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那片站立的森林

时间:2023/11/9 作者: 美文 热度: 8223
周德梅

  

  1983年那场大雪一直在我的生命中,纷纷扬扬地下,砸得身上每一寸肌肤都疼痛,冷得每一个毛孔都颤抖。常常陷入梦境,难以呼吸。看见灰蒙蒙的山谷,冷风呜咽呼啸,雪块密密麻麻,林中藤蔓缠绕,辨不清来路和去路,雪地似乎没有尽头。看见父亲佝偻着身子,努力向前走,他的背早在几十年的挑山中压弯,风雪把他压成一个小小的黑点,加上背上的竹篓,仿佛是一块形状奇特的移动的石头。父亲艰难地翻过第十二个山脊,离家不远了,但夜晚的森林吞没那段出山的路。他不停地摸索,拼命想在黑暗中找到熟悉的事物,转弯处的那棵红椿树或者一块石头,以此找到家的方向,但是村庄消失了,一切平日里熟悉可信赖的事物都消失了,只剩下一个陌生死寂、黑乎乎无法走出的森林,只剩下寒冷饥饿和袭上来的僵硬惊惧。那件棉大衣,他怕弄湿没舍得穿上,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装在背篓里,落了厚厚的雪。我心疼如绞地看着他的命运在暴风雪中挣扎,嗓子里填满泪水,无法发出声音,告诉他家的方向;无法伸出手去搀扶他,给他一点温暖;我自以为在现实中练就的一身本领,无法提供丝毫救赎,那场百年不遇的大雪,无声地掩埋了南方的森林和大地。

  那时,我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兴奋地经历着到北方的第一个冬天,丝毫不知道这将是我生命中最彻骨的冬季。

  第一场雪落在未名湖,那些美丽的水鸟早已消失,站在博雅塔下,伸手接住落雪,用舌尖去追逐天空的晶莹气息,我在雪地里撒欢,内心充满幸福感。就像收到那封录取通知书时,整个村庄都是幸福的。无论老人孩子都挤到我家低矮的土掌房里,热切敬慕的目光灼烧得我手足无措,仿佛他们第一次认识我,希望沾一点这个将要大出息人的福气。男人们围坐在火塘边,吃着茶,吸着烟筒。在生活的艰辛中难以辨认年岁,都是太阳晒黑、风雨刻皱的脸色,灰旧的靛蓝土布衣衫。年纪最大的三叔公说:几辈子了,寨子里头一回出了大学生,这要在古时候就是个状元!叔伯们都夸我从小的韧劲,更敬佩父亲供我读书的不易,热烈地憧憬從来没有到过的北京。一只装苞谷酒的大碗传了几十个人、添了多少回酒,孩子们在炭火的子母灰里埋干苞谷和蚕豆,焦香的味道装满除了农具几乎空无一物的家。

  火塘旺旺地烧了一夜,父亲陪着说了一夜笑了一夜,嘬一小口苞谷酒,看一阵那张录取通知书。它从遥远的北京,装在邮局阿叔绿色背包里,也许走了全国最远的路,翻过最高的山找到我,八岁才学汉语的彝家娃,竟考到北京大学去了。父亲望着我和母亲笑一阵,笑着笑着掉泪了,眼泪流进他黝黑深邃的皱纹里,半天才落下来,在火塘里“扑哧”的一小声。

  夜深了,整个寨子陷入心满意足的酣睡,人们觉得山神没有遗弃这个避世的小村庄,看得见人们的辛劳和汗水,因而要更加用力地活。我们一家人则转身去掂量现实的分量,父亲翻出他的樟木小箱,打开那些裹成一小卷一小卷的钱,零零碎碎的面值都不大。这些钱,是父亲一次次挑山的血汗钱,是翻遍山沟山缝采蘑菇木耳卖的零碎钱,是母亲种苞谷养猪,除猪下水其他不舍得吃,腌成腊肉卖的辛苦钱,一个鸡蛋小心翼翼背二十多里山路,卖一分钱,这样一毫一厘攒下的。牢牢锁在小箱子里,攒着给我做学费。父亲挑山时闪了腰,母亲风湿关节痛得厉害,大都是自己寻点草药或者忍着熬着,都舍不得花钱去卫生所。父亲和母亲把那些钱一张一张在膝盖上展开抹平,一张一张数,我在旁边看着,越数心越紧,箱子空下去,离我的学费路费还差一大截。两位老人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我心里一酸,脱口而出:爹,娘,我不去北京上学了,在附近上个师范,还能有生活补助,少花些钱。父亲默默地吸一阵烟筒,老烟子把我的眼泪都呛出来了,父亲咬咬牙说:娃能出息就好好上学,爹能挑出个状元,就能把你挑到北京去!

