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老人的牙

时间:2023/11/9 作者: 雪莲 热度: 14580
张启元

  多年了,我从来也没有认真关心过父母亲牙齿的健康。

  初冬的一个晚上,走进家门,看出父亲的气色不好。但和往常一样,他依然给我倒了一杯热茶,便不声不响地坐在垫子上,勉强地看起了电视。脸上却还是一副痛苦的样子,也许他无法掩饰。母亲说,父亲的牙已疼了几天,前些天一般是进入深夜才疼,而近几天,还没看完新闻联播就已疼痛难忍了。

  俗话说:

  “牙疼不是病,疼死没人问。”按传统的看法,牙病好像不危及生命,疼疼而已,无大碍。其实,牙齿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牙疼也是特别难挨的。牙齿是消化系统的第一关,是食物的破碎机。如果第一道工序的破碎效果出了问题,就会给胃、肠等消化系统带来很重的负担,从而影响整个消化效能。牙齿又是发音的辅助器官,如果它有恙甚至没了,即使舌头的本事再大,也是吐字不清,音调不准,影响交流。现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又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一口整洁的牙齿,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风貌。

  记得我还很小的时候,母亲的牙就一直不好。那个年代,农村医疗条件很差,牙疼时,常咬些花椒和丁香叶等东西,甚至用火钳烫的办法来止疼。现在想起来,这些土办法不但不能根治牙疼,而且会火上浇油,甚至会破坏牙齿和味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母亲的牙白天黑夜都在疼。夜深人静时更显得无法忍受,常常是从晚上呻吟至黎明。姊妹们最担心的就是母亲牙疼,每次母亲牙疼得无法忍受,我们做儿女的又无能为力,内心真是无比难过。有时,听着母亲呻吟,姊妹们偎依着哭成一圈。后来,为了避免疼痛,干脆疼一个拔一个,拔牙就成了母亲的家常便饭。

  我轻轻地掰开了母亲的嘴,忍辱负重的母亲,除了几颗门牙,仅剩下一对大牙。吃饭时,她只能用舌头往这对大牙上拨食物,一不小心就咬烂舌头。大多时候,用牙床挤压几下,索性囫囵咽下。表面上坚强如铁的父亲,嘴里面也是残缺不全,一片狼藉。我仔细检查着他们的牙,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名状的酸楚。在我眼里从来不被任何事物击垮的他们,已被岁月摧残成这个样子。我让妻子拿来纸笔,仔细地画出了父母牙齿的状况。我本想给他们讲些牙齿的重要性,但面对眼前的一切,我还能说什么呢?

  此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前些天听翟鸿樂教授讲传统思想时的一幕:一个经营高档洗浴中心的老板,自己也是保健专家。这个洗浴中心每天要接待几百甚至上千位顾客,生意十分火爆。因此,他很少回家看望老人。有一天,他终于因急事回到父母家中,办完事,在父母的再三挽留中,他耐着性子吃了一顿晚饭。饭后,母亲说父亲的背疼,他说自己会按摩,便说服父亲由他做一下简单理疗。当他把一双熟练的手放在父亲的脊背上时,他专业地、本能地悟到,父亲的脊椎严重变形。那个他在小时候当战马骑的父亲的脊背,那个年轻时顶着全家老小生计的脊梁,那个在他记忆中一直挡着全家风雨的父亲的身板,已变得干瘦、弯曲、枯竭。他的眼泪涌出眼眶,一滴滴落在父亲的枯背上,也落在了他的手背上……他无声地按着父亲的背,耳边回响着父亲“我知道你工作忙……”的话语声,让无声的眼泪尽情地无声地流着……但他似乎从灵魂深处感悟到,自己闯荡这么多年,有过太多的胜利和骄傲,但从来没有像此时此刻这么平静和值得。

  有一篇叫《色难》的文章中引用了几位大学生深入社区居民家庭的调查情况,让人反思:

  他们通过调查100位老人和100位后辈,了解老人见到儿孙及儿孙见到老人时的表情及脸色变化。调查结果显示,100位老人见到儿孙时,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得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嘘寒问暖,情意融融。

  我们周围的很多人觉得,自己家庭负担太重,社会竞争的压力又大,在这种环境中,让父母吃饱穿暖就是孝顺。不会去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更不会去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老人的精神需求,也一概不闻不问。更有甚者,把生育养育自己的父母,因年迈体弱而变成了包袱,想竭力去甩掉。

  《论语·为政》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当今自以为很孝顺的人,只把老人养起来就以为尽了孝道。家中的狗和马这些家畜,都能得到喂养。如果不去尊敬、爱护、理解,养老人和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其实,供养老人吃穿并不难,难在对老人的精神抚慰上。每当我们回家看看父母亲时,都在口口声声说“自己忙”。在宽厚仁爱的父母心中,你比口中表述的你还忙。他们毫不猜疑地地理解着我们,甚至比我们自己理解得更深、更真。当我们吆五喝六、醉生梦死的时候,在我们麻将桌上挖空心思的时候,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真的那么忙吗?真的连隔三岔五回家看看父母亲的时间都没有吗?我们所谓的“孝”,可能更多地体现到了物质上,而当我们向父母亲扔下几个钱,撒手离去时,父母亲孤苦伶仃地忍受着精神上的寂寞和疾病的折磨。

  常言道:“上了公粮不怕官,敬了父母不怕天。”这个“天”就是民意,就是大家的口碑,就是父母那份浓浓的期盼,就是自己心中的那杆秤。只要我们顺应了这个“天意”,我们心里就会踏实。

  在不远的几十年后我们就到父母现在的年岁了。到那时,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他们的心,才能理解父母到底需要什么?我在想,做儿女的应该心怀感恩之情,多想想长辈们的付出和哺育之恩。平时抽点时间,回家多陪老人坐坐,多和父母聊聊。多听他们唠唠。也许有时不免惹他们生气,那都没有啥。从现在起,我们应该多一点实际行动,多年后就会少一些悔恨,哪怕在他们“百年”之后,少淌几滴泪、少烧几叠纸。说服工作持续了不短的时间,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父母亲终于勉强答应看牙了。我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开始为父母久病的牙齿进行治疗。城南“青海仁济医院”口腔科的闫新林主任,用他精湛的医术,耐心和周到的服务,该补的补,该镶的镶,该修的修。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父母的牙齿基本恢复了功能,我的心这才轻松了下来。

  如今,家里的餐桌上不再有太多的限定,饭菜花样也略有改观。一家人坐在餐桌上,看着父母津津有味地咀嚼着香甜可口的饭菜时,作为儿子,我的心里无比坦然、欣慰和踏实。同时,我也默默地祝福二老心情愉快,身体健康!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