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英 (Wikanda Chaninwongsiri),泰国人。本科毕业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硕士、博士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现为泰国维智教育集团(TWEG)总裁。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范畴中,“签诗”(也被称为“灵签诗”“灵符”“籤诗”“签书”“签词”“签辞”“运签”等)指的是一种在宗教(常见于道教、佛教等)寺庙场所供信徒占卜预测吉凶的物品;这种诗歌类型从文体上讲是属于一种介于寻常交际语言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诗歌之间的文体。“签诗”的物质载体“签”大多用竹子、木材等材料制成,签子储放于签筒内,由占卜者随机抽取,然后由寺庙中的签诗解读者依据签诗本上的译文解读所抽签诗的内涵,借此对人们特定的占卜意向(如婚姻、官运、财运、求子运等)进行卜算。
签诗的泰文表达是中国潮州话“签诗”的音译,这项民俗活动肇始于泰国的华侨社会,而早期的泰国华侨,多由中国广东的潮汕地区迁移到泰国来;另外,基于一种经验的考察,“抽签”这个活动,除了受到现代泰国人的欢迎外,大部分的中式、泰式和中泰合璧式寺庙也都备有签诗,提供给前来寺庙拜佛、 做善事的人求取。在泰国,抽签属于个人的信仰,乃是基于个人对签诗的信赖程度。
有的人认为签诗是一个既迷信又无聊的玩意儿,但也有部分人对抽签的仪式与签诗的内容深信不疑。泰国曼谷的法律大学期刊曾登载一篇文章,描述了“签诗”在泰国民众心目中的地位,文章认为签诗并不是迷信、无聊的事,而是一种透过心灵与神明对话的方式,将人们对神明的信赖与崇敬融合在一起,然后通过签诗的内容,使用相对简单直白的言语陈述,表达出应对生活的基本态度,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作为一种心理作用,签诗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鼓励人们的生活信心,给将来的生活带来愿景与希望。泰国签诗受到中国签诗的影响很大,大部分的泰文签诗都是采用诗词撰写的方式而产生出来的,也有少部分是透过口头陈述编写的,签诗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以提供占卜算命为目的,另一部分则是拿来提醒、教育民众的。签诗内容大部分都是用隐喻的方法编写完成的。这有助于对文学写作的提升,尤其是在写诗方面;同时签诗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有助于解决人们在家庭与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对签诗内容中的语言与文化方面进行观察,可以发现,签诗的内容主要涉及财富、运势、婚姻、六甲、疾病、诉讼、教育、失物、成功、行人、事业与安全等几个方面,此外,从签诗中所使用的言语表达方式,也展现出当代社会与文化面貌的特色与多样性。
一
文学是社会的反映,所以文学的内涵里面、多多少少存有社会的真相,诗歌里所传颂的社会经验,也表现出诗歌的思维与社会的心理;而且由于诗歌也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对文学与诗歌的影响,肯定会受到社会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哲学等方面的影响,并在文学与诗歌的内容上呈现出来;所以,文学与诗歌对社会的影响,无论是诗歌的外在或内在,都将对社会造成影响。
