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河湟“花儿”与江南民歌口头程式研究(七)

时间:2023/11/9 作者: 群文天地 热度: 15317
杨生顺

   (十五)+++++不+

   “+++++不+”程式与明代《山歌》之“天上星多月弗多”“日落西山影弗高”等程式颇为相似,却是一种独立的新程式。

   在四句式民歌中,此程式有时出现在第一句中,如:

   江苏民歌:

   早上爬起雾不开,

   手拿兰花顺墙栽,

   如若情郎认不得路,

   顺着兰花一路来。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184 学林出版社 2011)

   南京六合亦有同上作品,如:“早上起来雾不开,奴拿兰花顺墙栽。要是情哥你认不得路,沿着兰花一路来。”

   上海亦有此类程式的民歌,如:

   今夜吃饭饭不甜,

   手端饭碗立门前,

   失手打碎青花碗,

   心思落在妹身边。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223 学林出版社 2011)

   此类程式有时出现在前两句中,如:

   江苏省无锡县民歌:

   云里望月月不明,

   雾里看花花不真,

   浑水里过河心无底喏,

   勿知阿妹她哪样心。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35 学林出版社 2011)

   江浦民歌中,有时出现在第三句中,如:

   可知红花怎样开,

   小树怎样长成材,

   花不勤浇花不开,

   树不整枝不成材。

   (姚鸣凤、陈秉坤《南京歌谣谚语》P14 南京古籍出版社 1990)

   有时出现在一、三、四句中,如:

   上海市青浦县民歌:

   刀斩白藕丝不断,

   倒折杨柳活转来,

   雾打嫩菜心不死,

   恩爱夫妻拆不开。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163 学林出版社 2011)

   有时整首作品皆为此程式,譬如:

   风吹云动天不断,

   水推船移岸不移,

   道断藕断丝不断,

   隔山隔水情不变。

   (网络)

   此类程式的江南山歌也进入了河湟地区,如:

   天上起云云不单,

   河里起雾助天干,

   蚕儿吐丝要吐光,

   半路丢姐心怎甘。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139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吴歌的此类程式对河湟“花儿”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四句式“花儿”中,此类程式大部分出现在第一句和第三句中,如:

   城头上跑马马不怯,

   城根里思想个你哩;

   刀子儿剜肉者我不怯,

   煨你的心肠儿有哩。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青海省大通县卷:大通花儿集》P27 青海大通县文化馆 1986)

   碟子里养鱼水不宽,

   金鱼儿要受罪哩。

   迷信的钱财我不贪,

   一心儿攀花儿哩。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126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河湟“花儿”中,此程式又有创新,变为“++不++不+”,如:

   风匣不拉锅不热,

   锅热时要炒个肉哩;

   一处儿不到心不热,

   心热时要做个啥哩?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青海省大通县卷:大通花儿集》P59 青海大通县文化馆 1986)

   少部分出现在第二句和第四句中,如:

   天拉了云彩地拉了雾,

   地湿者雾气不散;

   我搬了石头你修了路,

   长走的路儿不断。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青海省大通县卷:大通花儿集》P36 青海大通县文化馆 1986)

   黄河沿上的水鸭子,

   石头儿不打时不飞;

   我搭尕妹妹配对子,

   刀扎棒打时不悔。

   (朱刚:《“山花”烂漫映“少年”——西北花儿拾萃》P98 青海人民出版社2018)

   也有一些出现在第二句中,如:

   雷响个三声海动弹,

   海里的鱼娃儿不安;

   阿哥们好似白云伞,

   你走哈留不下半片。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青海省大通县卷:大通花儿集》P17 青海大通县文化馆 1986)

   石头上栽花难扎根,

   干崖上庄稼么不成;

   尕妹子待人不实心,

   心坎上冻一层寒冰。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青海省大通县卷:大通花儿集》P99~100 青海大通县文化馆 1986)

   吴歌的此类程式在六句式“花兒”中也有,如:

   青石头崖里的药水泉,

   万鸟飞,

   常年里吸给的不干;

   要搭我俩的婚缘儿散,

   三九天,

   青冰上开一朵牡丹。

   (剑虹、周健《甘肃民歌选(花儿)》P98 甘肃人民出版社1957)

   此作品的第三句就用了“+++++不+”程式。

  

   (十六)山歌不唱(不唱山歌)ABB(ABC)

   明代《山歌》中有一首《唱山歌》:

   郎唱山歌响铃铃,

   北寺塔造起子两三层。

   南山和尚塔上打拳露出子个样真本事,

   下头人快活难为子上头人。

   这首作品的起兴句“郎唱山歌响铃铃”起兴。后世江南民歌亦有这种唱山歌如何如何的起兴,如下:

   吴县民歌:

