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中国古典舞中的文学因素

时间:2023/11/9 作者: 小品文选刊 热度: 5790
邓琬璐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

  论中国古典舞中的文学因素

  邓琬璐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国古典舞是植根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下的舞种,可以说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宫廷舞蹈和古代民间舞蹈的一次复苏。本文着眼于探究中国古典舞中的文学元素,从中国古典舞的起源与发展切入主题,同时探究古代舞蹈的发展与文学因素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从古典舞题材内容结构方面论述中国古典文学对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影响。最后,提出文学因素对舞蹈的欣赏起到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中国古典舞;文学因素;古典文学

1 何为中国古典舞中的文学因素

1.1 中国古典舞的源起和发展

  中国古典舞是以继承传统舞蹈为依托,以吸收戏曲、武术为直接母体,以体现中国古典文化精神为宗旨而创立的舞种。[1]现如今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古典舞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20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以唐满城、李正一教授领头,与众多舞蹈工作者们一同从我国博大精深的戏曲舞蹈中取材,又借鉴了中华武术的精髓加以整理、规范而形成的。中国古典舞最初形态是将戏曲与武术作为母体直接吸收,同时有机的借鉴和融合了芭蕾、杂技、现代舞等多种艺术种类的优点而产生的新的舞蹈品种。它在具有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同时,还拥有了较为科学的训练系统。直至今日,中国古典舞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统一的审美理论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古典舞还处于发展之中,它在艺术表现中还具有一定的戏曲原态。中国古典舞可以说是,具有传统中国舞蹈风格的舞蹈艺术,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特征,也表现了与中国文化高度协调统一的美学特色。

  1.2 舞蹈与文学之间的联系

  舞蹈与文学因素之间的联系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可以说,文学因素已经深深地渗透在舞蹈的发展历程中。[2]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制礼作乐”的说法,这当中所谓的“乐”,是指诗歌、音乐和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所谓[3]“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舞蹈与诗歌在那时是不可分割的,人们在得到舞蹈艺术美享受的同时也获得了诗词美的熏陶。而后的汉代,亦是如此,闻名于世的“百戏”也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舞蹈出现了理论的初级形式,类似于现在的舞蹈评论,由此文学的因素更为显著的出现在了舞蹈这门艺术上。当时的文人、士人们,用大量的诗词、诗赋描写了舞蹈的姿容动态,抒发了自己的审美感兴。到了唐代的舞蹈才出现了相对独立的态势,然而虽然有了纯舞的形式,但其舞蹈中仍然包含了许多的文学因素——唐代时期歌舞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常事,人们在各种宴享中,常常是用歌舞的方式进行着交流,以舞代言,以舞尽意,更有甚者还用舞蹈的形式给皇帝进谏。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舞蹈与文学并没有泾渭分明地被人们区分开来。然而古代舞蹈走向衰退,要从明清时期开始,我想这之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明清时期盛行女子裹脚,而对于舞蹈表演来说,脚部力量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二是由于在明清时期,人们更加青睐于戏曲表演这一艺术形式。

  这是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脉络,同时也是舞蹈与文学一步步随着社会发展分工逐渐分离的线索。[4]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与古代的舞蹈相比,古典文学可能更为完整地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虽然二者分开,但艺术发展的规律就是艺术门类之间相互融合、借鉴、吸收,因此研究舞蹈中的文学因素,对舞蹈创作、欣赏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最具代表的主流舞种,它是以继承发展本土文化为基础构建而成的,因此它必然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精髓和艺术文化精华。中国古典舞对于文学的借鉴、引用、改编直指——中国古典文学。

