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西夏谚

时间:2023/11/9 作者: 美文 热度: 10584
刘梅花

  成吉思汗攻打西夏的时候,先打哪个?是黑城。西夏的城很难攻破,因为党项人慓悍,根本不投降。况且成吉思汗的习惯是拿下一座城,劈手就屠城。对黑城也不例外。

  光阴层层叠叠,黑城消失在风沙里。1905年,有个俄国人摸到黑城遗址,挖出一批西夏的东西。估计是当年城破时,有人深藏在地下的。其中有一本西夏文的书,记载了民间谚语。后来该书被译成俄文出版,书中保留了影印的西夏原文。

  再后来,中国学者根据西夏文原本,译成汉语。这本书很珍贵,我只见到了其中几页,是朋友复印给我的,原书都不曾看见哩。

  一场山呼海啸的征战,万箭穿城,也穿过历史的烟尘。西夏的骑兵退下,成吉思汗的步兵退下。残存的西夏文字,像一支支利箭,射入茫茫时空。千年后,有那么两支,被我窥见,拿来与君切磋——

  赏心悦目者。

  僮倌牛颈项,禽脚短为好。

  女子马脖项,鹰脚长为妙。

  家禽的脚,牛的脖颈,还有僮倌的脖颈,短而结实者好看。

  鹰的脚,马的脖子,女人的脖子,细长为美。

  ——一开始我想不明白,牛马是一伙的,为啥牛脖子要短,马脖子要修长?仔细琢磨,果然。倘若骏马长个短抓抓脖子,委实丑。而牛脖子下,赘着一大片松垮垮的赘肉,倘若脖子太长的话,像一面厚旗子,丑得不要不要的。所以,牛要藏拙,脖子短好看。

  转瞬即逝者。

  五月如骆驼,衰朽将倒毙。十月如黑鹿,远逃劫伏去。

  ——西夏人体格健壮,打猎不过是小菜一碟。十月是围猎季节,倘若黑鹿跑得不快,分分钟变成烤肉。不过,我从没听说过黑鹿,大概绝种了。贺兰山岩画上有长角的鹿,大概是黑鹿吧。

  可是五月和骆驼是怎么回事呢?骆驼是西夏“泼喜军”主力呀。几百峰骆驼,驼峰上架着抛石机,纵石如拳,乱石飞溅,宋人恨透了这支旋风炮。而成吉思汗有一次抢了西夏的骆驼,喜得不行。

  按理,不该衰朽,转瞬倒毙呀?大概是指老朽的骆驼吧。或者民间说,五月的骆驼,灰不出溜。可能五月对骆驼是个劫。也可能,西夏的五月是个不吉祥的月份。

  最容易的事。

  诱捕空中鸟,一举手上来。父母杖童子,一打各逃奔。

  西夏人是怎么捕鸟的呢?用网罩的吧?反正我觉得西夏的民间很穷,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啥都逮住果腹。连最难吃的棘刺,也煮熟了吃掉。既然捕鸟很容易,说明常常吃烤鸟,也说明西夏鸟儿很多。按理,西夏地域牧场农田辽阔,不至于穷成这样吧?

  事实上,西夏的赋税很重,有钱都缴税了。税品有很多种,仅我们凉州,就有麦子、大麦、麻褐、黄豆、粟、糜、秫等税。黑城出土的文书记载,除了纳粮税外,还有佣、草、水等税。

  父母打娃,也很方便,抬手就是几巴掌。而且自古一理,我小时候被奶奶追打得都逃奔到房顶上去。那时候娃多,挨打的都是跑得慢的。

  两样讨巧的事。

  修网补眼,舔笔舔尖。

  青衫窄袖的西夏人坐在屋檐下,慢条斯理拾掇渔网,修修补补,哼唱他们的歌谣:黑头石室漠水边,红脸父冢白高河。是的,西夏人是宋人的叫法,他们称自己的国家为白高国,西夏人的祖先居住在白高河畔,先祖的坟墓也在白高河流域埋着。

  树荫翘在黄土屋墙上,他们的歌谣还在唱……母亲阿妈起族源,银白肚子金乳房,取姓嵬名俊裔传……渔网撒开,铺了一地,网住树荫和一地白日光。

  舔笔舔尖,我们小时候也说。毕竟,河西走廊是西夏的地盘,有些东西就从光阴里漏下来。时光上溯几百年,我就是那个烧火煮饭的西夏女人。

  毛笔蘸墨水,太饱了,笔尖在砚台边沿一点一点舔。钱大昕说,西北之境有黄羊焉,相传西夏有国时,尝取其尾为笔。

  却原来,西夏的毛笔是羊尾巴毛,不是狼毫——狼毛难薅。写字的人多,狼不多。

  天下文字圣手书,地上岩谷龙足践。

  西夏文人穿长衫不?他们研墨,舔笔,羊尾巴做的毛笔在纸上泼墨挥洒,写那些撇捺繁琐的西夏文。真的,西夏文撇捺太多,看起来一纸刀剑,有寒意。汉字最好,刀剑有克制,是最温暖的文字,才不寒光冷厉呢。

