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安定剪纸 特点 传承现状 发展
剪纸是一门民间传统艺术,安定剪纸是安定人民经过长期的劳作,结合传统文化并进行创新所得的文化结晶。由于其浓厚的乡土气息,长期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丧葬嫁娶、节庆风俗、装饰美化等日常生活当中。在安定,不管是彩陶、皮影,还是灯饰、刺绣、装帧,剪纸的影子都随处可见。作为一种普遍的群众艺术形式,它的质朴和真诚,既充实着人们的生活,也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既填满了历史人文的记忆,也表达着新时代安定人民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生活理想和审美旨趣。因此,其根源性、地域性、广泛性、象征性等特点都是十分明显的。本文就安定剪纸的特点、目前的传承现状及未来发展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安定剪纸的特点
(一)根源性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载:“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其位置便在今之陇中。大量的神话传说、文献记载、出土文物、民俗活动,都证实了陇中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安定作为陇中文化圈的核心地带,在此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安定剪纸亦不啻为中华民间文化的化石,“阴阳鱼”“宝葫芦”等剪纸图样就是“伏羲”“女娲”文化最好的印证。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所说:“陇中的文化,无论其地下文物还是民间艺术都具有源头的性质。”吕胜中在《陇中剪纸》序言中说,陇中剪纸的风格是多样的,有粗犷豪放的写意式,有缜密精细的工笔式,有简略概括的结构式,也有繁缛复杂的纹理式。陇中作为集结融汇多样文化的地方,天生便有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象,这也正是安定民俗艺术之根源、精魄所在。
(二)地域性
安定區作为古丝绸之路和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又处于黄土高原的西部边缘地带,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历史遗存较为丰富,加之气候干燥,剪纸可以长期粘贴且不容易变色、变形,这就使得安定剪纸的发展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地域性优势。
首先,从风格技法上来看,安定剪纸既有北国剪纸之粗犷豪放、写意大气的特征,如“蛇盘兔”“抓髻娃娃”等,造型古拙,线条粗简,浑然天成;又有南方剪纸之隽秀巧致,细腻玲珑的特点。比如付忠民、景爱琴、孙艳丽等安定民间剪纸艺人的作品,华丽纤巧,细致入微,精美绝伦,既秉承了黄土地的沧桑和厚重,又融合了江南水乡的温婉与柔情。
其次,从纹案类型上来看,安定剪纸又具有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特质。我们通过观察马家窑彩陶的纹饰可知,那些神秘且富有韵律的图案、线条并未消亡,而是以剪纸这种更为便捷的艺术手段得以传承和延续。以安定特色剪纸“锸颗子”为例,正如乔晓光先生所说:“不到安定,不知道什么叫锸颗子。”另外,从题材和内容来看,安定剪纸在继承前人剪纸纹样的基础上,并未拘泥于传统,而是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大胆夸张的艺术想象,形意相连,心手相通,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及时创新,为安定民俗艺术的发展增添了一道别致逸趣的风景线。例如付忠民创作的《安定八景》;景爱琴创作的《马铃薯系列》;魏涌红的《和谐家园》;魏晓东的《人生是首歌》等具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剪纸作品,无不体现了安定民间剪纸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广泛性
安安定剪纸取材广泛,形式多样,既有花卉虫草、珍兽飞禽,也有古迹名胜、人物历史;既有传说神话,时政新风,也有百姓人家,风俗日常。在用途层面,有供节庆装饰的剪纸,如喜花、窗花、顶棚花、春缨、遮面,常常贴于窗户、门楣、房檐、仓库、畜圈等处;有供刺绣用的底样稿模,常用于制作帽花、鞋花、枕头花、袖口花等;有供装帧设计用的剪纸纹样,如梅兰竹菊、福禄寿喜、马家窑彩陶纹饰等,常运用于陶瓷烤印、页面包装设计等;还有供文化交流展览的剪纸。
(四)象征性
安定剪纸虽大多反映的是日常的生活和事物,但它并非只是简单地对其作品表现的内容进行直观描摹,而是超越现实的客观性,通过夸大、缩小或者改变事物的性质、形式、色彩,来达到装饰美的目的和对理想生活的精神祈盼。如“鹰踏兔”“蛇盘兔”,虽然造型简易,线条朴实,但其蕴含的象征性意义是非常深厚的。鸟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象征阳性,鸟类中凶猛的鹰是阳性的代表,而兔则代表阴性。“鹰踏兔”寓意着男女结合,也有“蛇盘兔,必定富”的民俗内涵。比如周侗的《四季平安》,魏涌红的《吉祥如意》等作品,通过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植物既表达了一年四季富贵吉祥的美好寄托,又象征着高风亮节、出淤泥而不染的优秀品格。
总而言之,安定剪纸经过几千年的长期发展和沉淀,在工具、取材、技法、构图、造型、内涵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技法上,剪、刻、镂、熏、染交互采用,有机统一;取材上,山川人物、花鸟虫鱼、神话传说、民俗风土等不一而足;构图上,虚实变幻,简繁相宜,精巧而不失气度,朴素且生动雅致。它既是安定民俗文化和乡土哲学的“活化石”,也是新时期安定人民美好生活的呈现和智慧情思的流露。
二、传承现状
不可否认,安定剪纸虽然在当地具有一定的民众认知度,但宣传推广力度仍然不够。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产物,它目前也面临着同许多民间手工艺术一样的困境,即后继乏人。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和飞速变化的高新科技在不断蚕食着安定剪纸最后的土壤,其传承形势不容乐观。
可喜的是,几年来,安定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推进剪纸艺术的挖掘、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安定区的文化部门多次开展走访调查、展览竞赛、培训研讨以及国内外交流活动,使得安定的剪纸艺术得到了有效挖掘、传承和发展,充分调动了全区剪纸艺术家、爱好者的创作积极性,形成了一支颇有实力的剪纸队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后备人才,催生出了一些相关的剪纸文化产业。付忠民、景爱琴等剪纸传承人在政策的支持下开设了剪纸传习所、剪纸艺术馆、剪纸合作社。优秀的安定剪纸艺人和他们的作品,先后参加了一系列国内外的展览、论坛、比赛等交流活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所以我们相信,通过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以及全区能工巧匠的不懈努力,安定民间剪纸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灿烂。
三、发展思路
安定剪纸在成绩面前绝不能止步不前。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重视,助力精准脱贫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安定剪纸要想更好地发展和传承,笔者认为应做到:(1)做好进校园、进社区等五进活动,邀请剪纸传承人展示、教学,培养幼儿园、小学的学生对剪纸的兴趣;(2)利用“非遗+文创+电商”的模式,扩大剪纸规模和品种,能有更好、更多的非遗文创产品产生。同时结合旅游业发展,推动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创新;(3)加大就业工坊的扶贫帮扶力度,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民间剪纸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2]陈竟.中国民间剪纸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王光敏.剪纸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4]郭庆丰.剪纸的前世[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5]王贵生.剪纸民俗的文化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张淑萍.陇中民俗剪纸的文化符号学解读[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7]颜重鼎.陇中窗花[J].美术,2007(01).
[8]刘伟.陇中民间剪纸探析[J].社科纵横,2014(03).
(作者简介:王萃,女,本科,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文化馆,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责任编辑 徐梦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