  秋天的北京,天空又高又远,走出云雾弥漫的大山和林子,我的心也飞得又高又远。几场雪后,我真正认识北方的冬天。风像是钝刀子,插进单薄的衣衫,刮得人骨头生痛,疼痛和紧张催生了更深刻的饥饿感。所有没有暖气的地方我都在颤抖,从宿舍到教室的往返成了一场和寒冷的搏斗,在搏斗中露在寒风中的手、脚、鼻子甚至耳朵都长了冻疮,红肿透明,鲜艳夺目,仿佛成为我窘迫的生活鲜亮的标识,下雪时冷得生痛,晚上睡暖了又痒又痛,让人觉得心里也像长了冻疮,我忍耐着,用拼命读书来克制那份紧绷的疼痛。老师和同学知道我的家乡遇到强寒潮,下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庄稼都冻死,发动了捐款,接过同学们的捐款时,我的脸涨得通红,疼痛伴着心跳一下比一下紧。

  二月最冷的时候,收到家里寄来的一件半新的棉衣,那件军绿色的大棉衣,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摸着厚实暖和,有淡淡的烟草味,把它当作来自父亲的气息,踏踏实实地穿了四个冬天。四年的大学,按照和父亲的约定,我没有回家,一来路费负担不起,二来父亲怕我看到家人的辛苦会分心。半年一次收到200元汇款,在汇款单的角落,只有别人代写的短短一句:安心读书,勿念。代写的笔迹笨拙郑重,这其中包含多少父亲母亲没说出口的牵挂和思念。我每次把书信写得长长的,给父亲母亲描绘北京的好,描绘他们不曾见过的山外世界:庄严雄伟的天安门和人民大会堂,学校里温暖宽敞藏书如山的图书馆,春天里满园飘飞的柳絮,每年四月海棠花盛开,比山里的马樱花娇嫩,云霞一样地美丽。春天苏醒的植物们倾尽全力地绽放,我也在倾尽全力地读书生活,每年寄一张照片回去,让他们看见儿子渐渐褪去青涩,长成男子汉……

  本科毕业我没有继续念研究生,父亲的肩背肯定越来越弯,母亲的风湿一受寒肯定更痛,这个家应该由我渐渐宽厚的肩膀来挑起。工作分配在省城,办完报到手续,还有一个多月假期,一颗心早就按捺不住。一路辗转到了乡上,带着两大包行李,带着对家人的惦念,我走进八月的森林,走向回家的路。

  山路崎岖,一路都是回忆。这条路,父亲陪我走了整整十一年,每个学期往返一次,开学时背去行李和搭伙的米,放假时背回行李和课本。小学时人小力弱,父亲挑着所有东西,天不亮,母亲煮几个山芋头包点咸菜,我们就得赶紧上路,要翻十几个山头,紧赶慢赶六个多小时,才能到乡上的中心小学,父亲舍不得住店那五毛钱,还得往回赶。赶路时,父亲不多话,挑着担子全神贯注地走,精瘦的身躯,随着山路起伏,那些粗硬的血管如同蚯蚓,盘在他的小腿肚和额头上,常年的日晒雨淋使他的脸像浸了赭色的漆,用力时只看见青筋暴起,黑脸下涨起一点点红。山里种不出水稻,父亲要挑近两百公斤的苞谷,才能换够我上学搭伙的米。路上要翻过最险的尖山,尖山顶是整个怪石嶙峋的岩石山峰,陡峭湿滑,大风从箐底携云带雾地吹来,把人裹在里面,吹得人站立不稳,我常常担心那颤颤悠悠的担子会和父亲的腰一起塌下来,忙去扶住篓筐,想帮父亲分担点重量。父亲对山路上的每一处起伏和转弯都烂熟于心,仿佛他曾经是山中的一棵树。我年纪小走累犯困,有时脚下一踉跄,差点跌进箐去,父亲一把抓住我,要我打起精神来继续走。翻过尖山就会在箐底的平河歇脚,娘煮的山芋头又甜又沙,沙得人噎脖子,赶紧抄起山泉水来喝,泉水顺着脖子流下一条清甜的小道,那滋味真叫人难忘啊。

