,接着自然地提及治国之“法方”。第二篇开篇即言古时圣王的治国之道,且主张要以此为榜样,接着以“愿陈辞”为转折,叙述季世之衰而形成对比,用以自戒。第三篇主要谈及治国之“五约”,主张要以此来治理天下。三篇内容各自独立却有一定的相似性,思想逻辑密切相关。其次,从前两篇的结束语可以看出《成相》原为三篇独立的文章。第二十二章云:“成相竭,辞不蹶,君子道之顺以达。宗其贤良,辨其殃孽。”②杨倞注云:“竭,尽也。论成相之事,虽终篇,无颠蹶之辞。”(王先谦545—46)意即此篇就此终结,故此当是第一篇的末章。第四十四章云:“观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托于成相以喻意。”(553—54)杜国庠早已指出此章的“托于成相以喻意”,“分明是诗篇的结束语,声明作诗的意指,好像《诗》《崧高》篇‘吉甫作诵[……]以赠申伯’之类的结法”(162)。此说确是,正如《诗·小雅·节南山》末章“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式讹尔心,以畜万邦”(阮元校刻441)也是这种结篇方式,可见“托于成相以喻意”无疑是第二篇的结束语。

  《成相》在荀子初创时期原为三篇相对独立的文章,而篇名“成相”可能在荀子创作这三篇文章时即已命名,亦可能是后人所加。不论是哪种情况,由于《荀子》原文及其他现存的同时代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成相》的篇名含义,导致后世对其注解众说纷纭。

  关于《成相》的篇名含义,自唐代杨倞注《荀子》以来就一直存在争议。学界大致形成了如下三类代表性看法: 一类是认为成相与治国或引导扶持君王相关联。杨倞注《成相》:“杂论君臣治乱之事,以自见其意,故下云‘托于成相以喻意’。[……]或曰: 成功在相,故作《成相》三章。”(王先谦538)虽未作进一步说明,但观其文意,“成功在相”之“相”不可能指乐器或乐曲名,当释为辅佐君王的大臣,“成相”即成功之道在于君主之大臣。王引之曰:“窃谓相者,治也。[……]成相者,成此治也。成相者,请言成治之方也”(539)。今人李炳海云:“所谓成相,指的是成为像扶持、引导盲人那样的角色,即成为相者。[……]而荀子所要扶持和引导的对象,不是盲人乐师,而是当时的君王”(90)。第二类认为成相与乐器或乐曲相关联。卢文弨云:“相乃乐器,所谓舂牍。又古者瞽必有相。[……]首句‘请成相’,言请奏此曲也。”(王先谦538)卢氏认为“成相”含义为奏舂牍所成之曲。姚小鸥在对“成相杂辞”这一“文艺样式”的流变分析后认定:“‘成相’为矇瞽所演唱,演唱时所使用的标志性乐器是被称为‘拊’或‘节’的‘相’。”(91)郗文倩云:“‘相’是由古人舂米等活动衍生的一种节奏乐歌,后又指称乐器[……]后来‘相’就成为以米糠作芯、类似手鼓的打击乐器,亦称‘拊’。[……]故‘成相’犹言‘打相’,如击鼓、弹琴之类。”(43)宋健则认为相即乐器拊,“‘成相’是以演奏动词与乐器名称连文的形式组成,既可以表示‘奏相’之义,也指由‘相’演奏的乐曲,还代表一种乐诗体式”(90)。第三类认为成相与民间歌谣相关联。苏轼《仇池笔记》云:“成相,古讴谣之名也。疑所谓‘邻有丧,舂不相’者。”(219)俞樾认为“相”乃乐曲而非乐器,相“即‘舂不相’之相。《礼记·曲礼篇》‘邻有丧,舂不相’,郑注曰:‘相,谓送杵声。’盖古人于劳役之事,必为歌讴以相劝勉,亦举大木者呼邪许之比,其乐曲即谓之相。请成相者,请成此曲也”(王先谦539)。俞樾在苏轼的说法上进一步发展,认为“成相”含义乃奏名为“相”之曲。杜国庠则在俞樾之说的基础上,观点稍异,认为成相是由送杵声发展起来的一种劳动歌,是一种民间歌讴,“成相”或“成相辞”是这类劳动歌的通称,“这类民歌,原先必以杵声为节,发展之后,就成为人们所爱唱的徒歌,故不能称为‘乐曲’”(159—60)。此外,亦有学者认识到《成相》篇名的多义性,如翟新明认为《成相》篇名“一方面契合了本篇成就治业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表明或确立了‘成相体’的文体形式”(208)。

  由以上关于“成相”含义的三类代表性看法可知,历代学者已从多个角度对“成相”含义进行了解读。他们或着眼于《成相》中君臣治乱的思想内容,或从古人所用乐器之“相”入手,或求证于文献记载中的民间歌谣。这些说法都具备文献根据,从某一特定的角度来看都有一定道理,为我们探析“成相”的确切含义提供了多重视角。但是前贤并未综合上述多重视角以求论证之圆融严密,从而使《成相》篇名含义的解释莫衷一是。事实上,我们应当从文本、文体、文化等多个层面来通盘考虑此问题: 既要细读文本,从细处正确理解篇中各“成相”之含义,又要认识到《成相》乃“成相”文体诸多篇章中的一个代表,而且成相文体是两种文化交融的结果,从文体学与文化交融的角度解析“成相”之含义。

