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 武汉 430000)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与发展
杨笑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北 武汉 430000)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与发展,体现的是音乐发展的多元性与包容性。现代流行音乐借鉴传统音乐中独有的审美因素,对传统音乐优秀的特质不断继承和创新,即弘扬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也促进流行音乐更具民族性、原生性、以其独有的审美特质受到广泛的欢迎,极大地丰富了音乐发展的内容与形式,促进其多元融合与发展。
流行音乐;传统音乐;审美特质
1 传统音乐发展中的流行音乐因素
1.1 传统音乐独有的审美特质中国古代对音乐的审美和鉴赏渊源流长,先秦时期就提出音乐的发展,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言之不足,故歌之咏之。这里强调的是音乐独特的审美和陶冶人心灵的作用,尤其是表达人内心情感活动地积极作用。也另外有“高山流水”、“知音”的提法,不仅认为音乐有陶冶人性情的作用,且在音乐中达到一种共鸣,其传统音乐以其独有的魅力,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一直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声乐的发展中,更是形成了其丰富多彩的特色。如华阴老腔,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形成独具特色的声乐表现形式,如维吾尔族的发展等。其发生方式,情感与唱法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今流行乐坛的发展中,仍然独具特色。
1.2 流行音乐发展的多元性与丰富性
流行音乐的发展,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不仅会借鉴西方流行音乐元素丰富自身,传统音乐中独有的音乐特质,更是一种宝藏,这样会很好的继承和创新本民族的音乐,而且以其独特的风格屹立于世界民族音乐之林。流行音乐自身就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并且在不断发展,要想使流行音乐成为经典,不仅在作词、作曲、情感上震撼人心,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其独有的审美因素,会使音乐更具特色,而流行音乐自身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也足以使流行音乐可以借鉴和吸收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因素,尤其是中国的传统音乐因素。
2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
2.1 传统音乐中独有的音乐元素中国传统声乐随着经过历代人的发展,经过艺术家们的不断借鉴与吸收,发扬光大,其中最独具特色的当属气息的运用、独特的吐字行腔法、声情结合的艺术手法、灵活多样的吐字与润腔手法。这些传统的声乐理论至今有重要的作用,其独有的声乐极其演唱技法,独具特色。
2.2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创造性的结合与吸收
传统音乐以其独具特色的风格,使其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与发展魅力。在流行音乐的发展中,以其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创新,是作品获得崭新的生命力。谭晶可谓是将传统音乐作品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典范。她所演唱的《黄鹤楼》、《康美之恋》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完美地将民族的唱法和偏流行的曲调相结合,比起传统的严肃音乐,更加被世人做接受,也是传统声乐作品的创新。音乐要发展,人们对音乐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创造性结合与吸收的歌唱家,谭维维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如她在今年春晚以华阴老腔演唱的《给你一点颜色》,迅速火爆全国,既可以展现出作品的生命力,也展现出大众对于传统音乐的喜爱。在借鉴传统音乐作品中,其特点是声音自然、接近原生态,表现力自然,用圆润的声音展现其感情色彩。虽为流行音乐,但是对演唱的要求十分之高,需要有专业的功底才能完美的演绎。由于接触大量流行音乐,对流行音乐有较深的认识,同时对传统音乐有所继承,使她的演唱形成了她独有的艺术风格。更有类似于女子十二乐坊这样的组合将传统民乐的演奏流行化,让中国的传统民乐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使传统音乐有了一个巨大的突破与创新。
2.3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流行音乐中借鉴传统音乐因素,不仅使我们的流行音乐发展独具特色,以及独特的魅力受到广泛的关注,同时借鉴传统音乐因素,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因素中最独有的审美因素,并得到不断发展与壮大。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已经受到音乐届的广泛关注,也使在音乐发展中,独具中国特色,更好地受到广泛的欢迎与关注。随着世界融合的迅速发展,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国际间的音乐交流,使其很好地借鉴吸收国外音乐上的精华,这也是本民族音乐走向国际化,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模范借鉴中容易失去本民族的音乐特色。这样趋同正是本民族音乐逐渐失去本土化特色的不利方面。因此,在学习借鉴吸收的同时,不仅要保住本民族音乐特色,更要在传统音乐中借鉴吸收优秀的文化特质,不断发展我们的音乐文化,真正具有中国文化特色。
3 结语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是中国流行音乐走向创新,以及具民族特色音乐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在未来流行音乐的发展中,传统音乐因素将会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其作用和地位也会最大限度地得到彰显,极大地丰富本民族流行音乐的发展。优秀的传统音乐创新与继承,这也是时代提出的重要命题。[1] 孙蕤编著.中国流行音乐简史[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2] 赵晓生著.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 文海良,编著.编曲[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
[4] 蔡松琦著.流行音乐和声技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5] 王思琦.“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3)
[6] 黄晴葵.我国流行歌曲乐队编制的源与流[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12)
杨笑笑(1990.04-),女,汉族,河南省洛阳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设计学(声乐方向)。
J607
A
1672-5832(2016)01-0207-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