  郁闷的事情。

  吃炒面遇风吹,和面水已浑。

  炒面,是小麦豌豆麻子之类的粮食炒熟,磨成面粉,直接吃。我小时天天吃炒面,吃怕了,现在可一点也不想吃。却原来,古代就开始吃炒面。炒面搁在碗里,有一种吃法叫干丢。没有水的情况下。捏起一撮面粉,丢进嘴里。这样吃的时候,倘若刮风,那就相当不美妙。游牧民族出门,肩上搭个褡裢,装了炒面,就可独步天下。和面自然要清水的,水浑浊,那可怎么办呢。

  吃完棘草颚不穿,口小不嫌野菜苦。

  可能百姓常常吃野草的,不然不会有谚语留下。连棘草都吃,可见穷通了。那么,皇宫里奢华到什么地步呢?李元昊的女人没藏氏喜欢打猎,有一次从贺兰山归来天已经黑了,下令路旁都点起灯笼。牛角灯笼明晃晃地蜿蜒几十里啊,想想看。

  衣裳的贵贱等级之别。

  户户紫衣不缫丝,人人为官莫敛财。

  西夏的文官,穿紫衣。沈括说,穿紫衣者,達官贵人也,坐主位,坐下座者皆平民。

  又说,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勒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勒皆便于涉草……

  紫色是最高级的颜色吗?不是。西夏王李元昊穿什么呢,说:“衣白窄衫,佩凤角剑。”李元昊被称为凤角皇帝,他的剑叫凤角剑。

  男子穿白衣,气质刚强而凌厉。何况李元昊本身就爱搞事情,动不动要率领大军打仗,杀来杀去,把宋朝气个够呛。

  那么,李元昊长什么样子?从河西墓道里的壁画上看,党项人一般都是面部轮廓分明的那种。前额突出,高颧骨,深眼窝,鹰钩鼻子,嘴唇饱满有形,连鬓胡子,长方脸。李元昊长得大概也如此吧。鹰钩高鼻子是一定的,因为李元昊死去的原因,就是被儿子宁令哥一刀削掉鼻子——倘若是个扁平脸塌塌鼻子,根本够不到鼻子呀。

  至于西夏人,不一定都胡风。因为西夏人并非都是党项人嘛。可能山羊胡子的也有,眯缝眼睛的也有,薄嘴唇的也有,扁平脸的也有。

  当时的凉州,各色人都有,也通婚,人种是杂交的。鲜卑人有,汉人有,吐蕃人有,回鹘人有,粟特人也有。李继迁攻占凉州之后,这些人自然都属于西夏人了。李明德迁徙银川,又把大部分凉州人带走。尤其是工匠和文人。

  已入官场,应该两张豹皮夹紫衣,善上再增善。

  已遭困境,恰如灰狼装入牛皮囊,有才难施展。

  紫衣加豹皮,犹如美酒加咖啡,那可就锦上添花了。呱呱啁。想想看,西夏的达官贵人,骑在高头大马上,紫衣外面裹一张豹皮,何等的高贵威风。

  高原上有一种紫色的野花,因为紫外线的缘故,颜色特别纯。倘若是一朵,孤零零蹿出草窠,老远便可看见——有一种霸道的高贵气。西夏的紫色一定是受了植物的启发。

  文官紫衣,武官什么颜色?绯色。

  互饮残羹不嫌心,同穿补衲不觉丑——穷人的外衣叫补衲。不过,后来僧人破旧的衣裳也叫补衲。单单看这两个字就破破烂烂,千针万线连缀起来的。大家都衣衫褴褛,也就不觉得丑了。民间说,破箩儿丢在烂筐里,谁也别嫌谁难看。

  百姓穿青色,褐色,蓝色之类的。人穷到一定的地步,也就顾不得颜色了,能遮体就行。不过紫色和绯色一定要回避。白色更不行,王的颜色。

  当然,壁画上的人物,都是有头有脸的。穷人,穿穿补衲算了,不会画到墙上去。

  冰上行走靠长靴,雨天出门靠毡披。

  常在户外的人,放羊的啦,种地的啦,有一种衣裳叫毡披,拿来遮风挡雨。我老家现在还有这种毡披,我们叫毡衣。羊毛擀毡,直接擀出披风的样子,不缝补,囫囵一件披风。多大的雨都追不透,多湿的地上一铺,都隔潮。又暖和又挡雨雪,放羊的人少了这件毡衣可不行。一件毡披,可以传几代人,也算是一份财产呢。

  估计西夏毡披这样的衣裳,主要在河西走廊和寒冷的地方。银川地处河套,河渠纵横,用着毡衣的机会少。

  日常打扮。

  小妹为我,理理唇上须。

  阿爹为我,梳梳头上髻。

  黑城出土的西夏人物像,男子多留胡须,女人多梳高发髻。既然男子虬髯,女子须高髻才好呼应。西夏街上,男人秃发,连鬓胡子,女人云鬓高耸,白面红唇,说着呓哩哇啦的胡话,想想也怪奇诡迷人的。

  欲无唇髭铁镊拔,欲无腹脂腰带扎。

  大概美男子就是这么干的,拔掉胡子,扎上腰带,显得身材挺拔,面色清秀。

  敦煌壁画中的西夏供养人,脸长,腮肥,修眉。看上去骨骼清奇,身材高大,不俗。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