二、 《成相》文本中的“相”与“成相”

“成相”一词作为固定词组在《成相》中出现6次,其含义大体上是一致的。另外,“相”在《成相》中单独出现3次,分别为“如瞽无相何伥伥”(王先谦540),“精神相反,一而不贰为圣人”(545),“莫得相使一民力”(554)。后两句中“相”之含义很明显,均可作副词“相互”解。而要解释“成相”与“如瞽无相何伥伥”的含义,关键就在于“相”如何解释。

  “相”字的甲骨文在结构上与今字相同,左边是“木”,右边是“目”,其字义是用眼观树木。《说文解字》曰:“相,省视也,从目木。”(段玉裁133)可见相的本义即用眼看木,是“察看”的意思。从“看”这一义项首先引申出“占视”义,即察看人或物来预言吉凶祸福,帮助人趋利避害。如《尚书·召诰》载:“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阮元校刻211)从“占视”这个动作又进一步引申出占视的目的——“辅助、扶助”(梁梅79)。而《成相》中“相”字的含义,大都与引申义“辅助、扶助”相关联。

  首先,相之“扶助”义项引申为名词则指扶助者,可以特指扶助盲人的人,即扶工,《成相》中“如瞽无相何伥伥”之“相”指的就是扶工,而诸多学者对此却有误解。如卢文弨曰:“《礼记》‘治乱以相’,相乃乐器,所谓舂牍。又古者瞽必有相。审此篇音节,即后世弹词之祖。篇首即称‘如瞽无相何伥伥’,义已明矣。”(王先谦538)卢氏认为“瞽无相”之“相”乃瞽所用之乐器。今人宋健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此处之“相”释为扶工的合理性,但其又云:“郑玄《周礼注》云‘击拊,瞽乃歌也’,证明瞽矇必待击拊而后歌,拊(相)对瞽矇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那么,此‘相’字释为乐器,也未尝不可。”(91)以上均将“如瞽无相何伥伥”之“相”释为瞽所用之乐器,但是细读文本可知,这种说法是似是而非的,此处的“相”应作扶工解。

  《仪礼·乡饮酒礼》云:“工四人,二瑟,瑟先。相者二人,皆左何瑟,后首。挎越,内弦,右手相。”郑玄注:“相,扶工也。[……]凡工,瞽矇也,故有扶之者。”(阮元校刻985)又《周礼·眡瞭》云:“凡乐事相瞽。”郑玄注:“相谓扶工。”贾公彦疏:“相者,以眡瞭有目,瞽人无目,须人扶持故也。”(阮元校刻797)上古乐师多为盲人,瞽即是其中一种,他们在登台演奏时往往需要另一个视力正常之人扶持引导,这个扶持引导者称为相,也叫扶工。“如瞽无相何伥伥”之“相”即指扶工。孔子也充当过扶工的角色,《论语·卫灵公》云:“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朱熹注曰:“师,乐师,瞽者。冕,名。[……]古者瞽必有相,其道如此。”(朱熹,《四书章句集注》170)瞽必有相则是古来之传统,正如方观旭《论语偶记·某在斯》条云:“道瞽即是相师。子曰‘相师之道’,《少仪》(《礼记·少仪》)云‘道瞽亦然’,知此是古礼矣。”(阮元,《清经解》547)更重要的是,“如瞽无相何伥伥”之“相”当指扶工在《成相》中有着坚实的内证。此句位于篇首第一章:“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杨倞注“伥伥”云:“无所往貌。”(王先谦540)又《荀子·修身》有“人无法,则伥伥然”,杨倞注曰:“伥伥,无所适貌。言不知所措履。”③“无所往貌”即“无所适貌”,意思是不知道要去哪里的样子。显然,瞽只有在没有扶工的时候才会手足无措,不知道要往哪里走,而瞽在没有乐器之时不至于如此。如果“相”释为乐器,瞽则不至于“伥伥”,文意也就不通。

  《礼记·仲尼燕居》有一段非常相似的文献:

  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阮元校刻1613)

  郑玄注曰:“伥,无见貌。”孔颖达疏曰:“瞽,谓无目,相,谓扶相,言治国无礼,譬犹瞽者无人扶相,伥伥乎何所之适。”(阮元校刻1613—14)不管“伥伥”如杨倞注曰“无所适貌”,或如郑玄注曰“无见貌”,都是说如果瞽无相,瞽就会手足无措,不知道往哪里走,因而这个相不可能是指乐器,所以《成相》中“如瞽无相何伥伥”之“相”指扶工毫无疑义。需要指出的是,“瞽无相”之“相”,与《成相》篇题之“相”却非同义,前者指扶工,而后者指民间歌谣,下文将详释之。