中国的占卜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体系最为健全、影响最为深刻的占卜文化。在中国庞大的占卜文化体系中,“签诗”作为一种特殊的占卜方式和交际符号,在中泰两国的跨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文学使者”的角色。历史悠久的卜筮、占卜文化源自于中国古代典籍《周易》,同时随着时代与社会变迁,并经过后代世人不断地演绎与再创作,逐渐演变为今日的签卜方式和签诗文体。然而现今签诗形式确切的生成年代,由于传统文人多将签诗、谶词视为旁门左道,史传亦多不撰录,在缺乏史料的情况下而难以稽考,所以,相关的文化积淀大多蕴藏在民间社会。据记述,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五代时期就有了签诗,而签诗故事的选用取材则上至《二十四史》,下至唐人传奇、宋人话本、《西游记》等民间文学、故事、戏剧等。签诗文化属于占卜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占卜文化书面化、理论化和文字化的产物。尽管从整个中华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占卜文化具有历史悠久的特点,但是真正奠定占卜文化基本框架和内涵的时代仍集中于唐代及其之前的时期。
传说占卜术早在三皇五帝时就已经出现,至迟也在殷周时期,《诗经》《左传》《尚书》等先秦典籍已有关于占卜、占星、占梦、堪舆术的记载。原始社会的人们面对神秘的大自然与日趋复杂的社会状况,往往会有一些无法把握和无可奈何的心理,他们面对这样的事物,在不断地进行着思考和探索,希望能够预知事物的结果,占卜习俗就是适应当时的社会心理需要而进行探索未来、预知吉凶的一种特殊方式。考察中国占卜文化的产生,比较成熟和有据可考的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青铜时代时期),在当时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人的认知水平也较低,朴素的科学精神尚未普及,“占卜”作为特殊的社会互动过程和符号交际方式得以产生了。此后,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动、巫术宗教力量的参与、社会群众的迎合下,成为一种贯彻于政治过程和世俗生活的彻底化文化行为。
早期的汉族人士是用动物的骨骼占卜,殷代开始用龟甲壳进行占卜。在少数民族中也有用动物的骨头之类占卜的遗迹,其时代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例如内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沟门村的富河文化遗址(距今五千年左右),出土有当时占卜所用的鹿类动物的肩胛骨,它有烧灼卜骨的痕迹。龙山文化时期,占卜习俗已经在中国很多地区流行,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的甲骨文就是其一,占卜者在卜骨的背面用火烧灼,烧成直径,有的烧灼的火候较高,其正面就会出现裂纹,主持占卜者就会按照烧灼和裂纹的情况来预测吉凶。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可以视为是最早的“签诗”文本。其实,早于殷的夏代也盛行占卜,人们往往根据卜兆来决定吉凶。同时,甲骨文也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王室几乎每日必卜,每事必卜,占卜频繁,大量出土的甲骨文是明證,这些都表现出了当时占卜习俗的时代特色。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关于天气,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早生贵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则更是需要卜问了! 