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05年春,笔者确认大汶口文化晚期至商周时期遗址出土一些骨头上刻画符号是古代人工刻写的早期文字、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并初步定名“骨刻文”。笔者已出版骨刻文专著4部、发表骨刻文论文10余篇,骨刻文已得到社会上和学术界的重视。2017年8月17日,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主办“骨刻文与世界早期文字比较研究座谈会”“顶级专家扎堆山大‘会诊骨刻文”,《光明日报》也发表《骨刻文与世界早期文字》一文,比较详细介绍与评述了这次座谈会。这次座谈会对骨刻文的深入研究影响较大,近三年骨刻文研究又有新的进展。
关键词:高家台子? 骨刻文? 意义
一、赤峰高家台子遗址考古发掘出土骨刻文及其意义
2017年7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对赤峰高家台子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灰坑和地层中出土两件骨刻文(刻文卜骨)和两件陶文引起学界重视。发掘者连吉林先生在《草原文物》2019年第2期及时将这一重要发掘出土文字公诸社会与学界。
两件骨刻文均一面刻写文字,一面有钻凿灼坑。其中一件是用动物的肢骨制成,惜已残断,残存2个文字。连吉林先生认为其中一个字可能是“后”或“司”字。另一件是用动物的肩胛骨刻成,钻凿灼坑旁刻1个“山”形字符。两件陶文均刻于陶钵的腹部和近口沿部残片的内壁上,每件陶片现存3个或4个字。其中一字,连吉林先生释读为“泰”字。
10余年来,骨刻文研究进展较为缓慢,主要是持慎重态度者都认为要有更多的相关骨刻文资料证实,特别是田野考古科学发掘出土的骨刻文。实际上,自20世纪中期以来,考古工作者在田野考古发掘时不但出土大量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的甲骨文,而且还在岳石文化和商周时期的遗址中出土了一些和甲骨文字体造型不同的骨刻文,当时不称骨刻文而多称甲骨文或卜骨。惜见于正式报道的不但很少,而且现在分析研究有的是属于虫蛀痕。正式发表的资料中真正是人工刻写的骨刻文,主要有郑州二里岗商代中期城址3次出土的刻字骨头、陕西省周原遗址出土西周初期的刻字骨头、山东省桓台县史家遗址岳石文化祭祀器物坑出土的两件刻字骨头。
近年来,赤峰地区许多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文化遗址不断出土骨刻文,大多数被文物爱好者收藏,其字体造型和刻写技法与高家台子遗址出土的骨刻文和陶文基本类同,都属于早期文字。赤峰地区发现的骨刻文中也有考古发掘出土刻在骨器上的文字,所以它们能和骨器一起得到科学保护。2009年笔者在该地区调查时,曾在赤峰市博物馆展柜内看到过展出的解放营子小河沿文化遗址出土骨刀和骨锥,其上都有刻写文字。高家台子遗址出土的骨刻文,进一步说明今天赤峰及其周围的辽河上游地区和今天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黄河流域的东夷文化集团和华夏文化集团以及西南地区的苗彝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文明产生的主要地区之一。
二、近三年骨刻文研究的新进展
近三年来,学术界开始逐渐认可骨刻文。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张顺洪教授和郭子林教授等专著《世界历史极简本》,书中明确说:“中国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在商代使用,但或许早在公元前5000年就出现了文字雏形。我国学者刘凤君认为在甲骨文之前的一千多年里存在过渡状态的文字,那就是‘骨刻文。”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特别注意在田野考古发掘中发现早期文字,赤峰高家台子遗址发掘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2017年,该遗址出土两件刻字卜骨和两件刻字陶文。2018年10月20日,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委托山东大学考古系陈章龙副教授请笔者鉴定陶片上的刻写符号是否文字,笔者告诉他们这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文字。发掘者非常重视出土的骨刻文和陶文,很快公开发表了这些文字资料。