  其次,相之“辅助”义项引申为具有辅助作用的乐器,指代乐器“拊”与“舂牍”。《礼记·乐记》载子夏论“古乐”时云:“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这里论述了诸多乐器,“相”即其中一种,郑玄注曰:“相,即拊也,亦以节乐。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穅。穅,一名‘相’,因以名焉,今齐人或谓‘穅’为‘相’。”(阮元校刻1538)可知相即乐器“拊”。④将拊称为相,除了齐人称拊中之糠为相之外,也是因为拊具有辅助与调节音乐节奏的作用,与相之辅助义项契合。正义引《周礼》曰:“《大师职》云:‘大祭祀,师瞽登歌。’谓大师领人登堂而唱歌也。云‘合奏击拊’者,谓大师合奏乐之时,则先击拊而合奏之也。”(阮元校刻1538)可知周代大师领人登堂唱歌时,先击拊然后合奏,所以相(拊)与周代宫廷礼乐文化密切相关。此外,相还可指另外一种乐器——舂牍。卢文弨云:“相乃乐器,所谓舂牍。”卢说似来自《旧唐书·音乐志》:“舂牍,虚中如筒,无底,举以顿地如舂杵,亦谓之顿相。相,助也,以节乐也。”(刘昫等1075)可见舂牍在唐代亦为辅助与调节音乐节奏的乐器。再往上溯源,《周礼》中亦有关于舂牍的记载,《春官宗伯》曰:“笙师掌教龡竽、笙、埙、籥、箫、篪、、管,舂牍、应、雅,以教祴乐。”郑玄注曰:

  教,教视瞭也。郑司农云:“[……]舂牍,以竹大五六寸,长七尺,短者一二尺,其端有两空,画,以两手筑地。”[……]祴乐,《祴夏》之乐。牍、应、雅教其舂者,谓以筑地。笙师教之,则三器在庭可知矣。宾醉而出,奏《祴夏》,以此三器筑地,为之行节,明不失礼。(阮元校刻801)

  可知周代舂牍在样式与作用上虽与后来唐代的舂牍不同,但是却同样具有辅助的作用。周代舂牍是在宴饮结束之后,奏《祴夏》之乐时,乐师用来击打地面以辅助与调节节奏,目的是规范醉酒的宾客让他们不失礼。由此可知,相在周代可指两种具有辅助作用的乐器: 拊与舂牍。而这两种乐器都有着周代宫廷礼乐制度的渊源。

  再次,相之“辅助”义项引申为具有辅助作用的民间歌谣,指代“舂歌”等劳动歌谣。《礼记·曲礼》曰:“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郑注曰:“助哀也。相,谓送杵声。”(阮元校刻1249)《礼记·檀弓》同样录此文,郑注曰:“相,谓以音声相劝。”(阮元校刻1275)故郑玄认为此处之“相”乃舂谷物送杵之时,劳动者发出的声音,用以相劝。⑤前引俞樾之说则认为“相”乃古人劳动时相互劝勉的歌讴,就像举木头时喊“邪许”以助力一般。杜国庠则发挥俞樾之说:“相是送杵的声音,像举大木者呼邪许一样,发展起来就成为一种歌讴,即舂者的劳动歌。”(159)不管相指代用声音相劝的行为还是以此发展而来的劳动歌,都具有辅助劳动者的作用。这些说法大同小异,都将“相”与民间歌谣联系起来。

  我们再来看“成相”作为固定词组的具体含义。首先可以肯定,将“成相”与治国或引导扶持君王联系起来,释为“成功在相”“成治”“成为相者”是失之偏颇的,因为如此解释,《成相》中“成相竭,辞不蹶”和“托于成相以喻意”等句意就不通。而通过以上对“相”之含义的分析可知,“成相”之“相”主要有两种较为合理的解释: 其一是与宫廷礼乐文化联系起来,认为“相”为乐器拊或舂牍,那么“成相”就可以解释为击打乐器,“成”的含义为击打。其二是与民间歌谣文化联系起来,认为“相”为劳动歌谣,那么“成相”就可以解释为唱劳动歌谣,“成”的含义为唱。⑥这两说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为一隅之见。要准确理解“相”“成相”以及《成相》篇名含义,就不能孤立地看待《成相》一篇,而是要把《成相》纳入文体学的视野中去考察。

三、 《成相》篇名的文体与文化意义

现存以“成相”为篇名者有三: 一是《荀子·成相》,篇名与内容皆完备。二是《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所载“杂赋”之“《成相杂辞》十一篇”(班固1753),仅存篇名与篇目数量,内容已佚。三是《艺文类聚》卷八十九引《成相篇》曰:“庄子贵支离,悲木槿。”注云:“《成相》,淮南王所作也。”(欧阳询1544)仅存篇名与残句。由此可知两点,《汉志》所载《成相杂辞》的著作年代虽已不可考,但是依其归于“杂赋”一类可知,这十一篇的作者很有可能不是同一人,《成相杂辞》十一篇当是先秦至东汉时期不同作家以“成相”名篇的作品,此其一。另外,西汉淮南王亦作《成相》,可能在《汉志》所载“《成相杂辞》十一篇”之中,也可能单独流传,亦可能唐人所见《淮南子》本有《成相》篇。但不管哪种情况,刘安所作《成相》之内容已久佚,此其二。故以“成相”名篇的作品并非仅存在于《荀子》一书中,在东汉班固之前至少有十多篇以“成相”名篇的作品存在。⑦

