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
中美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比较
郭 兰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基础教育课程结构越来越成为各国教育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和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变化和特点,比较两个国家课程结构的异同点以优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
基础教育;课程结构;课程特点
1 课程结构含义
这里所说的课程结构是指学校的课程结构,就是说将课程的类型和科目进行有序组织,形成一定的课程结构。例如,学校中的语文、英语、数学等学科在整个课程中的整合就涉及课程结构的研究范畴,其中包括必选修课程、文理科课程的设置及其比例。2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概况
我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课程结构逐渐丰富多彩。呈现了如下的变化:1981年《中小学教学计划》要求小学实行5年制,开设11门课程,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语文课可以分成讲读、作文与写字,增设地理、历史与劳动课。中学学制为五年和六年,设置14门课程,劳动技术课取代了农基课,开始设立选修课。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正式把活动课确定下来,学科类和活动类课程组成中小学课程。同时,社会和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时稍微增加,体育、美术、劳动课的学时比例有所提高。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改革课程结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重。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综合课程主要集中在小学,分科与综合结合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除综合实践活动以外,均为分科课程。
综观改革开放以来课程结构的发展,它的整体特点是:各种课程类型按一定的比例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有机结合
1992年国家将义务教育的课程正式分为学科和活动两类;1996年国家进一步规定普通高中课程也分为学科类和活动类;2001年的基础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了必修课。
2.2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辅相成
长期以来,中国的课程存在着科目过细、类型众多的问题。2001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开始设置综合课程,呈现现出课程结构的平衡、综合和多样性。
2.3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合理搭配
1981年高中开始设选修课;1990年增加了选修课的比例;1996年进一步调整选修课;2001年加大了选修课比例。在新课程中,初中选修课比例为13.6%,高中选修课比例为38.6%,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协调,增加了课程结构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2.4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位一体
1992年国家开始地方课程;1996年,学校课程约占到总课时的20%;2001年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3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概况
美国的分权制使美国州和校在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上差别很大。自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就开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结构。1983年《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规定英语、数学、科学、社会研究、计算机为高中核心课程,准备升大学的还得再学两年外语。共同核心课程占全部课程的2/3,选修课占1/3,学术性学科占主体地位。
1991年乔治·布什的《美国2000:教育战略》提出到2000年,美国学生要在英语、数学等核心课程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1993年克林顿的《2000目标:美国教育法》增加外语和艺术两门核心课程。
2001年布什政府的《布什谈教育蓝图》要求学生提高阅读质量,并加强数学和科技教育。
综观世纪之交美国课程结构的变革,不难发现美国课程的学术性、统一性、多样性、选择性以及现代化的一些总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
美国中小学课程结构由州政府制定课程最低标准,学区教育委员会制定本学区课程方案,各校根据本校实际形成符合本校的课程。所以美国课程设置具有很大弹性。
3.2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多样化搭配
美国中学阶段多达二百多种选修课,各校的选修课从30%到70%比例不等。选修课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必修课分为核心必修课和可选必修课,这使美国课程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较大程度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求。
3.3 学术性课程和非学术性课程统一结合
美国高中阶段把学术和非学术课程结合起来。学术性课程根据学生升学情况设置,课程学术性很强;商业性课程强调实用性,是针就业学生开设的;职业课程强调技能性,学生毕业后有一定技能。
3.4 同一科目有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难度
美国中学一些难度较大的主要学科,在很多学校都分为几个不同的水平。最具代表的是4个水平,即:基本水平、一般水平、先进水平和高级水平。
4 总结
根据上述分析,两国都特别重视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和灵活性,选修课和必修课并重,但中国相对于美国而言,选修课的比例还是相对较低的。两国都追求课程结构的综合化,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并举,但是中国综合课程的比重相对较低,基础性的分科课程所占比重较高。两国都追求课程结构的三位一体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但是中国国家课程所占比重较高,三级课程比例失调。两国都追求课程结构的人文性,注重人文课程内容的比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1] 周勤.结构的力量——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沿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5(18).
[2] 赵文平.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变革历程的审视[J].课程教学研究,2012(11).
[3] 张倩.培养怎样的人——试析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4).
[4] 李敏.世界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结构的特点[J].教育科学研究,2006(12).
[5] 杨明全.课程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郭兰(1990-),女,汉,山西朔州人,教育学硕士,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G642
A
1672-5832(2015)12-0246-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