   山歌好唱难起头,

   木匠难打雕花楼,

   铜匠难打双簧锁,

   铁匠难打钓鱼钩。

   (《吴歌》P3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4)

   这首江南民歌的起兴,内容上与唱山歌有关。“山歌好唱难起头”道出了唱山歌的一些基本规律,即唱山歌本身不难,难的是开头,这就凸显了起兴程式的重要性。

   此类吴歌亦传入西北,如:

   莲花山“花儿”:

   唱起山歌难起头,

   木匠难修转角楼,

   铜匠难刻双绣球,

   画匠难画凤凰头。

   (雪犁《莲花山情歌》P27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4)

   这首莲花山“花儿”与吴县民歌就像“双胞胎”,起兴与内容架构非常接近,可以说,这首莲花山“花儿”就是一首保留在洮岷地区的吴歌。

   前面说的是唱山歌如何如何,那么不唱山歌又如何?江南民歌中这样的作品甚多。如下:

   江苏苏州民歌:

   山歌勿唱寂咚咚,

   树叶勿唱哪来风?

   六月里无风难过夏,

   十二月里无郎难过冬。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4 学林出版社 2011)

   杭州民歌:

   山歌勿唱冷悠悠,

   芝麻勿打勿出油,

   糯米无药勿成就,

   河里无水便成洲。

   便成洲哎!

   乖姐无郎不风流。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5 学林出版社 2011)

   “寂咚咚”“冷悠悠”属“ABB”式词组。由此此类山歌的起兴程式可归纳为“山歌勿唱ABB”。

   此类吴歌中,除上述“ABB”类型煞尾外,还有“ABC”类型的,如:

   吴县民歌:

   山歌勿唱要陌生,

   劈面碰着唱歌郎,

   旧年搭倷一年勿曾碰头,

   今年要搭你梅花开放唱到菊花黄。

   (《吴歌》P8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4)

   上海嘉定民歌:

   山歌勿唱勿风流,

   猪油勿煎勿出油,

   梧桐落叶心勿死,

   河里无水便成洲。

   勿同妹撩心勿休。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48 学林出版社 2011)

   上面的“要陌生”“勿风流”,可看作“ABC”式。

   江南民歌中,“山歌勿唱”,有时为“山歌不唱”,譬如:

   浙江瑞安民歌:

   山歌不唱心不开,

   大路不走生绿苔,

   地主恶霸不打倒,

   翻身日子哪里来?

   (《中国各地歌谣集:浙江歌谣》P194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

   此类否定式起兴,也见于河湟“花儿”中。

   不唱山歌着冷嗖嗖,

   唱“花儿”要闹个五洲;

   闹到个九州的十八县,

   要闹得黄河水倒流。

   (李少白、李养峰《河湟花儿大全【第一卷】》P34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1)

   这首作品的第二句句末“五洲”与第四句句末的“倒流”都是二字尾,显然是一首河湟“花儿”。这首“花儿”的起兴句“不唱山歌着冷嗖嗖”明代吴歌“郎唱山歌响铃铃”语序程式完全相同;与后世江南民歌之“山歌勿唱寂咚咚”“山歌勿唱冷悠悠”等起兴程式相同,不同之处只是语序:后世的江南民歌多为“山歌勿唱+++”,河湟“花儿”则是“不唱山歌ABB”。

  

   (十七)++++ABB

   明代《山歌》中有较多的“++++ABB”类起兴程式,如下:

   吃娘打子哭哀哀,

   咦见情郎踱搭来。

   黄丝草无根天养活,

   荷花荡里藕船来。

  

   东南风起响愁愁,

   郎道:

   十六七岁个娇娘那亨偷,

   百沸滚汤下弗得手,

   散线无针难入头。

   这些吴歌的首句“吃娘打子哭哀哀”“东南风起响愁愁”均为“++++ABB”程式。此类起兴程式在后世江南民歌中很普遍。

   宝山民歌:

   天上乌云薄消消,

   年轻寡妇最苦恼:

   三岁小儿无爷叫,

   千斤重担啥人挑?

   (林宗礼、钱佐元《江苏歌谣集成(第三辑)沪海区》P53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出版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

   浙江杭州市桐廬县民歌:

   莫嫌山歌音轻轻,

   轻轻山歌悠悠情,

   听歌要听歌中意,

   听锣要听锣中音。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210 学林出版社 2011)

   这两首作品首句中的“薄消消”“音轻轻”都是“ABB”式。第二首作品的第二句之“轻轻山歌”,接的是第一句句末的“音轻轻”,明显采用了顶针修辞。“听歌要听歌中意,听锣要听锣中音”两句并列,这是江南民歌惯用的手法。

   日落西山红堂堂,

   推开纱窗望情郎,

   望郎望得眼睛酸,

   念郎念得舌发烫。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216 学林出版社 2011)

   江浦民歌:

   太阳下山黑漆漆,

   麻雀落在竹园里;

   燕子落在高梁山,

   情哥落在姐房里。

   (林宗礼、钱佐元《江苏歌谣集成(第一辑)金陵区》P144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出版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

   这两首南方民歌的起兴句“日落西山红堂堂”“太阳下山黑漆漆”,涵盖了江南民歌“++++ABB”“日落西山+++”“太阳下山+++”三种惯用起兴程式。

   用“++++ABB”起兴的吴歌,也传入了河湟地区,有一组作品是这样的:

   妹妹碾米在场东,

   石雕碾子千斤重。

   哥偷跑来问妹妹,

   许我终身大事情。

  

   妹妹为人响铮铮!

