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爱屋及乌,恨屋及乌?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外文摘 热度: 12934
沃恩·斯坦福·格雷 何琪/编译

  我的第一任男友非常讨厌三种食物:三文鱼、辛辣食物和溏心蛋,但偏偏这三种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我们俩常常因为吃什么吵架。那时候我是名厨师,他宁愿吃卡夫奶酪三明治和金宝番茄汤这种速食,也不愿意吃我做的饭,真的让我很心痛。有一次,我自认为办了一个特别成功的乔迁宴会,却听到他跟别人打电话抱怨,说我做的净是些恶心的牙买加菜,他都饿疯了。

  这些争吵非常伤人,也很影响我们之间的感情。渐渐地,我一做饭就会感到焦虑和愤怒。剑桥大学食物历史学家埃莉诺·巴奈特在邮件中告诉我:“一起吃饭能有效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友谊和忠诚感。英文中‘同伴(companion)一词就是从拉丁语‘一起吃面包的人(cum panis)演化来的。”研究显示,饮食习惯在五岁前就会基本形成。家长给孩子吃什么会影响儿童对食物的偏好,以及他们对不同食物的包容程度。

  研究两性健康和亲密关系的咨询顾问杰西·奥莱利告诉我:“人们常常会对其他族群的饮食抱有偏见,而且我们的观念也不乏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成见,例如有人觉得咖喱很难闻。”我向奥莱利咨询了饮食习惯不同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她说:“饮食习惯能体现人的价值观,习惯不同则会导致冲突。比如,在你看来,一家人一起吃饭是爱的体现,而你的男朋友对这种仪式不甚在意,你就会觉得他不重视你们的关系。”

  和前任男友吵了无数次架后,我们开始分开各自吃饭。我喜欢的食物受到了嘲笑,并且不被允许出现在我们的公寓里,而出去吃的结果是我们会在停车场大吵一架。唯一我们都能接受的食物是每周的春卷、腰果鸡丁和炒米饭外卖,但这不足以维持我们之间的关系。两年后,我们分手了。我很爱他,但他对牙买加饮食偏见深重,我们真的没法相处。

  从幼年时期开始,我们和周围人的关系就会对我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影响。首先,我们会受到家庭的影响。2007年,一份发表于《法律、医学与伦理》杂志上的报告说,饮食习惯在五岁前就会基本形成,并且持续一生。“在这几年中,随着有关饮食文化、家庭观念及做法的代际传递,儿童会习得吃什么、什么时候吃,以及怎么吃。”


  我们会因为喜欢一个人而开始尝试对方喜爱的食物,或是放弃自己原有的喜好。


  家长给孩子吃什么会影响儿童对食物的偏好,以及他们对不同食物的包容程度。这份报告还揭示了,儿童其实生来就能接受各种食物。研究人员发现,婴儿时期(甚至在尚未出生时)尝过的味道对日后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影响。年幼时就尝试过不同风味饮食的人,长大后会更愿意探索各种美食。牙买加美食普遍偏辣,常会用苏格兰软帽椒配菜。

  小时候,除了奶粉,我从来没吃过“正经的”婴儿辅食,我在两三岁时,就差不多和父母吃一样的食物了。他們给我吃过粥、压碎的青香蕉、山药和南瓜,有时还有一点咖喱鸡肉糊。我也从来不挑食,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基本上是给什么吃什么。

  但是长大后,我们会与其他人建立新的关系,会因为喜欢一个人而开始尝试对方喜爱的食物,或是放弃自己原有的喜好。

  两个人在一起后,会发展出新的饮食微文化,饮食习惯便会和以前有所不同。奥莱利说:“饮食文化也和亲密感紧密相关,很多夫妻认为一起吃饭是一项很重要的仪式,可以增加连接感。”

  我的另一任男友去过很多地方,也喜欢吃我做的饭——除了太辣的,牙买加美食普遍偏辣。但和上一任男友不同的是,他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温和。一夜之间,我放弃了苏格兰软帽椒(世界上最辣的辣椒之一),转而使用去籽的哈拉佩尼奥辣椒做一些微辣的菜。习惯了微辣饮食后,每次回家吃妈妈做的饭都会让我感觉辣得受不了。我的口味已经发生了改变。我发现身边的朋友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结婚后,口味都发生了变化。他们的节日大餐可以做到两种不同饮食的无缝衔接。