  此外,《荀子·成相》属杂言押韵文体,其体式固定,以三四七言为主要句式,全篇共56章,绝大部分章节的结构为三三七四七,如首章“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王先谦540)。从形式上看,这是一篇精心组织的作品。而与荀子《成相》的结构体式极其相似的还有1975年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中篇章:

  凡戾人,表以身,民将望表以戾真。表若不正,民心将移乃难亲。

  操邦柄,慎度量,来者有稽莫敢忘。贤鄙溉辥,禄立(位)有续孰上?

  《为吏之道》简文的抄写时间上限为魏安釐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52年),下限应为秦始皇统一之前(《睡虎地秦墓竹简》167)。秦简抄写年代大致与荀子生活年代重合。上引《为吏之道》篇章的基本体式也是三三七四七,与荀子《成相》的体式高度一致。正是因为在体式上两篇作品存在着高度一致的现象,且在东汉班固前亦有至少十多篇以“成相”名篇的作品存在。故从文体学的角度看,《荀子·成相》非为孤篇存在,成相是一种有着相对稳定的结构体式的文体,它以三四七言为主体结构,且押韵,从先秦至东汉一直存在或者流行着。《荀子·成相》正是这种文体的代表作,上述《汉志》所载《成相杂辞》十一篇与淮南王《成相》应当都属于成相这种文体。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成相这一文体的界定,本文采取较为稳妥的看法,以《荀子·成相》这一确定无疑是成相体的文本为参照,除篇名为“成相”者纳入成相文体考察之外,上述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篇章在结构体式上与《荀子·成相》高度一致,无疑也属于成相文体。虽有学者认为《逸周书·周祝》中“故天为盖、地为轸,善用道者终无尽。地为轸、天为盖,善用道者终无害”(黄怀信 张懋镕 田旭东1065)此类篇章为《成相》之祖,陈逢衡云《周祝》“通篇悉为韵语,似铭、似箴,盖直开老氏《道德》之先,匪特作荀子《成相》之祖”(黄怀信 张懋镕 田旭东1048),但是作为文体的成相当有其相对稳定之体式,即三三七四七句式,而《周祝》三三七之句式还是与成相体有一定差别的,创作于春秋中期(黄怀信126)的《周祝》也仅可视为成相这一文体之“祖”,故不纳入成相体考察。而郗文倩《成相: 文体界定、文本辑录与文学分析》一文则有将成相文体范围无限扩大的倾向,认为“早期还有很多含有‘兮’‘乎’等语助字的韵文,去掉这些助词,全文也具有成相体特征”(37)。这种看法是有待商榷的,宋健在《〈荀子·成相〉文化渊源考辨》中已驳郗文此说(88—97),在此不赘。

  同为成相体的《荀子·成相》与《为吏之道》篇章的创作年代大致相同,因而具有对比研究的价值。从内容上看,《为吏之道》的篇名乃出土后文献整理者所加,概括了此篇的主要内容,即为官之道与为政之术。作为培训官员的教材,其中诸多主张可见明显的劝谏意识,如“操邦柄,慎度量”“上毋间阹”等等。《荀子·成相》内容更是如此,杨倞曰“杂论君臣治乱之事”是也,文中详述治乱兴衰之道理,主张辨贤愚、明政令等,最后还提出“君论有五约以明”(王先谦554),即五条为君之道。关于《成相》的写作意图,郝懿行云:“(荀子)本图依托春申,行其所学。迨春申亡而兰陵归,知道不行,发愤著书,其旨归意趣,尽在《成相》一篇,而托之瞽矇之词以避患也。”(王先谦21)郝说“托之瞽矇之词”看出了《成相》的劝谏意图。

  《荀子·成相》与《为吏之道》篇章均表现出明显的劝谏意识,再联系上文所述“相”为拊或舂牍,且都与瞽矇等乐师的音乐活动息息相关,可知成相文体明显具有周代宫廷礼乐文化的渊源。西周瞽矇等乐师地位特殊且重要,不仅参与国家各种礼仪活动,进行音乐演奏,传承音乐文化,还可与百官共同参与“天子听政”,《国语·周语》曰: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徐元诰11—12)

  又《左传·襄公十四年》载师旷侍于晋侯时语:

  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谏失常也。(阮元校刻1958)

