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6)
?
艾略特:永恒循环的神话
李逢超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6)
T.S.艾略特不仅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而且被誉为现代主义思潮和战后“新批评派”的领袖人物。这个名字影响了英美两国的文学界。他长期担任颇有影响的评论性刊物《标准》的主编,发表了大量的文学批评文章。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他在现代主义方面的成就,以及在现代批评方面的贡献,来解读一下他的生平及创作。
艾略特;现代主义;荒原;新批评
1 艾略特的出生背景
艾略特出生的年代,正值19世纪接近尾声,新的世界即将来临。在这个“世纪末”和“世纪初”的缓冲时期。工业资本走向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得到高度发展,而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文学,20世纪的这一切在文学艺术方面都有反应。而在此时,浪漫主义精神早在30年代就为新崛起的现实主义所取代,到19世纪后半叶,除了美国这块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土地外,在其他地方,如欧洲大陆就已掀起了一股逆潮,“现代主义已悄然在世纪末的文学艺术多元取向中占了一席之位。”[1]毫无疑问,现代主义艺术精神已经开始得到作家们的张扬了。而就在20多年后,艾略特却成为一艺术精神在20世界最重要的代表之一。艾略特出生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祖父是新英格兰地方唯一神教派牧师,前置圣路易斯时,参与创办了华盛顿大学,并亲自担任校长。在这样一种良好的环境中他父亲并没有得到承袭,他的母亲是一位诗人。艾略特从小就受他母亲的影响,对诗歌有着独特的悟性。当他还在圣路易斯中学读书时,就迷上了诗歌创作,写下了一篇篇幼稚质朴但却情真意切的诗作。这些诗作带着诗人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气息。1906年,艾略特由史密斯学院转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完成了大学学业和研究生课程,并撰写了博士论文《布拉德雷哲学中的知识与经验》。在此学习期间,这位博学的才子还选修了包括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德文、宗教、比较文学、东方哲学等课程。1910年至1911年,他还赴法国巴黎大学潜心研究了柏格森的哲学。所有的这一切来说明的就是,他身上的两种气质——博学之士和敏感诗人——已经形成。他的博学影响了他在批评方面的才华,而他的敏感造就了他是一位伟大诗人的角色。
2 艾略特的现代主义文学观念
艾略特提出诗歌的“非个性化”观点。[2]“他认为,诗人的主要任务不是表现自己的个性,,不是放纵感情,而是去洞察现实世界,反应生活的本质。”[2]他认为现代诗人不应该像浪漫主义诗人那样热衷于表现个人的感情,而应意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在传统中所处的地位,超越个人的感情,注重诗歌的“非个性化”。在他看来,诗人只有避开个性,避开个人感情才能写出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另外,艾略特认为,诗人可以通过一种“客观对应物”来表达情感,即采用一些物品、一种情境或一系列事件等作为传递情感的媒介。外部的事物必须融和于人的感觉经验,一旦有了这样的事实,情感便油然而生了。因此,诗人写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寻找“客观对应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于艾略特的这一观点我个人感觉晦涩难懂,不知其他广大读者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艾略特毕竟是说学贯中西、学识渊博的大家,理解他的作品或者理论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了。
再者,“艾略特还提出了对英国传统诗歌具有明显挑战性的观点。他认为英国玄学派诗人多恩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因为他能将思想与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2]这正是他所推崇的将思想与客观事物、情感结合,与17世纪以后的诗歌相比,大大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他也认为,现代诗歌应该追求表现一种“未分离”的或者是统一的感受,以及圆满地处理时代生活的气息。
3 《荒原》中体现的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
3.1 结构特点结构上,全诗共343行,由“死者的葬礼”、“对垒”、“火诫”、“水葬”、“雷霆之语”五章组成。从表面来看,各章之间并无情节或逻辑上的联系,每章既有分散,又有聚焦。艾略特巧妙地将这些纷乱的“碎片”拼成一个既令人眼花缭乱,又耐人寻味的艺术图案。他在有限的诗篇中充分展现了各种生活镜头:既有上流社会的交际场面,又有市井小民百无聊赖的生活写照。诗人有意将这些镜头交错并置,并让有些场面轮番出现,从而让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融为一体,多角度地展现现代“荒原”危机四伏的情状。