2 中国古典文学对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影响

2.1 对舞蹈题材内容的影响

  优秀古典舞蹈作品的编创一定与其题材的选择有紧密的联系,题材就好似未经雕琢的璞玉,其本身就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精髓,再经过能人巧匠的精心雕刻,从而成为优秀的舞蹈作品。因此中国古典文学对于中国古典舞选材创作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现如今学术界普遍将中国古典舞分为四个流派——以戏曲身韵为主的学院派古典舞、以中国汉唐两代舞蹈文化为研究核心的汉唐舞、以高金荣先生创始的敦煌舞、以昆曲作为母体发展而来的昆舞。例如敦煌舞的取材正是来源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四万多米的壁画保存着历朝历代的舞姿绘图,饱含了我国古代舞蹈的姿态。五十余年前舞蹈前辈戴爱莲正是根据壁画中的舞姿和古典文学资料中对于古代舞蹈的记载从而创作了双人舞《飞天》,此后,甘肃歌舞团以《飞天》为线索,从莫高窟壁画上取材,创作出舞剧《丝路花雨》。而汉唐舞是其创始人孙颖先生,凭借其广博的历史文化学识和新颖的古典舞蹈创构理念,立足于考古学图像资料的舞蹈信息和以汉唐两代为主的古代舞蹈文献资料中的舞姿记载为线索,创建而成的舞派。不仅如此,孙颖先生还是个大胆创新的人,例如他创作的脍炙人口的汉唐舞作品——《踏歌》,一方面是在静态舞姿上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画砖的造型,另一方面则是在动态中大胆运用藏族牧区民间舞蹈动律,从而再现了汉魏舞风的奇妙瑰丽,再现了民间古补的踏歌风格。[5]孙颖老师将其加以改变,形成了新的汉唐舞的表现风格。而踏歌,本身就是古代长江流域民间的一种歌调,兴于汉,盛于唐,后来传入宫中,称为盛行一时的宫廷舞蹈。我们对于踏歌的认识来源于文学作品中,例如宋人有云[6]“人影渐衡益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我个人认为汉唐舞是对于古代舞蹈还原度最高的舞蹈形式了,它有别于其他舞蹈的创始——孙颖教授是从汉唐两代的舞蹈文化作为研究的着眼点与核心,他认为汉唐两代的舞蹈是汇合了中国舞蹈最辉煌、最丰富、最具说服力的两个时期,由此可见,汉唐舞蹈是与古典文学最密不可分的舞蹈了。除此之外,古典文学对于古典舞题材的内容和影响还体现在舞蹈内容、服装、道具融入了古典元素等,古典舞的剧目大多有出处和典故,所以现在的中国古典舞其实更多传达的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神韵。

  2.2 舞蹈创作对文学结构形式的借鉴

  文学创作中最为常见的写作结构是起承转合,所谓“起承转合”即“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尾”。舞蹈拙于叙事却善于抒情,所以舞蹈作品的结构更多的是以情感为主线来组织作品结构的,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舞蹈作品,特别是一些叙述性的舞蹈作品,因为着重再现生活和现实,因此也借鉴了文学的结构。除此之外,舞蹈中的时空顺序式结构就是借鉴文学结构,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来编排。又或者说舞蹈也有心理式结构,也是在借鉴文学作品当中的以主人公的视觉、心理、情感展开叙事的结构。例如吉林歌舞团的男子群舞《满江红》中,采用的是以情节发展为主线的结构方式,舞蹈将动作编排与情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融入了传统武术中的动作,从而表现将士们视死忽如归的情感。

3 结语

古典文学与古代舞蹈就好似历史发展的两个双生子,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研究舞蹈中的文学因素,对舞蹈创作、欣赏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古代舞蹈最后以戏曲舞蹈的形式残存发展至今天,中国古典舞学院派是基于戏曲舞蹈应运而生的,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对古代舞蹈的传承。文学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渗透了文学因素的古典舞,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及舞蹈的本质。

  [1] 《古舞探径——中国古典舞形态构成与语言研究》首都师范大学 胡伟 朱兮

  [2]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袁禾

  [3] 《乐记》沈约 《宋书.乐志》卷四

  [4] 肖庆玲.舞蹈与文学的“通”与“异”[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04)

  [5] 《浅论舞蹈和文学之间的关系》 作者:姬茅.

  [6] 《武进旧事.元夕》

  邓琬璐(1993.10-),女,回族,四川成都人,硕士,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教育、中国古典舞。

  J722. 4

  A

  1672-5832(2015)12-0205-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