   句句话儿铁打钉:

   若要我俩婚姻散,

   碾米碾子飘空中。

   (许英国:《青海藏族情歌三百首(附汉族近代歌谣)》P142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编,1984)

   为什么这是遗留在河湟地区的江南民歌呢?原因有二:一是第二首作品的起兴句“妹妹为人响铮铮”与明代吴歌的起兴句“东南风起响愁愁”“郎唱山歌响铃铃”皆为“++++响BB”程式。二是青海不产米,“妹妹碾米在场东,石雕碾子千斤重”和“碾米碾子飘空中”完全不是河湟地区的生产场景,这两首民歌坦然直白,完全是江南民歌的特色与风格,“碾子”是吴语方言。

   此类程式的吴歌,在河湟地区有过变异的迹象——

   九曲黄河浪滔滔,

   一片情心跟水漂。

   心急比水快千倍,

   飞到天涯把哥找。

   (许英国:《青海藏族情歌三百首(附汉族近代歌谣)》P131~132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编,1984)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首古老的青海民歌,但仔细分析却不是这样。从起兴句看,“九曲黄河浪滔滔”为“++++ABB”程式,以黄河起兴的江南民歌也是有的。从整体结构看,与现在的大部分河湟“花儿”不同,第二句“跟水漂”与第四句“把哥找”均三字煞尾。从情感基调看,歌词意思句句顺承,极富浪漫色彩,“心急比水快千倍”,顺承上句“一片情心跟水漂”,极尽夸张之能,作品风格与江南民歌极为相近。

   天上大雨发拉拉,

   我打雨伞到东洼,

   半路上碰见花花妹,

   快把雨伞送给她,

   妹妹想拿又不拿,

   怕我淋湿难回家,

   我说只要妹不湿,

   我愿作一只浮水鸭!

   (许英国:《青海藏族情歌三百首(附汉族近代歌谣)》P137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编,1984)

   这首作品采用了賦体手法,描写了天下雨,路遇“花花妹”,雨中送伞的场景。这也是保留在河湟地区的一首吴歌。除八句式的赋体与第二、四、六、八句三字尾外,“天上大雨发拉拉”包含了吴歌“天上+++++”“++++ABB”两种起兴程式,并且“我愿作一只浮水鸭”就是吴歌中的句子。

   此类吴歌还收录在河湟“花儿”中。如:

   天上星星一撮撮,

   星星伴的月亮哥,

   月亮伴的娑罗树,

   贤妹爱的小阿哥。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72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这首所谓的“花儿”,不论起兴程式,还是谋篇结构;不论思想内容,还是情感基调,皆符合吴歌的特征。“天上星星一撮撮”包含了“天上+++++”和“++++ABB”两种起兴程式;“月亮哥”是南方人对月亮的称谓;后第三句采用并列式,是吴歌中常见的结构。

   “++++ABB”起兴程式,在河湟“花儿”中也是有的,如:

   青苗的地里绿盈盈,

   我当了纱绸子了;

   唱一声“少年”了肉儿听,

   我到了你前头了。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86-87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这首“花儿”的第一句“青苗的地里绿盈盈”,便是“++++ABB”式起兴。“绿盈盈”与保留在河湟“花儿”中的另外一首吴歌有可比之处,这首吴歌是这样的:

   隔窗看见桂花林,

   桂花开的水盈盈,

   心想桂花跟前坐,

   没有穿针引线人。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66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这首吴歌是一首典型的“隔”类起兴的作品,第二句“桂花开的水盈盈”与上面河湟“花儿”的“青苗的地里绿盈盈”,不仅用词相同,而且有“++++ABB”的共同程式。

   此类程式的河湟“花儿”还有如下作品:

   菜籽花开亮晶晶,

   石榴花开者水红;

   你身上得下相思病,

   冇有个看好的先生。①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青海省大通县卷:大通花儿集》P208 青海大通县文化馆 1986)

   这首“花儿”的第一句,兼具吴歌“++花开+++”“++++ABB”两种起兴程式。(全文完)

  注释:

   ①“先生”:河湟方言,即大夫、医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