  党项人的咒语。

  野卜植石辞相合,角鸣剑舞敌逃遁。

  因为西夏人不一定都是党项人,所以这个咒,仅仅是党项人的咒语。他们的占卜法有好多,灼羊髀骨,擗竹,咒羊,缶击弦,植石等。

  植石所占卜的内容是打仗的胜负。下句敌逃遁,正好与占卜的内容应验,即辞相合。西夏人很迷恋占卜,如果是吉兆,则士气大鼓,角号高鸣,刀剑齐舞,敌人很难招架。说实话,西夏人不好打,虽然成吉思汗灭了西夏,却也搭上了一条老命——实际上还不能算灭,只能算欲灭未灭之际,就死了。

  成吉思汗天算地算,掐住了西夏最薄弱的脉搏——外面连年天灾,王室内部争权夺位,乱成一团。蒙古军吃准这一点,围住兴庆府半年。

  市易畜已尽,做食腕已断。

  可怜的西夏末主李睍,粮尽援绝,城中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百姓和兵士都患病断粮,活不下去了。

  虽如此,兴庆府也并不是唾手可得——为臣不惜命,射箭不择地势。还死守。

  成吉思汗已经死了,但秘不发丧,不叫西夏人知道。蒙古军拿成吉思汗的余威,一波一波震荡李睍。李睍不知内情,最后献城投降。西夏兴庆府最后被屠城。可怜见的。李睍成为成吉思汗的陪葬。

  气数已尽,是历史小说里常用的一句话。细细琢磨,也有道理。

  植石占卜不知道如何操作,别的占卜有记载。一种是拿艾草熏灼羊髀骨,视其裂纹而判断吉凶。另一种擗竹,以劈竹子的数目定吉凶——可是,是怎么劈的呢?至于咒羊,在夜里星辰齐全时祷羊,清晨杀羊,查看羊肠,羊肠通则吉,淤则凶。还有缶击弦,用竹杆敲击弓弦,以其声音来断吉凶。

  我觉得,占卜者可能女人比较多。李元昊称帝之后,马上从兴庆府快马加鞭飞奔到西凉府“祠神”——为他“祠神”的,就是几位巫女。这事大有玄机。西凉府就是凉州,建有西夏皇家寺院。李继迁在凉州起家,掌控夏国的神灵就在祖籍地凉州。研究西夏,凉州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

  西夏的动物们。

  大象一来河泽满,日月一出国土明。

  西夏没有大象。但是,西夏人信奉佛教,非常虔诚。凉州有西夏的皇家寺院。我老家古浪还有一座寺院,叫清凉寺,民间传说是西夏三百铁脚僧守护狼虎峡的寺院,后来和成吉思汗厮杀,败了,寺院被毁,只留下一首民谣在民間传唱:谁能修起清凉寺,给他九井八涝池,落落墩底下取钥匙……

  跟大象有什么关系呢?既然信奉佛教,就受印度文化影响,奉大象为神物。

  半夜犬吠贵不起,黎明鸟啼智不眠。

  西夏人家,养犬也很寻常。早晨还是鸟儿吵醒的,可见生态多好。贵是有钱的人。智是聪明人,有智慧的人。半夜狗叫,有钱人自己不会起身,早有仆人去看。有学问的人,读了一夜书,黎明鸟儿叫了,还在用功。可能是这个意思。我蒙的。

  西夏对文化相当重视,看看西夏文就知道。创建一种文字,单单凭心血来潮是不行的。《宋史·夏国传》记载:元昊自制番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

  不过,西夏文字后来都消失了,剩下一鳞半爪,让后世人绞尽脑汁揣摩——西夏把成吉思汗打死,元朝鼻子都气歪了,索性不给立西夏史,顺便毁了西夏文。看看元朝对西夏王陵的毁坏,就知道当年被西夏打得多惨,结的梁子有多深。以致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无人知是西夏王陵,还说是唐朝墓。

  雕踞高地箭羽尖,鱼藏深水钓丝短。

  雕太高,箭射不到。鱼藏在深水,钓丝够不着。总有一些动物,活到极致,可以避免祸患。

  想想看,西夏能够和大宋撕破脸,能够叫板金朝,和成吉思汗厮杀,跟西夏人的这种处世哲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攻,有骑兵,所向披靡。退,有千山万壑藏身。

  雄鸡不在,天无不晓。女人不在,灰无不扫。

  日皆不日,马驰好日。夜皆不野,女来好夜。

  这两个,有汉乐府的意思,我猜,他们是唱出来的。在田野里唱,不在家里。为啥呢?就凭女来好夜这句。凉州山区,许多民歌小调都不允许在家里唱。这个可能是古风。凉州人唱《五更调》,在黑城遗址挖掘出来的书籍里,亦有西夏文的《五更调》。

  党项人溯了时光往上推,是拓跋人。唐初,拓跋部族被赐姓李,首领叫拓跋赤辞。李继迁这一支系比较强大,依次是拓跋赤辞,守寂,思忠,仁颜,彝景,光俨,继迁。

  西夏实行军民合一的军事制度。但凡成年男子,平日里种地,战事一起,都成為士卒。地方军队编制仍旧沿用原来的部落组成形式,由部落首领统领本部落兵马,并设十二监军司。

  这个军事制度,实际上是汉朝在西河走廊的设置。李继迁这个人很聪明,他完全借鉴过来,管理自己的军队。

  这跟“日皆不日,马驰好日。夜皆不野,女来好夜”有什么关系呢?有,汉朝大量的典籍被翻译成西夏文,学子必读。好东西都借鉴过来。连民谣也一样。

  更加有意思的是,西夏虽然常常和宋人打仗,但宋词在西夏委实流行。大街小巷,田野陌上,争相唱的是柳永词。宋人柳永在西夏红到什么地步?“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你想想。