至周代时,周人所占卜的范围极广,为疾病而占卜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夏商周时期的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占卜也因此成了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还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来进行占卜并对占卜内容进行解说,凡是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从中可知,殷商时期,国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祈问鬼神,事后将所问之事契刻于甲骨上。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如此看来,先秦占卜主要流行在上层社会中,为达官贵人服务,占卜的内容也大多是有关天象变化、农业丰歉、战争胜负、诸侯婚葬国家兴亡等,占卜仪式隆重、占卜过程繁琐。如殷商甲骨卜,从龟甲的选择、整修、到凿、钻、灼,到最后观兆、刻辞,相当繁琐,非一般百姓所能胜任,也并未在普通百姓中流行起来。
继甲骨卜之后,中国的占卜文化当中出现了《易》策。《易》策是以五十根蓍草为占具,蓍草不同组合的六十四卦中的某一卦,再根据卦相对照卦交辞,推断吉凶祸福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易》策相对于甲骨卜来说容易很多,所以逐渐取代甲骨卜占主导地位。周代的《易》策仍然是由国家专设大卜官执掌,也大多用于占卜军国大事,其占卜方法和原理亦非老百姓所能明了和执掌的。秦汉之后,随着社会的重大变革和平民百姓的文化提高,占卜术开始转向预测个人的吉凶祸福、婚丧喜庆、贫贱富贵、 穷达寿夭等,逐渐走向世俗化。与此同时,占术的花样也不断翻新,在占卜方法上也继续趋于易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灵棋经》这一更加简易的占卜形式,以十二枚棋子的不同组合为形式的占卜方法。《灵棋经》的占卜方法比起《易》策简便很多,但不管是对庙祝巫觋还是寻常百姓来说,仍要对棋子进行一定的排列才能得到卦象,并不能信手拈来,还不够简便,所以仍无法在民间广泛流传。到了宋代《易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研究,成为今天运签的基础。宋代时期,各种类型宫观寺庙大多备有灵签,灵签的形式也已基本齐全。现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尚保存有宋嘉定年间刊刻的《天竺灵签》善本,图文并茂,有诗文、图解、占卜吉凶判断等。
二
泰国人民的民族性格普遍比较随和,在生活上喜欢以“简单开心”为主。对此,从泰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难看出这个特点,比如吃饭、走路、聊天、开车等方面一般都会轻轻的、慢悠悠的、慢节奏地进行。另外,泰国人在社会心理上也很容易接受外来文化,无论西方、东方文化都能接受,但为了适合泰国人的性格与社会生活,有的会演变成泰国化的东、西方文化,移民到泰国的中国人所带来的求签仪式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泰国传统占卜文化中,本来没有“求签问卦”这个仪式,自从到泰国的中国人带着签诗传播并融入在泰国各处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演变,就变成泰国签诗文化了,尤其是求签仪式的演变更明显。在泰国年龄大一些的华侨华裔,在求签的时候,也会按照中国传统仪式去求签,但现代的泰国年轻人与成人去寺庙时,除了专门去拜佛之外,八九成都会顺便抽个签,无论是真的想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问自己想知道的未来,还是只跟着亲戚家人朋友抽签,没有任何目的,更谈不上“虔诚”。他们求签仪式的步骤都差不多,一般是先烧香拜佛,或给和尚布施东西,甚至捐钱做善事,然后跪在佛像前面,静静地双手合十,在心里问自己想知道的事情。每个泰庙在佛像面前或旁边差不多也都备有签筒,放入竹签,竹签上面书写号码,有的是阿拉伯数字,有的是泰文数字,另外在纸条上印刷“签诗”及号数,求签者摇动签筒抽签,然后依掉落出来竹签上的号码,找寻相对应的“签诗或签条”。