  杜注曰:“瞽,盲者,为诗以风刺。”孔疏云:“《周礼》乐官、大师之属,有瞽曚之职。郑玄云:‘凡乐之歌,必使瞽朦为焉。命其贤知者以为大师、小师。’”杜注又曰:“工,乐人也,诵箴谏之辞。”孔疏云:“《仪礼》通谓乐人为工,工亦瞽也。”(阮元校刻1958)可知瞽矇等乐师讽诵吟唱“诗”“曲”,在传承音乐的同时,规谏君王、补察政事是他们非常重要的政治职能。此外,《荀子·成相》与秦简《为吏之道》篇章的用韵都和《诗经》相一致,因为它们都使用当时雅言创作,而周代瞽矇还负责声韵的校正,故“成相辞”与瞽史传统渊源极深(姚小鸥88—99)。无疑,成相文体有着周代宫廷礼乐文化的渊源。

  从《荀子·成相》与《为吏之道》篇章二者的语言形式来看,成相文体又有着民间歌谣文化的传统。虽然在先秦很难找到与成相文体三三七四七言相同句式结构的文体,但是从文体生成的角度来看,成相这种新的语言体式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与旧的文体形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赵逵夫所言:“新生的文体,也非完全是新的,大多是吸收了旧有文体的部分特征,其因革流变的关系十分复杂。”(52)民歌中古老形式的三三七言正可视为成相体句式的渊源。《诗经》国风中就有此句式,如《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阮元校刻279)此处可将“兮”字看作一个音节。《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291)此处可将“兮”字去掉。《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313)此处可将“也”字去掉。如此理解,那么以上各句均可看作三三七言的民歌形式,故成相体有着民歌的渊源。而且这种三三七言句式在后世的民间文学创作中也始终有一席之地,如汉乐府《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郭茂倩329),《君马黄》“君马黄,臣马苍,二马同逐臣马良”(331),以及唐宋民间歌曲、讲唱作品,明清民间俗曲等。⑧联系上文“相”字亦有劳动者助力歌谣的含义,可知成相体的民间歌谣文化传统也是很明显的。

  综上可知,“相”(乐器或歌谣)与“成相”(文体)均有着周代宫廷礼乐文化和民间歌谣文化的双重文化渊源。其实,朱熹早已察觉到这种双重文化渊源的表象,其《楚辞后语》云:“相者,助也。举重劝力之歌,《史》所谓‘五羖大夫死,而舂者不相杵’是也。”(朱熹267)而其《楚辞辩证》又云:“《成相》之篇,本拟工诵箴谏之辞。”(258)可见朱熹既认为“相”为民间劳动者劝力之歌,又认为《成相》乃拟宫廷瞽史箴谏之词,可惜其未继续深入论述。其实,成相文体正是民间歌谣文化和周代宫廷礼乐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我们以上面的论述为基础,对这个交融的实际过程试作探析。

  大体而言,作为劳动歌谣的“相”从西周以来一直在民间流传着。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在论及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之“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分类”时,有过精当的分析:

  中国古代文体的生成大都基于特定场合相关的“言说”这种行为方式,这一点从早期文体名称的确定多为动词性词语便不难看出。人们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中,为了达到某种社会功能而采取了特定的言说行为,这种特定的言说行为派生出相应的言辞样式,于是人们就用这种言说行为(动词)指称相应的言辞样式(名词),久而久之,便约定俗成地生成了特定的文体。(郭英德29)

  在“成相”文体形成之前,吟唱“相”这种民间歌谣可视为一种言说行为,“成相”一词则指唱“相”这种歌谣的行为。后来“成相”二字连用而成发展为一个名词,取代“相”成为这种歌谣的名称。但是很显然,此时流行于民间的成相歌谣仅为口头创作与传播,内容较为单一,其相对应的言辞样式还不足以形成具有特定文体形态特征的文本方式,故达不到形成一种特定文体的条件。根据《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中记载孔子在论《邦风》时特别提到“大敛材”(广泛采集土风歌谣),可知周代宫廷采集民间歌谣的采风制度确实存在(廖群75)。采风的重要目的是让天子观风俗、补王政,采风的官员和宫廷乐师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对民间的风土歌谣进行选择、加工与再创作,“采某歌之曲,并不一定同时采其词,而是可以只用其曲而重填其词。原词也采录的,采录后也可以依据实际使用需要而修改”(胡宁91)。那么一直在民间流行的成相歌谣很有可能通过采风制度进入宫廷,而采风的官员和宫廷乐师也必然会对内容单一的成相歌谣进行加工与再创作。首先在内容上,劳动时相对简单的互相劝勉之语必然会被替换成其他内容(亦有可能在采风之时就已经舍其词而只取其曲),而且很有可能是替换成讽谏君王的内容,用以适应瞽矇等乐师献曲传唱的目的,这从前文所引《国语》《左传》中“瞽献曲”“瞽为诗”“师箴”“工诵箴谏”所表明的乐师讽谏制度就可见一斑。另外,讽谏内容应当是用雅言进行创作的,押韵上用的也应当是作为雅言组成部分的“雅音”。其次,在曲调上,成相歌谣的曲调风格经过宫廷乐师的加工会有所雅化,但是其歌谣的节奏应当不会有大的变化,故其原来的结构体式基本上还会被保留下来。这就是来自民间的成相歌谣与宫廷中瞽献曲的关联方式,故“相”既指代具有辅助作用的民间劳动歌谣,又指代具有辅助作用的宫廷乐器拊与舂牍。因为经瞽矇加工的成相歌谣并非其唯一的讽诵方式,所以瞽所献之曲不一定称为“相”。

