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斯以小说《厚颜无耻之辈》(1943)开始她的文学生涯。她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且注重文体,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早期的小说《太平洋大堤》(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时代的贫困生活,她的不少作品是以印度支那的社会现实为题材的。杜拉斯一度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作家,其实她的小说只是在手法上与新小说类似,重视文体的诗意和音乐性,但在构思方面却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绘贫富对立和人的欲望,以独特的方式揭露社会现实。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戏剧集,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
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员,她不仅写出了《广岛之恋》(1960)、《长别离》(1961)这样出色的电影剧本,而且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创作优秀影片《印度之歌》(1974)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且有不少获得了国际大奖。杜拉斯的六十余种作品始终拥有广泛的读者和观众,其中最著名的是杜拉斯在七十岁时发表的小说《情人》(1984)。在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里,她以惊人的坦率回忆了自己十六岁时在印度支那与一个中国情人的初恋,荣获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并且立即被译成各种文字,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五十年代末,杜拉斯把她的小说《太平洋大堤》改编成影片,用所得的稿酬在巴黎郊外的乡村里购买了一幢用石块建成的老房子,并在这里生活了五十年之久,直到1996年3月3日去世。她在最后三五年里的伴侣是比她小三十九岁的雅恩·安德雷亚。他在她的葬礼之后就不知去向。现在这栋房子依然保持着她生前的样子。这栋房子客厅的柜子里,堆放着杜拉斯的手稿、信件和各种各样的资料,她在电台发表的关于她的作品和生活,关于政治的谈话录音,经过整理制成了长达五个小时的光盘。餐厅里放着用各种语言写成的几百本关于她的著作,以及她的作品在全世界的译本。
让·马斯科罗是杜拉斯唯一的儿子,他们一起生活了四十九年,感情很深。他认为母亲留给他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决不屈服的性格,是她教会了他热爱自由,永不绝望。杜拉斯是桀骜不驯的,别人永远不可能改变她。她从1943年开始写作,在将近二十年里没有人把她当成作家,但是她从未中断写作,每天都写四五个小时,因为这是她愿意做的事情。直到四十年后的1984年,她终于因小说《情人》获得龚古尔奖而成了世界文坛明星。
龚古尔奖
世界范围内的文学奖项超过一千个,要是排个队,站在排头的一定是龚古尔奖。
19世纪的法国,有一对奇怪的兄弟作家:爱德蒙·龚古尔和于勒·龚古尔。他们的母亲去世前曾叮嘱两人一定要相互依靠,于是他们放弃了一切个人空间,连结婚都不予考虑,始终生活在一起。龚古尔兄弟出身于贵族家庭,不用担心收入问题,因此两人一直致力于文学和艺术事业,并成为当时法国文坛上较有影响力的作家,和福楼拜、左拉等人齐名。1870年,弟弟于勒先行去世,哥哥埃德蒙·德·龚古尔十分悲痛,在1874年7月14日立下遗嘱,为了纪念他的弟弟,要用遗产作为基金,成立龚古尔学院,即龚古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并指定福楼拜、左拉、都德等十名作家为第一届院士。由于埃德蒙到1896年才去世,这份名单后来有所变动。
龚古尔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就连“二战”都没能使之中断。虽然它的奖金只有十欧元,却在法国文坛有着无人企及的地位。最初设立龚古尔奖的目的,是想挖掘文坛中的新生力量。龚古尔奖不像布克奖和普利策奖那样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影响,至少对中国读者来说,它的大多数获奖作品令人感到陌生,但也有部分有了中译本,最有名的当属杜拉斯的《情人》(1984年获奖)、波伏瓦的《名士风流》(1954年获奖)和普鲁斯特的《在花枝招展的少女们身旁》(《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二部,1919年获奖)。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