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说文解字》与古代酒文化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上) 热度: 11658
◎ 孟闯

  ?

  《说文解字》与古代酒文化

  ◎ 孟闯

  摘要: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饮料,也与各种仪式、礼节紧密相连。而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字学著作之一的《说文解字》,对酒和酒文化有着内容丰富的反映。这篇论文就是对《说文》“酉”部字中所反映的与酒有关的文化现象作一简要分析,以粗略地勾勒东汉时期酒文化的轮廓。

  关键词:《说文解字》 酉部 酒文化

  研究文化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从文字的角度入手便是其中之一。我们知道,汉字是一种文化符号,我们要探究汉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就必须建立在对汉字本体的研究上。

  酒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非常丰富,而我们要从文字的角度来研究酒文化,就必须从与酒文化有关的文字入手,而与酒文化有关的汉字则集中体现在从“酉”的汉字中,《说文解字》中的“酉”部字便是我们据以研究古代酒文化的重要文字材料之一。

一、《说文解字》中与酒有关的字

《说文解字》中收录了数量可观的与酒有关的字,这些字集中在《说文酉部》中。

  酉和酒本是一字。甲骨文有两种像酒器的形体,一种不带三点水,一种有酒器边带三点水的字形。前者用酒器表示酒,后者加水点再增加一些表意的信息。通过对“酉”的甲骨文字形的分析,众多的学者都推断出“酉”的本义就是盛酒的容器,后用容器指代其中的内容,因此“酉”就逐渐具有了“酒”的意思。郭沫若认为“(酉)乃壶尊之像也”,徐中舒也指出,“技像酒樽之形,上像其口缘及颈,下像其腹有纹饰之形”。郭沫若和徐中舒都一致认为“酉”的本义是盛酒的容器,现今大部分的学者也都认同这个观点。

  “酉”作干支字后,“酒”才专用作“饮酒”的“酒”字。《说文》指出“凡酉之属皆从酉”,即凡是从属于酉部的各字,它们的意义都应该与“酉”有关。而《说文》酉部各字的意义都与“酒”有关系,可见,许慎认为“酉”的本义就是酒。但是,许慎在《说文》中对“酉”的释义却并没有体现“酉”和“酒”的直接关联。许慎是这样分析“酉”的:“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像古文酉之形,凡酉之属皆从酉,古文酉,从卯,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闭门象也。”而《说文》又是这样解释“就”:“就,高也。”就由高的本义引申出老,成熟的意义。由此可见,许慎只是简单地从声训的角度把“酉”解释为“就”,而“就”的本义才是高、老,即成熟的意思。“八月黍成,可为酎酒。”段玉裁认为,“此举一物以言就”,即许慎列举了八月黍成之时就能酿造的“酒”来说明“就”是成熟的意思。《酉部》共收录67个字,另外还有八个异体字。这些字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造酒的方法:酝、酿、酴

  酿造的时间: 醴

  酒味的厚薄:醇、醹、醨

  酒的颜色:配

  酒的清浊:醪、醠、醆

  酒的用途:莤、酹

  饮酒的习俗:酌、醋

  《说文解字》收录了那么多与酒相关的字,且专门设立了一个《酉部》收集与酒有关的字,表明先前时期的酒文化已经相当成熟。

二、《说文解字》中与酒有关的字的解读

(一)酒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它的原始可以追溯到太古时代。酒可以助兴,可以消愁,可以健身延年。同时酒也可以惹祸,可以败德,可以亡国丧命。许慎对酒的解释实在是妙不可言。

  《说文酉部》:“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一曰造也,吉凶所造起也。古者仪狄做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

  其中所讲的仪狄的故事见于《战国策·魏策》,原文是:“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钦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许慎认为“酒”是一个亦声字,有两个意思:一,酒是助长人性善恶的饮料;二,酒又是造就人事凶吉的原因。

  酒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它关系到人的凶吉。但酒并非有情之物,它的善恶源于人的善恶,而人的善恶又因关乎酒而自然又把酒作了善恶的评价。这样说真有点“循环论证”的味道。许慎可能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解释酒字,不说酒是何物,而说它“就人性之善恶”。事实上,自古以来通过酒的善恶,把人性的善恶推向极端的例子不绝于史书和传说。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残暴荒淫,“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纣王早期精明强干,发展农桑,开疆扩土,后期却穷奢极欲,酒池肉林即为代表,最后竟断送了商王朝。这是因酒丧国的例子。

  《史记·信陵君列传》讲信陵君窃符救赵却秦之后,威震天下,秦行反间计,离间魏王与信陵君的关系,魏王果然中计,夺了信陵君的兵权。信陵君从此“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并酒而卒。”信陵君曾一度英明神武,窃符救赵显示了过人的胆识,但被夺权之后意志消沉,沉溺于酒色,竟然过早的去世了。这是因酒亡身的例子。