求签基本上有如下几个做法:(1)摇签筒、拿到竹签看数字、找对应的签条,这种做法是最常见的;(2)不摇签筒而闭眼用手往签筒随便抽一个竹签,看数字,找对应的签条;(3)摇签筒,拿到竹签看数字,然后拿起掷筊双手合十或往地上扔,如结果是一平一凸,意思就是这个竹签是自己的,可以找对应数字的签条看看,但如果结果是同面,无论是两平面或两凸面,意思就是这个竹签不是自己的,要重新摇签筒,然后再扔一次掷筊,这样做直到掷筊的结果是一平一凸才可。我走遍几百所寺庙发现,当地泰国求签者用第三种求签仪式的做法很少见,大部分是华侨华裔的家庭,但随着社会文化变化,现代泰国人以方便为主,平时求签摇签筒拿到签支,就直接对照拿签条看了。在去找对应数字的签条时,也会出现如下不同的做法:(1)先看一下签诗的释文,如果觉得好或者比较好,再从放签诗的地方拿出来;如果签诗释文内容不好的话,有的人就只看看而不拿出来,不拍照存起。也有的人会拿出来,然后把那张签条折叠放在佛像下面或是佛像手里,求佛保佑消除不好的运气。我曾遇到一位求签者,她说“抽到不好签就不拿回家,将不好运气留在寺庙,恶运在佛祖的控制之下就不会跟着我走,同时受到佛祖保佑的我,不好的运气就会减少甚至会变成好的。”也有的人会直接把那张签条拿去烧掉。母亲曾告诉我:“当前泰国民间的做法是,如果抽到下签,代表有不好的事将会发生,解决办法就是把签条烧掉。换句话说,就是把不好的给灭了,只留下好的运气跟着我。”也有人把不好的签条扔到垃圾桶,还有的人却选择重新求签,希望能抽到好签。 (2)依对应数字找到签条后,就直接拿出来,无论抽到好签或不好的签,都要拿回去。他们觉得毕竟是自己求签问卦拿到的,就是神给我们的生活命运指导的,在不好的签条内容里头,同时也会印刷上佛教的教义,目的是要教导我们怎样地去面对问题、改善生活命运,即便是抽到好签,内容里也会有佛教教义,建议我们该做些什么,为了让我们过得更美好。值得一提的是,如抽到了好签,很多人就会把那张签条留在车子里方向盘的前面,有的放在钱包里,也有的放在家里的神龛、供奉神明的地方或是放在佛像前面等,除了让心里觉得踏实,也还是一种鼓励,更加充满信心地按照佛教教义去做,好好地过生活;当抽到不好的签时,也会考虑到签诗里所提出的告诫与改善运气的各种方法,尤其是佛教教义,因为信仰佛教,在心理上已经接受并依照那些教义去做,同时也希望佛祖能够保佑并且帮助改善自己的命运,所以很多人选择把不好的签留在庙里佛像的周边。
泰國人对佛教信仰是相当尊重的,哪怕签诗被看做是一种占卜、迷信的活动,但因为求签行为融入泰庙里,与烧香拜佛后的仪式产生连结,而且求签还具备了文化传播与构建公共空间的功能,所以多多少少也会影响民众、以佛教教义为生活的基础,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泰国人求签的仪式和步骤,也随着泰国人的性格与佛教信仰而发生演变。如果观察与分析泰国北部寺庙签诗的语言形象、内容与信仰,很容易发现签诗的内容主要是采用直接比喻、内涵比喻、先引入后解释、平行对应、词汇替换、词汇重叠、词汇押韵与词汇语音的模仿等八种语言表达方式写成的,此外,泰国北部人较为倾向于相信算命卜卦、运气与因果。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与变迁之下,求签仪式中所表现的行为也会出现一些变化。但是,仪式的功能本身没有变,只是实现功能的形式出现了转变。几百年前中文签诗传入泰国以来,在泰国社会长时间的文化实践过程中,逐渐变成泰国占卜文化中最受欢迎的方式之一,无论是道观还是泰庙,只要有神仙佛像的地方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出现签诗。一般谈到中文签诗,泰国人往往都觉得只有在中式寺庙或者道观佛堂才能看到,但最有意思的是,如今大部分的泰式寺庙也都有签诗。并且在早期只有中文签诗,后来普遍被翻译成泰文了,现代有些寺庙还保留有中文签诗释文,但也有的签条只有泰文释文了。
三