  礼崩乐坏未完成的西周春秋时期,在成相歌谣通过采风制度进入宫廷,瞽矇等乐师对其进行加工再创作用以讽诵的过程中,民间歌谣成相变成了宫廷歌谣成相。传唱这种宫廷歌谣成相成为一种新的言说行为,既而派生出一种新的言辞样式与具备文体形态特征的文本方式,即以民间成相歌谣的传统句式为文体基础,融入瞽矇等乐师以雅言韵语创作讽谏内容的传统,从而发展出“成相”这种杂体歌谣形式的文本方式,这便是“成相”文体的生成过程,也是宫廷礼乐文化与民间歌谣文化相交融的结果。因为成相文体的基础为民间流传的成相歌谣,故其文体名——“成相”的含义会延续“成相”作为名词指称歌谣的意义,即成相歌谣。以上从文体生成与文化交融的层面解析前述“相”的诸多含义及其与“成相”之“相”的关系,应当为较为通达的解释。

  《荀子·成相》与《为吏之道》篇章是成相体的代表作,但是《成相》中还有“请成相”这种民歌开场的套语,而《为吏之道》篇章却没有出现“成相”二字,这说明在战国时期,成相文体还没有严格统一的形态。但是这两者的结构体式、讽谏传统、雅言与用韵无疑都表明它们是成相体。至于西汉刘安所作《成相篇》曰“庄子贵支离,悲木槿”,其残句与战国时成相体的句式不同,说明百余年间成相文体的句式或有所发展变化。而《汉志》所录“《成相杂辞》十一篇”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班固对成相作为文体的体认。

  从文体学的角度再来看《荀子·成相》篇名及文中“成相”之含义。由于成相文体的结构体式深受民间传统歌谣影响,所以民间歌谣开场及其中的套语在成相体中留存下来是很自然的。《荀子·成相》中的“请成相”“凡成相”就属于这一现象,而这种套语的含义与文章内容是没有什么关联的,它依旧保留了原来民歌中的含义,因此这里的“成相”可以释为动词“唱歌谣”。至于后来“成相”二字连用而成发展为一个名词,取代“相”成为这种歌谣的名称,在成相歌谣进入宫廷、成相文体生成后又指代“成相”这种文体,这就是以言说行为(动词)指称相应的言辞样式(名词)的文体生成过程,也是《成相》中的“成相竭,辞不蹶”与“托于成相以喻意”的用法,这里的“成相”就要解释为名词“成相歌谣”了。关于《荀子·成相》的篇名,杨倞注《成相》曰“以初发语名篇”,虽然《成相》开篇是“请成相”,但是杨倞这种说法是流于表面的。因为在将《成相》这三篇相对独立的文章名篇为“成相”之时,实际上包含了一定的文体认同意识,是一种以文体名命篇的行为。⑨所以这里的篇名“成相”指的是名词“成相体”,其含义即成相这种歌谣。到了汉代,随着文体意识增强,用“成相”表示一种文体的含义就更加明确了,即《汉志》所录《成相杂辞》。

  综上所述,《荀子·成相》在荀子初创时期原为三篇相对独立的文章,以“成相”名篇的行为并非简单地用篇首数字名篇,而是一种以文体名命篇的方式,带有一定的文体认同意识。成相文体是周代宫廷礼乐文化与民间歌谣文化相交融的产物,礼乐文化主要影响成相文体的劝谏内容与用韵,而成相文体的结构体式,如《荀子·成相》的篇名与其中套语,则体现出成相文体的民间歌谣传统,故其篇名指的是名词“成相体”,含义当为“成相这种歌谣”。

  注释[Notes]

  ① 关于《成相》分篇问题,有分三篇者: 杨倞注云:“或曰: 成功在相,故作《成相》三章。”此说虽未提及分篇,但已经看到《成相》内容由相对独立三部分组成的事实。见王先谦: 《荀子集解》(北京: 中华书局,2013年)第538页。朱熹《楚辞后语·成相第一》云:“此篇在《汉志》号《成相杂辞》,凡三章。”认为荀子《成相》是《汉志》“杂赋”之属“《成相杂辞》十一篇”中的三篇(朱熹此处“章”即“篇”),明确认定《成相》乃三篇合成。见朱熹: 《楚辞集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黄灵庚点校,第267页。此后杜国庠、李炳海也赞成三分,分别见杜国庠: 《杜国庠文集》(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62—64页。李炳海:“《荀子·成相》的篇题、结构及其理念考辨”,《江汉论坛》9(2010): 89—93。有分四篇者: 王先谦《荀子集解》虽未明言,但据其将《成相》分为四段可知。姜书阁、姚小鸥亦主张四分,分别见姜书阁: 《先秦辞赋原论》(济南: 齐鲁书社,1983年)第172页。姚小鸥:“‘成相’杂辞考”,《文艺研究》1(2000): 88—99。有分五篇者: 胡元仪《荀卿别传考异》主此说,见王先谦: 《荀子集解》(北京: 中华书局,2013年)第55页。郑良树也主张分为五篇,见郑良树:“论荀赋”,《文献》3(2005): 99—113。但是不管几分,《成相》由数篇组成已是学界共识。