《荒原》的开头展示了一副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的情境。诗人用象征主义的手法表现了现代荒原凄凉的景象。在诗人的笔下,荒原的灾情似乎已经处于极端严重的境地。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春天非但不能使他们感到精神振奋、心旷神怡,反而使埋在他们心底的痛苦和欲念交织在一起,令人难以忍受。而冬天的冰雪遮盖着荒芜的土地,从而使他们“健忘”,并感到“温暖”。这种春天“残酷”而冬天“温暖”的画面不仅富于深刻的象征意义,而且也使读者感到无比的诧异。随后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同渔王的荒凉土地一样笼罩在死亡阴影中的西方大都市伦敦:
虚假的城市,
在冬天褐色的晨雾之中,
伦敦桥上人群涌流,如此多的人,
我从未想到死亡牵连了如此多的人。
3.2 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诗人在《荒原》中运用了大量类似蒙太奇的手法,通过时空的变化来表现出思想与情感及现实生活气息的相融。第二章“对垒”着重描述了荒原的道德堕落与精神危机。艾略特采用“蒙太奇”的手法将一对上流社会的男女在高级旅馆中的无聊镜头同市井百姓在伦敦普通酒吧内的乏味场面交替并置,使其互衬互补,共同折射出生活的本质。第三章“火诫”也许是全诗中最为暴露的部分。诗人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伦敦颓废、腐朽的景象。第四章用一个轻描淡写的手法描述了水葬令人触目惊心的镜头。《荒原》的结尾,“人人都在自己的牢房中,”“我”也结束了这一漫长的旅程,最终见到了大海。
3.3 独具匠心的叙述手法
而艾略特在《荒原》中的叙述手法也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他采用“我”这第一人称,作为全诗各个章节之间的重要媒介以“我”的意识为中心对战后西方各个社会的现实加以描述,而且还充分利用诗中其他人物的声音从各个侧面来展示现代荒原的本质。这不禁会让人联想到巴赫金的“复调式”解读,诗中的其他人物都出色地扮演了各自的角色,恰当地运用自己的声音表达了不同的感受。
总而言之,《荒原》不愧为艾略特的代表作品,它很好地表现了艾略特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反应的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精神状况。当然,《荒原》毕竟是一部复杂难懂的经典作品或文本,它一经问世就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文学价值。,而且受到每一位学者、每一流派的批评家从不同角度的解释,“这正是《荒原》作为一个艺术客体或一个文本所具有的永恒性和多重解释价值。”[3]而艾略特的《荒原》中所展现的主题又包含了历史和时代、神话人类以及精神分析学等的角度,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至少涉及到两个主题。“艾略特的情感饥饿主题的最圆满呈现,非他后来更长篇的《荒原》莫属。”[3]从多方面来说,《荒原》应该是一部值得深挖的作品。
4 艾略特与批评学
曾有批评家下过这样的结论:“倘若艾略特不是他那个时代的最著名的诗人,他本会成为最杰出的批评家。”尽管新批评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兰瑟姆称他为“历史批评家”,并有意识的与他划开距离,但艾略特的文艺思想客观上已对新批评派的崛起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艾略特的定位应该是诗人兼批评家,他的大多数批评论文都直接与他的创作有关,或者作为创作思想的总结,或者用来指导他的创作。“他的批评观念主要体现在《圣林》(1920)、《向约翰.德莱顿致敬》(1924)《兰斯洛特.安德鲁斯序》(1928)这三本论文集中。”[1]在这些文章中,艾略特对传统与个人才能之关系、诗歌的内涵声音及意义、意象的表达、批评的标准以及重写文学史等重大问题都提出了一系列颇有启发意义的独特见解,形成了自己批评理论的两大特色:“注重历史和强调客观。前者显然对结构主义和接受美学有所启发,后者则直接气起到了新批评派的批评观念的先声作用。”[1]我们说艾略特是新批评的先驱,正是因为他最早强调批评的客观性,从而对注重情感经验和直觉印象并针对诗人的浪漫主义批评传统作了有力的反驳。
兰瑟姆说:“艾略特关于传统的论点不是一种诗歌理论,但他并没有诗歌理论。”[4]他把艾略特归到历史批评学派,但是从艾的诸多作品及批评理论中不能否认他成为新批评学派的一员。
毋庸置疑,艾略特是本世纪最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之一,在他身上,融注了艺术家那才华横溢的才华和文化学者的广博学识,凝聚着批评家的机敏睿智和抒情诗人的情感气质。《荒原》的发表标志着现代主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而在这高峰过后,现代主义也慢慢走入低潮,而在30年代,艾略特也急流勇退,加入了英国天主教会,并改入英国国籍,也许他在无意识中已对现代主义盛极致衰有了预见,这就是一个智者的智慧体现。
[1] 叶廷芳,黄卓越.从颠覆到经典——现代主义文学大家群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09.
[2] 李维屏,戴鸿斌.什么是现代主义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10.
[3] 埃德蒙.威尔逊,黄念欣译.阿克瑟尔的城堡——1870年至1930年的想象文学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2.
[4] 约翰.克劳.兰瑟姆,王腊宝,张哲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8.
李逢超(1990-),女,汉,山东日照人,教育学硕士,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I206.2
A
1672-5832(2015)12-0261-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