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游客在抗战纪念馆中穿着皇军的衣服,举着刺刀嬉笑留影,当游客们在大屠杀纪念馆中搞怪玩笑,当人们在圆明园的废墟里欣然游乐,不禁想问:这些不是沉重的地方吗?
当然是!松柏森森,建筑肃穆是当今之景,历史或许曾见证过白骨累累,血流成河的景象。但是,人们忘记了,忘记了历史,忘记了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的光芒能够烛照当代人的灵魂,并且这光芒能化作航海的灯塔,照亮人们走向未来。却是有人把历史当作“哈哈镜”,把伤疤当作装饰,这时历史照出的却是现代人扭曲的灵魂。面对历史这一明镜,我们应该保持的是庄重的姿态,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已故灵魂的敬畏,是对无数无辜受到戕害的人们和无数为正义牺牲的英雄们的无言敬重。
所以说,于肃穆处且沉重!
端午节时也是如此,词人笔下的处处香蒲碧艾忙,细缠五色臂丝长,谁复吊沅湘?人们往往只记得每一个历史文化符号所带来的娱乐活动,却忽视了更为广阔历史文化背景和被吊唁者的历史文化内涵,。当国人们愤怒的围观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的事件时,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自己是如何将端午节传承的。还有多少人会想起汨罗江畔纵身一跃的悲壮灵魂,端午节时那可以穿越千年的悲痛感染到了谁?大悲无言,保持沉重是最好的状态。
或许泛泛之众中有人并不了解自己参观的纪念馆的历史背景,但是,保持沉重的心境是一个人有起码的敬畏之心的表现。你或许不是傍晚捧着红烛在祈祷的人群中一员,也或许不是立在广场上沉重哀悼的一员。但是最基本的准则是至少在寂静中保持沉重,这是敬人也是自重。
还记得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前跪在雪地上的德国前总理,历史上罪恶并非是由他造成的,然而这代表着德国的忏悔,是对罹难者的尊重,许多人因納粹带来的,至今还有丝丝隐痛的伤口也能得到一些抚慰,死者的冤魂也有一丝慰藉。
于肃穆处保持沉重,是一种最起码的尊敬,一种最简单行为,但是焕发的却是永不泯灭的人性光辉。
简评:文章以现实切入,针对当下人们面对历史缺乏敬畏的表现,提出“于沉重处当肃穆”的观点,很有现实意义。但文章的层次比较单薄,端午节、勃兰特的例证都未能深入分析。
(指导教师:费园园)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