按照泰国的地理版图划分,“泰国中部”一共有 22 个府,主要是首都“曼谷”以及甘烹碧府、猜纳府、那空那育府、佛统府、那空沙旺府、暖武里府、巴吞他尼府、大城府、披集府、彭世洛府、碧差汶府、华富里府、北榄府、龙仔厝府、夜功府、北标府、 信武里府、素可泰府、素攀武里府、红统府和乌泰他尼府。泰国首都“曼谷”位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是泰国最负有盛名的寺庙聚集区。根据泰国宗教总部相关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泰国中部地区 22 个府一共有 1345 座泰庙,而单单首都曼谷的 50 个辖区内就合计共有 543 座,占到了中部地区泰庙总数的 40.37%。我曾对泰国首都曼谷与中部地区部分大城市的 10 个府总共 566 座泰庙进行调查,发现目前有签诗的寺庙为 523 座,占被调查寺庙的92.4%。其中,在存在签诗的 523 座寺庙中,90%采用的都是 28 张签条;从这些签条的语言来看,无论是中泰文对照的签诗,还是纯泰文的簽诗,最常见的数目都是 28 张;尽管有少数泰庙的签谱不是 28 张,但这些寺庙的签诗内容也是以中文泰译的原版 28 张为主,然后由当地寺庙的做签人自己另外编写增加了几张组成。
何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种策略会更加有效地吸引求签者到此寺庙拜佛求签,另外此举也可以在新增的几张签诗上多加一些佛教教义的内容,实现一种“签诗本土化”的发展过程。 在泰国,关于签诗的传播,最早开始有泰文翻译版的签诗就是在曼谷的“甘拉雅纳密寺庙”。此外,泰国有史以来大规模的印刷签诗活动也是产生于曼谷。从泰国开始有中文泰译签诗的时候开始,曼谷与周边地区的泰庙就渐渐地把求签活动作为寺庙的仪式之一,并且从曼谷慢慢传播到中部南边地区(曼谷周边的十几个府)。下面泰庙12 座差不多都是皇家寺庙,历史悠久,泰国佛教徒都对之十分敬佩与尊重。这12座泰庙当中有的也被称为本地区最重要的寺庙,人们如果到了这个府,就必须要到这座寺庙拜佛。
甘拉雅纳密寺,位于曼谷吞武里县,根据历史记载提到,该寺庙是中文签诗第一次被翻译成泰文的地方,该庙由昭披耶尼功博鼎建造并捐献给拉玛三世国王。昭披耶尼功博鼎原名窦·甘拉耶纳密(又译多·甘冉纳弥),即为庙名之来源。该庙建筑物为泰国风格,里边供奉有三宝公(即郑和)的塑像。该寺庙主殿的大佛像是一尊巨型坐佛像“龙婆多(三宝佛公)”,于佛历 2380 年建造(拉玛三世王谕旨下令按照大城府帕南称寺龙婆多大佛为原型仿制)。建造年代本尊相距 513 年。华人信众把这座大佛像称为“三宝佛公”,把它看作是航海保护神,因当时来泰国做生意和移民的华人非常多,至今泰国人和华人同样尊崇这座大庙,由于这里是首度产生中文泰译的签诗,后来传播到中部各个泰庙,所以该寺庙的签谱也有 28 张。
三友寺,又称三华寺,位于曼谷。寺内的大雄宝殿里供奉着铸于泰国素可泰时期的古老佛像——素可泰大金佛。大金佛为伏魔坐佛,法相庄严,深受广大佛教信徒的膜拜尊崇。大雄宝殿外设有签筒给善男信女们用于预测福祸。关于大金佛有着许多神奇的传说,其中之一是金佛曾经供奉于拍耶该寺,但当时佛像全身被泥灰包裹着。后来由于三华寺大雄宝殿没有主佛像用于供奉,就恭请大金佛前往供奉。其间由于产生磕碰,导致金佛像外边的泥灰部分脱落,露出了被包裹在里面的金佛真身,人们于是把泥灰全部去除,大金佛由此得以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每日都有大量善男信女前来朝拜大金佛与求签,特别是周末的时候更甚,三友寺采用的签诗共有 28 张,原版也是从曼谷印签条的印刷公司拿来,该寺庙都被国内国外的游客受欢迎,每天均有上千人到寺庙拜佛与求签,为了节约和方便, 28 张签诗都贴在大木板上。
塔通寺,位于曼谷市中心的,是一座皇家寺庙。这座寺庙曾经是两座寺庙,分别是那帕塔寺和通朗寺。那帕塔寺位于曼谷大区拍卡农县孔提区的湄南河边上,是一座建于大城时期的古老寺庙。寺庙前面有一座供奉着佛陀舍利子的巨大佛塔,而另外一个寺庙通朗寺,原来这个地方是一个果园,属于一个叫通先生的家族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遗产。传说这个果园里有一棵巨大的菩提树,这棵菩提树使通先生非常焦虑,因为照常理菩提树应该是生长在寺庙里,长在人家的院子里总是不好。想要把它砍断或者挖掉,又恐怕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祥。最后决定把这个园子捐出来建成一个小小的寺庙。