  父亲抽一袋烟,理一理山的脉络,讲故事给我听,仿佛山里的一切都和他十分要好。彝家人对山要有敬畏,进山的时候,要告诉山神,获得丰富的山货的时候,要感谢山神;雨水下地后如何防蛇虫和山蚂蝗,不小心惊动大的兽如何防身,菌子如何分辨有没有毒,出在什么地方等等都需要山神的指引。他告诉我动物们一般都不会无故伤人,比如山里常见的黑熊,传说中爱扒人脸皮,其实熊的嗅觉灵敏,几公里外闻到人的气息就避开了。父亲常常进山,附近的兽也都熟悉气味,有时走在林子里,一只熊刚刚离开,它钻过的树枝还摇动着,它蹚过的溪水还浑浊着……

  四年后的今天,我再一次走进八月葱郁茂密的森林,这是绵延五百里的哀牢山最绿的一段,我的家——一个42户人家的彝族村庄,就藏在哀牢山深深的褶皱里。雨后的森林生机勃勃,遮天蔽日的高大树木苍劲古朴,浑身披满树衣,落叶年复一年积成了厚厚的腐殖土,蘑菇们争先恐后地冒出来,如果没有人和兽光顾,蘑菇们悄悄地绽开,又静静地腐烂隐入泥土。记得家附近的山中产一种叫大红菌的野生菌,色泽鲜艳,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在海拔较高的密林中,采摘特别不易,晒干后依然是鲜艳的红色,要背到县城里去才能卖上价钱。山里的好东西多,野生的滇黄精、虎头重楼、香菇木耳、露水草……

  森林中一切都是熟悉的,那片已经开过的马樱花林,那条捉过红尾巴鱼的小溪,那块常常歇脚的大石头,我记得它们四季的颜色和变化。四年之前的大雪给森林留下一些伤口,好多棵大树被雪压断,这些努力向上生长近千年的树,重新倒在大山的怀抱里,树身上又繁育出一个苔藓的小森林,你很难说它是死去还是获得新的生命。再一次用脚步去丈量和膜拜,这恩慈养育我们祖祖辈辈的山脉,感觉浑身都是力量,我几乎是脚不点地地一路奔去。穿过阔叶林,跳过溪水,湿滑的岩石上有蚂蝗,厚厚的落叶下有大红菌,我视若不见、一概不理,集中精力地往前走,巴不得能插上翅膀飞回家。汗湿了一身、露水也湿了一身,我几乎是跑出林子。远远地看到村庄安祥地卧在大山的怀抱里。离开这么久,山不改其貌,村庄仿佛在时间的流逝中静止,一切等着我,是啊,一切在等着我!我的心快要跳出胸腔,泪水模糊我的眼睛,我想大声喊:爹!娘!我回来了!声音在我的喉咙中哽住,大口地喘气,又咽回去。

  时近黄昏,一排排土掌房炊烟四起,似云似雾地笼着村庄,一如往常地传来鸡鸣犬吠声。沿着石板路走进去,我的家静悄悄的,看不见炊烟,听不见人声。父亲没有到村头接我,母亲没有倚在家门口盼儿,像四年前接到录取通知书时,亲朋满座的热闹景象没有出现。我放慢脚步,满怀疑惑,湿了的衣服遇风变得冷冰冰的,刚才还狂热的心也慢慢沉下去,这仿佛是我梦里回来了千百次的家,又仿佛不是。记忆中的家有父亲随时靠在门口的皮挑子,母亲闲不下来的身影,有猪在石槽里打食的哼哼声,会飘出经年不熄的火塘煮茶的香气,即使是已经住过四代人的老屋,家是一个热气腾腾的家,再苦的日子也能嚼出甜来。眼前的土掌房还是那栋土掌房,但是一片寂静,没有人气,长满院落的是荒草,经过雨季滋润,到处长得蕤葳茂密,外墙夯土脱落了很多,土堆上长出了青苔杂草,我勤脚快手的母亲是不会允许荒草占据她的家的,直觉告诉我,这是一栋久无人居快要坍塌的房屋,这是一栋没有男人和女人的房屋。我的家呢?我的父亲母亲呢?没有人接住这个想一头扎进父母亲怀抱的孩子,我似乎一头扎进深深的冷水塘,充满彻骨冰冷的窒息。

