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东方主义 无意识 “他者” 非洲
一、引言
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是20世纪最杰出的丛林小说之一,它讲述了一个英国船长马洛乘船从欧洲大陆到殖民地刚果并最终回到欧洲的全过程。[1]对《黑暗之心》的研究多聚焦于叙事技巧分析、殖民主义批评等。其中,对该作品的殖民主义解读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有学者认为该小说批判了西方殖民侵略的罪恶行径,而有的评论家却认为该小说宣扬了西方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钦努阿·阿契贝宣称康拉德是个“彻头彻尾的种族主义者”(1990),[2]其小说《瓦解》更被认为是对《黑暗之心》的回应,以此反击西方对非洲的曲解。[3]
对此,根据文本和康拉德的生活经历,笔者认为康拉德对殖民统治下的非洲土著居民是持同情态度的,在小说中揭露了殖民者的虚伪本质及罪行。然而,受所处时代背景和西方主流思想的影响,康拉德无法超越当时占主流地位的话语体系,在抨击殖民统治的同时有其思想上的局限性,在描述非洲及其土著居民时无意识地渗透了东方主义思想,这种思想是当时整个西方社会对非西方社会的刻板印象及传统观念。本文在坚持康拉德反殖民意图的前提之下,运用并延伸爱德华·萨义德的反东方主义理论,从“他者”语境下的非洲土著居民角度探析《黑暗之心》中的东方主义色彩,旨在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充实对该小说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二、反殖民的写作初衷
由康拉德的生活经历和文本我们可以推断他的写作初衷之一是揭穿殖民谎言。虽然康拉德在描述非洲及其土著居民时有其思想上的局限性,但我们也可看到他在《黑暗之心》中对殖民现实的抨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康拉德是个反殖民主义作家,而非阿契贝口中的帝国主义鼓吹者。
从其生活經历来看,康拉德是批判殖民主义的。他一生坎坷,颠沛流离,从陆地到海洋,足迹遍及五大洲,目睹了帝国主义的剥削和殖民地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这种不寻常的生活经历使他拥有深刻的洞察力,能觉察殖民主义扩张政策背后的掠夺动机,促使他用小说创作的形式揭开殖民主义扩张的虚伪面纱。
从文本来看,《黑暗之心》字里行间揭露了殖民主义的虚伪本质。殖民者宣称他们肩负传播文明的历史重任,将欧洲的文化和先进技术带到非洲,为野蛮的掠夺行为披上神圣的外衣。而《黑暗之心》明示:殖民是个谎言,企图用冠冕堂皇的话语来粉饰屠杀和掠夺。小说中的非洲土著居民受尽奴役和剥削。康拉德看到了殖民主义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的灾难。马洛在刚果贸易站的见闻以及库尔兹在其报告附注的“消灭所有这些畜生”都揭露了殖民者的虚伪与罪行。由此可见,康拉德的立场和写作初衷是批判殖民主义的。
三、无意识的东方主义思想
然而,受所处时代和主流思想的影响,康拉德无法超越当时占主流地位的话语体系,没有彻底摆脱东方主义思想的束缚。他在揭露殖民者掠夺与屠杀本质的同时,对非洲土著居民的书写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东方主义思想的烙印,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康拉德作为一个西方人对非西方世界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现代西方史充满帝国殖民扩张与非西方民族独立的矛盾,充满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冲突。爱德华·萨义德是研究东西方问题的代表性理论家,他提出的反东方主义理论深刻解析了西方关于东方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心态。[4]在《东方学》中,萨义德全方位地批判了东方主义这一文化中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揭露了西方对东方的妖魔化想象和书写。[5]虽然萨义德没有直指非洲,但是他的反东方主义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欧洲帝国主义与殖民话语齐肩并进的关系,因而同样可用于阐释西方国家对非洲国家的殖民统治。本文借用并延伸萨义德的反东方主义理论,“东方”泛指非西方的亚非拉国家。笔者将从“他者”语境下的非洲土著居民探析康拉德在《黑暗之心》中无意识流露的东方主义思想。
“他者”语境下的非洲土著居民被妖魔化。在《黑暗之心》中,康拉德笔下的非洲土著居民处于被审视的境地,被描述成愚昧无知的“他者”。在文学创作上,东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被动接受西方的研究和描述,使得西方对东方的想法变得狭隘和僵化。在东方主义思维模式下,非洲殖民地及其人民一直为西方所书写和定位,西方作家常常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审美情趣来塑造殖民地人民的形象。从小说的描述可感受到,康拉德在刻画土著居民时笔调中确实存在轻蔑与鄙夷,对他们的描写流露出陌生化与距离感,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无意识的东方主义思维模式,康拉德在创作时没能完全摆脱东方主义思维模式的束缚。
康拉德笔下的非洲土著,总体形象是愚蠢、野蛮、丑陋的,他们被称为野人、食人生番、没有语言能力的动物,被表现为“劣等种族”。他们不能像文明人一样高谈阔论,只能发出怪叫声;不能像文明人那样昂首阔步,只能像畜生一样笨拙地挥动手脚:“一簇簇黑色的肢体在挥动,一大堆手在拍,一大堆脚在跺,一大堆身体在摇晃,一大堆眼睛在转动。”类似的描述诸如“他们号叫,跳跃,旋转,装出各种各样吓人的鬼脸……丑陋啊”,在一定程度上妖魔化了非洲人。而小说中欧洲殖民者却被刻画为与土著居民截然不同的“优等种族”。马洛初到贸易战就遇到一位穿着华丽的白人。“他的白领,他的大袖口,他的剃光的头发……他保持住了他的外表。这是一种骨气。他浆硬的衣领和笔挺的衬胸全部是性格的成就。”如此光鲜亮丽的欧洲“文明人”形象反衬了非洲土著居民的原始。康拉德的这种描写无意识中流露了他作为西方人的种族优越心理,将非洲土著居民置于被审视的“他者”境地。
四、结语
康拉德苦难的生活经历使其对殖民统治下的非洲土著居民持同情态度,然而在其作品《黑暗之心》中,他没有超越当时占主流地位的话语体系,在描述非洲土著居民时无法摆脱当时西方社会对非洲的刻板印象。本文运用并延伸了爱德华·萨义德的反东方主义理论,从“他者”语境下的非洲土著居民探析了《黑暗之心》中的东方主义色彩,充实了对《黑暗之心》的后殖民主义解读,发现康拉德在揭露殖民者掠夺与屠杀本质的同时,对非洲土著居民的描写打上了东方主义思想的烙印:他笔下的非洲土著居民是被审视的、愚昧的“他者”。
参考文献:
[1][英]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M].薛诗绮,智量,译.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Achebe, Chinua. “An Image of Arica: Racism in Conrads Heart of Darkness”. Hopes and Impediments: Selected Essays[M]. New York: Anchor Books,1990.
[3]Ward, Selena & Zahrsaid.瓦解——哈佛蓝星双语名著导读[M].方慧敏,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
[4][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5]朱望.现当代西方文化名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陈凤娟,女,硕士研究生,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