  十羊有一肥,两院有一智。

  这句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样。不过更加雅致一点。

  骏马牛羊,频繁出现在西夏谚语里:

  狼犬脚印,霜雪掩盖。牛羊足迹,蝇虫扑来。

  千男德行不相等,万畜毛色不相混。

  设宴供神宰羊羔,追歼逃敌骑雄畜。

  谚语贫乏,莫与交谈。牛马不多,莫与相食。

  没有智慧人言空,没有高角畜群空——高角是公牛。牛羊马匹,一遍遍出现,说明西夏人的日常光阴,畜牧业是重点,庄稼次之。按理,银川地处河套,可浇灌黄河水,农业不会差。可是,我手里这几页西夏谚语,庄稼几乎没有出现。

  天地都爱辽阔,水草皆喜相合。

  这就还得回到凉州来。凉州的牧场丰饶,地域辽阔,畜牧业是西夏的中流砥柱。

  鹿躲藏难安稳,角枝易暴露。

  虎豹出易辨认,皮毛炫人目。

  你身上一旦有耀目的东西,很难隐藏于尘世。

  大畜忍让,幼畜发胖。富商忍让,贫妇遭殃。

  富商忍让,为什么贫妇要遭殃呢?真心不懂。

  草下鹌鹑野鸡叫——扯破嗓子。

  草中兔子黄羊跳——累折腰杆。

  这个倒是易懂,看起来西夏的动物可真不少呢,啥都有。估计西夏的猎人也不会少。西夏的兵士大规模围猎,轰的轰,撵的撵,射杀的射杀。围猎不仅仅是逮来野味大吃一顿,而是调教战马,训练军队的协调性,培养兵士的应变能力和野性。

  夏宋交战,宋朝的士兵体格不如党项人强健。西夏的兵士组成,是以党项人为主体。从壁画上看,党项人比汉人高大,骨骼要宽。他们以肉食为主,在旷野里奔跑的速度很快,耐力也好。

  我在贺兰山的山谷里游荡过,岩壁上石羊飞奔,一群一群。那时候,动物应该更多。西夏的兵士,每年十月在贺兰山围猎,呐喊声彼此起伏。据说,有一种岩石会录下声音,在后世某个时分突然回放。像海市蜃楼,像沙漠里突然出现的幻像。不过,贺兰山没有听说过这种事情。

  空中苍鹰,虽遇大雨,不钻草下。

  坎下小雀,奋力一飞,难上晴天。

  党项人尚武,他们有强健的体格,亦有野心。苍鹰是他们所欣赏的空中之王。

  西夏的战马。

  男养马,早先未养骑时养,如意难。

  妇节俭,早先未省用时省,难应验。

  马匹对西夏,简直相当于鸟儿的翅膀,老虎的爪牙。那么,西夏的战马打哪儿来?当然是我们大凉州——凉州之畜为天下饶。所谓“凉州之畜”主要指的是武威郡所产的马匹。

  先看看凉州大马的背景。东汉时期凉州的战马达三十万匹。汉朝最高时有四十万匹战马。除去驿马,运输的驮马,倘若一个骑兵需要配备三匹战马,那么汉武帝能轻松拉出十万骑兵,震慑得匈奴不敢吭声。

  唐初,有个拓跋人叫拓跋赤辞,是西夏源头祖先。当时还不成气候,不过是个部落首领而已。也没多少战马。

  唐朝李氏,不是汉人,胡人对战马有天然的驾驭能力。

  唐朝最高的时候储备到七十多万匹战马,因此唐朝的骑兵规模大约十八万左右。这些马主要饲养在甘肃。原因很简单,中原并无牧场。那么凉州的大马,是唐朝重要的战马来源。凉州有极好的牧草,还有大面积的苜蓿,温润的气候,保证了战马的繁衍生息。

  还有一点,唐朝是个开放的朝代,许多胡人来凉州谋生,并不是都在做买卖,有一部分人在养马。他们养马养得相当好,驯马也驯得好。马是一种高贵的动物,深谙马的脾性,才能养出好马。唐朝的富庶,依附在善于战斗的勇气和信心之上。

  唐末,黄巢起义,战火不断。拓跋赤辞的孙子,当时党项人夏州首领拓跋思恭对唐朝说,让我去打黄巢,试试看。结果,他打胜了。唐朝封他为夏国公,授定难军节度使,赐姓李——这是第二次赐,第一次他们不想要,没怎么用。

  后来,宋朝和晚唐厮打,已经有夏、银、静等五州的拓跋一族趁机向西开拓,默默占下不少地盘。

  金楼玉殿天帝坐,天道云径日月行。

  宋朝得天下,拓跋一族已经历经了守寂,思忠,仁颜,彝景,光俨几代,到了继迁这一代。此时的党项人李继迁,是个非常有野心的胡人。他不满足对宋朝称臣,打算另起锅灶当皇帝。