  ② 此章王先谦《荀子集解》断句为:“成相竭辞不蹶,君子道之顺以达。”据《成相》三三七四七之章句体例,此处断句为:“成相竭,辞不蹶,君子道之顺以达”更为妥当。

  ③ 见王先谦: 《荀子集解》(北京: 中华书局,2013年)第39页。此处“人无法,则伥伥然”中的“法”即“礼”,见第38页王先谦之按语。《论语》中也谈及人无礼则会手足无措,《论语·子路》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孔颖达正义云:“礼乐不行,则有淫刑滥罚,故不中也。刑罚枉滥,民则蹐地局天,动罹刑网,故无所错其手足也。”见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北京: 中华书局,1980年)第2506页。

  ④ 应劭《风俗通义》亦云:“相,拊也,所以辅相于乐。奏乐之时,先击相。”又刘熙《释名·释乐器》:“搏,拊。以韦盛穅,形如鼓,以手拊拍之也。”此可补充郑玄释“拊”之说。分别见王利器: 《风俗通义校注》(北京: 中华书局,1981年)第485页。毕沅: 《释名疏证》(北京: 中华书局,1985年)第208页。

  ⑤ 关于“舂不相”的解释,姚小鸥发展了俞樾的观点,认为“从语法学的角度来说,在该句式中它是动词,意即在舂杵时吟唱‘邪许’之声为之助节”。见姚小鸥:“‘成相’杂辞考”,《文艺研究》1(2000): 91。但是宋健在《〈荀子·成相〉文化渊源考辨》中认为“助节所用并非‘邪许’的人声,而是杵(舂牍)顿地时发出的乐器之声”。见宋健:“《荀子·成相》文化渊源考辨”,《孔子研究》4(2017): 90。考察《礼记·檀弓》郑玄之注云“以音声相劝”,此云“相劝”,则“音声”当为人声,而非顿地之声,宋文未引郑玄《礼记·檀弓》之注,非是,当以俞樾、姚氏之说为是。

  ⑥ 关于这两种说法中“成”的释义,前人均有论述。其一,“成”解释为击打,刘师培《荀子补释》中引章太炎之说云:“章绛曰:‘成即打字,今俗谓犹言打连相,此其证。’其说是也。古成字从丁,丁训为‘当’。今淮南犹以打人为‘丁人’,则成字即打字明矣。”见刘师培: 《刘申叔遗书》(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78页。其二,“成”解释为唱,杜国庠《论荀子的〈成相篇〉》云:“大抵自‘相’由动词转成名词(即由邪许之声发展为歌讴)之后,歌唱时,便加‘成’这样一个动词来指歌之事,谓之‘成相’。‘成’,犹奏也(郑注《礼记》语),故也取得‘唱’义。”见杜国庠: 《杜国庠文集》(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60页。

  ⑦ 杨倞认为《荀子·成相》即“《汉书·艺文志》谓之《成相杂辞》”,朱熹《楚辞后语》也说荀子《成相》“在《汉志》号《成相杂辞》”。但是在文献不足征的情况下,还不能断言《汉志》所言“《成相杂辞》十一篇”是否包括《荀子·成相》与淮南王所作《成相》。本文也不纠缠此问题,故云在东汉班固前以“成相”名篇的作品至少有“十多篇”,而这足以证明成相这一文体在当时的存在和流行。

  ⑧ 参见姜书阁: 《先秦辞赋原论》(济南: 齐鲁书社,1983年)第176—77页。支菊生:“荀子《成相》与诗歌的‘三三七言’”,《河北大学学报》3(1983): 131—44。

  ⑨ 以文体名命篇即以文体名字来命名篇题,这种名篇方式在先秦时期就有诸多例证,如先秦文献所引《尚书》类文献中,一些具有文体性质的词在篇题中重复出现:“誓”,如《汤誓》《太誓》《禹誓》。“诰”,如《盘庚之诰》《康诰》《唐诰》《仲虺之诰》《尹诰》。“训”,如《伊训》《夏训》。除了《尚书》类文献,又如诸多文献中出现的“箴”,《左传·襄公四年》引有“《虞人之箴》”,又作“《虞箴》”,《逸周书·文传》“《夏箴》曰[……]”《吕氏春秋·应同》引“《商箴》云[……]”等等。参见吴承学、李冠兰:“命篇与命体——兼论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发生”,《中国社会科学》1(2015): 161—82。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班固: 《汉书》。北京: 中华书局,1962年。

  [Ban, Gu.ChroniclesoftheHanDynasty.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62.]

