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智慧旅游的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8768
刘学斌 杨悦莹 张 朋 杨逸凡 陈 包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基于市场经济背景下智慧旅游的研究

  刘学斌 杨悦莹 张 朋 杨逸凡 陈 包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成为了市场经济背景下新的增长点,将是新常态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形成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来打造的智慧景区,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智慧旅游,打造以云技术、互联网+旅游等方式的数字化生态旅游将成为当前的热点。本文主要是通过借鉴国外智慧旅游先进的理念,来为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性的建议。

  智慧旅游;研究过程;对策

1 智慧旅游的提出

2011 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出,争取用 10 年时间在我国初步实现“智慧旅游”,建成一批“智慧城市”、“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1]。“智慧旅游”的概念源于“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是通过智慧的旅游管理平台,利用全国各地的旅游资源,借助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旅游的集约化、智能化、统一化的管理[2]。

  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我国当前智慧旅游概念的提出时间不是很长,对智慧旅游这个全新的名词还不是很清晰。从而不能很好地在全国开展。以鲍豫鸿等[3]为代表的部分文献提出智慧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经济、活动和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发布,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通过便利的手段实现更加优质的服务。

2 国内外智慧旅游的研究进展

2.1 国外智慧旅游的发展。虽然对智慧旅游研究不是很成熟,但与智慧旅游相关的项目早已开展,实现了传统旅游业务到科技旅游业务,直接旅游到虚拟旅游、情景旅游,科学技术到人民生活的各行各业之间的相互融合。

  新加坡旅游局在 2006 年推出“智慧国 2015 计划”,确立“智慧化立国”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从传统城市国家向‘智慧国’转型”的发展战略,推进“智能化数字服务系统”、“无处不在的移动旅游服务”、“交互式智能营销平台”等项目;韩国旅游局在2006年推出了“i Tour Seoul”掌上移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定位服务、智能信息服务、二维码服务等,为游客提供智能化、便捷化的旅游信息综合服务;

  2.2 国内智慧旅游的发展。当前,由于我国对智慧旅游的研究不是很广泛,对智慧旅游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其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智慧旅游建设的研究,谢坚[4](2012)提出了建设智慧旅游系统,必须清楚地了解智慧旅游的概念,充分将旅游业和创新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合起来,通过建设泛在化的旅游感知体系,构建旅游基础信息库和信息资源共享及交换中心,搭建智慧旅游管理及支撑平台,最终实现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二是关于智慧旅游信息服务与平台建设的研究。

3 智慧旅游的发展策略

3.1 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体制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旅游局指出,旅游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同时还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并进一步强调“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只有将社会资源与当前的科学创新技术相结合才可以更好的推动智慧旅游的发展,同时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提高:一方面是汇集一支学科交叉互补、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只有将不同学科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整合,才可以充分利用每个人的专业知识,不断完善智慧旅游的概念。另一个方面是充足的的建设经费和先进的硬件设施是智慧旅游良好运行的基础条件,只有通过资金、技术的不断投入,才能给智慧旅游研究注入新的“血液”。

  3.2 创建研究平台,加强学术交流。研究平台不仅是提升智慧旅游科研水平、人才培养的载体,同时还是服务推动智慧旅游研究不断升级的桥头堡。不同的学科研究者通过对智慧旅游进行深入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三大研究团队:智慧旅游理论体系研究、智慧旅游技术开发、智慧旅游产业孵化。智慧旅游理论体系研究主要是对主体架构、标准化体系、运营模式进行研究。智慧旅游技术研究主要从大数据的集成、物联网与移动通讯等方便进行研究。智慧旅游孵化方面研究主要是从旅游业的流程再造方面进行研究。不同的研究团队通过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推动了智慧旅游的不断发展。

  3.3 协同攻关,互利共赢。我国各地智慧旅游建设虽然都以围绕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政务管理体系、旅游业态服务体系等主题进行推动和深入,但在具体实践的路径上也各不相同,归纳起来,可以划分为三种: 一是采取 “零成本投入、市场开放化”,鼓励社会企业、运营厂商开展智慧旅游比较热潮的项目建设。二是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 的模式,三是采取 “大资金投入、大平台支撑”,强化政府实施工程,通过深入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由市场自主调节智慧旅游的项目需求和发展。

  3.4 打造品牌,建设智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景区就没有持续的发展力和生命力。我们应该依靠不同省份的人文历史底蕴,来打造独特的文化景区。通过充分利用政府为其发展提供的咨询决策作用,不断地深挖自己特有的旅游文化,走差异化的路线,同时可以策划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不断地打造品牌,扩大国内外的影响力。促进旅游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合作来实现双赢。积极的加大对智慧旅游的建设,将数字、信息等科技手段运用到景区管理和监督上,不仅可以提升景区现代化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还可以促进资源和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1] 邵琪伟. 我国将用 10 年时间初步实现 “智慧旅游 ”[EB/OL]. (2011-07-1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7/12/c_121657882.htm.

  [2] 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2011,13(6).98-100.

  [3] 金卫东.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2012(2):5—6.

  [4] 谢坚. “智慧旅游 ”建设浅析[J]. 信息系统工程 ,2012(6):96.

  刘学斌(1993-),男,汉,河北省张家口人,云南民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生。杨悦莹(1992年-),女,汉,湖南湘潭人,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研究生。张朋(1992-),男,汉族,山东省青岛人,云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研究生。杨逸凡(1991-),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陈包(1991-),男,土家族,贵州省沿河人,云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研究生。

  F2727

  A

  1672-5832(2016)08-0268-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