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原野清芬

时间:2023/11/9 作者: 雪莲 热度: 21888
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地方,夏天总是蹀躞着到来。经过几场似有还无的雨,天气不经意间暖了。河畔草甸上,蔚蓝色的龙胆开了,这里那里蓝莹莹一片。风过处,花瓣微微荡漾,人的心也跟着明澈起来。总是经不住这一片蔚蓝的召唤,就那么轻巧巧走过去,结果“扑通”一声陷进了小水洼里。晒鞋子的当儿,我们躺在远处草地上仰望着天空。天空流云飞过,心回到了远古。随着夏虫萌动,云雀从村庄回到了原野里,四围鸟鸣声声。人身上原始的野性苏醒了,望一眼远山碧野,清风正追着太阳跑。谁肯辜负了这造化钟神秀?我们都爱去野地里玩。须有山,有水,有林子,有草地才行,还要就着煦日清风来一餐含着泥土香的荒野饭。乡下人朴直,管这样的野餐叫“拔地脉”。人要彻底回归山野,与山川草木息息相生,这样流年才会顺遂。这倒有些“修禊事也”的味道。

  还是自行车的时代,人们轻易出不了远门,野游几乎是一场负重之旅。不过,人们对这种物质层面上的负重毫不介意,全都吭哧吭哧,背着扛着,一奔在野。谁能挡得住“信马悠悠”的诱惑!前方等着的如果是“野兴长”,那么这边扛座小山也就在所不辞了。“野饭香炊玉,村醪滑泻油”,古人们都是这样过来的。在野外,食物仿佛被大地阳光激活,有了新的生命力,只需简单烹饪,便能生发出一种原始的香味来。这滋味儿带着野性的韧劲儿,能在唇齿间久久回旋,就好像食材的魂魄又回来了,在原野上获得了另一番新生。

  一般都是关系好的朋友或几家子相约,各出份子钱,置办酒、肉、菜果,带着炊具到村外山林野炊。那时候的野炊可是真正的野炊,连灶都是现挖的,或用石头现垒,柴禾就近捡拾,水是直接汲取的清泉水。野味附着于亙古的风穿越千年而来。心当归于原野,人必踩着晚籁咏而归。这时候的野炊尚未脱尽历史的风霜,总还透着些逝者如斯夫的格调。格调中的时间是悠远而漫长的。后来日子好些了,人都更加辛苦忙碌了起来。大家平素都是辛辛苦苦挣钱,清闲反而成了一种高层面的享受,这时候,闲暇模式下的负重自然显出其艰涩笨拙的一面,出去都想享点清福,彻底做一回草木之人,让阳光晒晒,让风吹吹,就那么自在闲适上一天。虽不能曲水流觞,玩不到清雅之境,倒也不失草莽的风趣。猜拳行令间,也时时会有丝竹管弦之声声入耳,讲故事笑话也成了常规项目。这样的心境里,起灶太费事,便都自带煤气灶。吃食没怎么大变,无外乎早上起一锅羊肋巴,中午几样炒菜,晚归前一顿羊肉面片子。

  记得小时候,年年儿童节,我们小孩子都要去野炊的。这是公认的过节方式。都是十来岁的小娃娃,可对野炊的门道样样精通,根本不需要大人操心。之前一天,我们将野炊所需面粉、佐料、鸡蛋、蔬菜、肉、器具以及一点点份子钱都收集齐全,最后集中到一个同学家里,精心加工。晚上男孩子东头屋,女孩子西头屋集体睡在这家里。七八个小姑娘们挤在一面大炕上,能叽叽喳喳说一宿的话。真不知道哪来那么多的心腹话儿。第二天一早,必定有人能借来一辆自行车,或者谁家的爷爷赶着马车相送一段路。在晨起的阳光中唱着歌进山,大家一律白衣蓝裤白球鞋,胸前还飘着红领巾。最新最时髦的衣服,配着自己的节日,还有阳光、溪流、草地、原野。因为小,还不能在野外做饭,食物通常是冷食为主,凉面、凉粉、酿皮子、煮鸡蛋、酸奶、凉拌菜蔬,外加瓜子等,倒也丰盛得很。在单子上摆放整齐,团团坐下,有模有样地礼让三番一下,斯斯文文地吃,唯恐被人耻笑了去。草地上的游戏很多,跳皮筋,打沙包,弹子棋,盲人摸象,还有一种放马过来的游戏,要靠短暂的爆发力冲入对方阵线,极适合在草地上玩。一旦冲过了头,一头撞倒也无妨。大家的斯文劲儿到下午便终结了,阳光晒热了河里的水,话也说得差不多了,这时候不管男孩女孩全都在河里捉鱼。直捉到人仰马翻,拖着一身疲惫的夕阳影子,各进各的家,倒头便睡。我的学生时代的野炊生涯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才告一段落。大学四年无野炊。工作第一年,因为我又回到了家乡的土地上,新一轮的野炊时代又开始了。