  鉴于商朝亡国的教训,周公辅成王时把禁酒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发布了政府的禁酒文告《酒诰》,对聚众饮酒者要抓到京城杀头,以儆效尤。到了汉代,政府对饮酒无度也有禁令。《汉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

  这些都证明了许慎的说法是正确的,同时也可以看出许慎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二)醴、酎

  醴是一种发酵度很低的甜水。《说文解字》说:“醴,酒一宿孰(熟)也。”即一夜酿成的酒。这种酒因为发酵时间短,所以酒味极淡,适合酒量小的人喝。《汉书·楚元王传》“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颜师古注:“醴,甘酒也。少麴多米,一宿而熟,不齐之。”意思是说,这种饮料稍微放一点酒曲,基本上还是米汤的味道。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也可证明醴较甜。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说文解字》对“酉”字的解释提出“酎酒”一词:“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又在“酎”字下说:“三重酿酒业……《明堂月令》曰:孟秋天子饮酎。”

  什么叫“酎”?古人何以要酿三重醇酒?清代段玉裁注:“酎者,三重酒也……谓用酒为水酿之,是再重之酒也。次又用再重之酒为水酿之,是三重之酒也。”把酒当作水,再重复酿两次,叫作三重酒。古人之所以要这么做,目的是想提高酒的纯度。

  原来先秦时期的酒,都是用粮食酿造的黄酒类型的酒,酒精含量并不高。喝酒时连早一起吃掉。但这种酒应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三重酒的酿造,就是为了解决酒味不浓而进行的再加工。

  (三)酺

  前面已提过,西周初年和汉代对饮酒都有严格的限定,但有意思的是《说文解字》还收了一个“酺”字。《说文解字》:“酺,王德布大饮酒也。”这个字的意思是对禁酒令的临时解除。《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五年五月天下大酺”。《汉书·文帝纪》记载,文帝初登基,发出诏令,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不仅一家之长的男子可以得到爵一级的赏赐,一百户人家的女子可以得到若干头牛和一定数量的酒,而且解除禁令五天,五天内可以大饮其酒而不会被处罚。《说文解字》对禁酒令的临时解除竟然有一个专门的词来表示,可见解除禁令是常有的事。

  (四)醉、酣、酲、酗

  酒与人类生活日益密切,人们便开始注意了饮酒生理问题。

  每个人的体质对酒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就有酒量之说。酒量因人而异,所以,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绪下酒量也有变化。《史记·滑稽列传》记载:齐威王问淳于髡能饮多少酒,淳于髡说:“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问他问什么,他说:“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竟醉矣;若……屐杼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故事,它说明饮酒无量,因人而异,因兴而异。

  那么,古人饮酒是否有个限度呢?《论语·乡党》说:“唯酒无量,不及乱。”“不及乱”的限度就是“酣”和“醉”。

  饮酒恰到好处,尽兴而不乱,是谓“酣”。《说文》:“酣,酒乐也。”即酒带给饮者的朦胧感已经袭来,而意识尚存,思维尚清。陆游《石洞酒戏作》所说“酣酣霞晕力神通”,正谓此境。

  《说文》:“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卒是终了、终结,醉就是每个人所适应的酒量的终极。

  酣、醉之后,再饮下去于人体就有害了。汉字里正有两个字表现醉后及乱的不良状态:《说文》:“酲,病酒也。”《庄子人间事》:“嗅之则使人狂酲。”因酒而呈现出重病态,就是因为饮酒过量所致。“酲”就是饮酒过度之称。

  酗,是饮酒过量最激烈的表现。《尚书·无逸》孔传:“以酒为凶谓之酗。”饮酒失去理智,怒而凶虐,这是“酗”的表现,也是“酗”从“凶”的理据所在。

  《北齐书列传第十七》记载王纮之说:酒“亦有大乐,亦有大苦。”梁代陈瑄《与兄子秀书》说:“吾尝譬酒如水也,可以济舟,可以覆舟。”都道出了饮酒的两面性,说出了饮酒“不及乱”与“不可过”的道理。

  酒文化发展到今天,酒的正面负面作用愈加明显,酒的过去和现在都证明许慎之言不谬。然而时至今日,酒的善恶竟发挥到如此淋漓尽致的地步,是许君所始料未及的。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中华书局,2004.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2.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刘志强.舌尖上的酒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2013.

  [7]张文学,谢明.中国酒及酒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8]孙家洲,马利清.酒史与酒文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9] 杨嘉昕.《说文解字》中的“酉”部字与中国传统酒礼文化[J].文学界(理论版),2012.

  [10] 曹志国.《说文解字》中“酉”偏旁字与古代酒文化[J].语文学刊,2006.

  (责任编辑 王曦)

  作者简介:(孟闯,西南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方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