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从几个形而上学命题入手论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革命性”
魏国枫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无疑充斥着一种天才式的反抗精神,从语言分析入手几乎颠覆了整个传统形而上学体系。这种“革命式”思维在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本文意在从两者的世界理论、划界理论、图像理论和空间观等几个角度对此进行说明,并试图对“革命式的”哲学思维方式进行梳理。
维特根斯坦;世界理论;划界理论;图像论;空间概念
1 世界理论中的直观
在维特根斯坦(早期,后文提到维式皆指其早期理论)那里,我们首先对于世界的“直观”①是事实。尽管在《逻辑哲学论》中没有直接提及关于直观的理论(其原因的分析后文也会提到),但可以从其中所涉及的关于世界的理论中推论出来。1 世界就是所有如此的情况。
1.1 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物的总体。②1.2 世界分解为诸事实。
2.0 确实如此的情况,事实就是事态的存在。
2.01 一个事态就是客体(实体、物)的一个组合。
主体对世界进行认知总要有一个开端,即何者先进入主体的意识。无论如何,世界整体总是不能承担这一重任的,我们的认识能力无法首先认识整个世界。而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充当这一开端的也并不是客体(实体,物),因为客体是组合成事态的元素,而事态是没有存在的事实。所谓的“没有存在”并不是说预先存在诸多未存者在而后又一个未存在者成为了存在者,而是说一旦我们获得了某个存在者便可以从“不存在”的视角去反思这个存在者继而获得这个存在者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才是没有存在的应有之义。事态就是在这种可能性的意义上才被称之为未存在的,而由于事态是客体的组合,所以客体便也具有某种未存在的性质。然而客体怎么会不存在呢,在维特根斯坦那里,由于这种“不存在”是“可能性”意义上的不存在,因此对其的解释应该是,由于主体并非一开始直接直观到客体,所以在意向客体之前,客体对于主体来说只能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进而也就可以推论说,主体所直观到的既非事态也非特体,而是事实。
2 划界理论
维特根斯坦的划界理论的提出同样体现着一种对哲学的治愈态度,这种治愈性态度在进20年来越来越被学界所重视,甚至被发展成为一种阅读策略。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哲学的病体现在寻求语言的本质,寻求一种为语言的意义奠定基础的形而上学存在物。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全部哲学乃是语言批判”,传统哲学的“命题和问题大多数并非谬误,而是无意义的。因此,我们根本不能回答这类问题,而只能明确指出其无意义性。哲学家的问题和命题大多是基于我们不了解我们的语言逻辑”,因此我们才需要对语言进行批判。命题的总体就是语言,所以进行批判的核心在于批判命题,那么如何批判呢,关键是界定命题是否是有意义的。命题的意义是我们使用命题的原因,命题描述实在,那么命题的意义就在于对实在的描述。在这个意义上进行对于语言的批判,正如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最后一个命题,“对于不能说的,必须保持沉默”那样,并不实在的形而上学也就自然被划分到“不可说”的领域当中去了。
3 图像论
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图像说在立意方面其实已经与康德的图型说有所不同。康德将图型作为认知过程的中介,连接的是感性经验与知性概念,而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图像则是用于解释命题以何种方式被主体理解。由于命题与事实息息相关,“2.12 图像是实在的模型”,而事实与事物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多了逻辑形式内含其中,所以对命题的理解也就必须考虑到客体间的关系问题,“2.11 图像表现逻辑空间中的情况”,“2.14 一物成其为图像,在于其要素以特定方式彼此结合。”继而图像在本质上指向其所描画的东西,这使图像具有意向性。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事实、事态、实在、命题和图像之间的关系:命题以图像的形式描述来源自事态的获得自事实的实在。
4 空间理论
维特根斯坦所使用的空间概念是一种“逻辑空间”概念。康德意义上的空间概念在维特根斯坦那里也是适用的。在维特根斯坦看来,“1.13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这里的空间观可以等同于去掉对关系进行探讨的康德意义上的空间观。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下面引述《逻辑哲学论》中的一个条目:维特根斯坦的空间概念又比康德的空间概念适用性更广,核心原因在于维特根斯坦的空间同样适用于事态。“2.013可以说每一物都在可能的事态的空间中。我可以设想这个空间是空的,但不能脱离空间来想象物。”正像在图像说中所论述的那样,图像所描述的是实在,实在的基础是事态,而事态又是一种可能性。客体在维度空间中被确定下来,或者说,一旦进入维度空间,由于这一维度(无论是几维)成为了客体的外在关系,客体也就获得了确定性,相同的确定的客体也就无法共存。而由于维特根斯坦的空间理论是超越了维度空间观的“逻辑空间”,也就一举解决了康德空间观中的问题。在维特根斯坦那里,空间概念被理解成为我们借以显示事物存在的方式③。
注释:
① 在《逻辑哲学论》的相关论述中并未出现“直观”一词,作者凭借理解在此使用,故加上引号。
②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第4页
在《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中黄敏以《逻辑哲学论》的德文原版为基础,辅之两个英文版译本重新翻译了《逻辑哲学论》,出了导言部分,本文对于《逻辑哲学论》的引用皆出自此书。
③ 《康德的空间概念与维特根斯坦的理解》江怡 2011
[1] 《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著,贺少甲译 1996 商务印书馆
[2] 《维特根斯坦哲学评述》舒炜光著 1932 三联出版社
[3]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黄敏著 2010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维特根斯坦全集第1卷》 涂纪亮主编,陈启伟译 2003年 河北教育出版社
[5] 《<逻辑哲学论>研究》 韩林合著 2007年 商务印书馆
魏国枫,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外国哲学2015级。
B561.5
A
1672-5832(2016)12-0225-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