  但正如饮食可以拉近人们的关系,它也能使人疏远。我奶奶是一名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不吃猪肉、软体动物、无鳞鱼,严格遵守圣经《利未记》的教义。每年圣诞节,家里人得把蜜汁火腿藏起来,要么藏在洗碗巾下,要么藏在冰箱上,或是每人盘中的土豆沙拉里。

  这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大不了,但饮食文化是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偏好和禁忌可能会对家庭关系产生微妙的影响。饮食习惯一旦被打破或遭到漠视,会比其他问题更容易引起冲突,亲近之人习惯的改变尤甚。

  在我们家,吃饭是一项很隆重的仪式,除了不能让奶奶发现火腿之外,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因为吃饭发生过争执,直到青春期时,我开始拒吃家里的饭菜。13岁时,为了控制体重,我决定开始吃素。我妈妈很快就开始抗议:“我是不会做两种不同的饭的!”于是,我开始给家人做饭,准备素菜和给父母吃的荤菜。但我错过了和家人一起分享食物的那种喜悦,尤其是在周末聚餐的时候。那年圣诞节,亲戚们对我的选择百般奚落。

  卡马乌·布朗决定成为职业健美运动员对他家的饮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赛季中,吃什么变得尤为重要。他每天需要摄入大量精益蛋白和蔬菜,总热量要达到2000卡,是非赛季的两倍。面包、糖还有其他让人感到愉悦的食物都不能吃。他告诉我,一开始家里人不太同意,尤其是赛季和生日聚会冲突的时候。布朗家的习惯是,在家人过生日时去中餐厅庆祝。但对于需要参加比赛的布朗来说,出去吃显然是不可能的。布朗说:“非赛季的时候问题就不太大,基本上是想吃什么就可以吃什么。”饮食习惯一旦被打破或遭到漠视,会比其他问题更容易引起冲突,亲近之人习惯的改变尤甚。

  直到他开始获奖,证明健美也是个靠谱的职业时,他父母的观念才开始有所转变。如果时间冲突,他的家人会把生日聚会推迟到比赛后。布朗说:“他们开始关心我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我们会好好沟通,这对我准备比赛也有很大的帮助。”

  尽管布朗的家人这么做已经有些年头了,但这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他说:“他们对这种生活方式还是不感兴趣,但他们会尊重和鼓励我,因为这对我很重要。”

  饮食方面的冲突并非不可调和,但亚特兰大厨师布莱恩娜·里多克认为,没什么饮食禁忌的人往往是那个做出让步的人。里多克经常举办主题餐会,她会准备各种餐食、避免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关注素食朋友的需求等,尽量不让参加的朋友觉得为了照顾别人而不得不妥协。

  “沟通是调和不同饮食需求的关键。”综合营养健康教师及注册护士萨拉·科尔曼在《吃饱吃好:在繁忙中捍卫家人的健康》一书中说,“我们应该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但更应该仔细倾听。搞清楚其他人保持或改变饮食习惯的原因很重要。思考、倾听,而不是先入为主下结论。”

  去年三月以来,我和父母一直隔离在家。这段经历让我开始认真思考饮食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我父亲现在疾病缠身,患有II型糖尿病和心脏病,肾也有点问题,这些都对他的饮食有影响。他每天只能吃三盎司蛋白质,不能吃胡萝卜、甜菜和椰汁——而我们家经常吃这三样。烘焙时,我必须调整配方好让他也能吃。不过,每次烤出来的东西倒是都挺不错的。

  我们可能暂时没法出国旅行,但却可以尝试各地的美食。我试着做过北非、伊朗、韩国、泰国和印度菜,大部分都是纯素的。事实上,我的家人已经深深爱上了我做的咖喱鹰嘴豆和椰子饭。我几任男朋友的饮食习惯都和我大相径庭,这些经历加上我的厨艺,让我能够像牙买加人说的那样:“用有限创造无限。”

  [编译自美国《大西洋月刊》]

  编辑:马果娜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