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形势下的中学美术教学

时间:2023/11/9 作者: 群文天地 热度: 8718
■薛洁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与进一步深化,美术教学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绘画教学替代美术教育的现象,结合当代中学生个性发展特征,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使中小学美术教育更加符合当前全面推行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美术教育的功能:

“一谈到艺术教育我们总谈到技巧,我们不应忘记通过艺术还要学习人类的博爱、情感、知识、道德等,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艺术是一种预兆的语言,它把人类的未来展示给我门,艺术将我们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艺术也是一把钥匙,它能打开一个混沌世界以外的大门”。这是美国教育家马丁·杰史逊在其《创造性》一书中对艺术教育的精辟论述。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与进一步深化,同时基础教育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和实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功能已由单纯重视传授知识转向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当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丰富的世界美术优秀作品,从中提高自身对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人格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因此美术教学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绘画教学替代美术教育的现象,结合当代中学生个性发展特征,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使中小学美术教育更加符合当前全面推行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颁布实施的《美术课程标准》中,美术教学特别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由于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思想、意识、情感和需求的个体,因此在受教育过程中他们是平等的参与者、合作者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这就要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当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人格。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改变传统的“教—授式”方法,摆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扮演模仿者的角色。要注重“教”和“悟”的关系,提倡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者教师应当充分尊重与爱护学生,不能以学生的技能和学习差异来判断与评价学生。传统的美术学习评价体系严格地说更多的是对学生先天美学遗传素质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其自身努力的过程,挫伤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和信心。因此教师要改变错误的评价观念,真诚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美术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多为被动的、肤浅的,且流于形式。美术教学里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或亲自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鉴于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在这种探究过程里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体验”这一心理过程,尤其是情感的体验和积累,其目地在于改变学生不良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由于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它可以跨越学科的逻辑体系而不受学科内容所限制;综合性——在学习过程中它是通过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分析去解决问题;实践性——包括问题本身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等特点,因此通过深入细致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美术学习从按部就班式的被动学习走向富于创新精神的主动学习。

四、美术教学要体现课程的人文性质

《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的学习领域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特别是在“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里是最能体现出美术的人文性质的。新课标还将人文性理解为:“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这就是我们应当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美国的费德门教授提出了美术欣赏的程序,在学校美术教学中有着较好的可操作性,在世界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认为美术欣赏的程序是:描述、分析、解释、评价。这个程序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美术作品,给学生创造一个主动探索的机会。当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然而美术在这些方面却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作用。因此在进行“欣赏.评述”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美术课程具有的丰富的人性化内涵,在分析美术作品时不仅要讲美术技法,更要从美术文化上进行分析,将作品放到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去学习,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和身边的美术现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美术作品的讨论和评述,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性体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美”的熏陶。

  [1]徐建融.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彭锋.美学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