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石场乡苗族“踩山节”的当代价值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上) 热度: 12796
摘要:民族节日是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踩山节”作为苗族的传统节日,展示着古朴苗寨神秘的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团结向上的民族精神。探讨“踩山节”的当代社会价值,对推动苗族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苗族 “踩山节” 当代价值

  “踩山节”是苗族传统节日“花场”的另一种称谓,流行于川滇黔等地区的苗族。不同地区不同服饰的苗族对其称呼也不尽相同,有“踩花山”“跳花会”“跳花坡”“跳场”“跳年”“跳花场”“跳月”等。各地举行的时间也不一样,但大多集中在春节后至二月中旬,石场乡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三至初七。

  一、石场乡及苗族“踩山节”概况

  石场苗族彝族乡,位于贵州省金沙县西北部,距县城35公里,面积120.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44米,居住着汉、苗、彝、仡佬、布依、白等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大杂居、少数民族小聚居的乡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7%,是金沙县六个少数民族乡之一。石场乡苗族的音乐、舞蹈、戏剧、工艺美术、“自由节”和“踩山节”,彝族的彩绘、彝文碑、“献山节”“火把节”和“彝年节”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中,苗族“踩山节”是当地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重要的春节活动。

  苗族“踩山节”历史久远,源于蚩尤的九黎时代,相传苗族的部落联盟首领蚩尤与黄帝在逐鹿之战中战败,便约定各部落在某山头相聚,后人不忘始祖蚩尤,每年以同样的方式进行祭奠,祈望蚩尤神保佑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石场乡苗族的“踩山节”,每年都在麻啄坡举行,传说是为了纪念为民除害的苗族青年咪郎。

  正月初三早晨,苗族同胞身着鲜艳的苗族服装从四方赶来,聚集在新街村麻啄坡的彩山堡。首先是举行立花竿仪式,主持仪式的一般是德高望重的年长者,也可以是许愿求蚩尤大神保佑其有儿有女的苗族男性,要负责给山披红挂彩。主持者带上香烛纸向山神讨要一棵二丈四尺长的常青树和一棵一丈二尺长的竹竿做花竿,分别叫“聪”和“杠聪”。吉时到,请笙师吹笙把“聪”立起来,把“杠聪”支在“聪”上,再把两匹一丈二尺长的彩段挂在竹竿上。接着,笙师骑着骏马、吹着芦笙绕“聪”三圈,叫“张聪”,同时鞭炮齐鸣。再接着吹笙爬上“聪”顶,换鼻子吹笙,把“杠聪”上的四杯酒喝下,在“杠聪”上吹笙同时肩倒立,做“懒龙下山”之势下“聪”。最后,笙师吹芦笙围绕“聪”跳三圈后,组织大家跳芦笙舞、唱追溯蚩尤踩山历史的歌谣,苗族同胞便围着花竿载歌载舞。立花竿仪式结束,主家用酒款待来踩山的客人,阔者以酒肉款待,少者数百人,多者数千人。

  初四至初六为节日最热闹的三天。其间,来自川黔两省,古蔺、仁怀、大方、金沙四县及关文、茅坝、鲁班、长石、岩孔、平坝、清池、石场八个乡镇的苗族同胞及各族群众上万人,從四面八方聚集于麻啄坡,争相表演、观看富有苗家特色的文艺节目,如民歌《咪彩嗷升》《嗷波支》《嗷哇丝》《苦情调》,舞蹈《斗底群舞》《勾脚舞》《昂头舞》《滚地龙》等。

  初七倒花竿,叫“高聪”。笙师吹“高聪”芦笙,歌师唱“高聪”歌。举行倒花杆仪式,即表示一年一度的踩山节圆满结束。

  二、石场乡苗族“踩山节”的当代价值

  节日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共同的精神依托和民族身份的体现。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踩山节”作为苗族的特色传统节日,体现了该民族共有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积淀。石场乡苗族的“踩山节”,彰显了当地苗族的民族特色、服饰特色、饮食特色及祭祀特色等,满足了人们生存和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传承意义。

  (一)传承了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苗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却没有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字,因而,苗族文化都是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传承。“踩山节”作为苗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世代流传,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内容和形式,使该民族的人们共同遵守并代代相传。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本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1]

  石场乡苗族的“踩山节”是一项传统的民族文化集会,是当地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为当地苗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提供了表演的舞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虽然没有专门的文字记录这一节日,但节日的一整套传统却几乎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祭祀仪式、苗家服饰、苗家歌舞、苗族乐器、特色美食、民间工艺品等传统符号伴随着“踩山节”流传至今,是当地苗族生活的真实写照。石场乡每年的“踩山节”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群众参与,为节日营造了浓郁的氛围,对弘扬和传承苗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丰富了苗族群众的精神生活

  传统节日本质上是国家与民族为适应自身的某种发展需求而创造与延续下来的历史文化,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社会实践息息相关,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精神文化与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因而能被人们所广泛接受并传承至今。[2]节日是民族文化特色的体现方式,也是社会客观存在的共同文化现象。大多数节日都经过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演变而成,并充分反映出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需求。[3]

  苗族“踩山节”是同本民族的优良传统紧密相连的,展现了苗族群体的心灵气质和精神风貌。过去,苗族人整日为温饱而劳作,精神生活单调乏味,需要借助传统节日来进行宣泄,使得“踩山节”具有调节生活、休闲娱乐、陶怡情操的属性,一直延续至今。“踩山节”期间,青年男女或吹笙起舞,或对唱山歌;中年男子或是斗鸡,或是斗画眉;中年妇女热衷于刺绣;老人则走亲访友、说古道今。节日活动中各种异彩纷呈的文化形态,既有益于身体健康,又利于陶怡情操,展现了当地苗族纯真豪放的情愫和热闹和谐的场景。

  (三)促进了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渐趋落后,各种新兴行业逐渐兴起。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经济转型的到来,已使各种传承下来的、甚至新创的节日符号,强烈地聚焦于其经济作用,这是少数民族经济中的一个新现象,节日符号能影响、带动经济的发展。”[4]节日文化作为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宣传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能够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形成少数民族特色的区域经济。

  石场乡位于贵州西北部的一个偏僻乡镇,苗族“踩山节”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精神价值,还承载着重要的经济价值。“踩山节”作为旅游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满足旅游者精神需求的同时,不仅能带动当地交通、通信、住宿、餐饮等各个产业的发展,还能扩大“踩山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增长。

  三、结语

  苗族“踩山节”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丰富着苗族群众的精神生活,对苗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需要加大对这一节日的重视程度,在以保护为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整理和开发,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特色,促进苗族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进而丰富我国民族文化的内容,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岑鸿,郭计华.浅谈布依族节日的文化特征以及社会价值[J].现代经济信息,2017(13):418.

  [2]杨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01):58-62.

  [3]计志宏,陈雪慧.论哈尼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当代价值[J].邢台学院学报,2011,26(01):142-144.

  [4]马翀炜.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用[J].民族研究,2001(01):18-28+106-107.

  (作者简介:罗凡,女,硕士研究生,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民族社会与生态文化)(责任编辑 刘冬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