文物考古工作者非常重视探寻研究以前出土的早期文字资料。1996年至1997年,山东省淄博市文物局等单位联合发掘的山东省桓台县史家遗址岳石文化祭祀器物坑出土两件刻字骨头,长时间没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2019年4—7月,山东博物馆等单位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展出200多件淄博地区出土的文物精品。受到骨刻文研究的影响,重点展出了其中的一件骨刻文。展出时虽还是称其为“卜骨”,但对刻写文字的一面进行拓片展出,黑白分明,骨刻文显得更清楚。“国博展出骨刻文”一时为人们津津乐道,有力推动了骨刻文的深入研究。
2018年4月,黄成吉先生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制,中央电视六套电影频道播放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的第六集《夏王朝觅踪》,其中介绍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占卜骨头。他认为占卜骨头上的刻画符号就是骨刻文,与《骨刻文》书中“龙骨1”上面刻写的文字造型相同,都属中心圆形字体,而“龙骨1”也是一件用鹿肩胛骨制作的卜骨。黄成吉撰文《二里头遗址也出土骨刻文》,在各大网络媒体发表后产生了很大影响。2019年10月19日, 在河南洛阳召开“纪念二里头遗址科学发掘60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维明先生在大会上作《黄寨二里头文化牛骨刻辞发现与研究》专题演讲,对1991年河南密县黄寨二里头文化出土的牛骨刻辞进行研究释读,他也认为二里头文化有骨刻文字。
在研究骨刻文的过程中,笔者对刻写骨刻文的技法与文字造型特点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并注意分析骨刻文与草根腐蚀或虫蛀等自然痕迹的本质区别。2017年9月10日,黄成吉撰文《陶寺遗址IIM26出土骨耜“刻文”不是人工刻划》,对远古人工刻写的骨刻文与远古骨头上的草根腐蚀和虫蛀等痕迹进行了科学分析,令人信服。2018年1月3日,《收藏快报》发表笔者的文章《骨刻文是远古人刻写的文字不容置疑》,文中详细分析了骨刻文的刻写特点以及与草根腐蚀和虫蛀痕迹的本质区别,进一步肯定了黄成吉的研究。
近年来,社会上文物爱好者的文章由于受到骨刻文深入研究的影响,更关注和热爱收集骨刻文。甲骨文发现地安阳的一些文物爱好者,看到笔者出版的几本关于骨刻文的专著后,立即意识到安阳的许多古代文化遗址也曾出土过骨刻文,经过辛苦搜集,收藏了一部分骨刻文,笔者仔细看过他们的有关收藏,其中确实有部分是远古祖先刻写的骨刻文,和河南郑州商代早中期城址、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骨刻文类同。因为这些骨刻文是在甲骨文發现地出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物爱好者对骨刻文的收藏,不但保护了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也促进了骨刻文的研究。
近几年发现的骨刻文资料逐渐增多,对骨刻文是甲骨文主要源头的探讨有了进一步认识。傅春美曾对甲骨文的书法特征进行过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头。今天的黄河下游和辽河上游地区出土的骨刻文始用年代可能较早一些,这些地区都属远古东夷地区。在今天山东中部地区岳石文化和商代早中期大型遗址出土的一部分骨刻文,在字体造型和线条刻写技法等方面与甲骨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济南地区发现的商代中期“龙骨2”和淄博地区出土的商代早中期“临骨2”与甲骨文雷同处较多,直接窥见甲骨文源头祖本。目前在西安、郑州、洛阳和安阳地区还没有发现类似的骨刻文,济南大辛庄商代晚期地层出土的甲骨文也应该是对这一问题有力佐证。甲骨文可能首先在东夷地区重要文化区的骨刻文中演化出来,随着商王室迁殷,这种演化出来的甲骨文又进一步演化为商王室主要的宗教祭祀文字。所以,甲骨文是从东夷地区的骨刻文中产生的一种新类型文字,而在民间仍广泛继续使用骨刻文。重新从文字产生和发展角度提出“东夷文化孕育商代文明”的认识,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中应当重视。
(作者简介:刘凤君,男,本科,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美术考古、古文字)
(责任编辑 肖英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