  李继迁和辽国联姻,娶了公主,被辽帝册封为“夏国王”。当王必须得有气派一点的首府,李继迁很快攻陷北宋的灵州,并以灵州为夏国首府。北宋无暇顾及,只好承认事实。

  有了首府,必须要有军队战马才能长久立足。李继迁是武士,对战马的占有相当强烈。他看中了凉州大马,紧接着,出兵凉州,没命厮打,攻占了凉州,盘踞河西走廊,截断宋朝与西域的商道。而且,拒绝卖马给宋朝。这样,宋朝的一条膀子就被党项人剁掉。失去战马的宋朝,战斗力顿然减弱,无法及时夺回河西。

  凉州脱离大宋,战马都是西夏的,宋朝得不到。没有好战马,宋朝的底气不足。宋朝的步兵相当厉害,防御能力亦是强大。没办法,逼成那样,战马太少。但是,再厉害的步兵,跟骑兵对垒,还是相当吃力。骑兵的冲击力度太大,步兵胜在防御,不能爆发性攻击。所以,宋朝夹在契丹和西夏以及辽金之间,夹瘦了,瘦得没有血色,黄蜡蜡的。

  北宋也没有草原,哪有地方养马。战马只能從天然草原养,才能培育出优良品质。此时,大规模饲养战马的凉州,被西夏牢牢控制在手上。

  有志奔向天涯,有钢打出长矛。

  宁射苍鹰不射兔,宁捕猛虎不捕狐。

  党项人勇猛好战。这样,李继迁便从容地在凉州飞快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党项人拧成一股,依仗着凉州大马,打吐蕃,胜。打回鹘,胜。到了他儿子李德明时,已经隐隐有了大王气派。这气派的后面,是战马给的底气。凉州扎稳脚跟之后,李德明华丽转身,直奔怀远镇(今宁夏银川),后来改名为兴州。

  人在群中不智,马在群中不跑。

  这一年,李德明的千顶帐篷从凉州拔地而起,黄尘滚滚,车马萧萧,一路迁徙,向着宁夏银川进发。这个党项人的王,自称嵬名氏,鹰钩鼻子耸起,目光凌厉,对他的儿子李元昊说:我们要去的地方,富足美丽。西北有贺兰之固,黄河绕其东南,西平为其障蔽……天时地利人和,可以牧马种地,可以出兵攻击,亦可牢牢防守。这是神人允协,所以我们急宜卜筑新都,以承天命。

  不留在凉州,是因为河西走廊,终究不过是后院走廊,巢要另占。

  当然,凉州是他的大后方,千万匹肥硕的战马预备着,他心里有底,才可以通体霸气。

  成吉思汗深谙此理,打蛇打七寸。他攻打西夏时,先拿下河西走廊,背后捅一刀,西夏顿时吐血而亡。西夏历经十帝,享国一百八十九年。

  云樑枪一举,

  凤角剑一悬。

  公元1038年,李元昊在宁夏银川建立了西夏王朝,自号“大白高国”,定凉州为辅都。

  李元昊常常亲自率领大军搞事情的。他称帝之后,和宋朝撕破脸干仗。这一时期,李元昊的兵力在三十到五十万之间,战马大约五十万匹左右,其中凉州储备着三十多万匹。凉州的马匹,都是战马。别处的,驿马,驮马都有。

  那么,宋朝怎么样呢?北宋的战马,真宗时期养马二十万匹,几乎就是巅峰了。这二十万匹战马,并没有多少精马,只能拉出约四万骑兵的军队。宋仁宗时,骤然下降到十万匹。北宋末年,降到九万匹。到南宋,只剩下区区一万多匹。

  这样一来,宋朝的战马就显出劣势。宋朝的战马,基本都是茶马互市买来的。来自辽国的蒙古马,矮小,短胖,突击能力差,无法和西夏的凉州大马抗衡。来自西南的马匹,驮运尚可,作战不行。

  宋朝在当时可谓超级富国,可是有钱也有买不到的东西。他们没有漂亮的战马,缺少西夏那种强烈的尚武气息。而西夏,拒绝卖马给宋朝。即便是几番谈判,宋朝也得到一些劣马,至于凉州大马,一匹也没有。西夏的马匹交易控制得相当严厉。

  所以,西夏人的日常生活,就是从养马开始。要早先养马,不要等着骑时才想起没有马。民谣是什么?就是日常光阴里提炼的精华。

  夷骥似鸺步绝伦,毛驴骏马料相同。

  夷骥是骏马,鸺是一种猛禽。大概骑战马的时候,还有一种猛禽跟着,好大的气势。

  毛驴在西夏应该也很普遍,虽然动不动要尥蹶子,但干活却肯出力气。自然,吃料和马料也一样。料是豌豆瓣,我们河西走廊现在还这么叫。了解西夏的习俗,离不开凉州。毕竟,西夏是从凉州发展起来的。

  良马十倍价,欲贩怕跌价。

  无衣又无马,谁能向前奔。

  骏马十价骑手弱,坠鞍断腿名声落。

  养畜发财名好,育子成才众爱。

  可见,好马非常贵。骑手也得相配。西夏人的骑兵非常厉害,骑兵的铠甲繁复,加上交缠的铁索,马匹的承受能力相当强大,力气小的马根本驮不动。尽管这样的重甲之下,战马仍然保持冲在第一线的爆发力。骑兵叫铁鹞子,又称铁林,是西夏最精锐的骑兵部队。铁鹞子配的战马,都是从凉州马里精选的高臀宽肩大马。西夏的骑兵盔甲上闪着寒光,骑在凉州大马上,威风烈烈。

