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浙江新高考改革之“7选3”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9065
倪晶飞 方 藤 陈梁怡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4)

  论浙江新高考改革之“7选3”

  倪晶飞 方 藤 陈梁怡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4)

1 概述

随着社会各界对于我国教育提出各种批评和质疑,教育体制改革提上了日程,而高考改革是这其中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一环。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这项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明确的部署。浙江和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推出高考改革方案,高考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1]

  在众多的高考改革项目中,尤为瞩目的便是浙江新高考改革方案中的“7选3”项目,即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技术这7们选修课中选择3门计入高考成绩。本文将就这一改革措施进行研究,探讨其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和改进建议。

2 实施情况

首先,在教学制度方面,按照“7选3”的选考模式,走班制应运而生。据成硕、赵海勇和冯国明在《从“不走”到“全走”:走班教学模式及保障策略研究》[2]一文中的研究,目前的走班教学实践按走班幅度大小这一标准进行区分可总结为“不走班”、“小走班”、“大走班”和“全走班”这四种模式。

  其次,从选修课的选择情况来看,选择文科的学生人数总体上升,选择理科的学生人数总体下降。从2016年10月杭州市的选考情况(数据来源:杭州市教育考试院)来看,参加选考的考生全市有36277人,在市本级考区12535人的七门选考科目中,本次选考最多的是化学6018人,其余依次是地理、历史、政治、物理、生物,从5173~4773人不等,选考最少的是技术2007人。

  最后,由于选修课的实际选择结果与传统文理分科选择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带了了师资匹配的困局。

3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选修课制度形式化,没有真正尊重学生意见。在笔者调查中了解到,2014级浙江学校普遍分班超过两次,这么多选择难以调谐,所以有的学生不得不从一开始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变成了打包选择。

  3.2 选修课的选择成为一种博弈。选修课制度的设置初衷是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而实际实施过程中,选修课的选择并不是真正基于学生的自由选择,而具有非常的功利性和带有严重的投机行为。

  赋分制度下取相对值就涉及到相互倾轧的问题。首先,在选择科目的时候,通常是哪一门功课容易取得高分选哪一门。其次是改革之下出现的田忌赛马的情况。如浙江萧山中学的学生王某说道,15年10月第一次选考高考时,浙江大部分高中并没有上完选考科目,就没有参加选考,但部分学校在此时放弃学考科目提前学完科目参加选考,获得很高的赋分分值,非常不公平。此外,过程中还产生了许多不合理竞争的现象。

  选课变成了碰运气,考试变成了赌博,这就是选课制度带来的结果。

  3.3 教学秩序的混乱。一是走班管理的混乱。从制度层面来看,我国没有实行走班制的先例,更不具备实施走班制的条件。从教学层面来看,也是很不切合实际的。高中阶段的学生尚未成熟,需要集体管理。

  二是学生课程结构十分不合理。选修课制度下,据笔者对萧山中学多名学生的调查了解到,高一高二需要多门学科同步学习,至高二学考和选考开展后,考的好的学科便会停止学习,而考不好的学科便会继续反复学习。到高三的时候,可能每天就是在反复学习两三门学科。这样的现状令人扼腕,学生三年的学习结构是极其不平衡的。

  三是从试题的角度。浙江萧山中学学生王某谈到,学考和选考的前70分内容是一样的,导致一次考试要么学考考生觉得太难,要么选考考生觉得太简单。而这次考试,由于要拉开差距,学考内容又只能在考点范围之内出题,导致考题非常刁钻。

  四是考试环节的角度。一方面,考试秩序难以维持。浙江萧山中学学生王某谈到,学考和选考同时进行,都在一栋楼,但学考考生提前半小时离开考场,会引发巨大骚动。另一方面,计入高考成绩的考次倍加,那么在出卷、监考等环节上出现问题的几率也相应增加了,如何保持监管力度是一大难题。

  3.4 师资匹配的困局。如前文“实施情况”中谈到的那样,自主选择选修课后,对文理不同科目老师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部分学科教师过剩,而部分学科教师缺乏。

4 建议

“7选3”选修制度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特色发展。且笔者看来,选修制度是有其合理性的,从大学选修课制和国外中学的选修课程的开展便可见一斑。但是在把这个制度搬到中学实际操作的时候,有几点应当被重视起来。

  一是,选修制度的开展要充分考虑我们的教育环境和现有基础设施、资源,比如我们学生的接受情况、师资力量和教学基础设施等。故笔者建议,从客观角度,要优化走班模式和加强管理经验;要引导学生选课自主化非功利化,辅之以优化教师队伍;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从主观角度,学校应通过召开全校教师大会、家长会、学生大会等形式,深入与家长学生沟通解读政策;要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使学生更加理性选择科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是改革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赋分制度、选考在学考的70分之上出卷、多次考试计划和考试时间安排这部分的改革内容是不合理的,也是影响了选修制度的重要因素。故建议删除或者改良赋分制度、出卷制度、二考制度。而在这方面,刘希伟在《关于浙江新高考改革的若干思考》提出了相关见解,认为具体说来,可以考虑推迟高考选考与学考时间安排,选考与学考开考最早从高二下学期开始,同时将考试时间安排减少至两次。这样,可以极大地降低考试竞争不充分的风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因考试竞争不充分而造成的同一科目不同考次以及不同科目之间的分数不等值风险,并因此而提高考试效度与区分度。基于此,也就可以极大减少“田忌赛马”错位竞争的现象。同时,这一举措因向后推迟选考与学考考试时间,从而也利于从时间维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考试压力。[3]

  [1] 国务院网站.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

  [2] 成硕,赵海勇,冯国明.从“不走”到“全走”:走班教学模式及保障策略研究[J].中小学管理,2016,(12):10-13.

  [3] 刘希伟.关于浙江新高考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与考试,2016,(03):29-33.

  G4512

  A

  1672-5832(2017)08-0230-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