  杜国庠: 《杜国庠文集》。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2年。

  [Du, Guoxiang.CollectedEssaysofDuGuoxiang.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62.]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Duan, Yucai.NotestoExplanations of Characters Simple and Complex.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81.]

  郭茂倩编: 《乐府诗集》。北京: 中华书局,2017年。

  [Guo, Maoqian, ed.CollectionofYuefuPoetry.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7.]

  郭英德: 《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Guo, Yingde.CollectedEssaysonAncientChineseLiteraryStyle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胡宁:“从新出史料看先秦‘采诗观风’制度”,《上海大学学报》6(2017): 79—93。

  [Hu, Ning. “Revisiting the System of ‘Collecting Folk Songs to Gather Opinions of the Public’ in the Pre-Qin Period with Newly Unearthed Historical Materials.”JournalofShanghaiUniversity6(2017): 79-93.]

  黄怀信 张懋镕 田旭东: 《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Huang, Huaixin, Zhang Maorong, and Tian Xudong.TheVariorumEditionofLost Books during the Zhou Dynasty.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07.]

  黄怀信: 《〈逸周书〉源流考辨》。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

  [Huang, Huaixin.TextualResearchontheOriginofLost Books during the Zhou Dynasty. Xi’an: 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 1992.]

  李炳海:“《荀子·成相》的篇题、结构及其理念考辨”,《江汉论坛》9(2010): 89—93。

  [Li, Binghai.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Structure and Ideas of ‘Cheng Xiang’ inXunzi.”JianghanTribune9(2010): 89-93.]

  梁梅:“浅谈古汉语中‘相’的演化过程”,《广西师范学院学报》4(1994): 79—81。

  [Liang, Mei. “On the Evolution of ‘Xiang’ in Ancient Chinese.”JournalofGuangxiTeachersEducationUniversity4(1994): 79-81.]

  廖群:“周代‘采风’说的文物新证”,《民俗研究》4(2002): 70—76。

  [Liao, Qun. “New Evidence of Cultural Relics for ‘Collecting Folk Songs’ in the Zhou Dynasty.”FolkloreStudies4(2002): 70-76.]

  刘昫等: 《旧唐书》。北京: 中华书局,1975年。

  [Liu, Xu, et al.TheOldBooksofTang.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5.]

  欧阳询: 《艺文类聚》。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Ouyang, Xun.TheClassifiedCompendiumofArtsandLetters.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99.]

  阮元: 《清经解》第七册。上海: 上海书店,1988年。

  [Ruan, Yuan.ExplanationofClassicsoftheQingDynasty. Vol.7. Shanghai: Shanghai Bookstore Publishing House, 1988.]

  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北京: 中华书局,1980年。

  [Ruan, Yuan, ed.ThirteenClassicswithExegesi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0.]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 《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0年。

  [Sorting Group of Bamboo Slips of Qin Tomb in Shuihudi.BambooSlipsofQinTombinShuihudi.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ress, 1990.]

  宋健:“《荀子·成相》文化渊源考辨”,《孔子研究》4(2017): 88—97。

  [Song, Jian. “Textual Research on Cultural Origin of ‘Cheng Xiang’ inXunzi.”ConfuciusStudies4(2017): 88-97.]

  苏轼: 《东坡志林 仇池笔记》。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注释。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

  [Su, Shi.SuDongpo’sForestofAnecdotes:NotesfromChouchi. Ed. Institute of Ancient Books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983.]

  王先谦: 《荀子集解》。北京: 中华书局,2013年。

  [Wang, Xianqian.CollectedAnnotationstoXunzi.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3.]

  郗文倩:“成相: 文体界定、文本辑录与文学分析”,《文学遗产》2(2015): 34—45。

  [Xi, Wenqian. “‘Cheng Xiang’: Definition of Literary Styles, Text Collection and Literary Analysis.”LiteraryHeritage2(2015): 34-45.]

  徐元诰: 《国语集解》。北京: 中华书局,2002年。

  [Xu, Yuangao.TheVariorumEditionofDiscourses of the State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2.]

  姚小鸥:“‘成相’杂辞考”,《文艺研究》1(2000): 88—99。

  [Yao, Xiao’ou. “Textual Criticism of ‘Cheng Xiang’.”Literature&ArtStudies1(2000): 88-99.]

  翟新明:“《荀子·成相》篇名考释”,《诸子学刊》2(2017): 199—209。

  [Zhai, Xinming. “A Study of the Title of ‘Cheng Xiang’ in Xunzi.”JournalofChineseThought2(2017): 199-209.]

  赵逵夫:“《中国文章分类学研究》序”,《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2000): 49—56。

  [Zhao, Kuifu. “Preface to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of Chinese Writings’.”JournalofNorthwestMinzuUniversity1(2000): 49-56.]

  朱熹: 《楚辞集注》,黄灵庚点校。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Zhu, Xi.CollectedAnnotationstoThe Songs of Chu. Ed. Huang Linggeng.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15.]

  ——: 《四书章句集注》。北京: 中华书局,2012年。

  [- - -.TheVariorumEditionoftheFourBook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