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来,不时地从媒体得到老一代文人、学者以及知识分子们去世的消息。他们的离开仿佛都在用行动告诉世人一个时代的终结,随之带走的,便漸渐成了历史。他们和他们的故事也许就这么湮没在黄沙尘土中,再不为后世所知,又或许,故事会在一个个文本中被保存下来,留给后人想象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世事沉浮和对个人命运的一声叹息。
这是我读《空房子》的霎那之感。
上个世纪的中国往事,坎坷曲折间,多少人的命运浮浮沉沉,颠颠簸簸?这样的人事流离是如今坐在明亮的桌前,品尝着浓郁咖啡的今人可以理解,但却不能感受到的命运变迁。于我们,无论那故事讲得多么催人泪下,也是不能够穿越回去的尘封往事。岁月如流,一眼万年,那样激动心魄的人生体验,也只有局中人明白这历史的偶然带给他们个人的,是何等辛酸难忘的人生追忆;而当下的社会变迁又是如此剧烈,快得让人难以跟上社会向前不停的步伐,我们多怕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真的是那样渺小而不值一提,如尘如沙,就这样来世,过世,去世,不留痕迹。历史从来都无情,所留下的除了丰功伟绩,除了千秋万代,仿佛每个个体的生存在沧海桑田的茫茫洪流中,早已被裹挟着成为重塑地球容颜的一滴水,一粒沙,在泥沙俱下的巨变前面目全非,模糊不清。幸而,人类有文字。
时间义无反顾地向前奔走,一刻不停,奔向回归大海的最终宿命,唯有在文字里,它得以喘息,得以凝固。文字的双手灵巧地抓住时间激流后冲起的浪花,并将它带上岸,用记录的方式保存住时间的点滴。无论文字记下的是喜,是怒,是哀还是乐,其功业都在于它留存下了人作为个体,来过,生活过的证据。我们坐在书桌前,手捧着“那个人”的故事,与他或她同悲同喜,读着他或她的起伏命运,仿佛自己的一生也会像故事中的“那个人”一样,被记录下来,留存于世,成为“我来过”的证据。生之为人的尊严因文字得到彰显——我们不是那一粒沙,一阵风,一滴水,我们是这浩淼宇宙的一份子,亦有爱过、痛过、哭过、笑过的美好的在世体验。
历史过往,岁月变迁,房子总会空空如也,不免被拆毁或坍塌的宿命。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从房子走出来的过程:从儿时的家走出来,走进自己的家,从自己的家走出来,走进土里的那个匣子。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所房子,灵魂最终要离开家,身体就变成了一座空房子,“尘归尘,土归土”。人们用文字记下了辗转在每一所房子里的生活经历和命运轨迹,但那颗辗转漂泊的心,文字是否能一丝不差地记录下来呢?灵魂最后的归宿又在哪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它不会在那些空房子里。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