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长短,文章皆有得失。有时,我们不必过多在意一篇文章究竟有多完美,也无需过甚计较文章的粗疏之处,能从中获得一两点启迪,对阅读来说,就已足够。文学本身就不是一件吹毛求疵的事情。作家是各种个人视角的天然守护者,个人视角下,世界总是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形,获得不同方位的切面。于是,一个浑然的世界,在文学中,往往以各式各样的面孔现身。
“年华本纪”作为《美文》(下半月刊)的固定栏目,是典型的以作者个人视角讲述自我青春的文学空间。本期我们着意筛选了两篇对大多数人来说略带陌生化或者神秘色彩的青春经历。《局解记》来自一位医学生的解剖课手记。“局解”“大体老师”“希波克拉底誓言”,这些作者在文章开头标注的专有名词,清晰表征着它的不同。我们总是喜欢用“鲜活”形容生命,那在生命的尽头,人体又是何种状态,我们的价值能否在死亡后延续,或许医学生能给我们一个新颖的回答。《永无止境的语文课》讲述的是一位工科生在大学里与人文学科的情缘佳话,这一独特的个体经验,印证着在工具性、实用性之外,在大学分科而治的事实里,人文学的学科向度正是寻绎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原来我们概念中的“大学四年”,在不同人的体验和记忆中如此缤纷。拿着文学的万花筒,每次望去,都不尽相同。
真正有活力的思想,通常來自于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不是从书本再到纸上。真正吸引人的文学也是如此。倘若理论和口号令人乏味,那么充盈着个体经验的文章,或许还能多少生出些令人情真意切的感动和遐想。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