寺庙还没有完全建好,就已经有一位孟族住持居住在里面。这位住持名叫“卡托住持”,“卡”在孟族语里是鲅鱼的意思,“托”是金子的意思。所以老百姓又把这位孟族住持称为“金鲅鱼主持”。这位住持和寺庙主人通先生一起把寺庙修建完善,建起了大雄宝殿,给寺庙取名为“颇素万那兰寺”,意思是有菩提的黄金之地,又名“颇通寺”。到了佛历 2480 年,当时因为泰国政府需要征用这一片土地用于建造曼谷的船港,所以出了一笔搬迁费,把这里的两座寺庙搬离这个地区。在泰国僧伽团委派的基金委员会组织的协调下,决定将两个寺庙合二为一。并于佛历 2480 年 2 月 23 日,用这笔钱在当时的孔万圭乡买了一块约 54 莱的地,作为两个寺庙的重建之地。寺庙从 2480 年开始搬迁重建,到 2482 年有僧人入住,直到后来慢慢全部建成。新的寺庙也沿用原来两个寺庙的名字合起来,称为“塔通寺”。是曼谷人很敬佩的寺庙之一,该庙采用的签诗也是从曼谷一家大规模印刷公司,这家印刷公司也按照最受欢迎并传播到曼谷与周边最多的中文泰译原版共 28 张印出来销售的。
邦披艾内寺,位于北揽府,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著名的三等国寺,寺内因供奉一尊素可泰时期的古老佛像而出名。这尊佛像为伏魔坐佛,是泰国著名的“三兄弟”佛像之一。相传大城时代的泰国著名国王纳黎萱大帝有一次率军追击缅甸军,途径位于大城以东一个无名村庄的时候,在此驻扎并按照泰国传统举行祈求胜利的神圣仪式,后来果然凯旋而归。于是纳黎萱大帝就回来这里修建了一座寺庙,并命名为“帕拉帕猜查那颂堪寺”,意味“胜利的行营”。这个无名村庄也被以祈求胜利仪式的发音而命名为“邦披”,慢慢的人们也把这个寺庙叫“邦披寺”。在后来,因为这里供奉了著名的龙婆多佛像,而且附近还有一个寺庙,因此寺庙就改名为“邦披艾内寺”或者“龙婆多寺”。该寺庙属于这个府最重要寺庙之一,每天都有老百姓来往拜佛求签,该寺庙的签谱也是 28 张,但其特点是每张签诗下面都配上“劝世文”,而劝世文的内容都引用佛教教育的短句配上巴利语读音。
大佛塔寺,位于佛统府,是泰国非常重要的一处宗教文化古迹,已有千年历史。寺内供奉倒钟形巨大佛塔,大佛塔内收藏有佛教珍宝——佛陀舍利子。大佛塔从塔基到塔顶高约 120.5 米,塔基宽约 233.5 米。大佛塔四个方向分别建有一个佛殿,每个佛殿内均供奉有重要的佛像。大光明佛为一尊巨大的立佛,佛像的基座下面,安放着泰国拉玛六世皇的骨灰。大佛塔东面佛殿的对面是一个博物馆,收藏着从佛统府各地出土的珍贵文物。大佛塔南面有一座泰式两层建筑,这就是著名的大佛塔寺国家博物馆。这座博物馆里收藏着泰国各个时代的艺术文物珍品,其中最重要的是为数众多的托洛瓦底时代的出土文物。每天都有很多民众前来大佛塔寺礼拜佛像并求签许愿,该寺庙采用的签诗共有 28 张。
班联寺,位于夜功府,原名“西占巴寺”,是碧武里府最重要的古老寺庙。根据泰国历史记载,佛历 2307 年大城王朝时期,有一次缅甸军队入侵到碧武里府一带,幸亏大城军队及时前来增援,才力保碧武里城不失。但是碧武里城中班联村的村民已经全部迁徙到西占巴寺以北的夜公河一带居住,并以故乡“班联”来称呼新的居住地以示不忘家乡。后来,西占巴寺也因此被称为“班联寺”至今。班联村民大多以打渔为生,有一次村民出海打渔的时候,网里捞上来两尊古老的佛像,一尊为坐佛,另一尊为立佛。坐佛后来被供奉在碧武里府的考达克劳寺,而高167 厘米的立佛像则供奉在班联寺内,百姓称之为“龙婆瓦班联”。龙婆瓦班联非常灵验,号称有求必应,深受附近百姓们的膜拜。该寺庙采用的签诗也共有 28 张。
帕南军寺,位于大城府,相传该寺庙建于大城王朝肇兴以前。寺庙的佛像为伏魔坐像,水泥塑,外部贴金,两膝宽度约为 20 米,高 19 米。泰国四世王,御赐名为:帕拉普塔那太乐达那纳育。但是老百姓们还是喜欢称之为:龙婆多。而生活在泰国的华人则称之为“三宝公”或者“三宝佛公”。根据推测,三宝公的称呼来源的说法有两个:第一个,“三宝”是明朝著名航海家,大臣郑和的父母给他取的小名,意思是第三个孩子,父母的心肝宝贝;另一个说法是,“三宝”是郑和转为信奉佛教之后的法名,因为“三宝”的意思是佛教三大珍宝。郑和将军于 1408年—1409 年前来帕南军寺朝拜过龙婆多大佛,这使得崇拜郑和的华人们也因此对龙婆多大佛格外地崇敬。因为郑和船队来到泰国时,很多人留在这里并扎下了根,这里的华人相信自己是郑和船队的后代,因此也以郑和的名号称呼龙婆多为“三宝公”或者“三宝佛公”。