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浅析《长城随想》
——第三、第四乐章
刘杨扬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作品由《关山行》《烽火操》《忠魂祭》《遥望篇》四个乐章组成,通过不同角度,从回顾到展望,全面的描写了长城所代表的百折不挠,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演奏这首乐曲绝非呆板的奏出其音符和音调,而应该是通过自己的理解,赋予乐曲一个鲜活的生命。本文通过对《忠魂祭》《遥望篇》两个乐章的分析,研究其每一节、每一段要表达什么,洞察乐曲的内涵思想,挖掘思想深度,希望可以让演奏更加饱满,鲜活。
刘文金; 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曲》
《长城随想曲》是刘文金先生于1982年创作的一首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曲》的问世标志着二胡演奏形式,从传统的自我表达情感式的曲风和叙述多愁善感的沉闷的固步自封的表述形式,转变为以表现大局思想,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和表达对民族对祖国的精神风貌和内涵的大型讴歌的新的表现方式。
1 第三乐章《忠魂祭》
刘文金曾对这一段有一段话行形容 ;“音域肃穆而内含,表现了人们在静默中联想到‘青山处处埋忠骨,长城内外皆英魂’的哀痛心情,从音乐的基调中可以看出是对死去的千千万万的无名将士的祭祀慰念。①”这一段是由引子,四个慢板乐段,华彩和乐队旋律构成。这一段是最能体现二胡特点的乐章,全曲最为动情的乐章,也是最难演绎的一章,洋洋洒洒的二胡语中,浓重笔墨,表达人内心情感的演奏是二胡的重要特点,这一段就是这样发自内心的对先贤的悲伤地悼念之情,又包含了颂扬之情的乐章。1-11小节,由乐器模仿飘来的钟声缓缓拉开,木管乐器引入主题音乐,带领人们进入战后的世界,是由第二乐章的尾声的延伸,然后由二胡运用泛音模仿空灵萧牧的钟声,撞击的回声。小幅滑揉,虚实结合,用软音来模仿古钟撞击的声音,穿越时空来到长城烽火台,一株清香袅袅,祭奠千千万万的英烈,随着乐思的徐徐推动,引入第三乐章的主旋。
12-19小节为第一乐段,慢板经历了起、承、转、合,几个八度的大跳,模仿了古琴的演奏特点,摹绘出具有历史感的画面。乐段情绪肃穆,情思悠长,就像是怀缅长城上的英魂。20-29小节为第二乐段,二胡演奏加大力度的起伏变化,音色坚实和厚重,因为宫羽交替的关系,情绪交替具有波动性,使人有举世皆哀的情感。推动了情绪发展,引出了乐队旋律。 30-43为第三乐段,情绪热烈,是第二乐章的高潮部分,虚实结合,随情绪而动,在揉弦和运弓的表现上,要体现出不同的层次的理解和运用,情绪交替向上,徐徐推动,然后在微弱的滑揉表现出余音渺渺,自然的消失,富有十分悠长的意境。
48-53为第四乐段 ,这一段为全抖弓演奏,为下一段的华彩做了铺垫,整段充满凄凉、萧穆的情感,让人心潮涌动,推动整个乐思的发展,由下进入辉煌的长城主题再现。54小节是一段悠长的华彩乐段,这一段没有什么技巧展现,但是这样的乐段更加考验演奏者的情感表达,需要将其中的乐思通过自己的理解,然后逐渐将情绪推向高潮,引出乐队的全奏。
55-最后,有乐队完成乐段的尾声,由乐队完全演奏出的情绪从忠魂祭的低沉,悲凉的主色调向遥望篇的轻快,喜悦转变。乐段自然的启下到下一乐段。
2 第四乐章:遥望篇
锣鼓的喧闹声,温和的弦乐群,富有舞蹈性的音乐带着人们进入了充满光明的情绪上来。演奏时右手弓子拉宽拉长,饱满有力。不能松散拖拉,要充满青春的活力,节奏表现中带有舞曲的律动感,音乐表现富有歌唱性。全乐章由行板、小快板以及终曲三部分构成。1-4小节为引子,这段引子是于上一乐段忠魂祭的尾声相连接的,从第三乐章尾声不间断的延续来。这一段的出现时将人们带入对未来的美好畅想中的铺垫,充满朝气和活力。
5-27小节为第一乐段,二胡重现悠长抒情的音调,并且不完全再现了第一乐章的主题。这一段具有幻想色彩,演奏突出抒情的音调和律动的节奏,起伏和分句要有弹性,既有稳健的音头处理,又有保持力和力度上的变化。27-52小节为第二乐段,这一段是第一段的发展段,生机勃勃,舞蹈性极强。注意旋律的流动处理,在分句分段处多用弹性的弓法和柔和的富有歌唱性的起句来处理,表达一种民族的自豪和骄傲的情感。53-64小节是第三乐段,这一乐段承上启下,前半部分接住上一段的旋律,而后半段引出下段,速度逐渐变快,情绪渐渐激昂。
65-82小节为第四乐段,小快板,在板式上借鉴了戏曲唱腔,演奏时应借鉴戏曲唱与羽乐队伴奏的变化处理方法,速度由慢到快,造成一种递进的向上的冲击感。83-105小节为第五乐段,这一段是上一段变奏,速度加快,情绪更加饱满,由快速充满颗粒性的的十六分音符演奏出爽朗洒脱之感,避免只图快而漂浮的演奏。闵慧芬老师指导时说:“休止符时抢快一点,几次休止符抢快,节奏就快上去了,就有紧迫感了,最后就形成排山倒海的高潮。”刘文金老师说他在这里有意模仿了《听松》的段落,表现了中华儿女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
106小节后是尾声部分,再现了长城主旋律,演奏要运弓饱满,由大刀阔斧之感由十分夸张的三连音和节奏感,如历史的脚步般铿锵有力的帮助和声变化,此时的二胡声响如打击乐般,每个音符坚定不移的与乐队全奏呼应并表现出辉煌的音响效果。明亮宽广的音乐,仿佛看到中华民族正在行进在一条康庄大道上。
3 结论
《长城随想曲》是二胡曲发展历史上情感深邃,题材十分重大,影响深远的一首乐曲,他将二胡这个由中华民族智慧凝聚的乐器赋予了新的交响乐般宏伟的气势和灵魂。闵慧芬老师说过:“《长城随想曲》的演奏难度较大,但难而不涩,只要刻苦用心,循着乐思的发展去发掘这首乐曲深刻的内涵,一定能不同程度地悟出一种民族独特的神韵。”我们演奏时也要不拘一格,通过自己的理解演绎这首作品,要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和品格,才能真正打动听众的心弦,从而使乐曲的精髓能够真正得到呈现。注解:
① 刘文金:乐曲《长城随想》的创作及其他,文艺研究,1984 年第 4 期,第 113 页
[1] 闵惠芬: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中国音乐学,1992 年第 1 期
刘杨扬(1991-),男,汉族,河北保定市人,硕士研究生,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文学。
J605
A
1672-5832(2016)06-0205-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