  铁鹞子骑兵,据史籍记载:西夏用兵多立虚寨,设伏兵包敌,以铁骑为前军,乘善马,重甲,刺斫不入,用钩索绞联,虽死马上不坠。

  还有步兵,叫步跋子,翻山越岭,健步如飞。西夏军作战,骑兵为前军,突击敌阵——战马嘶鸣一路狂奔,暴雨般的马蹄声骤然响彻旷野。步跋子紧紧跟在后面。铁骑突阵,阵乱则步跋子冲击。

  打埋伏仗的时候,步跋子藏在路边,用钩索绞勾对方的战马,骑兵随后杀来,配合得很默契。这是宋朝胸口的朱砂,想一想都疼得厉害。但是,得不到啊,良马,良马!

  肠子露,腰上缠。

  腹子破,用草填。

  心怯也别趴下,

  箭尽也别投降。

  如此野心,党项人打仗凶狠可见一斑。西夏和宋朝打过几次大规模的战役,骑兵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宋朝的步兵实在干不过铁骑。西夏的兵士和马都身着重甲,宋朝的刀箭穿不透他们的盔甲。西夏士兵用铁链子把自己套在马上,犹如钢铁之狮,冲击力度非常大。铁鹞子布阵,有一种鱼鳞阵法,很强悍。铁骑小队就像鱼鳞一样密布,然后迅速冲击,步兵基本招架不住。后来宋朝的攻击性兵器里,有几种专门砍杀马腿的,比较有拦截力。有一种拦截铁骑的桑木弓弩,一次射出十几枚利箭,射程遠,高度刚刚射到马匹膝盖位置。马失前蹄,战斗力锐减。

  宋朝拦截得力,西夏一次次的征战,马匹的损耗非常大,除了死伤掉的,还有一部分被宋朝俘虏。西夏有五十万左右的常备军马,战争消耗掉的马匹,基本都有凉州大马提供补给。

  世上正事三件:畜牧、耕作和商贩。

  天下坏事三件:偷盗、行骗和赌钱。

  畜牧是党项人的第一件大事。西夏时期,凉州的天然草场有几百万亩,单单是甘州牧场,就有两百多万亩。水草茂盛,雪水充足。加上大量土地种植的苜蓿草,为大规模放养战马提供了条件。

  日有人,夜有狗。守牧场,看草料。

  西夏的赋税,并不轻。百姓除了交纳正赋外,还要交纳草捆。史籍记载的很清楚,一户人家要交纳多少捆,多少束,多少厘,很精细。这些干草,是战马冬天的口粮。倘若战马瘦弱营养不良,养马人和马监都要受罚。战马除了吃草,还要吃料。料就是粮食。喂养一匹战马,消耗的粮食大概是三到五个兵士的口粮。想来当时凉州的粮食种植也够庞大的。

  黑城出土的土地税账文书:一户罗般若乐,大麦一石一斗五升,麦两斗……另一份记载:迁溜吾移……麦七石三斗二升七合半,草二千九百三十一捆……

  拿这么多的钱,除了维持王宫里奢侈的日常开支,一部分肯定要拿去买铜铁硫磺之类的战略物资。

  西夏对凉州的马场,所有战马都要登记造册,一年有多少母马,要缴多少马驹子,都有严格的定数。一般是一百匹母马,一年五十匹马驹子。老弱病残的,也要编号登记在册。

  疾如奔马飞腾跃,静如夏日缓缓行。

  道长骑马显威力,人寿饮酒相为伴。

  有心养畜,市中挑取。有意尝苦,饲养马匹。

  翻阅西夏谚语,扑面就是马蹄印,拓在泛黄的纸上,深深浅浅,延续在河西走廊。似乎凉州大马刚刚走过去,马粪还冒着热气,车辙还鲜鲜的,连一只废弃的马掌都可以寻到。

  西夏的买卖。

  有羊比比番地梁,有钱觅觅汉榷场。

  看官,这两句话重要的不得了,是整个西夏谚语的核心,万万不可一笑而过,细思极深。

  前一句,比比,是数量多的意思。西夏的羊多得数不过来。后一句,汉,指宋朝。榷场,宋朝设置的贸易场所。重点在哪里?在榷场。

  比起元朝对西夏的恨入骨髓来,宋朝要大度的多。虽然西夏有事没事跑到宋地挑衅,抢宋人的财物。西夏人创建文字,把汉字拿来当底子。西夏人建立各种制度,把宋朝的制度拿来借鉴。读书,宋朝有,翻译一下。工匠,宋朝有,教一下。制造业,宋朝有,援助一下,不要那么小气。受灾没粮食吃了,哭哭啼啼找宋朝,大哥,你不能见死不救,夏人往上溯还是你大宋子民呢,要点粮食吃怎么了。缺钱了,找宋朝,哥们,咱们互市一下怎么样?我家上好的皮毛换你的银子。什么?大哥你想买马?滚,没有。

  宋朝的陶瓷制造委实繁荣,陶瓷好得不得了。西夏眼热,一趟一趟打发人去求,大哥,我们也想烧制陶瓷,技术传授一下呗。宋朝答应,派遣匠人教授。后来,西夏的陶瓷差点赶上宋朝,凉州就有很多大规模的西夏陶瓷坊遗址。

