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首次在山东泰安市大汶口村发现而得名,分布范围主要在山东和江苏北部一带。其年代约为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500年,大体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时代相当。鄢陵县彭店乡古城村是鄢国故城所在地,是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内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比较丰富,发现有大量的夹砂陶、磨光黑陶、磨光红陶、彩陶残片。鄢国故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存对研究古代人类生活习俗、劳动生产、社会发展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陶背壶也被人称作背水壶,是大汶口时期特有的器型,基本造型还是壶的形状,只是壶腹不是浑圆体,而是一侧扁平,另一侧圆鼓且有倒弯钩状钮,钮与两侧耳可穿绳,背起来贴身稳当,即便是人们行走时,背在身上也不容易抛洒。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陶背壶的器型越来越小,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功能,而且均出自墓中,陶背壶也就由使用器转变成了明器了。
这件彩绘红陶背壶保存了几千年,彩绘依然完好无损,与它的制作工艺有着很大的关系。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彩陶创作流程是一样的,是先在陶胚表面用黑、红色颜料画上动物或几何形花纹,然后入窑烧制,烧成后花纹即附着器表,不易脱落,历久弥新。另一种彩陶,如西汉的彩陶,又被称作“烧后彩陶”,是在陶器烧成后再绘彩,彩绘易脱落,即便是出土时彩绘保存完好,如果保存不当,还会自然脱落,因此,我们看到的汉代彩绘陶壶、陶鼎、陶俑等大多数仅留有黄、白彩绘的痕迹。
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有用红、黑、白三色彩绘,艺术水平较高,其中有的彩绘纹饰和河南仰韶文化彩陶的花纹图案极其相近,呈现出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的表征。这件彩绘红陶背壶为研究我国黄河中游和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作者简介:曹秋红,女,大专,河南省鄢陵县文物管理所,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技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