总而言之,就是四世王为帕南军寺的龙婆多三宝公佛像御赐名号,就如同为三世王谕令修建同样位于湄南河边,模仿帕南军寺修建的善见寺赐名一样,为的是让泰人和华人都能来朝拜。御赐新的名字就是“帕拉普塔那太乐达那纳育”。泰文的名字与华人根据郑和的小名所唤的名号的意思有相通之处。此外,帕南军寺附近还有槟榔公主庙,华人称为“朱仙娘”,是泰国华人崇敬的神灵。因为帕南军寺有很悠久的历史,也是宝贵的名胜古迹之一,所以已经成为了大城府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天都有国内外游客去参观。关于该寺庙的签诗,当初采用的都是纯中文的,后来在曼谷的“甘拉雅纳密寺”,首度翻译成泰文,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曼谷的几家复印公司都在积极印刷而销售,并发到曼谷周边的几个大城市,该寺庙也一样从曼谷买来用了,所以现在寺庙采用的签诗也是 28 张。
越猜蒙坤寺,位于大城,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寺庙,始建年代可追溯到大城王朝乌通王时代(大城王朝第一位国王),是乌通王下令修建献给来自斯里兰卡的“巴缴”僧伽团的,因此也御赐名“巴缴寺”。乌通王非常崇敬高僧的德行,册封“崇迪帕汶那叻”和尚为右僧王,与当时的左僧王并列。后来因为这座寺庙是一座皇家寺庙,占地范围广大,寺庙内修建有众多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其中包括一座大城王朝伟大国王纳黎萱大帝下令修建的猜蒙坤大佛塔,所以当地的百姓至今也把这座寺庙称为“越猜蒙坤寺”。寺庙位于大城府直辖县的东边,寺庙内的越猜蒙坤大佛塔属于砖石结构建造,巨大的钟形塔身,是纳黎萱大帝为了庆祝对缅甸作战的胜利而下令建造的,越猜蒙坤寺也是大城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天有很多泰国与外国游客到这里参观拜佛与求签,这里签诗的特点在于,一套签谱只有 24 张(大部分内容还是以 28 张中文泰译的原版为主),而分为泰文版与英文版两套签诗的,求签者懂哪种语言就拿那种版本看签诗释文。
巴列莱寺,位于素攀武里府直辖县洛艾区玛莱曼路边上,是泰国乌通王时代的古老寺庙。寺内大雄宝殿里供奉着龙婆多主佛。龙婆多佛为双手垂膝端坐像,高约 23.45 米。传说龙婆多佛像内藏有 36 颗佛陀舍利,由僧伽团高僧恭迎至此,广受素攀武里府人民所崇敬,巴列莱寺的签诗很有特别,通过访问现在管理寺庙的人员发现,以前只有 28 张签条,后来因为泰国佛教徒来到该寺庙拜佛越来越多,八九成都要求签问卦,所以将佛教教育多加在 28 张签诗,变成 36 张。
佛陀足印寺,位于北标府佛陀足印县。神圣的佛陀足印圣地位于当地素万那班山(又名萨乍潘塔其利山)的半山腰上。佛陀足印宽 21 寸,长 60 寸,深 11 寸。相传是在大城王朝颂坦国王时期被发现的。现在,足印被供奉于七层尖顶的四方形佛殿内,佛殿贴以瓷砖保护,佛殿每根柱子的 12 个凹角全部贴金并用琉璃装饰,殿门用精美的珍珠精心修饰。通往佛殿的台阶有三道,入口有三条五首纳迦蛇王守护(泰国的“纳迦蛇王”的内涵相当于中国的“龙”)。佛殿周围挂着许多古钟,离佛殿不远还有一个国家佛陀足印博物馆,博物馆里收藏了大量各个时代的艺术珍品。北标府每年举行两次盛会,让各地信徒前来朝拜佛陀足印。由于该寺庙的重要与特点,很多泰国佛教徒包括外国游客都很喜欢到这里拜佛看佛陀足印,该寺庙采用的签诗,跟曼谷采用变先生翻译成泰文的原版一样,只是为了耐久使用和节约,把签诗的每张内容刻在白铁板上,一共有 28 签。
猜约沃拉威函寺(简称“猜约寺),位于红统府,为二级国寺。猜约寺原本是一座不知建于何时的无名寺庙,只知道拉玛四世王时期,来自吞武里拉康寺的一位高僧主持在寺庙中修建了一尊巨大的白水泥禅定佛,这座寺庙才渐渐地有名。后来,拉玛五世王来到这里参拜大佛像并下令将大佛进行维护和修复。 佛历 2430-2437 年,五世王委派的钦差大臣主持对寺庙的修复工程,其间在挖土的时候不慎使大佛像倒塌下来。后来,五世王指派了一位技艺高超的王子来主持佛像的重修。完工后将该寺庙命名为“猜约沃拉威函寺”,并御赐重修的大佛像名为“帕玛哈普塔屏”大佛。猜约寺是红统府最著名的寺庙,该寺廟采用的签诗也有 28 张。
