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文学史叙述方式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7673
吴金霞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文学史叙述方式

  吴金霞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但又不仅仅涉及到文学。文学史的编纂受到社会环境、思想潮流、国家政策和个人知识水平等各种方面的影响。1978 年 12 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学术界也发生了整体性的转变,这时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出版满足了全国高校中文系教学的需要。随后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的编纂与出版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中国现代文学史》既体现了文学史叙述方式的转变,又带有明显的依附色彩,教材的特殊位置,唐弢个人的文学史观等等使其带有内部启蒙与革命的对话与妥协,给我们研究当时文学史叙述提供一个有代表性的范例。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启蒙与革命

  文革十年使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纂和出版陷入停滞,恢复高考后,高校中文系出现了“教材荒”,为满足全国高校中文系的教学需要,启动国家统一教材的编纂工作。编辑组成员有唐弢、王瑶、刘绶松、严家炎等,1979年6月出版第一册,成为新时期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其实,唐弢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早在文革开始之前就已经开始筹备,写作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61年夏组成编委会到1964年完成全书讨论稿;第二阶段是1978年9月重新恢复了编写组,由唐弢和严家炎共同主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中国现代文学史》呈现出启蒙与革命的纠缠,但最终服从于革命的叙述方式。

1 唐弢文学史叙述的新特征

1.1 文学史的分期问题的态度

  唐弢本人对于文学史的分期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分期应当考虑到作家的主体完整性。“文学史的分期应当根据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来分,至少也应当根据文化发展或者思想发展的规律来分……文学史还有自己的规律。”这样的文学分期的观念体现了唐弢本人对文学史本身发展规律的重视,而不是简单的用政治事件或时间简单的划分文学史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但是这种个人的史观最终妥协于革命的叙述方式。

  在体例上,唐弢本以作家为本位,重点突出,主要的文艺运动,如“五四”文学革命、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40年代延安文艺整风运动,最重要的作家如鲁迅、郭沫若、矛盾,在书中战友明显的地位,篇幅极大。唐弢本中对某些作家如沈从文等的介绍就显得过于简略。

  1.2 对文学史的叙述——史料和史识的有机结合

  1.2.1 史料的丰富和细致

  《中国现代文学史》非常重视史料的丰富和全面。“采用第一手材料,反对人云亦云。作品要查最初发表的期刊,至少也应依据初版或者早期的印本。”以原生态的“版本”、“期刊”来还原历史,四大版块前都有一个思潮运动的介绍,充分显示了文学史对思潮运动、作家作品、期刊杂志等相关历史史料丰富性的重视。

  同时,《中国现代文学史》也充分关注和利用既有的研究成果对史料给予整理,无论是宽泛的介绍还是具体的作品分析,都能做到旁征博引,把史料和历史研究共时态地展示出来。作为一部文学史的主编,唐弢体现出来的对史料和历史研究的重视使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容纳的内容更多,涉及知识面更广也体现史的性质。作为主编唐弢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在这部文学史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2.2 史识的独到和深刻

  一部文学史的编纂,仅仅有丰富的史料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需要编纂者具有自己处理和整合史料的史识精神的融入。唐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用无产阶级、革命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来划分作家队伍和作品倾向,在政治文化的制约下尽可能的把丰富的史料纳入文学史,并且以简约的方式给出定位,既尊重了历史,也见容于时代。

  具有了较高的史识,唐弢还坚持从历史实际出发,从史料入手进行深刻细致的分析,运用这样的史笔将文艺运动,文学思潮等放在更广阔的历史空间,联系当时的政治形势、社会思潮、文化状况、文艺思想等对其进行分析和把握。比如左联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是当时整个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有别于初期新文学运动的一个重要标志。过去的文学史大抵对此语焉不详,而本书将其间主要的三次讨论的起因、过程、主要内容、积极意义及错误缺点叙述得详尽明白,使人一目了然。

2 文学史叙述的革命话语

《中国现代文学史》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讲话》为参照进行文学史的编写,必然强调政治、革命等社会运动对文学的制约,必然把思想性放在文学性之上,重视文学的认识和教化功能。这是时代的局限。而唐弢个人的史观局限也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纂,如唐弢认为现代文学的开拓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有一个界限。他认为旧文学和鸳鸯蝴蝶派文学不是现代文学,不属于现代文学的范围。历史和个人的局限使唐弢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带有明显的革命话语范式的解读。

  唐弢本完整的论述了新文学与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紧密关系,用阶级观点分析了新文学队伍的复杂成分,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对中共领导和影响下的革命文学,在各个历史阶段中所起的配合革命运动的作用给予很高的评价;政治经济成分相应的文化成分的理论是唐弢的文学史观的核心。

3 结语

唐弢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一定的启蒙精神,详尽而丰富的史料基础和相应的史识及史笔素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比较全面地对文学史进行了梳理和评价。为高等院校提供了总结性的教材,其影响是深远的。但是随着思想界对现代文学和现代性的重新审视,对文学性的重视,唐弢本文学史叙述方式的局限性也不可避免的显现出来。首先,编纂组无法超越新民主主义的论述框架和阶级分析的阐释方法来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格局,这也就导致了他们无法客观评价左翼文学之外的文学流派的文学史地位。其次,编纂组也无法超越现实政治对一些作家的定性,无法正面评价一些尚未平反的“右派”作家的创作实绩。因此,尽管该书具有一定的“反左”色彩,但也留下了诸多的遗憾。编纂组“只是在当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力设法做得好一点而已。”

  [1]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79.

  [2]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1985,(5).

  吴金霞(1990-),女,汉族,山东青州人,在读文学硕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方向,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思潮流派与作家作品。

  I209

  A

  1672-5832(2016)09-0037-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