  一家人的团聚是跪在父亲母亲的坟前完成的,父亲的坟立了三年多,早已青草盈盈。三叔公说:打着火把找了好久,才找到我父亲,他离家已经不远,就靠在林子边的大树下。苦了一辈子的人,到死都是站着的,现在终于可以躺下来,好好歇歇了。母亲被姐姐接去照顾,她的风湿病已经浑身肿痛难以行动,常常拄着拐杖倚门眺望。一个夜晚,她去了不会再疼痛的世界,心口紧紧抓着我的照片。我不愿意去相信这一切,但一切横在眼前,横在心上。我含着泪,轻轻抚摸着父亲的墓碑,仿佛抚摸到他青筋满布的臂膀,他用这臂膀挑起一家人的生计,挑起了我生命中最高的山;我蜷曲着身子躺在母亲的坟旁,想再重温母亲怀抱的温暖,想在母亲的怀抱里睡去,醒过来时,我就能摆脱这噩梦般的一切。

  那场雪不眠不休地下了三天,丝毫不怜悯它给人世间带来的灾难。三叔公召集村里的叔伯们围坐在我家的火塘边,他们替他们的兄弟他们的子侄共同决定:这个灾难大家一起担,这一家的火塘不能熄,无论如何难,都要让我把书念完。大家从原本就紧张艰难的生活中,三块五块的帮我凑学费和生活费。很久不进山的叔伯们又进了山,越起越早,越走越远;婶娘们砍回竹子编竹篓,几毛钱一个的竹篓,编了不知多少只,在背上码出两个人高,在山路上缓慢地蹒跚。整个村庄用这样的方式养育我,他们合谋瞒着我,代替我失去的双亲,成为我的又一个个父亲和母亲,庇护着整个村庄共同的孩子。

  我在遥远的北方对这一切一无所知、毫无察觉,我仅仅在忙碌的学习中体会到一点生活的窘迫,甚至为这点窘迫而觉得渺小的羞恥。

  三叔公带我去看父亲离开的地方,我冲进森林像只受伤的兽一样号哭,再不发出点声音,我的胸膛就要被疼痛撑破了。我总以为一切来得及,生活再多的磨难,总会有浮上水面畅快呼吸的一天。所有的想念和想象都落空了,整个森林悲悯而寂静地看着我;我去摇动那些大树,想要在它们身上找到一点父亲留下的痕迹。父亲啊!如果你变成了一棵树,灵魂停留在此处,请摇摇枝叶回应我,请你俯下身子看看我!我对着山喊,对着林子哭,风撕裂了我的哭声,呜呜作响,我哭父亲母亲的可敬可怜,哭我让他们这样辛苦,哭为什么不等我见最后一面,哭不能奉养父母,我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哭上天的残忍,猝不及防地夺走我的亲人。沙沙的落叶和冷冷的夜露落了一地,苍白的月光也碎了一地。父亲要我学会在山林里认路,学会在人世认路,从此以后,我即便能翻过一千座山,跨过一万条河,但在这世间再也找不到,从前那条回家的路。

  “1983年12月23日至31日强寒潮,云南省自北向南93个县降雪,部分区域受灾。”这段文字里,也许只装着别人记忆中南方罕见的一场雪,却埋着我生命中最深的痛。常常感觉风雪扑面,在睡梦中无法走出森林。

  我在悔恨中挣扎了很久,如果我不离家上大学,如果没有那场大雪,如果父亲没有在大雪中出门为我买棉衣,如果父亲能走完最后那段山路,命运又该会是什么模样?如果我当时知道了父亲的离开,我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命运最残忍的部分,是让人无路可退,在那个最寒冷的冬天,叔伯婶娘们伸出手默默支撑着我。村庄,就是我火塘永远不会熄灭的家。

  多年以后,终于同命运握手言和,我知道,既然命运的暴风雪落在了森林,父亲定然会背上背篓出门,为了我,他不在乎要翻越多少山峦。而我,必须走出雪中的森林,去经历人世间一次次跋涉,一次次成长的疼痛,去勇敢地走完我应该走的路,才能抵达父亲和叔伯们眺望的远方。

  当我走出森林,看见父亲站在那棵红椿树下。这一天他在风雪中走了太长太长的路,实在太累太累了,一辈子的艰辛和疲乏此刻都涌上来。风雪迷糊了他的双眼,他什么也看不清,又仿佛看到了对面山坳里的家,隐隐约约闪现的一点光亮。他放下背篓,取出给儿子买的棉衣,把棉衣紧紧抱在怀里,想到远方的儿子,父亲笑了,他望了望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森林,又望了望家的方向,雪落得更急了,那个笑凝固在他脸上,森林发出了古老的回响,父亲和森林永远地站在一起。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