玛尼春拉坎寺,是华富里府一座古老和重要的寺庙,除了有许多重要文物之外,还被当地人称为“华富里府的大门”。玛尼春拉坎寺是三级国寺,历史悠久以至于无法通过实物或资料等来考证其确切的修建年份和修建者,根据现有资料只能推测寺庙大概建于那莱王(佛历 2199-2231 年)时代,寺庙原名是“革缴寺”,泰语里有“岛”的意思,指的是寺庙原来建造在华富里河的河心岛上,现在由于修通了道路,已看不到当初作为岛的样子了。庙里有名的建筑是龙婆向佛塔。五世王为重新修缮的寺庙御赐名“玛尼春拉坎寺”。国家艺术厅于佛历 2479 年 8 月 2 日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寺庙中还有五世皇亲手栽种的菩提树,如今被道路分为两部分。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古迹是寺中那座清盛时代风格的三层古塔,四角有内凹的倒角,四侧还有方位殿,造型奇特,与众不同。玛尼春拉坎寺的签诗很独特,是独一无二的,该寺庙的签谱一共有 32 张,每张以两首八言诗组成的(其他寺庙使用的中文泰译签诗的 28 张,以 3-5首诗组成的),而这签谱的内容都是该寺庙历史上的一位著名大师自己编写的,内容都相关老百姓的各个生活方面经常遇到而想解决的问题,此外,该签诗的主要释文都引用了很多佛教教育用语,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口语写成的。
在泰国的语言历史中,没有“签诗”这个词或概念的存在,“签诗”最早是作为一种舶来品伴随着华人移民到泰国以后才传入的,此后泰文的国家词典才开始有了“签诗”的定义。对“签诗”的来源,有的人认为泰文是从“仙师”变音来的,也有些人认为是“签”与“诗”的意思来的。经过一定的考证,后来确定为签诗的泰文发音,是潮州话“签诗”的音。据泰语词典的解释,“签诗”的意思是,在道观与泰庙里能见到的印在纸上的算命预言,每一张配着数字,而数量跟竹筒里的竹枝一样多。由于签诗本身是中国传统(占卜)文化之一,后来作为一种“文化移民”融入到了泰国的文化当中,但是因为客观上中泰两国的国家语言与各个社会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多多少少会导致签诗语言或内涵等方面的变迁。自几百年前“签诗”变成泰国占卜文化之后,在泰国国内文化独特性和语言实践差异性的参与下,泰国的签诗跟中国原始的签诗就有了一些差异性或者说异质性。
根据历史传说,初步传入泰国的签诗都是中文表达的,其呈现形式也不像现在是一张张印刷在纸上的,在当时都把中文签诗内容刻在墙壁上,但是由于语言的差异性泰国当地人根本看不懂,所以需要靠会汉语的华人来翻译、解释内容。后来大约在泰国第五世王时期,才开始有人将原始的中文签诗翻译为泰文。从签诗的传播范围来看,刚开始泰国签诗的传播范围十分有限,曼谷仅有一家出版社印制了泰译版签诗,随着签诗越来越受到泰国人的欢迎,泰国各个寺庙才逐渐开始有签诗。在社会大众的簇拥下,签诗文化在泰国获得了一个“社会化”的发展过程,同时随着泰国签诗的普及化,泰国众多出版社都开始纷纷印制签谱。作为一种签诗文化繁荣的表现,曼谷从原来仅有一家出版社从事签诗印刷业务,到如今泰国东西南北各个地区都有数量庞大的出版社在印制签谱,尤其是泰国中部很多泰庙都纷纷将从曼谷买来的那套签谱找当地的印刷出版社印刷出来,甚至为了省事就直接印泰文的内容而剪掉中文内容部分。因为毕竟这些签谱都在泰庙提供给泰国当地的受众和信徒,在语言上需要适应他们的阅读需求。后来在签诗文化普及的过程中,由于很多泰国人也不知道签诗究竟是从何而来的,一度认为“签诗”是泰国的占卜文化之一。从这种签诗文化在泰国传播的过程来看,一方面可以看到泰国社会对中国签诗的接受程度多么深刻,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签诗通过漫长的传播与变迁的相关实践,所以越来越变成“签诗的泰国化”或者说“泰国化的签诗”,实现了一种签诗文化的本土化发展。
(责任編辑:庞洁)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