  有时是同事们打平伙,有时是吃公家饭,有时是礼尚往来相互吃请。规格高级了很多,动不动便是一整只羊。不过,高级起来的也仅仅是吃食而已,其他方面没什么大的改观,依旧是席地而座,目的在于接山川河谷之灵气。那时候大家都很年轻,爱玩,这样的风餐露宿有时十来天就会参加一次。人的心完全长在了山野里,让小风儿吹着,小草儿滋养着,只要能听一听小河流水哗啦啦的声音,便觉得日子是踏实的。

  我在团委工作时,单位上全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无不喜欢热闹,小小的一间办公室哪能盛得下如此多的青春能量。夏天又那么美,大家又都能歌善舞,总要释放释放吧。近了莲花湖,黄茨湾,南朔山;远了上五庄,群加,盘道;再远些便是互助北山,贵德黄河。谁也不耐烦做饭,吃食全都提前置办好,带足干粮,拖一台便携式录音机,冲进山野,席地而坐,吃一阵,唱一阵,唱一阵,吃一阵。别看平素工作起来,个个文质彬彬,星期天一进山里,一展歌喉,以书记为首,唱出来的全是野性十足的花儿。有一年,和海东行署团地委的一起联欢搞活动,也是在山里,但有搭的露天舞台。调音师试音箱时,随机播放了土耳其进行曲,几个年轻人一边筹备活动,一边冲到舞台上,手挽手跳起了芭蕾舞。即兴表演,毫无水准可言,可那快乐一下子渗了出来,年轻人的气场很快漫延到各个角落,使整场活动高潮迭起。第二天上班,大家的嗓子全是嘶哑的,腿疼,走路不由得东倒西歪。如今想来,当日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土耳其进行曲仿佛就在耳畔回旋。

  我到省城工作后,野炊成了稀罕物,户外做饭风尚几成文物。大家去户外全部喜欢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然后闷在帐篷里犯困。连约几个人去爬爬附近山头都成了奢望。野味儿荡然无存。

  有一次,一位乡间工作的朋友约请,说是叫了十来位友人到山里坐坐。他说有山,有水,有树林,一准儿合我心意。我心怀憧憬,放下所有的心事,随行到了山里。果然是优山美地,山也青,水也丽,四围鸟语声声。环顾四下,倒也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心自然也跟着飞了起来。东道主带来了一只羊,锅灶乃河边石头垒就。着实野趣得紧。可是,时间不长,问题来了。这位东道主他自己不会烧这种野外的灶,火怎么也旺不起来。随行朋友们全都是文坛才俊,吃还可以,估计没几个见过这种灶。大家拿出手机,一阵猛拍之后,全都围着灶瞎转,不知如何应付此等局面。东道主一脸的柴火灰,额前头发也烧焦了,可火就是旺不起来,锅里的水纹丝不动。这是在深山里,附近没有村庄。最后在大家的建议下,他上山去找牧羊人。许久,牧羊人来了。他在灶下只加了两块小石板,火便旺了起来。这位牧羊人便和我们待了一天,谁也不肯放他走。他走了,大家准得挨饿。我要去爬山,无人去,我便独自登上山头瞭望一阵,四面八方的寂静汹涌而至。山下河边吃肉喝酒的朋友们看上去是那么弱小,似乎来一阵风就能把他们全部吹走。天地如此辽阔,而世界如此寂寥。下得山来,发现草地毯子上已经组建了一支扑克牌阵营,四个人在核心位置战斗,其他人围在外面观阵。连多余说话的人都没有。好不容易熬到天色近黄昏,我吁了一口气,心想总算结束了吧。返程时,赢钱的那位朋友兴致大增,说,今天大家也没好好说说话,这样吧,我请大家去城里坐坐,见个面也不容易,说说话吧。到得一家茶餐厅,坐下没几分钟,等菜的工夫,扑克牌阵营再度结盟。我家住在郊县,非常远,这个时间点,着实无法独自回家,除非我有勇气步行三十公里的夜路。我还得仰仗他们的车送,实在无可奈何,便坐在一位朋友旁边观他出牌。最后,这位朋友不多不少稳赚二百伍拾元。阿弥陀佛,这次野炊总算完了。自此我终于明白,我的野餐时代早就结束了,如同我的青春岁月一样,野餐于我已成了追忆和梦想。

  今年惊蛰降下几场雪,想起民间“惊蛰冷,冷半年”之语,不由翻翻日历,信手所到处竟是夏至一页。这一日总能让人充满希望。莲花湖的冰雪在消融,我每日去散步都能听到湖底不断传来叮咚声。我的耳畔已回旋起远方的清泉出山的声音。青海的夏天,想一想都是透着美的。

  曾经喜欢过一部电影:《桂河大桥》。影片中,波恩上校带着部下众将士走向战俘营。一行人马走过桂河大桥时,齐声高吹口哨。这段音乐轻快、明丽,仿佛前方等待他们的不是荷枪实弹的日军,而是一场营地上的野餐。这段曲子总让我想起青海的夏日。趟过哗哗作响的小河,走到林边空地,头顶蓝天白云,野餐时刻将至,嘴里就该哼起这样的调子。

  【作者简介】夏木,青海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清明》《天津文学》《美文》《黄河文学》《时代文学》等刊物。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