  宋朝想学习一下西夏的桑木弓制造,被西夏一口回绝,滚,不行。

  宋朝不计较啊,打仗归打仗,援助归援助,做买卖就做买卖呗。宋钱和西夏钱币同时在西夏流通。宋夏之间,设置过若干榷场。西夏卖给宋朝的,是皮货,药材珠玉等。宋朝的粮食布匹,七杂八货,卖给西夏。

  宋朝也喜欢榷场,不断在辽、宋、西夏、金边界地设置互市,做买卖。一来控制边境贸易,二来赚银子买马,三来探听情报,安边绥远。当然,一旦打仗,榷场就废了。两家和好,再设,没关系。

  怎么交易呢?有牙人从中撮合。牙人评定货色等级,兜揽承交,收取牙税。这种人我们凉州现在还有呢,在畜生交易市场,买卖双方不许直接接触,必须有牙人从中周旋,袖筒里捏指头出价钱。这亦是凉州古风。

  当然,西夏死死不肯卖战马。宋朝紧紧捏住铜铁、硫磺、焰硝、箭笥之类军用物资,也不肯交易。

  可是,宋朝想要战马,简直想的不行。怎么办?借助榷场,有胆大的西夏商人,偷偷卖。宋朝官员对西夏商人说,你卖给我战马,我给你经济支持,而且你在榷场卖啥都不用缴税,咋样?好,击掌,成交。

  西夏急需硫磺铜铁造兵器,暗地里找宋朝商人私相授受——哥们,卖给我这些紧俏东西,几山的羊赶给你。咋样?好,击掌,成交。

  有羊比比番地梁,有钱觅觅汉榷场——两句民谣,泄露天机。世上没有商人办不到的事情,只要有榷场这个平台。

  这样,榷场外的走私贸易委实火爆,西夏人这才唱着歌谣说,有钱觅觅汉榷场。觅觅这两字透出的背景,就是走私。走私成功一笔交易,可以阔绰吃喝好几年。说实话,西夏人比宋人穷。靠老实做买卖,税可不低,根本发不了大财。

  无货愿与尊相伴,无资愿与特相祈——这两句亦是大有深意。尊,是财神。特,是神灵。此条表面上看,似乎是商人祈求财神佑助,实则另有含义。

  普通的买卖,针尖削铁。薄利,虽多销也只能糊口。但是,安逸呀,依着货物纳税,怕个甚。做什么买卖风险大,提心吊胆需要神灵保佑?是军火生意。

  西夏常年打仗,缺什么呢?兵器。一场厮杀,损兵折将,消耗无数刀箭。李元昊时期,西夏有多少兵力?兵士约五十万,战马约五十万。这一百万人马,人要兵器铁衣,马要鞍鞯马镫,缺了铜铁可不行。可是,西夏的金矿有限,铁矿凑合,铜矿显然不足。

  这样,军火走私商人应时而生,挖宋朝的墙角。铜铁是宋朝的战略物资,自然不会轻易得到。无货愿与尊相伴——没有货,走私商在宋朝游走寻觅,求神保佑找到货,确切地说,能搭上线。没有宋人官员的协助,他们做不成这宗买卖。读《水浒》,就知道当时宋朝的官员何等的爱钱。

  敦煌莫高窟有一条西夏文题记:“甲丑年五月一日,墨勒原籍凉州,为找料石,来到沙州地界。”料石即矿石。凉州人跑到沙州,寻求矿石。可见西夏的矿产资源匮乏。

  题记透露出的信息,是凉州人最先掌握了开采冶炼的加工技术。因为西夏的主体是党项人,他们对冶铁技术肯定不甚懂得。虽然打仗厉害。

  凉州人自古用一种风箱,现在鄉间还有。这种风箱鼓风量大,将风连续鼓入炼炉,保持炉内的高温。使得西夏冶炼业日趋精良。

  西夏的兵器制造。

  风催云,雨将来。制弓匠,坐台上。

  当然,宋朝也挖过西夏的墙角,彼此彼此。沈括说,西夏能制作一种弓,叫神臂弓。“能洞重扎。”“最为利器。”“以厌为身,檀为弰,铁为枪镗,铜为机,麻索系扎丝为弦。”神臂弓射程既远且深,简直所向披靡。

  马可·波罗说,成吉思汗就是被西夏的神臂弓射死的,箭头上涂了毒药。宋朝成功挖走了这种技术,并且加以改进,威力无比,能和辽、西夏、金抗衡,立下汗马功劳。宋朝虚荣,说是某人献来的神臂弓。明明是费尽周折挖墙角弄到手的。

  风催云,雨将来。制弓匠,坐台上——说明风雨欲来,西夏已经进入戒备状态,随时投入战争。成吉思汗的战马一声嘶鸣,漠北扬起遮天沙尘。西夏已经嗅到山雨欲来的味道,制弓匠立刻坐到台上。而宋朝呢?《清明上河图》中,兵士东歪西倒睡在兵营门口的大树下,整个画面找不到多余的一匹马,教人着急。

  实际上,就算风雨不来的日常时光,西夏人就是一边放牧种田,一边打制兵器,不会松懈。当时河西有一种树木,叫箭树,枝条柔韧弹性又好,制成的箭杆和神臂弓很相配,发射出去,“能洞重扎”,枝枝夺命。倘若配上青铜毒药箭头,更加犀利无比,见血封喉。树不多,只有一山。后来这种树绝迹了,野史说成吉思汗攻打河西走廊时,被西夏人放火烧山,箭树绝种,后世再也见不着——杀戮过重,被老天收走了。

