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晨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专业硕士。
曾任北京大学校广播台主持人,获年度优秀主持人奖。
曾就职于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现任豆神大语文全国王者班项目总负责人,大语文顶级名师,长期位居家长满意度榜首。
思晨创意写作联合创始人,研发并教授小学中低年级写作课,学艺贯通影视、文学,熟谙政策导向与大众需求,教龄近十年,培育学生万余名。
参与策划并主播喜马拉雅平台优秀音频节目《莎翁经典》,深受用户欢迎。散文、影评、产业观察等作品散见《文汇报》《Vista看天下》《广电时评》等报刊杂志。
现在,你应该对写现代诗这件事有点感觉了。其实,这才是初级入门大法,诗歌的海洋可辽阔着呢。这些技巧看似条条框框很多,但它们不是限制,而是启发;不是模板,而是点拨。每当看到课上孩子们恍然大悟的笑容,和文字里浑然天成的表露,我就知道,他们懂了。如果你也在看完这三招后有所感触,蠢蠢欲动了,那我再给三点建议,既给下笔困难的孩子,也给期待自己写得更精彩的孩子。甚至如果大朋友们看了觉得好玩,也不妨试试,说不定收获意外之喜。
童诗入门小建议之一:
比喻训练
最方便快捷有效的训练方式是,每天写一个比喻句出来。比喻写得好了,不光可以写到小诗里,学校的作文里,叙述文议论文都能用到。在二阶课上,我会这样训练:第一种方式比较简单,从身边常见的物品里选择一个,为它写一个比喻句,比如空房间、窗户、书包、曲别针、口香糖、塑料袋、冰箱、吸尘器、陀螺、镜子等等;物品写得差不多了,还可以换成感觉或者抽象概念,比如寂静、闷热、大雨、五月、勇敢。钱钟书曾形容“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可见以抽象概念作为本体,比喻句可以写得很有哲理。
第二种练习方式比较虐,是高难度的进阶训练。本体还是上述的范围,可以是物体、天气、概念、感觉,随意选,但要求对同一个本体写出三种不一样的喻体。绞尽脑汁写一个新鲜的喻体已经很难,能写出三个同样好的么?给你个小点拨,试着把这个本体放在不同场景里写,代入感会比较强。比如,如果本体是“铁钉”,那你给它一个时间、地点和相关的人物,能写出不一样的喻体。“收废品的三轮车上跌落的一颗铁钉”“学校桌子上被同桌抠掉的一颗铁钉”“在墙上被锤子对准的一颗铁钉”——把它们每一个都当成特别的生命写,试试看,喻体可以样样不同。当然,建议你第一种练习做了一段时间后再尝试第二种,不然怕你很快就放弃。
不管是哪一种比喻训练,有几点共同的要求:一是喻体务必新鲜。你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通常是别人说过的,把这个念头拍飞,再重新想一个。直到拿给别人看,让人觉得在意料之外,那才可以。第二点要求,喻体虽然新鲜,但一定要可以被理解,也就是必须要和本体有共同点,虽在“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否则你的喻体再奇特,句子逻辑说不通也是白搭。
童诗入门小建议之二:
发现奇趣
刚才我拿来做比喻训练的物件都很尋常,都来自于日常生活。其实诗也是这样,最家常的话题里也可以出诗句。我很喜欢的台湾诗人夏宇,形容过犯困的感觉,想必你在读英语、做数学题的时候也都体会过,那种一波一波持续不断袭来的瞌睡。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呢?你会说像海浪一个个打来。还算不错,但可以更陌生。夏宇的形容是“啊这瞌睡,这瞌睡像是十除以三”。十除以三,除不尽,无限循环,绵延无休,这感觉和困到一下下点头栽倒太像了,用刚才说的陌生化技巧理解,这是一个很新鲜的喻体了。
写秋风的诗作中,我最满意的其实是一首只有三句话的小诗,特别有生活趣味:《秋风》(二阶学员 朱子梦)沙沙———/像小猫看到新买回来的逗猫棒一样/秋风戏弄着暖红的树叶。这首三句小诗有一种日本俳句的感觉。我思考了一下这美感怎么来的,发现这个比喻的结构很特别。比喻句有三个部分:本体A,喻体B,共同点C,一般比喻句的结构是A+B+C或者A+C+B。举个易懂的例子:天空中的云(A),像是棉花糖(B),那么软那么轻(C)。或者天空中的云(A),轻而柔软(C),宛若棉花糖(B)。但是她的写法居然是C+B+A,一下子就有了诗意。先说声音,沙沙,这是引发诗人注意的特点C;然后她想起了小猫看到新买回来的逗猫棒,因为这个场景里会出现这样嬉闹的声音;结果一看不是,原来这声音来自秋风戏弄暖红的树叶呀。这种句子顺序写出了逐渐发现的过程,就很巧妙。
