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红军长征
红军沟
1936年7月3日至27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共2万余人经过我省今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先后历时20多天,在当地进行了广泛的抗日宣传。其间在班玛县亚尔堂子母达沟口的石岩上书写了“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的标语,当年红军书写的标语至今仍然清晰可见,成了青海现存革命遗迹之一。后来人们把亚尔堂子母达沟称为“红军沟”。
二、西路军悲壮历程
1936年冬,中央军委指示工农红军第三十军、第五军、第九军和四方面军总部组成西路军,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作战新计划》,在甘肃河西地区创立革命根据地,以打通国际通道。西路军在河西走廊遭到以马步芳为首的西北军阀的顽抗阻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虽经英勇奋战,最后数千红军健儿壮烈牺牲,6000多人被俘,被马家军押解到西宁。1000多人被残杀、活埋,1000多人被押往兰州邀功请赏,3300多人被编为“新二军工兵团”,强迫从事开荒、修渠、建桥、修建营房、开挖窑洞、筑路等苦役劳动。
(一)惠宁桥遗迹(已毁)
惠宁桥建在西宁小桥地区的湟水上,建成于1937年,桥址在今新宁桥东侧10余米处。由于当时小桥地区修桥工程已经动工,在马步芳的授意下,工兵团调拨一部分被俘红军战士承担此工程的土方开挖、石方搬运和排水工程。三月高原,春寒料峭,寒气袭人,许多战士衣不蔽体,没有鞋袜,只得用毡片裹足,双脚红肿。工地上设备简陋,人拉肩扛,每天黎明即起,黄昏收工,工作时间常在12小时以上,而且一日三餐尚不固定,忍饥挨饿,倍受折磨。监工稍不如意,“轻者压铁杠、打皮鞭,重则往往非刑致死。”在这种非人待遇下,不少体弱有病者,在皮鞭下离开了人世。 凝聚着红军战士血泪的惠宁桥在1937年秋季竣工,马步芳取名“惠宁桥”。该桥跨径50米,三孔,载重量为七吨,“桥墩及两头桥台皆以花岗石、白灰砌成”,桥面宽五米,两侧设有木质栏杆,涂黑灰色。由于桥面狭窄,虽只能容单车通过,但被誉为当时西宁地区最好的一座桥梁。在青海的桥梁建筑史上,惠宁桥只存在了短短的20年。
(二)孙玉清将军殉难处(已毁)
孙玉清(1909年—1937年),又名孙宝善,湖北黄安(今红安)人,红军著名将领。1929年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作战勇敢,1931年升任营长,在攻打黄安县城时,率领全营首先攻入城内,因功升任红四方面军三十二团团长。次年在转移川陕边时,该团力挫围追之敌,被授予“以一胜百”的锦旗,孙玉清也获“战将”之称,被提升为第七十三师师长。由于作战勇敢,屡建战功,在部队中享有很高威信。1934年,被破格提升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军长。1936年7月,孙玉清调任第九军军长;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奉中央军委指示,孙玉清率领红九军随西路军挺进河西走廊,在甘肅河西走廊地区与国民党西北“剿匪”第二防区司令马步芳的10余万军队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1937年3月,在酒泉南山三道湾不幸被俘,后被敌团长马忠义从张掖押解到西宁,不久即被杀害于西宁东关马忠义住宅后院(后为新华布鞋厂)马厩中,时年仅38岁。
1987年,西宁市人民政府在孙玉清军长就义处修建了孙玉清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上方是孙玉清汉白玉头像,下方是徐向前元帅亲笔题词:“孙玉清烈士永垂不朽”和纪念碑铭。纪念碑西侧是展有孙玉清革命事迹的橱窗。该遗址纪念碑在城市改造中拆除,迁至西宁烈士陵园内。
(三)青海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循化县红光村
红光村(原称赞卜乎,以撒拉族为主的聚居村)。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全国唯一由被俘西路红军战士修建的红色村庄、清真寺、红军小学。红光村被确定为青海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7年,青海军阀马步芳把从甘肃河西走廊被俘的西路红军战士押解至西宁后,除残杀、活埋之外,从中挑选一些组成“工兵营”,驱使从事修路、挖窑洞、修桥等苦役。1939—1946年间,其中400多名被押解到现在的循化县查汗都斯乡赞卜乎、建设堂、宗吾、占群等地伐木垦荒、修路、建房等,期间在赞卜乎开垦荒地1700多亩、水渠7000米、住宅60多处、围墙5000余米,及学校、清真寺、油坊各1处等。赞卜乎清真寺和小学就是由被俘的红军战士设计、取材、施工而修建的。被俘西路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在建筑物上巧妙地雕刻和镶嵌了五角星、镰刀、锤子、“工”等图案,以表达对革命的向往和坚贞的决心。期间,160多人死于劳役,少数人逃离。至今村内尚保留有当年红军战士使用过的桌椅、磨盘。1987年,循化县人民政府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题写的西路红军纪念馆碑文“红军精神光照千秋”,将赞卜乎村更名为“红光村”,赞卜乎小学更名为“红军小学”。