  不过,我觉得那一山箭树是饮火自尽的。活在世上光是被拿去做箭,造孽的,活个什么意思呢。

  弱汉头上敌扬威,打头穿胸箭一条。

  中不中箭要放正,透不透靶要停稳。

  这两句细思极恐。靶,不是打靶的那种木头牌子,是活人,指射杀的目标。

  夜读西夏谚,冷不丁打寒颤。文字的背后,是一种冷厉的气息,凿通千年时空。汉人的《诗经》半部书写草木,半部书写爱情,思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西夏谚语,十句不离本行,时时有危机感,思考的是与邻国的关系,自身的安危。党项人果真是战斗民族。

  读西夏谚语,读出一种紧绷绷的神经。看《清明上河图》,瞅出一个松垮垮的宋朝。

  线不美,难成衣。味不美,菜难吃。

  一般制衣,用布,不用线。而这个线,不是普通的线,是铁丝。西夏的铁鹞子,穿一种铁衣,也叫铁环盔甲衣,是最好的盔甲。西夏对付宋军的战略战术是:“国家用铁鹞子以驰骋平原,用步跋子以逐险山谷,然一遇陌刀法,铁骑难施;若遇神臂弓,步奚自溃……”

  铁骑铁骑,离不开铁衣。这种铁衣,我专门到银川去看过出土的实物,非常讲究。铁衣制作需要相当高的技艺,一般的铁衣,是用铁丝套扣缀合成衣裳,环环相扣,形如网锁。而西夏的这件铁衣显然不是铁环套扣的,它是用一根铁丝直接织成的——套头穿,紧身,窄袖,衣领是铁丝和麻布合成的,不会磨破脖颈。下摆开豁口,坐在马背上刚合适。铁衣韧性相当好,贴合身体不会束缚。这样的技艺,也只有宋朝才有,只不过被西夏挖过去了。挖墙角,西夏一绝。我们不搞原创,只是大宋的搬运工——不学勇士何言勇?效法强者不为弱。

  为啥说线不美,难成衣呢?铁衣用的铁丝,柔韧度相当好,不是普通的铁丝。估计冶炼技术难度也高。你想想,铁衣能达到“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的地步,需要多高的技术呢。

  铁衣原本是宋军的。但是宋朝以步兵为主,得步行啊。士兵穿着沉重的铁衣,奔跑不动,毕竟是铁丝,扭曲活动不如布柔软。而西夏是骑兵,定定儿坐在马背上,身体不运动,降低铁衣对身体受力点的压强,避免盔甲磨破身体,所以铁衣更加适合他们。

  剑磨锋利快装鞘,别让锋刃消蚀掉。

  总望背后家远,常躬腰杆失刀。

  去毛不连皮,宰羊刀不沾。

  这几句透出的消息是,西夏人日常带刀,且刀刃锋利无比。

  西夏中后期,打制的刀剑犀利,非常厉害。厉害到什么地步?宋朝都想办法得到。大宋当时的武士和文人学士,倘若随身佩带一把夏国刀剑,那是相当时髦的。《宋史》载,宋钦宗曾“佩夏国宝剑”,后来将它赏赐给王伦。有人垂涎此剑,留下诗句:“红妆拥坐花照酒,青萍拔鞘堂生风,螺旋铓锷波起脊,白蛟双挟三蛟龙,试人一缕立褫魄,戏客三招森动容。”

  宋人就有这个毛病,拿到一把刀剑,不是去想着打仗,而是挂在腰里显摆,尤其在女子面前。还以为自己是个美男子,觉得自己潇洒得不行。与西夏人对未来时时有危机感相比,宋人温软,最在乎眼下风花雪月,浅唱低吟。

  不过,大宋的文人委实包容,尽管被西夏打得头破血流,还是老老实实给西夏立传——兄弟虐我千百遍,我待兄弟如初恋。不像元朝,恨不能在地球上剜个洞把西夏连皮带毛捣进去,一个字都不留,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西夏人特别喜欢宋朝文人那种士的气节。他们说,君子住此处,名号扬四方。

  他们对宋朝看得很清楚,嘲笑宋人:不敬智慧敬衣衫,不爱守信爱守财。

  知此知彼,西夏把自己紧紧绷在一根弦上。凡尘之人,自然都有弱点。成吉思汗趁着他们争权夺位,喀嚓一声掐断长弦。

  祖辈辩才道不尽,弭人谚语说不完。

  这两句,是西夏影印原文的开篇,我挪到最后。

  辩才,是制作谚语的才士。弭人,是党项民族的自称,又叫弭药。他们的歌谣里唱着:弭药勇,天地狂。为啥这么叫呢?《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其种有宕昌、白狼,皆称猕猴种。”

  其实,辩才才是真正的弭药勇士。成吉思汗摁住了西夏,没有摁住文字。经过了多少光阴打磨,经过了多少世事沧桑,一本西夏谚语,从时空隧道里漏下来,透露给后世一点消息,悄悄撕开一扇西夏的天窗,叫后世人窥见。党项人说,你们的全世界,我曾来过。你家门前,我曾路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