其实,有些生活中的小趣味,不用任何技巧,仅凭孩子本真的童趣,就已经很好看了。比如这首《香皂》(二阶学员 姚可及)妈妈有一块香皂/宝贝得藏在衣柜里/我偷偷打开衣柜/拉开抽屉/飞出一只金色的孔雀/带着春天的气息/金孔雀哼着傣族的舞曲/钻进菊花丛里/花香四溢/我伸手去抓/它却要振翅飞离/赶紧推上抽屉/关紧柜门/捂着砰砰跳的心啊/我怎么这么调皮!这首诗讲述了在家里的一次探险之旅。妈妈藏了一块好香的香皂,我偷偷打开柜子去闻,那气息幻化成形象,金孔雀飞进花丛险些跑掉。我赶紧关上抽屉,后怕地捂着小心脏感叹自己的调皮。这首诗让我读到最后露出了一抹老阿姨的微笑,多么个可人儿!最后这句“我怎么这么调皮”简直分不出是在自责还是在自夸,太萌了。
现在看来,上面这几首诗哪有什么大事?写童诗完全不需要宏大主题,不必想着在短短几行之内表达深情或伟大,也千万不用为写诗的立意发愁,没什么一事一理,也不需灌输观点。描述一个活泼可爱的场景,让人记住,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在生活中所有的小事:打瞌睡、逗猫、风吹树叶、偷看妈妈的香皂,都可以写成很好的小诗。面对这么低的门槛,你是否也已经卸掉了一些防备呢?
童诗入门小建议之三:
读诗仿写
如果你还有顾虑的话,那我还有最后一个建议:先多读读别人的诗。我个人写诗写得最凶的时候是在大学,尤其是上诗歌课的那个学期,因为每天抱着卞之琳、穆旦、海子、顾城的诗集啃,吸收饱了,总要打几个嗝出来嘛。我当时最爱的是洛夫,台湾诗人,超现实主义,他有一种特别的诗体叫隐题诗,有点像小朋友爱玩的藏头诗。只不过,藏头诗的那个“头”通常都很白,但隐题诗每句第一个字所组成的那句话,刚好就是整首诗的标题,而这个标题本身也是一句诗。比如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者是他自己写的“危崖上蹲有一只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鹰”。我当时也照此方法写了好几首,玩得不亦乐乎,简直像做实验。且不说质量如何,至少创作激情是前所未有的。
因此我们的课上,会带着孩子们读经典的现代诗,那里面通常有让人能迅速学到的写法。注意,是写法,而不是具体字句。来看一段二阶学员写的《冷》,这是一个描写片段,并不是诗歌那课的作业。但是我惊喜地发现,学完诗歌那课,大家延续了写诗的意识,句子好看多了,陌生、细腻、特别。那冰凉感在骨头之间来回运动,让我不住颤抖。整个世界闻起来冰凉的,一手抓起,竟是一片渺茫,冷风到处奔跑,叫一声,传回来的声音麻麻的、凉凉的、软软的,颗粒状地在口中回荡。(二阶 陆泓舟)冷的感觉会在骨缝中运动,可以被闻到,但抓起来却是渺茫无形。冷风奔跑,发出的声音是有触感有形体的,会在口中回荡。这样奇特又贴切的表述,是因为在前一课“感官互通”里,我们示范了通感的技法,让大家读了很多诗句。比如彼得·霍恩《沙漠的味道》沙漠的味道在我的舌头是黄的/并且苦涩就像野草生长在深深的峡谷。/蟋蟀的啁啾在空中漂浮/就像一阵热气,就像一首化成灰的歌/在跳羚头骨雪白的齿牙间/振荡,一声风的叹息。还读了洛夫的《随雨声入山而不见雨》下山/仍不见雨/三粒苦松子/沿着路标一直滚到我的脚前/伸手抓起/竟是一把鸟声。现在,你是不是找到了刚才那段奇特大胆的描述背后的支撑了?
跟名著学写作一直是思晨写作的授课方式,有心的孩子看到别人的好会吸收得很快。不光是诗歌写作,思晨体系里的大部分课程是针对叙事、描写、议论文章的训练,我们在课堂上读到的文字刚好能提取出一个指导写作的技法,顺着这个思路,写出的文章往往令人惊喜。所以,没听过思晨写作课的同学,可以看看是不是从技法里悟出了点什么,从别人的文本里学到了点什么。
最后的最后,叮嘱两句。虽说诗歌的美是非功利的,但诗样的文字在大考作文中一样会显得出挑,一两句点睛就可以轻松脱颖而出。所以,诗性思维的训练,希望每个人都愿意去做。未必以后要会写诗,但这份新颖的逻辑和罩不住的想象力,希望你们一直都有。
(全文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