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西宁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南川东路烈士陵园内。烈士陵园建于1954年7月,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市区凤凰山下,西依南川河。陵园由纪念碑、烈士墓、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组成。园内最高处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墓,早在1954年,西宁市人民政府就挖掘收集了死难烈士的遗骨,安葬于陵园正中,并隆重集会进行公祭。墓穴为圆形,墓体呈白色,直径3米,安葬着孙玉清等840位红军烈士。陵园内纪念碑背靠烈士墓,正对陵园大门,上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为朱德元帅所题。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是全国唯一的西路军国家级烈士陵园,馆名为徐向前元帅所题,门前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群雕塑像,基座上刻着李先念同志的题词:“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1989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被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评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景区”,2006年5月被团中央命名为“第四批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纪念馆已成为西宁市景观之一,它记载了红西路军的战斗足迹,是红西路军艰苦卓绝英勇战斗的缩影,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红色教育基地
(一)红军沟(内容见前)
(二)循化县红光村(内容见前)
(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内容见前)
(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青海原子城
原子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总面积1100多平方公里。它是我国建设的
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这里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原子城建于1958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故称为“原子城”。“原子城”是原青海221厂所在地。1995年5月15日退役,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海镇,现为海北州府所在地。2001年,青海原子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原子城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四、革命人物
寇从善(1915—1976年),字子云,曾化名赵君侠、李伟,湟中上新庄东沟滩人,是我省最早的共产党员。1935年,寇从善在北平蒙藏学校读书时,就参加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并积极参加进步组织“南下请愿团”;返回北平后,又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七·七事变”后,他奔赴延安,在陕北公学学习,结业后,中共中央派他到青海筹办“八路军驻青办事处”。当他行至兰州时,因遭马步芳严密封锁而未能成行,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主任谢觉哉命其重返延安。在延安,寇从善经林伯渠、成仿吾介绍,入中央马列学院学习,1938年,经李先念、张明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寇从善从马列学院毕业后,张闻天传达毛泽东指示,让其回青开展地下活动。1942年,寇从善在民和三川地区发动学生抗粮;次年又到贵南地区调查马步芳的统治罪行,因行踪暴露,1945年被军警逮捕入狱。在狱中,他英勇不屈,被严刑拷打致残,出狱后,1947年赴兰州向党组织汇报工作,因伤势未愈,被送至甘肃省高台县养伤。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高台县人民政府秘书、县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但在“文革”中遭到诬陷迫害,1976年蒙冤病故于狱中。1979年,中共张掖地委为其平反昭雪;1987年9月,湟中县委县政府在湟中县鲁沙尔东山公园建成“寇从善同志纪念碑”,以纪念这位我省最早的共产党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