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对启蒙理性的回应
——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关系分析
唐逸翔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浪漫主义作为十八世纪最为重要的思潮,其影响几乎涵盖在其之后的全部思想领域,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对于启蒙理性的怀疑和反抗促成了日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但对与三者之间的联系三者之间的讨论则不多,本文正是出于此对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和探讨。
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启蒙理性
“从十八世纪后期到今天,艺术、文学和哲学,甚至于政治,都受到了广义上所谓的浪漫主义运动特有的一种情感方式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连那些对这种情感方式抱反感的人对它也不得不考虑,而且他们受它的影响常常超过自知的程度以上。”①罗素在他的名作《西方哲学史》一书中在关于浪漫主义的专门章节的开头如是说。
1 浪漫主义与启蒙理性
浪漫主义并不是一个哲学思想,而是一种对于公认的伦理标准和审美标准的反抗,这种公认的伦理标准和审美标准是由启蒙运动所带来的成果。启蒙运动中以理性旗帜驱散了中世纪的蒙昧主义与专制主义,确立了人类的现代性。在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下,启蒙运动以理性原则来审视一切,以理性精神来重塑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启蒙运动的积极作用在于帮助人类摆脱了精神的束缚,启迪了民智。但同时启蒙运动要求以理性来衡量万物,将一切神秘、梦想之物都驱散出去。这直接导致了艺术史中新古典主义的兴起,大卫的《贺拉斯兄弟之誓》正是启蒙运动思想的最好体现,画面所描绘的是古罗马传说的故事。情感的表达在这幅画中退居次要的位置,画面中看不到个人情感的流露,城邦的利益显然高于个人的利益与家族的利益,而荣耀和自我的牺牲是公民义不容辞的品质。浪漫主义对于启蒙运动的反抗首先体现在对理性所忽视的个人情感(想象、直觉)的召唤,“生活的魔力赖以存在的基础,正是一片黑暗,我们存在的根正是消失于其中以及无法解答的奥秘之中。这就是一切诗的魂。而启蒙运动则缺乏对于黑暗的最起码的尊敬,于是也就成了诗最坚决的敌人,对诗造成了一切可能的伤害。”②正是从这里出发,浪漫主义走上了一条反抗理性对诗意生活摧残的道路。
其次在机械力学的影响下,启蒙理性者普遍将自然视为按一定规律运转的机器,释然所具有的生命灵动和神秘面纱被撕下,“人类的理智战胜迷信,将统治去魅化的自然”这是每一个启蒙者所信奉的。浪漫主义者不满足于启蒙理性这将自然贬为丧失意义的存在,因为这样从根本上损坏了人类创造性的精神家园。
对于启蒙理性者的批判很快转化为实践,德拉克罗瓦的《萨尔丹纳帕勒斯之死》中描绘的是亚述的统治者萨尔丹纳帕勒斯在被米提雅人破城之后自焚而死的故事。因恐惧而变形的女人体、满地散乱的珠宝、随处可见的刀光剑影。
透纳所绘的《暴风雨:驶离港口的汽船》中对于海洋中的汹涌波涛使用的是一种迥异于皇家绘画的方式,初看起来用笔简单、随意,但拉开距离再来看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磅礴气势,是浪漫主义中对于自然所隐含的无穷力量所带来的生命与死亡的极端体验。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谈到浪漫主义的最后时说 “浪漫主义运动从本质上讲,目的在于把人的人格从社会习俗和社会道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
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关系很是微妙——现代主义兴起时曾经旗帜鲜明的反对浪漫主义,但现代主义又从浪漫主义中吸收了很多东西,甚至在现代主义的早期有人也将其称为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不但从浪漫主义那里继承了对于自我、主观、幻想的表现,而且其更进一步,在浪漫主义者那里他们只是强调“想象的世界是永恒的世界”而到了现代主义者们更进一步的强调“主观的真实是艺术家唯一的真实。”由此我们发现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虽然都强调表现自我的主观,但是浪漫主义者对于客观现实还是给予了保留,在浪漫主义的作品中侧重强调主观现实,由此来看浪漫主义者们还是受到来自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影响,对于客观的描绘依然有所强调。其次浪漫主义者虽然看起来对于“自我”和“主观”的表现,但浪漫主义者还是着重表现理想,理想与情感之间有着相通的逻辑。但在现代主义这里“自我”和“主观”变成了对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探索。对于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疯狂与半疯狂的意识的描绘才是现代主义的主要方式。以达利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以古典的写实手法描绘的变形的时钟,不只是不知为何物的奇异生物,这些都是在所谓的“偏执狂的苛求”的方式下对于自己内心幽深处的诸种幻觉式冲突的深度挖掘后的展示。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极难被定义的概念,这不仅是因为其涵盖的理论极为的庞杂,而且很多被我们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拒绝承认自己是后现代主义者,但是一些后现代主义者的共性是我们可以来讨论的。“后现代主义”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要超越启蒙时代的范畴。”从这一点来看,后现代主义是接过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旗帜对理性主义展开了批判。启蒙理性所倡导的科学主义的思维——归纳推理即以事物的原型发展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性的本质性规律。而后现代主义最为主要的内容是反本质主义的,“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本质,只剩下延异与踪迹的游戏,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稳定的结构或者需要适应的模式。”③
后现代主义对于启蒙理性的批判是对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也正是在这样的继承之上,是后现代主义对浪漫主义的“超越”。浪漫主义在其精神气质上是一种典型的贵族式、精英式的,但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其是被平民化的精神气质所取代,博伊斯所说的“人人都是艺术家”正是对于这一转变的最好的佐证。同时技术的进步促使机械复制时代来临,使得艺术品上的光晕消失,而这种崇高式被消减则是由技术的震惊加以补偿。
3 结语
浪漫主义是对古希腊酒神精神的继承,也是对启蒙运动中的理性的反抗。在其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都延续了这种对于启蒙理性的批判,它呼唤个人的情感、想象和直觉,同时开启了后来者的反抗。现代主义者在浪漫主义者基础上对理性传统发出了挑战并打破了艺术反映“客观真实”。同时,将对于“自我”和“主观”的表现由理想转变为对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等方面。后现代主义则是对启蒙理性的彻底的背离,走上了反理性、平民化、祛魅化的道路。对于理性的批判是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共同点。三者的对比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对各自的学说有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注解:
①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
② 施莱格尔.启蒙运动批判.德国浪漫主义作品选.孙凤城编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③ [美]斯蒂芬·哈恩.德里达[M].吴琼译.北京:中华书局,2003.
[1] 朱存明.论浪漫型艺术的现代转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2] 本雅明.德国浪漫派的批评理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3] 伯尼斯`马丁.当代社会与文化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 冯建明.西方艺术中现代主义的兴起[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5] 施莱格尔.启蒙运动批判.德国浪漫主义作品选.孙凤城编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唐逸翔(1991-),男,汉,甘肃,硕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
B018
A
1672-5832(2016)06-0285-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